冯志俊;吴朝阳
目的:比较吻合器与传统手工缝合在胃癌经腹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胃癌患者,分别行吻合器经腹切口和传统经胸或胸腹手术,观察2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吻合器组手术时间为(67.3±13.3) min、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51.3±5.6)h、住院时间为(6.8±2.3)d 、均明显短于手工缝合组(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手工缝合组(P<0.05);术后并发症也明显少于手工缝合组(P<0.05);局部转移发生率、远处转移发生率、1和2年复发率、1和2年生存率,与手工缝合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吻合器经腹切除胃癌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议合理应用。
作者:毛宏铭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静吸复合麻醉镇静深度对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较浅静吸复合麻醉组(术中保持BIS值50~59,A组)和较深静吸复合麻醉组(术中保持BIS值40~49,B组),每组30例。记录患者术后苏醒情况及气管导管拔管后1,6,12和24 h的MMSE评分。结果较深静吸复合麻醉组(B组)和较浅静吸复合麻醉组(A 组)术后未出现并发症。较深静吸复合麻醉组(B组)与较浅静吸复合麻醉组(A 组)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术后苏醒时间明显延长(P<0.05),认知水平恢复的时间明显延后。结论静吸复合麻醉对患者的认知功能有一定影响,且麻醉程度越深对其认知功能影响越大。
作者:郭键;陈玉花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居首位。肺癌中常见类型为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很多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主要采用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目前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作为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疗晚期NSCLC的主要方法。铂类药物主要是通过引起DNA损伤而发挥其抗肿瘤疗效,其引起的DNA损伤主要由核酸切除修复( 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NER)通路修复,该途径的DNA修复能力与铂类药物的疗效及预后关系密切[1]。本研究探讨了在晚期NSCLC中ERCC1基因多态性与含铂类方案化疗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
作者:寇光;刘震天;张智;梅竹君;王少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与开腹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远端胃癌患者随机分为给予腹腔镜手术的观察组和开腹手术的对照组,观察术中相关指标、血清C反应蛋白( CRP )、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72-4(CA72-4)、术后恢复指标。结果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切缘与病灶的距离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中出血量(101.6±13.9)ml、CRP(15.7±6.3)mg/L、CEA(6.2±1.4)ng/ml、CE72-4(9.5±3.2)U/ml、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3.3±0.6)d、术后进食时间(3.8±1.1)d、镇痛药使用次数(4.2±0.7)、总住院时间(10.6±2.4)d明显低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目(18.4±3.2)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能有效进行淋巴结清扫、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是治疗胃癌有效、安全的方式。
作者:尹作文;喻军;王永;刘立;刘军辉;赵永灵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中酪氨酸蛋白激酶非受体型6号蛋白( protein tyrosine kinase 6,PTK6)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病理学因素、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10例食管鳞癌及配对的160例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石蜡切片中PTK6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食管鳞癌与癌旁正常食管黏膜间PTK6表达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01)。 PTK6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分级密切关联( P<0.001)。对比肿瘤中PTK6低表达组,PTK6高表达组有更好的临床预后。经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N分期及PTK6蛋白表达水平均是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PTK6作为1种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对于预测食管鳞癌根治术后患者临床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友芳;曹训;黄志良;温浙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宫腔刷取子宫内膜“有形成份”石蜡切片诊断法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例可疑子宫内膜病变患者,应用宫腔刷获取子宫内膜,先进行细胞涂片;然后将宫腔刷洗入10%福尔马林固定液中固定,对固定液中颗粒状的“有形成份”行石蜡切片组织学诊断;同时行诊断性刮宫,以诊断性刮宫的病理诊断结果作为对照,比较细胞涂片法、石蜡切片诊断法及两者联合诊断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子宫内膜“有形成份”石蜡切片诊断法的诊断图像背景清晰,细胞及组织结构清楚;细胞涂片、子宫内膜“有形成份”石蜡切片以及诊断性刮宫3种诊断方法的取材满意率分别为74.5%(149/200)、86.5%(173/200)、86.0%(172/200),“有形成份”与诊断性刮宫的取材满意率均高于细胞涂片组(χ2分别为9.173、8.344,P均<0.05),而两者间差异不显著(χ2=0.885,P>0.05);细胞涂片诊断法、“有形成份”石蜡切片诊断法及两者联合诊断法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4.9%(146/172)、94.8%(163/172)、95.4%(164/172),“有形成份”石蜡切片诊断法及两者联合诊断法的诊断符合率均高于细胞涂片诊断法(P均<0.05)。结论宫腔刷取子宫内膜“有形成份”石蜡切片诊断法可作为细胞学诊断法的补充,提高宫腔刷的诊断符合率,在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保华;冯晓丹;史益凭;郭洁;季静;李岚;姚敏;申丽;徐丛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家族性胃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62例家族性胃癌患者及88例散发性胃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家族性胃癌预后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与散发性胃癌患者相比,家族性胃癌患者确诊年龄较早及早期患者比例多(P<0.05);家族性胃癌与散发性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5.2%和48.9%(P>0.05)。家族性胃癌患者预后单因素分析结果:TNM分期、远处转移、年龄、根治性切除是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远处转移、TNM分期及根治性切除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家族性胃癌与散发性胃癌临床特点不同,远处转移、TNM分期及根治性切除是家族性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作者:卢文华;程明;马亚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中ERCC1基因甲基化状态。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检测ERCC1基因甲基化。结果胃癌组织中ERCC1基因完全甲基化率为46.7%(14/30),部分甲基化率为30.0%(9/30),总甲基化率为76.7%(23/30),显著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中该基因的甲基化率13.3%(4/30)。10例正常胃组织中该基因未发生甲基化。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高比例的ERCC1基因甲基化。
作者:朱瑞杰;王红兵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大肠癌并发肠梗阻一期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31例大肠癌并发肠梗阻行一期手术治疗,其中接受左半结肠Ⅰ期切除吻合术共18例,右半结肠Ⅰ期切除吻合术共8例,直肠癌Melis术共5例。观察治疗效果、并发症、术后生活质量。结果随访1~5年,左半结肠Ⅰ期切除吻合术、直肠 Melis 术3年生存率(94.44%、100.00%)明显高于右半结肠Ⅰ期吻合术;左半结肠Ⅰ期切除吻合术5年生存率(94.44%)明显高于直肠Melis术和直肠Melis术。治疗后患者的身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78.37±7.12)、(59.54±5.32)、(58.83±2.45)、(85.12±8.43);术后发生伤口感染3例,肠粘连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9%。结论一期手术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治疗大肠癌并发肠梗阻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蔺兵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不同手术方案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将258例食管癌患者,按照经左胸(Sweet)、上腹右胸(Ivor-Lewis)、颈、胸、腹三切口(McKeown)及腔镜辅助等手术方式分为4组,分别比较4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异同。结果手术时间以腔镜组长,经左胸组手术时间短;经左胸和经上腹右胸手术组的上纵隔淋巴结清扫数量明显少于经三切口和腔镜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及中下纵膈、腹腔淋巴结清扫数量4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左胸、上腹右胸、三切口及腔镜手术4组患者呼吸衰竭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4%、3.23%、10.17%、2.78%,以三切口组高;而腔镜组声音嘶哑发生率为4.17%,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肺部感染、吻合口瘘、膈疝、乳糜胸、胃排空障碍及死亡等并发症发生率4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三切口手术对淋巴结的清扫更加彻底,但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率也相对较高,而腔镜手术有创伤小、术后呼吸衰竭等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越性。
作者:胡红军;张立国;王振华;郭喜喜;耿磊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CD3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和体内血清含量与原发性肝癌的关联性。方法选取160例肝癌患者和1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PCR-RFLP技术对CD31基因Leu125Val、Asn563Ser和Gly670Arg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并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CD31含量。结果肝癌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CD31基因Asn563Ser和Gly670Arg多态性差异不明显(χ2=0.387,P>0.05),而Leu125Val 多态性差异显著(χ2=10.875,P<0.05)。Val等位基因携带者患肝癌的风险是Leu等位基因的1.457倍(OR=1.457,95%CI:1.187~2.186,P=0.001);携带Val等位基因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CD31含量比没有携带的患者要高很多(χ2=10.534,P<0.05)。结合基因型分析表明,CD31基因Leu125Val、Asn563Ser和Gly670Arg单核苷酸多态性具有明显的连锁不平衡,同健康体检者相比, Val-Ser-Arg单倍型携带者罹患肝癌的风险较高(OR=1.487,95%CI:1.092-2.038,P=0.011)。结论 CD31基因的Leu125Val多态性及Val-Ser-Arg单倍型与原发性肝癌具有一定的关联,其中Val等位基因有极大的可能是原发性肝癌的遗传易感基因,携带Val基因型的患者可能会由于CD31基因在体内高度表达而增加罹患肝癌的可能性。
作者:方日;谢金龙;王小文;颜娇贵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高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方法选取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高龄患者108例,根据病理临床分期确定手术类型并对所有患者进行2~84个月随访,描绘患者的总体生存曲线,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108例高龄子宫内膜癌患者总体3年生存率为86.1%,总体5年生存率为74.1%。单因素分析发现,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组织学分级、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χ2趋势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肌层浸润深度( OR=1.828,95%CI=1.054~3.170)、病理组织学分级( OR=3.264,95%CI=1.574~6.767)、组织学类型(OR=2.282,95%CI=1.226~4.247)、淋巴结转移(OR=1.696,95%CI=1.152~2.495)是高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差的危险因素。结论肌层浸润深、子宫内膜癌分化程度低、非子宫内膜腺癌、有淋巴结转移的高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差。
作者:许盛芳;辉彬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紫杉醇联合顺铂周疗方案在Ⅰb2-Ⅱb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Ⅰb2-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按照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给予小剂量紫杉醇联合顺铂周疗方案;对照组给予传统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术前平均等待时间观察组为(27.9±6.5)天,对照组为(58.3±13.2)天;术后放化疗观察组20例(40.0%),对照组18例(36.0%);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24.0%,对照组为56.0%。在术前平均等待时间、术后放化疗例数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紫杉醇联合顺铂周疗方案在Ⅰb2-Ⅱb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疗效肯定,副作用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丹丹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SOX1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6例鼻咽癌患者的新鲜标本,同时选取20例鼻咽炎患者的新鲜手术标本作为对照,采用用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检测两组中SOX11mRNA的水平。结果鼻咽癌组和鼻咽炎组SOX11mRNA水平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SOX11mRNA水平与鼻咽癌T分期、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病理分化程度有关;与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无相关性。结论转录因子SOX11可能在肿瘤发生与肿瘤细胞分化及增殖过程中起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作者:高进良;高春生;李烁;钱迪;杜政德;韩小璐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胸腔镜在非小细胞肺癌高龄患者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6例高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开胸组与胸腔镜组,2组分别行开胸肺叶切除术及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比较2组1年无瘤生存率、手术效果、术后炎症因子及免疫学指标的改变。结果胸腔镜组与开胸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1年无瘤生存率为97.5%,开胸组为97.8%(P>0.05)。与开胸组相比,胸腔镜组术后7 d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显著降低(P<0.05),而IgG及IgM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高龄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与开胸手术相当,但前者机体炎症反应轻、免疫功能恢复快。
作者:周瑜;谭群友;傅勇;黄涛;赵云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放疗后发生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tis ,RP)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85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无手术切除指征,采用三维适形或调强放射治疗。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肿瘤位置,分期,同期放化疗,化疗周期,放疗总剂量,MLD以及V5、V20对RP的影响。结果25例患者(29.4%)出现RP。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放疗前合并COPD、放疗前化疗周期、同期放化疗、MLD、V5、V20与放射性肺炎有关(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放疗前合并COPD、放疗前化疗周期、同期放化疗、V20以及MLD是R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放疗计划应考虑患者的临床、个体因素,设定合理的放疗参数,从而降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
作者:冯志俊;吴朝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肿瘤术后患者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原因。方法278例肿瘤术后行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对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者进行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并对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进行评价分析。结果278例患者中,有34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VAP的感染率为12.2%;对发生VAP的34例患者取其标本进行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共培养出病原微生物69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48株(69.6%),革兰氏阳性菌12株(17.4%)以及真菌9株(13.0%)。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原因:呼吸机的管理不妥当35.3%,患者呼吸道不通畅29.4%。结论肿瘤术后患者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呼吸机的管理不妥当以及患者呼吸道不通畅。
作者:苏龙;常文利;高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比较替吉奥与卡培他滨分别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n=21)和对照组(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n=20),分析比较2组的客观有效率( ORR)、疾病控制率( DCR)、中位进展期( mTTP)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ORR、DCR和mTTP比较,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中实验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与手足综合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是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化疗的较好选择。
作者:汪金云;邓文霞;王跃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吻合口位置对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肛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吻合口位置距肛缘的距离将患者分为3组:A组距离≤3.0 cm,B组距离>3.0~5.0 cm,C组距离>5.0 cm。选择60例非直肠癌患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改变。结果肛管缩榨压、平均静息压及大静息压,术后3个月A组、B组及C组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但术后6个月比术后3个月显著提高(P<0.05);术后1年B组及C组各项指标接近术前(P>0.05),但A组平均静息压及大静息压仍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A组、B组及C组Wexner评分逐渐降低(P<0.05),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及C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依次降低(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吻合口位置与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恢复关系密切,肛缘距离吻合口位置超过5 cm者术后肛门功能恢复为理想。
作者:邓海权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评价新辅助动脉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巨块型宫颈癌患者术前采用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2周后行广泛全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结果化疗后2周病灶体积缩小明显,其中完全缓解(CR)8.33%(4/48)、部分缓解(PR)75.00%(36/48)、稳定(SD)16.67%(8/48)、进展(PD)0例。结论宫颈癌根治手术前介入性动脉化疗栓塞能有效缩小原发病灶,提高手术切除率,终提高疗效。
作者:袁晓雁;王晓东;韩玉新;李小娟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