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华;孟方
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治疗后生存状况的因素。方法选取2006年2月-2008年2月肝癌患者共100例,筛选出影响其生存状况的因素。结果肿瘤大小、血管侵犯、术前甲胎蛋白、手术前后甲胎蛋白、辅助治疗、肝硬化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预后有密切的关系;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管侵犯、肝硬化和手术前后甲胎蛋白变化为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原发性肝癌的预后是由多个因素来决定的,而血管侵犯、肝硬化以及手术前后甲胎蛋白变化为影响原发性肝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明岳;刘嘉林;郑锦锋;鲍世韵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子宫切除术治疗鳞状细胞癌的疗效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34例早期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经腹腔镜辅助下行广泛子宫颈切除术,观察术后情况,并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后患者恢复较好,随访未见复发。研究发现盆腔淋巴结、HPV感染、浸润深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腹腔镜下行子宫颈切除术治疗鳞状细胞癌安全可行,适用于早期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患者。
作者:高琴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人肺腺癌裸鼠移植瘤化疗增敏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肺癌A549细胞,建立裸鼠模型,将28只成瘤雌裸小鼠随机分成7组:Ⅰ组给予生理盐水0.2 ml;Ⅱ组给予顺铂1 mg/kg;Ⅲ组给予顺铂4 mg/kg;Ⅳ组给予罗格列酮10 mg/kg;Ⅴ组给予罗格列酮30 mg/kg;Ⅵ组给予罗格列酮10 mg/kg+顺铂1 mg/kg;Ⅶ组给予罗格列酮30 mg/kg+顺铂1 mg/kg。隔天腹腔注射给药,共8次。于后一次给药后48 h处死各组小鼠,测量皮下移植瘤体积和瘤重;HE染色观察移植瘤的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检测PPARγ、bcl-2和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各实验组肿瘤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瘤重明显轻于对照组(P<0.01),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低、高剂量ROZ联合用药组较低剂量顺铂组抑瘤作用明显增强(P<0.05),其瘤重抑制率分别为52.11%和83.80%。低、高剂量罗格列酮组与对照组比较,PPARγ、caspase-3的表达水平上调,bcl-2表达水平下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该调节作用进一步增强(P<0.01)。结论罗格列酮对人肺腺癌裸鼠移植瘤化疗具有增敏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上调PPARγ和caspase-3表达,下调bcl-2表达。
作者:刘新福;尹婵;张辉;孙建群;庄英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 liquid-based cytological test ,LCT)结合阴道镜及宫颈活检对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0例宫颈LCT阳性的病例,对其进行宫颈活检。比较细胞学与组织学结果,并研究发病率与年龄的关系。结果在所有LCT阳性病例中,ASC-US 142例(在阳性病例中占56.8%), AGC 为3例(1.2%),ASC-H 24例(9.6%),LSIL 82例(54.4%),HSIL为26例(10.4%),SCC 1例(0.4%);宫颈活检结果中,炎性反应66例(26.4%),挖空细胞25例(10.0%),CINⅠ级54例(21.6%),CINⅡ级59例(23.6%),CIN Ⅲ级28例(11.2%),鳞癌16例(6.4%),腺癌2例(0.8%),以组织学结果验证细胞学结果,符合率分别为 ASC-US (100.0%),ASC-H(92.3%),LSIL(63.2%),HSIL(72.9%),SCC(100.0%);并且宫颈病变多见于30~50岁年龄段。结论宫颈LCT 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是筛查宫颈上皮性病变的重要手段,结合阴道镜及宫颈活检可使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患者得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作者:洪恩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腺癌患者的预后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80例宫颈腺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全部早期宫颈腺癌患者的预后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大、肿瘤直径≥4 cm、分期晚、淋巴结阳性以及宫颈浸润深度≥1/2均为复发的高危因素(P<0.05),而淋巴血管间隙浸润与复发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只有淋巴结转移为独立高危因素(P<0.05)。结论宫颈腺癌为一种预后较差的宫颈癌病理类型。
作者:吴素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比较氟比洛芬酯或曲马多复合舒芬太尼在结肠癌根治术后镇痛中的效果及并发症引发情况。方法选取ASAⅠ~Ⅱ级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72例,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舒芬太尼组( A组)和曲马多+舒芬太尼组( B组),各36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苏醒拔管时间( T1)及定向力恢复时间( T2)、患者术后PCIA期间自控按压次数、术后4 h、12 h、24 h及48 h的镇痛评分及镇静评分、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苏醒拔管时间(T1)及定向力恢复时间(T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PCIA期间的自控按压次数在4 h、12 h、24 h、48 h时均无明显差异(P>0.05);2组术后4 h、12 h、24 h及48 h的镇痛及镇静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为16.7%(6/36),B组为55.6%(20/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的术后镇痛效果与曲马多联合舒芬太尼相当,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作者:胡汇敏;李明强;周立文;吴树宁;叶习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肝癌TACE(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术后胆汁瘤的形成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选取经TACE治疗后形成胆汁瘤的18例肝癌患者,记录其黄疸症状、TACE次数、胆汁瘤形成时间、治疗手段及预后。结果18例肝癌患者中有12例患者在胆汁瘤形成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黄疸症状。 TACE次数为1~6次,平均3.5次。胆汁瘤形成于末次TACE后2~5周,平均3.46周。1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病情好转;1例患者正在动态观察;3例经B超穿刺抽出胆汁治愈;13例患者行PTCD(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edochus drainage ),术后10例出现好转、黄疸消失,1例患者肾衰竭死亡,2例未见明显好转。结论多次介入治疗可能是诱发胆汁瘤的主要原因,胆汁瘤预后情况总体良好。
作者:徐国辉;徐宗全;李小军;何均;魏小勇;周存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对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微创组和传统组,比较2组患者的术前、术后12h和72h的细胞炎性因子水平和术前、术后2d和7d 免疫细胞含量。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2组患者各项细胞炎性因子的含量均明显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IL-6,IL-2R,CRP的含量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SAA水平术后12 h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CD4+T和NK细胞水平术前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T在微创组术前术后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7 d CD8+T含量值2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微创手术对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可减轻患者的免疫功能的抑制。
作者:李彦明;郝雁冰;魏东;王贵刚;陈万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的彩超声像图特点,探讨彩超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比分析76例乳腺癌患者及73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的超声声像图,总结乳腺癌患者的二维超声声像图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特点。结果乳腺癌的二维声像图特点较良性肿块具有自身特点,且乳腺癌肿块大部分可探及血流信号(93.4%),血流信号较良性肿块组更丰富,其血流峰值速度为(0.27±0.05) m/s,明显快于良性肿块组(0.16±0.06),且阻力指数为(0.67±0.18),均明显高于良性肿块组(0.33±0.11),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普勒超声对于判断乳腺肿块的良恶性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林丽晴;张灿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术前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PLR)对老年原发性结直肠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老年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分为低PLR组(<250)41例和高PLR组(≥250)16例,分析2组患者的PLR及其它因素与患者5年生存率的相关性。结果高PLR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PLR组(P<0.05);此外患者年龄、肿瘤位置、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程度及分化程度等对患者的5年生存率亦有影响(P<0.05)。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程度及分化程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对老年原发性结直肠癌预后评估具有临床价值,高PLR提示有预后不良的可能。
作者:段照华;彭科;胡连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采用放射治疗疗效及影响放疗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放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分析患者年龄,FIGO分期,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血红蛋白水平与放疗预后的关系。结果178例患者1年生存率为84.27%(150/178),3年生存率为70.22%(125/178)。宫颈癌患者放疗的预后与年龄、病理分级、肿瘤直径、FIGO分期及血红蛋白含量有关,(χ2=6.73,10.57,11.95,12.76,11.41,P均<0.05)。178例患者中,19例发生放射性直肠炎,12例发生放射性膀胱炎,2例患者因直肠穿孔及小肠梗阻死亡,晚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占18.54%。结论宫颈癌患者外照射及适型强调放疗疗效确切,其预后与多肿瘤分期、分化程度及是否分血等多种因素有关,可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高放疗效果。
作者:毛世华;张涛;谈宗国;黄明钜;冉文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析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应用新辅助化疗结合放疗或单纯放疗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新辅助化疗结合放疗疗法,对照组采用单纯放疗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近期临床效果、肿瘤直径改变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2.5%(25/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0%(14/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肿瘤直径均显著缩小,且观察组肿瘤直径为(2.3±0.8)cm,显著小于对照组的(2.7±1.1)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10.0%(4/40)、贫血为5.0%(2/40)和血小板计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5.0%(2/4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12/40)、32.5%(13/40)和25.0%(10/4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新辅助化疗结合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能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改善肿瘤大小,不良反应少。
作者:姚彬;朱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究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保留膀胱术后的预后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膀胱部分切除术配合辅助化疗治疗,COX回归分析影响术后预后复发及生存的因素。结果5年总生存率为60.00%,5年总复发率为46.00%;经单因素筛选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后,淋巴血管侵犯、输尿管再植术等均是影响术后无复发率与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保留膀胱术后的预后状况,与淋巴血管侵犯、输尿管再植术等因素密切相关,应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梁烽扬;郑业辉;李化升;罗书峰;罗超;黎锋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No.6组淋巴结活检在胃食管结合部腺癌全胃切除中的意义。方法行近端胃切除能达到根治的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病例,术中切除No.6组淋巴结送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如淋巴结转移则行全胃切除,反之行近端胃切除。结果372例中,No.6组淋巴结活检阳性32例,总阳性率8.60%,且随着肿瘤浸润深度增加No.6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加。结论 No.6组淋巴结有一定的转移比例,当No.6组淋巴结转移需行全胃切除。 No.6组淋巴结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在指导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手术切除范围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伟;李保中;刘志强;张志忠;李守淼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对比分析妇科恶性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的疗效。方法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9例,对照组49例。根治术后实验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给予20AA氨基酸,从手术当天开始,连用3天。对照组常规用药,不应用任何氨基酸,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浓度、前白蛋白浓度、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术前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浓度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血清白蛋白、总蛋白浓度两组均下降,但实验组术后第4天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蛋白浓度上升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切口愈合不良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患者,应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有明显疗效,可促进患者围手术期恢复。
作者:王月;夏志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远端胃癌D2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远端胃癌的安全性、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辅助下远端胃癌D2根治术患者49例(腹腔镜组)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行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41例作为对照(开腹组)。结果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更长[(273.4±62.7)min vs(228.6±31.9)min],但手术切口更小[(5.3±1.7)cm vs (23.2±3.1)cm]、术中出血量更少[(143.5±94.6)ml vs(331.6±157.9)ml],术后肠道恢复功能更快[(2.9±1.3)d vs(4.2±1.5)d],住院时间更短[(8.9±4.2)d vs (11.3±4.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24.5±11.7)枚vs (26.0±11.3)枚]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49(6.12%) vs 6/41(14.6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远端胃癌D2根治术是治疗进展期远端胃癌的微创、可行、安全的方法。
作者:杨学堂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恩度联合顺铂局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NSCLC)合并胸腔积液的疗效及对积液中VEGF、HIF-1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NSCLC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顺铂联合恩度胸腔局部注入治疗,并在治疗前、后抽取患者3 ml胸腔积液,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VEGF、HIF-1α水平。观察局部化疗的临床效果,分析不同疗效患者VEGF、HIF-1α水平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2周化疗,其中CR 1例,PR 9例,SD 12例,PD 8例,总有效率为33.3%,疾病控制率为73.3%,随访至今,中位缓解时间为65 d (7~354 d)。所有患者对局部灌注化疗耐受性较好,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10例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按照临床疗效将30例患者分为有效组( CR+PR,10例)和无效组(SD+PD,20例),化疗后CR+PR患者胸腔积液中VEGF、HIF-1α水平较化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SD+PD患者VEGF、HIF-1α水平稍有上升,但差异不明显( P>0.05)。结论恩度联合顺铂局部灌注治疗晚期NSCLC合并胸腔积液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较少,能提高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与抑制VEGF、HIF-1α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朱志真;石建华;侯森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洛铂联合吉西他滨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10年3月-2012年2月复发性卵巢癌患者7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6例,对照组34例。试验组给予洛铂联合吉西他滨治疗,对照组给予紫杉醇联合奈达铂治疗,对比研究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对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61.11%,对照组有效率为44.12%,2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P<0.05;试验组疾病控制率为88.89%,对照组疾病控制率为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P<0.05。2组患者治疗前QOL评分差异无显著性,t=0.38,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P<0.05。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7.78%,对照组为79.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8,P>0.05)。结论洛铂联合吉西他滨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不增加毒性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慧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对鼻咽癌放疗后颞颌关节的损伤。方法选取86例鼻咽癌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调强放射治疗(IMRT),对照组则采用三维适形放疗(3D-CRT)技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放疗的整体效果,颞颌关节照射情况及其受损发生率。结果随访2年后观察组颞颌关节受损总发生率为18.6%(8/43),且均为轻度受损;对照组受损总发生率为30.2%(13/43),其中重性受损发生率为4.7%(2/43)。观察组平均照射剂量及33%体积的照射剂量相对于对照组更少。结论三维适形放疗相对于调强放射治疗,对患者的颞颌关节损伤更大,因此,有条件者应以强调放疗为首选。
作者:方霖;苟福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卵巢移位对行宫颈癌根治手术治疗的患者卵巢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接受卵巢移位手术的120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观察患者接受卵巢移位宫颈癌根治手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卵巢生理功能变化情况。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①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均未出现复发或转移情况;②患者围绝经期症状出现程度:轻度108例(90.00%),中度10例(8.33%),重度2例(1.67%);③卵巢生理功能:患者手术前与手术后3个月、手术后6个月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移位对宫颈癌根治手术患者术后卵巢生理功能的影响不大,具有可行性与可推广性。
作者:姚岳红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