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扶正消积汤联合 FOLFOX 方案治疗中晚期结肠癌的疗效分析

付亚杰;张阳;袁桃花;何世阳;杨霞;葛茂功

关键词:扶正消积汤, 奥沙利铂, 亚叶酸钙, 氟尿嘧啶, 中晚期结肠癌
摘要:目的:探讨扶正消积汤联合FOLFOX方案治疗中晚期结肠癌的疗效。方法将140例中晚期结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70例)与对照组(7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扶正消积汤联合FOLFOX方案治疗,对照组患者仅接受FOLFOX方案治疗。2个化疗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①2组患者近期疗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②治疗前,2组患者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比值、白细胞计数( WBC)、红细胞计数( RBC)、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浓度(Hb)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扶正消积汤联合FOLFOX方案治疗中晚期结肠癌的效果确切,还具有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等特点。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不同病理因素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85例患者1年无瘤生存170例(91.89%),3年无瘤生存151例(81.62%),5年无瘤生存144例(77.84%);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肿瘤直径、核分裂数、ki-67指数均为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无瘤生存率的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和核分裂数是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肿瘤位置、肿瘤直径、核分裂数、ki-67指数均为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无瘤生存率的主要因素,其中肿瘤位置和核分裂数为独立因素。

    作者:李艳;郭婧熙;肖文华;吴汉韬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锥形束 CT评估鼻咽癌调强放疗摆位误差及其对剂量分布的影响

    目的:应用千伏锥形束CT研究鼻咽癌调强放疗中的摆位误差,探讨其对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选取经确诊的鼻咽癌调强放疗患者15例,按热塑膜上三点标记摆位后每周行一次KV-CBCT扫描,重建后获取断层图像,使其与计划定位图像行匹配比较,得出该患者在三维方向及旋转的摆位误差。除摆位中心点外所有计划参数不变,在定位影像上模拟剂量分布并与初治疗计划比较。结果在腹背、头脚、左右3个方向和水平面旋转的摆位误差均值分别为-1.83 mm、-0.32 mm、0.96 mm和-0.83°;GTVnx D95、GTVnd D95、CTV2 D95、PTV2 D95、PTVnd D95的剂量变化为-1.28%~-0.32%、-3.31%~-0.63%、-2.33%~-1.30%、-2.51%~-0.45%、-2.53%~-0.48%;脑干、脊髓、视交叉的Dmax变化范围分别为:-3.14%~12.58%、-22.91%~21.21%、-7.25%~14.77%。腮腺D50为-13.87%~18.21%,Dmean为-6.84%~9.21%。结论鼻咽癌调强放疗由于摆位误差等因素的存在,影响了靶区剂量分布,OAR( organs at risk )辐射剂量明显增高;应用KV-CBCT系统,可有效减少治疗误差,提高调强放疗精度。

    作者:徐升;张军宁;周菊英;符天晓;徐久宏;陈龙;陈浩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IL-6对胃癌细胞株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

    目的:分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对胃癌细胞株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作用,探究胃癌EMT的发生机制。方法胃癌细胞株HGC-27进行体外培养,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接受IL-6刺激,观察2组细胞形态变化及EMT发生情况。结果经IL-6处理后,观察组细胞连接疏松,多边样形态消失,部分细胞呈梭形,而对照组细胞未见明显改变,仍具有紧密的细胞连接;经IL-6处理后,观察组E-cadherin DNA、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而N-cadherin、Vimentin DNA、蛋白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结论 IL-6可通过影响细胞表面蛋白和骨架蛋白的活性,影响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凋亡过程,是导致胃癌细胞株EMT的关键因子。同时,IL-6对胃癌细胞株EMT的促进也是导致癌症转移、扩散、恶化的重要原因。

    作者:刘俊;杨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对≤2 cm 乳腺癌患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究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对≤2 cm乳腺癌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常规超声和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对39例患者共45个小乳腺病灶进行检查并比较2种方法对小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诊断小乳腺癌的特异性为75.00%,明显高于常规超声(P<0.001);两者联合诊断小乳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高于两者单独应用时(Z=5.213,P<0.001;Z=4.986,P<0.001)。结论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诊断小乳腺癌的特异性较高,与常规超声检查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小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梁丽;张建蕾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不同麻醉药物对肺癌根治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目的:评价不同麻醉药物对肺癌根治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肺癌根治术患者84例,随机分为4组( n=21):生理盐水对照组( C组)、地佐辛组( D1组)、右美托咪定组( D2组)、地佐辛联合右美托咪定组( D3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15 min时( T1)、气管导管拔除前15 min( T2)、气管导管拔除即刻( T3)和气管导管拔除后15 min时(T4)采集患者血样测定血浆中IL-10、TNF-α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并记录患者镇静程度、躁动程度及其发生率。结果与T1比较,T2-T4时C组、D1组和D2组血浆IL-10、TNF-α和CRP浓度升高,D3组血浆IL-10浓度升高( P<0.05);与C组比较,D1、D2和D3组T2-T4时血浆IL-10浓度升高,TNF-α和CRP浓度降低,Ramsay评分升高,躁动发生率降低(P<0.05);与D3组比较,C、D1和D2组T2-T4时血浆IL-10浓度降低,TNF-α和CRP浓度升高, Ramsay评分降低,躁动发生率升高(P<0.05)。结论地佐辛、右美托咪定可有效降低肺癌根治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抑制炎症的发生,且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效果优于单独使用。

    作者:孙建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变异型毛细胞白血病1例合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变异型毛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变异型毛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治疗方法。结果变异型毛细胞白血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发病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淋巴细胞数量或比例增加,出现数量不等的绒毛状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结果显示该类细胞属于B淋巴细胞,治疗效果差。结论毛细胞白血病诊断应结合患者临床特征和免疫学检查结果,变异型毛细胞白血病应作进一步进行鉴别,以免误诊、漏诊。

    作者:刘雪梅;李军;白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宫颈上皮瘤样病变 LEEP锥切术后 HPV 感染的动态监测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瘤样病变患者( CIN)经过LEEP锥切术后HPV感染的变化情况。方法将309例经阴道镜下活检确诊为CIN患者,按照组织病理学诊断分为CINⅠ组、CINⅡ组、CINⅢ组,分别观察三组患者LEEP术前与术后HPV感染的差异及术后3、6、9、12个月HPV感染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术前镜检与术后标本检查HPV感染情况基本一致,三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Ⅲ组HPV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CINⅡ、CINⅠ组,三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HPV感染率术后3、6、9、12个月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3、6、9、12个月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Ⅰ组术后HPV残存率明显低于CINⅡ组和CINⅢ组,CINⅡ组明显低于CINⅢ组;三组术后12个月转阴率分别为CINⅠ(98.94%)、CINⅡ(92.95%)、CINⅢ(86.44%),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N病理级别越低HPV感染率越低,术后HPV残存率和复发率均明显低于CIN病理级别高者。

    作者:高玉华;于明新;龙再秋;李雪梅;汤巍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320排 CT支持下肝癌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320排CT支持下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 PLC)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组45例患者术前先行320排CT检查,观察肿瘤影像表现及其供瘤动脉的起源走行和变异情况,并通过血管重建模型上的模拟训练,拟定插管及栓塞方案后行TACE;对照组45例经16排CT检查观察肿瘤影像表现后行TACE;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68.9%)高于对照组(46.7%),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6个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97.8%、86.7%、57.8%,高于对照组的(88.9%、68.9%和40.0%)(P<0.05)。结论320排CT可快速准确地评估PLC肿瘤及供血情况,在其支持下行TACE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及减轻不良反应。

    作者:刘昌华;邱国钦;许丽贞;罗鹏飞;陈玉强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术后规范辅助治疗对Ⅱ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后规范辅助治疗对Ⅱ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Ⅱ期乳腺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把术后接受规范辅助治疗的分为实验组,未接受的分为对照组,然后通过比较生存率来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68例患者中仅有21例(30.88%)患者接受了术后规范辅助治疗。实验组与对照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5.23%和78.72%,10年生存率分别为80.95%和59.57%,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影响Ⅱ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还包括月经有无、HER-2状态( P<0.05)。结论术后规范辅助治疗能改善Ⅱ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李秋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胶质瘤相关癌基因1(Gli1)表达与乳腺癌分子亚型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胶质瘤相关癌基因1( Gli1)表达与乳腺癌各分子亚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胶质瘤相关基因1的表达及其与雌二醇受体( ER )和人皮生长因子受体-2( Her-2)的关系。结果 ER阳性和阴性者中Gli1阳性率分别为40.2%和60.0%,Gli1与ER表达呈负相关性。 Gli1与Her-2表达无明显相关性。 Lu-minal B型和Her-2过表达型者Gli1阳性率与Basal-like型Gli1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uminal A型Gli1阳性率显著低于Basal-like型Gli1阳性率(23.7%<75%),两者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li1表达与非雌激素依赖性乳腺癌分子亚型有关,可为雌二醇受体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作者:陈海;戚晓东;邱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早期胃癌中原代细胞 ssDNA 适配子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中原代细胞ssDNA适配子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个标志物应用适配子-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磁珠分离系统进行分离、纯化及鉴定,筛选出特异性、灵敏度高的肿瘤标志物,并对其建立相应的检测方法,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组织的相关标准对其检测方法进行临床评价,并参考《临床检验方法学评价》对其诊断性能进行分析。结果早期胃癌中原代细胞ssDNA适配子的检测敏感性为49.13%,特异性为91.44%,阳性似然比为5.74,阴性似然比为0.56 g,干扰实验51.8%,验前比65.7%,验后比197.2%。与金标准相比,在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和精确度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胃癌中原代细胞ssDNA适配子的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强的特异性,为早期胃癌的发现提供依据,可考虑作为早期胃癌的辅助诊断标准之一。

    作者:徐攀;马驰;张雪燕;杨晓娟;蒋丹;聂登梅;刘昕;韩跃武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CD4+CD25+Treg细胞与肿瘤免疫研究进展

    机体免疫系统通过免疫监视功能,识别和清除包括肿瘤、微生物等“非己”成分,维持机体的稳定。恶性肿瘤在机体内往往表现出免疫逃逸的特殊状态,与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之间形成一对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近些年研究发现,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可通过抑制激活的 T 细胞功能,影响机体抗肿瘤免疫作用,在维持自身免疫耐受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肿瘤免疫逃逸关系密切[1]。机体的细胞免疫受抑是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和复发的重要原因。许多肿瘤患者的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的Treg细胞比例升高,往往提示着预后不良[2]。因此,近年来通过调节CD4+CD25+Treg 细胞的数量或功能来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焦点。本文就CD4+CD25+Treg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免疫抑制机制及其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王彩(综述);魏素菊(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食管癌术中胸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及DNA倍体分析

    2007年4月2013年8月,我们将96例食管癌手术切除患者术中胸腔冲洗液行细胞学检查及DNA倍体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96例均为我科2007年4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男性为71例,女性为25例,平均年龄为62.9岁。行左颈左胸二切口57例;左颈右胸腹正中三切口21例,右胸腹正中二切口8例,单纯左开胸10例。

    作者:何枝生;匡裕康;陈爱会;阴兵林;谢梅;王东升;黄建;郭昌莹;程效良;王欢元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多层螺旋 CT多期扫描在原发性肝癌(HC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在原发性肝癌( HC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照临床试验随机对照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动脉期、全肝静脉期、病灶平衡期进行扫描,对照组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平扫,观察2组病灶显示率、病灶阳性诊断率。结果观察组CT动脉期、静脉期及平衡期病灶的显示率分别为96.7%、90.6%、96.5%;而对照组平扫显示率为76.9%,观察组各期显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后观察组诊断肝癌57例,诊断阳性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67%(34/60),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中巨块型有13例,占100.00%,结节型32例,占94.12%,弥漫型12例,占92.31%;对照组CT 34例中巨块型有15例,占100.00%,结节型17例,占56.67%,弥漫型2例,占13.33%。结论螺旋多期扫描可为肝癌诊断提供更多的影像诊断信息,尤其在肝癌早期,为结节型和弥漫型肝癌等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永琴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MCM2基因和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微型染色体维持蛋白2( 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proteins 2,MCM2)基因和蛋白水平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技术,半定量检测在54例乳腺癌组织、12例乳腺良性疾病组织和1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MCM2 mRNA的表达水平。应用Western-blotting技术检测MCM2蛋白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正常乳腺组织、良性和恶性乳腺肿瘤组织中MCM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且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升高呈逐渐增高趋势。 MCM2 mRNA和蛋白表达量在不同TNM分期和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组织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Ⅰ期与Ⅱ期、Ⅲ期与Ⅳ期间MCM2表达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CM2可以用于判断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和病理分级的高低,可能为乳腺癌的未来基因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潜在分子靶点和理论依据。

    作者:程甜甜;杨贤子;骆志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结肠镜在诊断结肠息肉癌变中的作用及结肠息肉癌变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结肠镜在诊断结肠息肉癌变中的作用及结肠息肉癌变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经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息肉并行病理检查的220例患者,回顾性分析结肠镜下癌变部位、大小、数目及病理类型,并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及息肉部位、大小、数目、形态、病理类型与癌变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性别患者结肠息肉癌变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肠息肉癌变与年龄、息肉部位、直径大小、数目、形态、病理类型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的患者,息肉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直径>2.0 cm、多发、病理类型为腺瘤性尤其是绒毛状腺瘤性是发生癌变的高危因素。结论结肠镜在诊断结肠息肉癌变患者中具有重要作用,应密切随访,及时切除,降低结肠癌发病率及死亡率。

    作者:周海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纤维连接蛋白表达与骨肉瘤肺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表达与骨肉瘤肺转移的关系。方法36例初发骨肉瘤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标准化疗12个疗程后随访2年是否出现肺转移分为2组,每组18例,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骨肉瘤组织中的FN蛋白表达。结果转移组FN蛋白阳性率及阳性积分明显高于无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FN高表达与骨肉瘤肺转移呈正相关,检测FN蛋白表达有助于了解骨肉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及判断预后。

    作者:周琰;张星;陆志刚;姚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BC369对鼠源肾癌(REN-ca)抑瘤效应的研究

    目的:探讨BC369对鼠源肾癌( REN-ca)的抑瘤效果。方法采用小鼠移植性实体瘤的药效学实验方法。结果 BC369对鼠源肾癌(REN-ca)的肿瘤抑制率为(84.17±2.91)%,P<0.001。结论 BC369对鼠源肾癌(REN-ca)有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洪涛;张静宇;张炳团;王铮;李少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Real time-PCR 检测循环 DNA 基因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浆循环DNA载量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real time-PCR的方法,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确诊前及确诊后血浆循环DNA载量。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循环DNA载量确诊后[(63.1±16.3) ng/ml]显著高于确诊前(P<0.01),确诊前6个月的血清循环DNA载量[(28.3±12.7) ng/ml]显著高于确诊前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者的血浆DNA载量[(79.3±13.7)ng/ml]显著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者[(52.1±12.5)ng/ml](P<0.01)。结论 Real time-PCR检测血浆循环DNA,有可能成为原发性肝癌早期筛查和诊断的一个新的临床标准。

    作者:郭丽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中 LGR5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检测干细胞标记物LGR5(富含亮氨酸重复单位的G蛋白偶联受体5)蛋白在人结直肠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探讨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60例结直肠上皮内瘤变(腺瘤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2例,腺瘤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8例)、10例腺瘤,20例高分化腺癌标本中LGR5表达水平。结果LGR5在高分化腺癌中表达率为100.00%(20/20),明显高于结直肠上皮内瘤变[83.33%(50/60)]和腺瘤[40.00%(4/10)],P<0.01。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中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37%(27/32)、82.14%(23/28),LGR5表达水平与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分级无相关性(P>0.05)。结论 LGR5可作为选择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手术方式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肖幼华;李荣;蔡联明;谢旭平;卢致洋;陈汉民;王冬梅;雷先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