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术后规范辅助治疗对Ⅱ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李秋云

关键词:术后规范辅助治疗, Ⅱ期乳腺癌患者, 远期生存状况
摘要:目的:探讨术后规范辅助治疗对Ⅱ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Ⅱ期乳腺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把术后接受规范辅助治疗的分为实验组,未接受的分为对照组,然后通过比较生存率来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68例患者中仅有21例(30.88%)患者接受了术后规范辅助治疗。实验组与对照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5.23%和78.72%,10年生存率分别为80.95%和59.57%,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影响Ⅱ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还包括月经有无、HER-2状态( P<0.05)。结论术后规范辅助治疗能改善Ⅱ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真菌感染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成年人急性白血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并提供较好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真菌感染率、病原学监测、真菌感染易感因素、抗真菌药物使用等进行分析。采用两性霉素B进行抗侵入性真菌治疗。结果94例患者中有46例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感染率为48.9%。通过其血液等标本培养出菌株38株,其中感染曲霉菌属占47.4%,明显大于白色假丝酵母菌的34.2%和热带假死酵母菌的1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中性粒细胞<0.5×109/L持续时间及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与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率呈正相关,而中心静脉置管并不影响感染的发生率。经两性霉素B治疗后21例痊愈,17例显效。结论成人急性白血病在进行化疗期间真菌感染发生率较高,且患者年龄大,使用广谱抗菌药时间长和持续中性粒细胞减少都是发生感染的因素,需要重点预防此类患者。治疗上可以选用两性霉素B,效果较好。

    作者:杨尚伦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CD4+CD25+Treg细胞与肿瘤免疫研究进展

    机体免疫系统通过免疫监视功能,识别和清除包括肿瘤、微生物等“非己”成分,维持机体的稳定。恶性肿瘤在机体内往往表现出免疫逃逸的特殊状态,与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之间形成一对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近些年研究发现,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可通过抑制激活的 T 细胞功能,影响机体抗肿瘤免疫作用,在维持自身免疫耐受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肿瘤免疫逃逸关系密切[1]。机体的细胞免疫受抑是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和复发的重要原因。许多肿瘤患者的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的Treg细胞比例升高,往往提示着预后不良[2]。因此,近年来通过调节CD4+CD25+Treg 细胞的数量或功能来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焦点。本文就CD4+CD25+Treg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免疫抑制机制及其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王彩(综述);魏素菊(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含曲妥珠单抗二线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含曲妥珠单抗二线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ER2)阳性乳腺癌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采用二线方案治疗的78例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组与B组。2组患者均接受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二线治疗方案,B组患者同时接受曲妥珠单抗治疗。比较2组近期疗效、2年生存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与B组治疗有效率及临床获益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B组2年生存率显著优于A组(P<0.05)。骨髓抑制及消化道不良反应是2组常见的化疗不良反应;曲妥珠单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及疼痛,经对症治疗后均完成治疗。结论含曲妥珠单抗二线治疗方案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安全性好。

    作者:仲爱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对≤2 cm 乳腺癌患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究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对≤2 cm乳腺癌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常规超声和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对39例患者共45个小乳腺病灶进行检查并比较2种方法对小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诊断小乳腺癌的特异性为75.00%,明显高于常规超声(P<0.001);两者联合诊断小乳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高于两者单独应用时(Z=5.213,P<0.001;Z=4.986,P<0.001)。结论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诊断小乳腺癌的特异性较高,与常规超声检查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小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梁丽;张建蕾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变异型毛细胞白血病1例合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变异型毛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变异型毛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治疗方法。结果变异型毛细胞白血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发病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淋巴细胞数量或比例增加,出现数量不等的绒毛状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结果显示该类细胞属于B淋巴细胞,治疗效果差。结论毛细胞白血病诊断应结合患者临床特征和免疫学检查结果,变异型毛细胞白血病应作进一步进行鉴别,以免误诊、漏诊。

    作者:刘雪梅;李军;白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IL-17F、IL-17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IL-17F、IL-17A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对72例大肠癌组织中的IL-17F、IL-17A的表达水平进行免疫组化法检测,分析不同病理因素中,IL-17F、IL-17A的表达水平。结果癌组织中的IL-17F、IL-17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L-17F、IL-17A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以及TNM分期有关(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中的IL-17F、IL-17A的阳性表达率高,二者的表达均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大肠癌分化程度以及TNM分期有关。

    作者:熊伟民;李明峰;席素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患者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硬化患者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通过比较54例肝硬化合并小结节患者病理检查结果和超声造影诊断结果是否一致来评价超声造影对肝硬化患者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观察两类病灶增强时相、类型及模式,并行定量参数比较研究。结果纳入患者中,诊断为增生性结节的有27例30个病灶,诊断为小肝癌的有27例共32个病灶,超声造影动脉相高增强,门脉相等或低增强,延迟相低增强较多见;肝硬化增生结节增强表现多样化,以三期等增强多见,两者各时相增强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体重指数、吸烟情况、饮酒情况、一级亲属恶性肿瘤病史对预测肝硬化合并小结节病例中的超声造影鉴别诊断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参数用于预测肝硬化合并小结节病例中的超声造影鉴别诊断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造影对有肝硬化背景的患者进行增生结节和超声造影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张继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甘氨双唑钠联合放射治疗宫颈肿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甘氨双唑钠联合常规放射治疗宫颈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其毒副作用。方法随机选取宫颈肿瘤患者48例,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放射治疗,治疗组行甘氨双唑钠联合常规放射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为41.6%,对照组为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和毒副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患者表现出明显放射增敏反应。结论甘氨双唑钠联合放射治疗宫颈肿瘤的近期疗效明显,能有效控制局部肿瘤,毒副作用小,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李靖松;邹俊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锥形束 CT评估鼻咽癌调强放疗摆位误差及其对剂量分布的影响

    目的:应用千伏锥形束CT研究鼻咽癌调强放疗中的摆位误差,探讨其对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选取经确诊的鼻咽癌调强放疗患者15例,按热塑膜上三点标记摆位后每周行一次KV-CBCT扫描,重建后获取断层图像,使其与计划定位图像行匹配比较,得出该患者在三维方向及旋转的摆位误差。除摆位中心点外所有计划参数不变,在定位影像上模拟剂量分布并与初治疗计划比较。结果在腹背、头脚、左右3个方向和水平面旋转的摆位误差均值分别为-1.83 mm、-0.32 mm、0.96 mm和-0.83°;GTVnx D95、GTVnd D95、CTV2 D95、PTV2 D95、PTVnd D95的剂量变化为-1.28%~-0.32%、-3.31%~-0.63%、-2.33%~-1.30%、-2.51%~-0.45%、-2.53%~-0.48%;脑干、脊髓、视交叉的Dmax变化范围分别为:-3.14%~12.58%、-22.91%~21.21%、-7.25%~14.77%。腮腺D50为-13.87%~18.21%,Dmean为-6.84%~9.21%。结论鼻咽癌调强放疗由于摆位误差等因素的存在,影响了靶区剂量分布,OAR( organs at risk )辐射剂量明显增高;应用KV-CBCT系统,可有效减少治疗误差,提高调强放疗精度。

    作者:徐升;张军宁;周菊英;符天晓;徐久宏;陈龙;陈浩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血清 CEA、CYFAR21-1、SCC、CA125水平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放疗疗效的评估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176例,分为观察组(近期放疗有效)和对照组(近期放疗无效),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放疗前、后血清肿瘤CEA、CYFAR21-1、SCC、CA125水平。结果176例患者放疗有效率为58.0%,观察组放疗前血清CEA、CYFAR21-1、SCC、CA125水平分别为(33.65±5.41)ng/ml、(19.44±3.14)ng/ml、(16.87±2.74)ng/ml、(46.81±5.49)U/ml,放疗后各项标志物水平分别为(25.13±4.65)ng/ml、(12.35±4.18)ng/ml、(11.77±3.04)ng/ml、(39.67±4.63)U/ml,均明显低于放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放疗前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YFAR21-1、SCC、CA125水平分别为(46.87±5.93)ng/ml、(28.63±10.82)ng/ml、(26.46±8.68)ng/ml、(68.16±7.38)U/ml,放疗后各项标志物水平分别为(52.17±5.49)ng/ml、(46.72±11.75)ng/ml、(38.74±63.48)ng/ml、(87.34±8.16)U/ml,均明显高于放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放疗前各项标志物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放疗后标志物水平降低患者的近期疗效明显好于放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升高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45,P<0.05)。结论肿瘤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YFAR21-1、SCC、CA125的水平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疗效具有评估价值。

    作者:阿合力·那斯肉拉;巴尔夏古丽·扎比胡拉;穆朝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内镜诊断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内镜对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效果。方法76例胰腺囊性肿瘤患者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引导下分别使用内镜检测、单独进行CT检查和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比这3种检查方法的检测结果,评价3种方法的检测准确性。结果所有患者中有29例浆液性囊腺瘤,47例黏液性囊性肿瘤。52例患者的病变部位位于胰头颈部,24例位于胰体尾部。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内镜检测胰腺囊性肿瘤的准确率可以达到89.5%,CT检测和单独多普勒超声检测的准确率分别为55.3%和44.7%。使用内镜检测与CT检测和单独多普勒超声检测相比,检出准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检测浆液性、黏液性胰腺囊性肿瘤及胰头颈部和胰体尾部均比CT检测和单独多普勒超声检测具有更高的检出准确率。 CT和单独超声检测对胰体尾部囊性肿瘤检测准确率比胰头颈部的准确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内镜检测胰体尾部囊性肿瘤检测准确率比胰头颈部的准确率高。结论内镜检测胰腺囊性肿瘤比CT和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更高的准确率。

    作者:侯俊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乳腺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137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将术后复发转移的35例作为A组,102例未发生复发转移者作为B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对比,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癌复发和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年龄<40岁患者的复发转移率为47.83%,显著高于年龄≥40岁患者的(P<0.05);肿瘤直径>5 cm患者的复发转移率为72.73%,显著高于肿瘤直径<2 cm患者的(P<0.05);淋巴结转移数目1~3个患者的复发转移率为34.15%,淋巴结转移数目>3个患者的复发转移率为50.00%,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 P<0.05);CA15-3阳性患者复发转移率为38.71%,显著高于CA15-3阴性患者的(P<0.05)。结论年龄<40岁、肿瘤直径大、淋巴结转移数目多、CA15-3阳性是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加强监测危险因素,强化术后放疗的抗肿瘤措施,以降低乳腺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发生率。

    作者:艾秀清;韩有溪;木克代斯·拜克提亚尔;木妮热·木沙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纤维连接蛋白表达与骨肉瘤肺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表达与骨肉瘤肺转移的关系。方法36例初发骨肉瘤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标准化疗12个疗程后随访2年是否出现肺转移分为2组,每组18例,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骨肉瘤组织中的FN蛋白表达。结果转移组FN蛋白阳性率及阳性积分明显高于无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FN高表达与骨肉瘤肺转移呈正相关,检测FN蛋白表达有助于了解骨肉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及判断预后。

    作者:周琰;张星;陆志刚;姚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术后规范辅助治疗对Ⅱ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后规范辅助治疗对Ⅱ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Ⅱ期乳腺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把术后接受规范辅助治疗的分为实验组,未接受的分为对照组,然后通过比较生存率来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68例患者中仅有21例(30.88%)患者接受了术后规范辅助治疗。实验组与对照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5.23%和78.72%,10年生存率分别为80.95%和59.57%,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影响Ⅱ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还包括月经有无、HER-2状态( P<0.05)。结论术后规范辅助治疗能改善Ⅱ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李秋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胶质瘤相关癌基因1(Gli1)表达与乳腺癌分子亚型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胶质瘤相关癌基因1( Gli1)表达与乳腺癌各分子亚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胶质瘤相关基因1的表达及其与雌二醇受体( ER )和人皮生长因子受体-2( Her-2)的关系。结果 ER阳性和阴性者中Gli1阳性率分别为40.2%和60.0%,Gli1与ER表达呈负相关性。 Gli1与Her-2表达无明显相关性。 Lu-minal B型和Her-2过表达型者Gli1阳性率与Basal-like型Gli1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uminal A型Gli1阳性率显著低于Basal-like型Gli1阳性率(23.7%<75%),两者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li1表达与非雌激素依赖性乳腺癌分子亚型有关,可为雌二醇受体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作者:陈海;戚晓东;邱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MCM2基因和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微型染色体维持蛋白2( 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proteins 2,MCM2)基因和蛋白水平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技术,半定量检测在54例乳腺癌组织、12例乳腺良性疾病组织和1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MCM2 mRNA的表达水平。应用Western-blotting技术检测MCM2蛋白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正常乳腺组织、良性和恶性乳腺肿瘤组织中MCM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且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升高呈逐渐增高趋势。 MCM2 mRNA和蛋白表达量在不同TNM分期和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组织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Ⅰ期与Ⅱ期、Ⅲ期与Ⅳ期间MCM2表达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CM2可以用于判断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和病理分级的高低,可能为乳腺癌的未来基因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潜在分子靶点和理论依据。

    作者:程甜甜;杨贤子;骆志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恶性肿瘤患者血液中血清淀粉样蛋白A水平与其血液高凝状态的关系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血液中血清淀粉样蛋白( SAA )水平与其血液高凝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实验室方法,分别检测155例恶性肿瘤患者和69例健康体验者血清淀粉样蛋白( SAA)、纤维蛋白原( Fib)、D-二聚体( D-D)和血小板(PLT)水平。结果恶性肿瘤组凝血系统各项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恶性肿瘤组老年患者各项凝血指标水平高于青壮年患者(P<0.05),老年恶性肿瘤患者SA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及青壮年恶性肿瘤患者(P<0.05),青壮年恶性肿瘤患者SA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转移组SAA、Fib、D-D、PLT水平显著高于未转移组和对照组。恶性肿瘤未转移组SAA、Fib、D-D、PL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及肿瘤病人转移组中SAA水平与各项凝血指标呈正相关性。结论 SAA水平显著增高提示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

    作者:胡玲;苏雷;冯佳;杨久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多种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对宫颈癌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多种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对宫颈癌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以已经确诊的10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实验组,以同期体检的100例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患者中鳞状细胞癌抗原SCC,CA19-9,CA125以及CEA的水平。结果各个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其还与宫颈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化程度相关(P<0.05)。结论 SCC、CA19-9、CA125以及CEA等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对宫颈癌的诊断以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辅助价值。

    作者:苏晶;苏广龙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Real time-PCR 检测循环 DNA 基因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浆循环DNA载量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real time-PCR的方法,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确诊前及确诊后血浆循环DNA载量。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循环DNA载量确诊后[(63.1±16.3) ng/ml]显著高于确诊前(P<0.01),确诊前6个月的血清循环DNA载量[(28.3±12.7) ng/ml]显著高于确诊前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者的血浆DNA载量[(79.3±13.7)ng/ml]显著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者[(52.1±12.5)ng/ml](P<0.01)。结论 Real time-PCR检测血浆循环DNA,有可能成为原发性肝癌早期筛查和诊断的一个新的临床标准。

    作者:郭丽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淋巴管密度与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鼻咽癌( NPC)组织中淋巴管密度( LVD)与其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D2-40免疫组化法,检测66例NPC组织中的淋巴管密度,另选取30例轻度鼻咽黏膜炎的鼻咽组织作为对照,分析LVD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鼻咽癌组织LVD高于对照组(P<0.05);鼻咽癌组织瘤周LVD明显高于瘤内LVD(P<0.01);淋巴结转移患者NPC瘤周LVD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瘤周LVD与鼻咽癌N分期的升高呈一致性(P<0.05);此外,瘤周LVD与鼻咽癌患者年龄、性别、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及T分期无相关性(P>0.05),年龄<49岁的NPC患者瘤内LVD高于年龄≥49岁的患者(P<0.05);瘤内LVD与患者性别、肿瘤T分期、N分期、M分期及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0.05)。结论鼻咽癌瘤周LVD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推测瘤周LVD对该肿瘤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邓恋;刘陶文;屈元姣;曹轶林;陈熙;彭丽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