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患者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张继红

关键词:肝硬化, 超声造影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硬化患者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通过比较54例肝硬化合并小结节患者病理检查结果和超声造影诊断结果是否一致来评价超声造影对肝硬化患者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观察两类病灶增强时相、类型及模式,并行定量参数比较研究。结果纳入患者中,诊断为增生性结节的有27例30个病灶,诊断为小肝癌的有27例共32个病灶,超声造影动脉相高增强,门脉相等或低增强,延迟相低增强较多见;肝硬化增生结节增强表现多样化,以三期等增强多见,两者各时相增强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体重指数、吸烟情况、饮酒情况、一级亲属恶性肿瘤病史对预测肝硬化合并小结节病例中的超声造影鉴别诊断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参数用于预测肝硬化合并小结节病例中的超声造影鉴别诊断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造影对有肝硬化背景的患者进行增生结节和超声造影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食管癌术中胸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及DNA倍体分析

    2007年4月2013年8月,我们将96例食管癌手术切除患者术中胸腔冲洗液行细胞学检查及DNA倍体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96例均为我科2007年4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男性为71例,女性为25例,平均年龄为62.9岁。行左颈左胸二切口57例;左颈右胸腹正中三切口21例,右胸腹正中二切口8例,单纯左开胸10例。

    作者:何枝生;匡裕康;陈爱会;阴兵林;谢梅;王东升;黄建;郭昌莹;程效良;王欢元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恶性肿瘤患者血液中血清淀粉样蛋白A水平与其血液高凝状态的关系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血液中血清淀粉样蛋白( SAA )水平与其血液高凝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实验室方法,分别检测155例恶性肿瘤患者和69例健康体验者血清淀粉样蛋白( SAA)、纤维蛋白原( Fib)、D-二聚体( D-D)和血小板(PLT)水平。结果恶性肿瘤组凝血系统各项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恶性肿瘤组老年患者各项凝血指标水平高于青壮年患者(P<0.05),老年恶性肿瘤患者SA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及青壮年恶性肿瘤患者(P<0.05),青壮年恶性肿瘤患者SA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转移组SAA、Fib、D-D、PLT水平显著高于未转移组和对照组。恶性肿瘤未转移组SAA、Fib、D-D、PL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及肿瘤病人转移组中SAA水平与各项凝血指标呈正相关性。结论 SAA水平显著增高提示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

    作者:胡玲;苏雷;冯佳;杨久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累及前联合或双侧声带的声门型喉癌患者的手术方法探讨

    目的:比较改良喉垂直前位部分切除术和改良环状软骨会厌舌骨吻合术对累及前联合或双侧声带的声门型喉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累及前联合或双侧声带的声门型喉癌患者随机分为FPL组和CHEP组,每组各24例。 FPL患者采用改良喉垂直前位部分切除术,CHEP组患者采用改良环状软骨会厌舌骨吻合术。术后对2组患者的手术基本情况、发音功能、误咽发生率以及术后生存质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拔管率、发音功能的恢复以及生存质量上并无明显差异(P>0.05)。而拔管时间FPL组较CHEP组明显缩短,且误咽率FPL组较CHEP组明显减少(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喉垂直前位部分切除术治疗累及前联合或双侧声带的声门型喉癌,可有效缩短拔管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积极地控制误吸率,可作为治疗该类患者的首选手术方案。

    作者:刘剑勇;陆建斌;袁毅方;李梦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不同病理因素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85例患者1年无瘤生存170例(91.89%),3年无瘤生存151例(81.62%),5年无瘤生存144例(77.84%);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肿瘤直径、核分裂数、ki-67指数均为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无瘤生存率的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和核分裂数是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肿瘤位置、肿瘤直径、核分裂数、ki-67指数均为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无瘤生存率的主要因素,其中肿瘤位置和核分裂数为独立因素。

    作者:李艳;郭婧熙;肖文华;吴汉韬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p21WAF1/CIP1介导肿瘤化疗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p21WAF1/CIP1是由细胞增殖抑制基因WAF1(wide type p53 ac-tivated factor 1)编码的21kDa的蛋白,属于Cip/Kip家族。作为1种细胞周期蛋白激酶(Cds)抑制剂,p21WAF1/CIP1与肿瘤的分化、浸润深度、增生和转移有关,具有判断肿瘤分化程度和预后的价值[1-4],与肿瘤化疗耐药机制的产生密切相关。

    作者:李秋华(综述);钟军;郑智(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乳腺癌耐药细胞株中 P-gp、CD147和 E-cadherin 表达的意义

    目的:探讨乳腺癌耐药细胞株中P-gp、CD147和E-cadherin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Western blot 方法,比较不耐药细胞、药物诱导的耐药细胞和mdr1基因导入的耐药细胞中P-gp、CD147和E-cadherin(E-cd)表达的差异性。结果 P-gp在不耐药细胞中表达很弱,而在两株耐药细胞中均呈高表达。 CD147在药物诱导的耐药细胞中表达增强,分子量较小。而E-cd在药物诱导的耐药细胞中表达缺失。结论药物诱导和基因转入均能造成乳腺癌细胞产生多药耐药,而CD147和E-cd在三株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差异与mdr1基因或P-gp蛋白表达并无直接关系,其内在的关系及临床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作者:阎良;吴雪卿;黄建平;庞惠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FCM检测66例初治AML患者诱导化疗前后各亚型髓系抗原阳性表达情况。结果初诊时66例AML患者髓系抗原阳性总表达率为(19.98±11.98)%,M2亚型和髓系抗原MPO阳性表达率高;诱导化疗结束时46例缓解、20例未缓解。髓系抗原缓解组阳性总表达率为(10.50±10.49)%,未缓解组阳性总表达率为(16.80±17.39)%,2组MPO阳性表达率高。缓解组与未缓解组患者髓系抗原总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患者髓系抗原总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未缓解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9种髓系抗体检测AML患者MRD临床效果满意,能够为指导化疗方案调整和疗效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何正梅;陶善东;邓媛;于亮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支撑喉镜下 CO2激光微创手术对早期喉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在支撑喉镜下通过CO2激光微创手术治疗早期喉癌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能。方法回顾分析40例曾接受CO2激光微创手术治疗喉癌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术后疗效和复发情况等。结果患者总的喉功能保留率为92.50%(37/40)。术后随访约5年,40例患者中有36例患者还存活,1例因无法联系而失访,3例患者已死亡。36例存活患者中6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局部复发,复发率为15.00%(6/40),而这其中前联合受累的患者的复发率为16.67%(2/12)。复发患者均经过不同方式的再次治疗。结论支撑喉镜下CO2激光微创手术对早期喉癌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唐梓轩;赵之栋;黄红星;余文兴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血清 CEA、CYFAR21-1、SCC、CA125水平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放疗疗效的评估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176例,分为观察组(近期放疗有效)和对照组(近期放疗无效),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放疗前、后血清肿瘤CEA、CYFAR21-1、SCC、CA125水平。结果176例患者放疗有效率为58.0%,观察组放疗前血清CEA、CYFAR21-1、SCC、CA125水平分别为(33.65±5.41)ng/ml、(19.44±3.14)ng/ml、(16.87±2.74)ng/ml、(46.81±5.49)U/ml,放疗后各项标志物水平分别为(25.13±4.65)ng/ml、(12.35±4.18)ng/ml、(11.77±3.04)ng/ml、(39.67±4.63)U/ml,均明显低于放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放疗前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YFAR21-1、SCC、CA125水平分别为(46.87±5.93)ng/ml、(28.63±10.82)ng/ml、(26.46±8.68)ng/ml、(68.16±7.38)U/ml,放疗后各项标志物水平分别为(52.17±5.49)ng/ml、(46.72±11.75)ng/ml、(38.74±63.48)ng/ml、(87.34±8.16)U/ml,均明显高于放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放疗前各项标志物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放疗后标志物水平降低患者的近期疗效明显好于放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升高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45,P<0.05)。结论肿瘤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YFAR21-1、SCC、CA125的水平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疗效具有评估价值。

    作者:阿合力·那斯肉拉;巴尔夏古丽·扎比胡拉;穆朝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同步热放化疗治疗Ⅱb~Ⅲb期宫颈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目的:以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式探究同步热放化疗治疗Ⅱb~Ⅲb期宫颈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53例Ⅱb~Ⅲb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同步热放化疗组、放化疗组和单纯放疗组,每组51例。通过肿瘤完全消退率比较治疗效果。结果同步热放化疗组、放化疗组和单纯放疗组局部肿瘤完全消退率分别是65.8%、41.2%和19.1%,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热疗联合放化疗治疗Ⅱb~Ⅲb期宫颈癌能促进局部肿瘤消退,有较高的完全缓解率,该治疗方式安全可耐受。

    作者:刘湘冬;王小文;谢金龙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真菌感染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成年人急性白血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并提供较好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真菌感染率、病原学监测、真菌感染易感因素、抗真菌药物使用等进行分析。采用两性霉素B进行抗侵入性真菌治疗。结果94例患者中有46例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感染率为48.9%。通过其血液等标本培养出菌株38株,其中感染曲霉菌属占47.4%,明显大于白色假丝酵母菌的34.2%和热带假死酵母菌的1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中性粒细胞<0.5×109/L持续时间及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与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率呈正相关,而中心静脉置管并不影响感染的发生率。经两性霉素B治疗后21例痊愈,17例显效。结论成人急性白血病在进行化疗期间真菌感染发生率较高,且患者年龄大,使用广谱抗菌药时间长和持续中性粒细胞减少都是发生感染的因素,需要重点预防此类患者。治疗上可以选用两性霉素B,效果较好。

    作者:杨尚伦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尾状叶肝细胞癌手术切除疗效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分析尾状叶肝细胞癌和非尾状叶肝细胞癌的手术疗效。方法比较分析83例尾状叶肝细胞癌与83例非尾状叶肝细胞癌患者的一般病理特征、手术方式、肝炎类型、术后复发转移率及术后生存率。结果尾状叶肝癌患者的手术时间较非尾状叶肝癌患者长(198.4 min和127.9 min),术中出血量较多(726.7 ml和341.5 ml),血管阻断时间较长(29.8 min和21.3 min),术后总复发率较高(55.4%和37.3%),并发症发生率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18.1%和15.7%),1~5年生存率尾状叶肝癌患者均低于非尾状叶肝细胞癌患者。结论尾状叶肝细胞癌手术切除的疗效不理想。

    作者:苏瑛;龚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甘氨双唑钠联合放射治疗宫颈肿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甘氨双唑钠联合常规放射治疗宫颈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其毒副作用。方法随机选取宫颈肿瘤患者48例,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放射治疗,治疗组行甘氨双唑钠联合常规放射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为41.6%,对照组为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和毒副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患者表现出明显放射增敏反应。结论甘氨双唑钠联合放射治疗宫颈肿瘤的近期疗效明显,能有效控制局部肿瘤,毒副作用小,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李靖松;邹俊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不同麻醉药物对肺癌根治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目的:评价不同麻醉药物对肺癌根治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肺癌根治术患者84例,随机分为4组( n=21):生理盐水对照组( C组)、地佐辛组( D1组)、右美托咪定组( D2组)、地佐辛联合右美托咪定组( D3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15 min时( T1)、气管导管拔除前15 min( T2)、气管导管拔除即刻( T3)和气管导管拔除后15 min时(T4)采集患者血样测定血浆中IL-10、TNF-α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并记录患者镇静程度、躁动程度及其发生率。结果与T1比较,T2-T4时C组、D1组和D2组血浆IL-10、TNF-α和CRP浓度升高,D3组血浆IL-10浓度升高( P<0.05);与C组比较,D1、D2和D3组T2-T4时血浆IL-10浓度升高,TNF-α和CRP浓度降低,Ramsay评分升高,躁动发生率降低(P<0.05);与D3组比较,C、D1和D2组T2-T4时血浆IL-10浓度降低,TNF-α和CRP浓度升高, Ramsay评分降低,躁动发生率升高(P<0.05)。结论地佐辛、右美托咪定可有效降低肺癌根治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抑制炎症的发生,且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效果优于单独使用。

    作者:孙建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早期胃癌中原代细胞 ssDNA 适配子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中原代细胞ssDNA适配子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个标志物应用适配子-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磁珠分离系统进行分离、纯化及鉴定,筛选出特异性、灵敏度高的肿瘤标志物,并对其建立相应的检测方法,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组织的相关标准对其检测方法进行临床评价,并参考《临床检验方法学评价》对其诊断性能进行分析。结果早期胃癌中原代细胞ssDNA适配子的检测敏感性为49.13%,特异性为91.44%,阳性似然比为5.74,阴性似然比为0.56 g,干扰实验51.8%,验前比65.7%,验后比197.2%。与金标准相比,在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和精确度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胃癌中原代细胞ssDNA适配子的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强的特异性,为早期胃癌的发现提供依据,可考虑作为早期胃癌的辅助诊断标准之一。

    作者:徐攀;马驰;张雪燕;杨晓娟;蒋丹;聂登梅;刘昕;韩跃武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宫颈癌根治性放疗预防照射骶前淋巴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根治性放疗预防照射骶前淋巴结的临床价值。方法248例宫颈癌患者行根治性放疗。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为照射骶前淋巴结,对照组为不照射骶前淋巴结。所有患者均采取常规盆腔外照射放疗加腔内后装放疗。先行全盆腔外照射,剂量为20~30 Gy,2~3周后,治疗组改成盆腔凹形野照射和腔内后装治疗,对照组改成盆腔四野照射和腔内后装治疗。盆腔外照射总剂量至46~50 Gy,腔内后装42~48 Gy/7~8次。结果治疗组、对照组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3.20%vs 60.98%;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0.40%和69.1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及程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宫颈癌患者根治性放疗预防照射骶前淋巴结不能提高局控率和生存率。

    作者:张群贵;余瑛;丁金泉;吴修洪;黄春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PVP治疗老年胸腰椎转移性肿瘤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治疗老年胸腰椎转移性肿瘤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86例行PVP治疗的老年胸腰椎转移性肿瘤压缩骨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视觉模拟评估法( VAS)评分、生活质量,并对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术后1 d、3个月及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 d VAS评分开始显著下降(P<0.05);术后3个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及治疗无效患者的VAS评分依次升高(P<0.05)。术后6个月患者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简表)显示躯体功能、机体疼痛、活力及总健康状况维度评分显著优于术前(P<0.05)。术中8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未出现脊髓受压、肺栓塞及骨水泥毒副作用。结论 PVP治疗老年胸腰椎转移性肿瘤压缩骨折疗效确切,止痛效果及安全性好,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作者:任志龙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实用癌症杂志》2014年改月刊及征稿征订启事

    《实用癌症杂志》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肿瘤学引文分析来源刊,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国内统一刊号CN 36-1101/R,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5930。自2014年起,本刊由双月刊改为月刊,每期页码也由112页增至128页。改扩版后的《实用癌症杂志》稿件容量大幅增加,印刷装帧更加精美,为此热忱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我们将本着“繁荣肿瘤学术,助您成功成才”的职业精神,真诚地为广大的作者和读者服务。同时欢迎各医疗卫生单位、科研院(所)、医学院校图书馆及个人订阅本刊,本刊的邮发代号为44-37,可通过邮局订阅,也可直接按订价汇款至本刊编辑部订阅。联系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北京东路519号,电话:0791-88329442,邮编330029。另外,我部尚有2013年及以前的部分卷期杂志,需要者可与我部联系购买。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CD4+CD25+Treg细胞与肿瘤免疫研究进展

    机体免疫系统通过免疫监视功能,识别和清除包括肿瘤、微生物等“非己”成分,维持机体的稳定。恶性肿瘤在机体内往往表现出免疫逃逸的特殊状态,与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之间形成一对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近些年研究发现,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可通过抑制激活的 T 细胞功能,影响机体抗肿瘤免疫作用,在维持自身免疫耐受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肿瘤免疫逃逸关系密切[1]。机体的细胞免疫受抑是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和复发的重要原因。许多肿瘤患者的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的Treg细胞比例升高,往往提示着预后不良[2]。因此,近年来通过调节CD4+CD25+Treg 细胞的数量或功能来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焦点。本文就CD4+CD25+Treg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免疫抑制机制及其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王彩(综述);魏素菊(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IL-17F、IL-17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IL-17F、IL-17A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对72例大肠癌组织中的IL-17F、IL-17A的表达水平进行免疫组化法检测,分析不同病理因素中,IL-17F、IL-17A的表达水平。结果癌组织中的IL-17F、IL-17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L-17F、IL-17A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以及TNM分期有关(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中的IL-17F、IL-17A的阳性表达率高,二者的表达均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大肠癌分化程度以及TNM分期有关。

    作者:熊伟民;李明峰;席素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