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恋;刘陶文;屈元姣;曹轶林;陈熙;彭丽芳
目的:探讨结肠镜在诊断结肠息肉癌变中的作用及结肠息肉癌变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经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息肉并行病理检查的220例患者,回顾性分析结肠镜下癌变部位、大小、数目及病理类型,并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及息肉部位、大小、数目、形态、病理类型与癌变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性别患者结肠息肉癌变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肠息肉癌变与年龄、息肉部位、直径大小、数目、形态、病理类型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的患者,息肉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直径>2.0 cm、多发、病理类型为腺瘤性尤其是绒毛状腺瘤性是发生癌变的高危因素。结论结肠镜在诊断结肠息肉癌变患者中具有重要作用,应密切随访,及时切除,降低结肠癌发病率及死亡率。
作者:周海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检测干细胞标记物LGR5(富含亮氨酸重复单位的G蛋白偶联受体5)蛋白在人结直肠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探讨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60例结直肠上皮内瘤变(腺瘤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2例,腺瘤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8例)、10例腺瘤,20例高分化腺癌标本中LGR5表达水平。结果LGR5在高分化腺癌中表达率为100.00%(20/20),明显高于结直肠上皮内瘤变[83.33%(50/60)]和腺瘤[40.00%(4/10)],P<0.01。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中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37%(27/32)、82.14%(23/28),LGR5表达水平与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分级无相关性(P>0.05)。结论 LGR5可作为选择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手术方式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肖幼华;李荣;蔡联明;谢旭平;卢致洋;陈汉民;王冬梅;雷先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比较改良喉垂直前位部分切除术和改良环状软骨会厌舌骨吻合术对累及前联合或双侧声带的声门型喉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累及前联合或双侧声带的声门型喉癌患者随机分为FPL组和CHEP组,每组各24例。 FPL患者采用改良喉垂直前位部分切除术,CHEP组患者采用改良环状软骨会厌舌骨吻合术。术后对2组患者的手术基本情况、发音功能、误咽发生率以及术后生存质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拔管率、发音功能的恢复以及生存质量上并无明显差异(P>0.05)。而拔管时间FPL组较CHEP组明显缩短,且误咽率FPL组较CHEP组明显减少(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喉垂直前位部分切除术治疗累及前联合或双侧声带的声门型喉癌,可有效缩短拔管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积极地控制误吸率,可作为治疗该类患者的首选手术方案。
作者:刘剑勇;陆建斌;袁毅方;李梦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FCM检测66例初治AML患者诱导化疗前后各亚型髓系抗原阳性表达情况。结果初诊时66例AML患者髓系抗原阳性总表达率为(19.98±11.98)%,M2亚型和髓系抗原MPO阳性表达率高;诱导化疗结束时46例缓解、20例未缓解。髓系抗原缓解组阳性总表达率为(10.50±10.49)%,未缓解组阳性总表达率为(16.80±17.39)%,2组MPO阳性表达率高。缓解组与未缓解组患者髓系抗原总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患者髓系抗原总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未缓解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9种髓系抗体检测AML患者MRD临床效果满意,能够为指导化疗方案调整和疗效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何正梅;陶善东;邓媛;于亮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联合大剂量干扰素对肝癌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 IFN-TACE )和对照组( TACE 治疗),各25例。结果50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实验组患者术中IFNα-2b剂量为900~3000 WIU,平均(1927±496.73) WIU。实验组术后CD4+含量及CD4+/CD8+值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CD4+含量及CD4+/CD8+值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CD4+含量及CD4+/CD8+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P<0.05),而两组术后CD8+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TACE联合大剂量干扰素对肝癌患者的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洪洁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甘氨双唑钠联合常规放射治疗宫颈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其毒副作用。方法随机选取宫颈肿瘤患者48例,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放射治疗,治疗组行甘氨双唑钠联合常规放射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为41.6%,对照组为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和毒副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患者表现出明显放射增敏反应。结论甘氨双唑钠联合放射治疗宫颈肿瘤的近期疗效明显,能有效控制局部肿瘤,毒副作用小,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李靖松;邹俊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特制肿瘤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复发性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8例复发性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患者进行特制肿瘤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随访5~8年,观察并分析术后各患者的临床状况。结果术后随访观察发现行特制肿瘤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100.00%,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5年,无复发。结论特制肿瘤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治疗复发性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徐昕;黄智;张胜军;刑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及宫颈癌组织中EZH2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5例宫颈癌、90例CIN、3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EZH2的表达水平。结果在正常宫颈组织、CIN组织、宫颈癌组织中,EZH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3%(4/30)、CINⅠ组30.0%(9/30)、CINⅡ组40.0%(12/30)、CINⅢ组56.7%(17/30)和76.9%(50/65)。 CIN和宫颈癌中EZH2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结论 EZH2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宫颈病变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指标,可提高宫颈癌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魏璇;翟锦霞;马雪梅;杜秀英;张一兵 刊期: 2014年第09期
p21WAF1/CIP1是由细胞增殖抑制基因WAF1(wide type p53 ac-tivated factor 1)编码的21kDa的蛋白,属于Cip/Kip家族。作为1种细胞周期蛋白激酶(Cds)抑制剂,p21WAF1/CIP1与肿瘤的分化、浸润深度、增生和转移有关,具有判断肿瘤分化程度和预后的价值[1-4],与肿瘤化疗耐药机制的产生密切相关。
作者:李秋华(综述);钟军;郑智(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术后规范辅助治疗对Ⅱ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Ⅱ期乳腺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把术后接受规范辅助治疗的分为实验组,未接受的分为对照组,然后通过比较生存率来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68例患者中仅有21例(30.88%)患者接受了术后规范辅助治疗。实验组与对照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5.23%和78.72%,10年生存率分别为80.95%和59.57%,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影响Ⅱ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还包括月经有无、HER-2状态( P<0.05)。结论术后规范辅助治疗能改善Ⅱ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李秋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表达与骨肉瘤肺转移的关系。方法36例初发骨肉瘤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标准化疗12个疗程后随访2年是否出现肺转移分为2组,每组18例,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骨肉瘤组织中的FN蛋白表达。结果转移组FN蛋白阳性率及阳性积分明显高于无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FN高表达与骨肉瘤肺转移呈正相关,检测FN蛋白表达有助于了解骨肉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及判断预后。
作者:周琰;张星;陆志刚;姚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扶正消积汤联合FOLFOX方案治疗中晚期结肠癌的疗效。方法将140例中晚期结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70例)与对照组(7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扶正消积汤联合FOLFOX方案治疗,对照组患者仅接受FOLFOX方案治疗。2个化疗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①2组患者近期疗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②治疗前,2组患者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比值、白细胞计数( WBC)、红细胞计数( RBC)、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浓度(Hb)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扶正消积汤联合FOLFOX方案治疗中晚期结肠癌的效果确切,还具有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等特点。
作者:付亚杰;张阳;袁桃花;何世阳;杨霞;葛茂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分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对胃癌细胞株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作用,探究胃癌EMT的发生机制。方法胃癌细胞株HGC-27进行体外培养,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接受IL-6刺激,观察2组细胞形态变化及EMT发生情况。结果经IL-6处理后,观察组细胞连接疏松,多边样形态消失,部分细胞呈梭形,而对照组细胞未见明显改变,仍具有紧密的细胞连接;经IL-6处理后,观察组E-cadherin DNA、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而N-cadherin、Vimentin DNA、蛋白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结论 IL-6可通过影响细胞表面蛋白和骨架蛋白的活性,影响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凋亡过程,是导致胃癌细胞株EMT的关键因子。同时,IL-6对胃癌细胞株EMT的促进也是导致癌症转移、扩散、恶化的重要原因。
作者:刘俊;杨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瘤样病变患者( CIN)经过LEEP锥切术后HPV感染的变化情况。方法将309例经阴道镜下活检确诊为CIN患者,按照组织病理学诊断分为CINⅠ组、CINⅡ组、CINⅢ组,分别观察三组患者LEEP术前与术后HPV感染的差异及术后3、6、9、12个月HPV感染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术前镜检与术后标本检查HPV感染情况基本一致,三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Ⅲ组HPV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CINⅡ、CINⅠ组,三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HPV感染率术后3、6、9、12个月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3、6、9、12个月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Ⅰ组术后HPV残存率明显低于CINⅡ组和CINⅢ组,CINⅡ组明显低于CINⅢ组;三组术后12个月转阴率分别为CINⅠ(98.94%)、CINⅡ(92.95%)、CINⅢ(86.44%),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N病理级别越低HPV感染率越低,术后HPV残存率和复发率均明显低于CIN病理级别高者。
作者:高玉华;于明新;龙再秋;李雪梅;汤巍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137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将术后复发转移的35例作为A组,102例未发生复发转移者作为B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对比,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癌复发和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年龄<40岁患者的复发转移率为47.83%,显著高于年龄≥40岁患者的(P<0.05);肿瘤直径>5 cm患者的复发转移率为72.73%,显著高于肿瘤直径<2 cm患者的(P<0.05);淋巴结转移数目1~3个患者的复发转移率为34.15%,淋巴结转移数目>3个患者的复发转移率为50.00%,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 P<0.05);CA15-3阳性患者复发转移率为38.71%,显著高于CA15-3阴性患者的(P<0.05)。结论年龄<40岁、肿瘤直径大、淋巴结转移数目多、CA15-3阳性是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加强监测危险因素,强化术后放疗的抗肿瘤措施,以降低乳腺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发生率。
作者:艾秀清;韩有溪;木克代斯·拜克提亚尔;木妮热·木沙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内镜对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效果。方法76例胰腺囊性肿瘤患者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引导下分别使用内镜检测、单独进行CT检查和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比这3种检查方法的检测结果,评价3种方法的检测准确性。结果所有患者中有29例浆液性囊腺瘤,47例黏液性囊性肿瘤。52例患者的病变部位位于胰头颈部,24例位于胰体尾部。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内镜检测胰腺囊性肿瘤的准确率可以达到89.5%,CT检测和单独多普勒超声检测的准确率分别为55.3%和44.7%。使用内镜检测与CT检测和单独多普勒超声检测相比,检出准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检测浆液性、黏液性胰腺囊性肿瘤及胰头颈部和胰体尾部均比CT检测和单独多普勒超声检测具有更高的检出准确率。 CT和单独超声检测对胰体尾部囊性肿瘤检测准确率比胰头颈部的准确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内镜检测胰体尾部囊性肿瘤检测准确率比胰头颈部的准确率高。结论内镜检测胰腺囊性肿瘤比CT和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更高的准确率。
作者:侯俊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多种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对宫颈癌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以已经确诊的10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实验组,以同期体检的100例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患者中鳞状细胞癌抗原SCC,CA19-9,CA125以及CEA的水平。结果各个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其还与宫颈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化程度相关(P<0.05)。结论 SCC、CA19-9、CA125以及CEA等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对宫颈癌的诊断以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辅助价值。
作者:苏晶;苏广龙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机体免疫系统通过免疫监视功能,识别和清除包括肿瘤、微生物等“非己”成分,维持机体的稳定。恶性肿瘤在机体内往往表现出免疫逃逸的特殊状态,与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之间形成一对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近些年研究发现,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可通过抑制激活的 T 细胞功能,影响机体抗肿瘤免疫作用,在维持自身免疫耐受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肿瘤免疫逃逸关系密切[1]。机体的细胞免疫受抑是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和复发的重要原因。许多肿瘤患者的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的Treg细胞比例升高,往往提示着预后不良[2]。因此,近年来通过调节CD4+CD25+Treg 细胞的数量或功能来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焦点。本文就CD4+CD25+Treg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免疫抑制机制及其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王彩(综述);魏素菊(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90例需进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根据麻醉方案不同进行分组。研究组给予靶控输注( TCI)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对照组进行腰硬联合麻醉。观察手术前后患者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T细胞亚群等水平。结果2组患者手术前后,IgM、IgG、IgA水平均未见明显变化,组间亦无差异(P>0.05);2组患者在麻醉后均可见到IL-6、TNF-α显著上升,且对照组上升程度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T细胞亚群在麻醉后均可见到明显降低,对照组降低程度明显超过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控输注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均会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免疫功能造成影响,并且以抑制细胞免疫为主。但TCI麻醉对患者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要轻于腰硬联合麻醉,可作为临床直肠癌根治术的首选。
作者:张生茂;李娜;韩亚升;包娜日素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IP2 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RT-PCR,检测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IP2A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结果 CIP2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65.7%)高于癌旁组织(2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CIP2A表达与患者年龄、家族史无关,与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 CIP2A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黎剑;于晓红;杜峰;谢康;魏玲丽;黄雅娟;张乐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