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华琼
目的:探讨乳管内视镜对伴乳头溢液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70例伴乳头溢液乳腺癌患者,分别应用乳管内视镜以及乳腺X射线进行检查,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乳管内视镜诊断的符合率为94.3%,乳腺X射线检查的符合率为61.4%,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乳管内视镜对伴乳头溢液乳腺癌的诊断,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符合率,能够为其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信息,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罗祎;顾懿帆;刘溦薇;沈继颖;周鸣;房林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TACE联合腹腔置管引流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合并大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原发性肝癌破裂大出血者急诊行TACE术止血,同时行腹腔置管引流术( PCD)充分引流腹腔内积血,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23例患者均得以有效止血,平均动脉压由术前(70.60±17.20)mmHg上升到(96.40±16.40)mmHg,心率由术前(121.80±10.20)次/min下降到(80.00±12.40)次/min,术后平均动脉压、心率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3年,3、6、12、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82.60%(19/23)、69.56%(16/23)、52.17(12/23)、21.73%(5/23)。无3年以上生存者。结论 TACE联合腹腔置管引流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大出血创伤小,能降低腹腔内感染,为患者的后续治疗赢得了机会。
作者:徐仁良;华双一;祁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对比分析开腹手术和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以52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腹腔镜组,28例)和开腹手术(开腹组,24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恢复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但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腹腔镜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开腹组(P<0.05),但术后腹腔引流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以及术后1周PSA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腹腔镜组术后1 d、3 d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术后7 d、14 d疼痛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直肠损伤,严重的心脑意外等并发症,腹腔镜组低蛋白血症、切口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而两组尿失禁、漏尿、膀胱颈狭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具有疗效确切、疼痛轻、恢复快的优点,可以作为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首选方法。
作者:郭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NHE1蛋白在胃癌和胃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对收集的65例各类胃病标本的NHE1蛋白表达进行检测,高倍镜视野下阳性细胞数占视野10%以下视为阴性,10%以上视为阳性。结果在65例标本中,NHE1蛋白阳性表达率在正常胃黏膜中0%(0/10);异型增生20.00%(1/5);肠上皮化生23.08%(3/13);慢性萎缩性胃炎16.67%(2/12);胃癌80.00%(20/25)。胃癌与正常胃黏膜和各型胃癌前病变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 NHE1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中的表达不断上调,在胃癌组织中NHE1蛋白超表达;NHE1可能是肿瘤治疗的一个有效的靶点。
作者:孟燕;陈萍;邓守恒;段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高发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发病率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多数患者明确诊断时已为晚期[1]。晚期肝癌患者多失去手术机会,单纯化疗疗效欠佳、副作用较大,治疗措施多以支持治疗为主。我院应用复发苦参注射液对晚期肝癌患者进行支持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岩;谷锋;张洪安;李琮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对胃癌根治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麻醉药用量以及术后镇静镇痛的影响。方法将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n=30);试验组麻醉诱导前15 min静脉注入右美托咪定0.6μg/kg,维持为0.4μg/kg,直至术毕前40 min;对照组则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注药前(T1)、麻醉诱导前(T2)、气管插管前即刻(T3)、插管后1 min(T4)、切皮时(T5)、探查时(T6)、拔管后即刻(T7)的脑双频指数( BIS)、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记录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评价术后1 h内的苏醒躁动程度评分、镇静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情况。结果 T1-5两组BIS、HR和BP值呈现降低趋势;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T2时BIS、T2和T4-7时MAP明显降低,以及HR明显减慢。试验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1 h的Ramsay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RS和VAS评分明显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应用于胃癌根治术中更易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有明显镇静、镇痛效应,减少麻醉药的用量,降低了患者术后的不适感。
作者:刘臻;梁敏;李艳珍;曾凯;林财珠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分析高频彩超结合弹性及萤火虫成像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06例女性乳腺疾病患者,采用高频彩超结合弹性及萤火虫成像技术联合检查,发现232处乳腺病灶。采用萤火虫技术,检测患者乳腺瘤内部以及乳腺瘤周围钙化的形态特点和分布状况,应用弹性成像技术找到病灶内SR比值高的部位。232处乳腺病灶根据病理类型分为良性病灶组和恶性病灶组。结果乳腺病灶良性组患者158例,其中乳腺纤维瘤72个,乳腺腺病42个,乳腺腺病伴纤维瘤样病变14个,导管内乳头状瘤6个,非典型性增生6个,慢性炎症病灶10个,脂肪瘤8个。乳腺病灶恶性组患者74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癌58个,导管内癌4个,腺癌6个,叶状囊肉瘤2个,黏液癌2个,髓样癌2个。高频彩超结合弹性及萤火虫成像技术联合方式与高频彩超弹性成像、高频彩超萤光成像单一方式恶性微小钙化检出灵敏度分别为96.69%、95.96%、95.13%;特异度分别为86.83%、75.91%、72.16%;正确指数分别为83.89%、72.11%、67.15%。高频彩超结合弹性及萤火虫成像技术联合检测的特异度、灵敏度和正确指数均高于两种方式的单独检测,其中正确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频彩超结合弹性及萤火虫成像技术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提高高频彩超对于乳腺癌以及微小钙化灶的检出率,提高高频彩超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准确率。
作者:袁静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中药肿节风注射液(ZJF)联合5-氟尿嘧啶(5-Fu)对体外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增殖、黏附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方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通过细胞粘附实验观察细胞粘附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肿节风注射液和5-Fu均能抑制人胃癌MGC-803细胞生长,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强,肿节风注射液联合应用5-Fu细胞生长抑制率明显高于单用肿节风注射液或单用5-Fu (P<0.05),两药联用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两药单用(P<0.05)。结论肿节风注射液和5-Fu联合应用与两药单用比较,抑制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抑制细胞黏附能力更强、促进细胞凋亡。
作者:何志坚;钟睿;刘海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 MM)合并高钙血症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MM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MM合并高钙血症患者与未合并高钙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96例MM患者中,16例(16.7%)血清钙水平>2.6 mmol/L,经血清白蛋白校正后,22例(22.9%)血钙水平>2.6 mmol/L,与未合并高钙血症的患者比较,合并高钙血症MM患者更易出现溶骨性损害(OR 2.3,95%CI 0.27-19.81)、肾功能损害(OR 2.12,95%CI 0.63-7.17)、高乳酸脱氢酶血症(OR 5.15,95% CI 1.34-19.81)、β2微球蛋白升高(OR 7.92,95% CI 0.45-140.54)、贫血(OR 1.27,95% CI 0.49-3.29)和ISS分期为Ⅲ期(OR 3.08,95%CI 1.01-9.37)。结论 MM合并高钙血症的发生率高,其发生可能与MM病情进展有关。
作者:陈静;郑玲;芮红兵;林珺芳;曾志勇;陈玉铃;陈君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透明细胞癌( PCCCL)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PCCC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5例患者,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44~62岁,平均53岁。1例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早期,4例诊断为原发性肝癌进展期。1例早期患者行肿瘤手术切除术,随访5年,存活至今。4例进展期患者经皮氩氦刀行冷冻消融术,生存期为4~8个月。结论对肝癌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查,早期PCCCL行手术切除预后较好,PCCCL预后相对较好,术后密切随访及复发后积极治疗非常关键。
作者:张敏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置入术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对不能手术切除的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50例,先行胆道支架引流术,再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观察患者胆红素消退、支架畅通情况、近期疗效、生存时间和生存率。结果经过联合治疗后,患者黄疸症状均改善明显,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P<0.01),肿瘤有效率(PR+CR)为90.0%(45/50)。1年和2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0.0%和11.8%,中位生存时间13个月。结论对不能手术的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采取胆道支架置入术后联合三维适形放疗能够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小兵;邹瑜斌;杨灵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美罗华联合米托蒽醌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恶性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米托蒽醌组(29例)与美罗华联合米托蒽醌组(31例)。米托蒽醌组采用米托蒽醌、依托泊苷和地塞米松治疗,美罗华联合米托蒽醌组在前者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美罗华治疗。60例患者化疗4个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随访观察生存情况。结果米托蒽醌组CR为68.1%;美罗华联合米托蒽醌组CR为87.3%,两组CR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米托蒽醌组1年总生存率( OS)为87.8%,2年OS为76.8%,3年OS为75.4%;美罗华联合米托蒽醌组为91.6%,2年OS为81.6%。3年OS为78.7%;两组1、2、3年OS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均<0.05)。结论美罗华联合米托蒽醌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大力开展。
作者:何学鹏;杨凯;陈鹏;刘兵;张媛;王芳;郭智;刘晓东;楼金星;陈惠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微创手术在胃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胃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传统开腹组和腹腔镜组,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腹腔镜组的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传统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开腹组清扫淋巴结数量和腹腔镜组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腹腔镜组的并发症情况也较少。结论腹腔镜下微创切除术治疗胃癌的疗效与开腹手术相近,而且创口小,术后恢复较快。
作者:史经汉;顾爱东;李德强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上下肢肢带扁骨中的肩胛骨和髂骨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80例肩胛骨和髂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肩胛骨和髂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的性别、年龄和发病部位分布规律。结果肩胛骨组患者良性骨肿瘤发生率明显高于髂骨组,恶性骨肿瘤发生率明显低于髂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胛骨组患者良性骨肿瘤、肿瘤样病变和恶性骨肿瘤男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女性,髂骨组患者肿瘤样病变和恶性骨肿瘤男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胛骨组患者肿瘤样病变男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髂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胛骨病变患者年龄主要集中于>40~50岁和1~10岁2个年龄段;髂骨病变患者年龄主要集中于>40~50岁和>50~60岁2个年龄段。肩胛骨组和髂骨组患者良性骨肿瘤、肿瘤样病变和恶性骨肿瘤病变部位均主要分布于体部区。结论髂骨恶性骨肿瘤发生率高于肩胛骨,二者性别和年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发病部位分布具有相似性,临床诊断可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作者:魏东华;江中潮;陈日高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公布的数据,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全球癌症首位。病死率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较低的早期诊断率,所以肺癌的早期诊断对于疾病的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利用肿瘤标志物协助肺癌的筛查和临床诊断越来越受到重视与认同。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CEA、CYFRA21-1、NSE指标在肺癌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
作者:李凯;刘瑞娟;周金花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03年1月-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114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57例患者采用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方案( TC组);另57例患者采用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方案( TP组),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紫杉醇联合卡铂方案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个月末,TC组CR 0例,PR 28例,SD 20例,PD 9例,总有效率为49.1%,TP组CR 0例,PR 22例,SD 25例,PD 10例,总有效率为3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个周期末,TC组CR 1例,PR 33例,SD 17例,PD 6例,总有效率为59.6%,TP组CR 0例,PR 24例,SD 25例,PD 8例,总有效率为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TC组患者治疗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45.6%,显著低于TP组的91.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TC组患者骨髓抑制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降低的发生率均高于TP治疗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脱发、神经病变、肌肉关节疼痛以及肝肾功能损害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轻,患者可耐受性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化疗方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张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嫌色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表型、鉴别诊断要点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嫌色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4例中3例为男性,女性1例;年龄53~70岁,平均62岁;肿块直径2.5~15.0 cm。镜下肿瘤组织由体积较大的多角形嫌色细胞和小圆形嗜酸细胞构成,呈实性片状、腺泡状分布,间质有少量厚壁血管,细胞核不规则,常有皱褶,有时可见双核,核仁不明显,常见核周空晕。免疫组化结果:CD117(4/4)、Ksp-cadherin (4/4)、EMA(4/4)、CK7(4/4)、AE1/AE3(3/4)、CD10(3/4)、Vimentin(1/4)、RCC(1/4),Ki-67计数<5%。 Hale′s胶体铁染色均为阳性。4例中3例存活至今,均无肿瘤复发及转移,1例死亡。结论嫌色性肾细胞癌是1种低度恶性的、少见的、肾肿瘤。根治性肾切除是治疗的首选方法,预后较好。
作者:田玉旺;许春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奈达铂每周方案同期放疗治疗老年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100例老年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放疗组和同期放化疗组。前者行单纯放疗,后者行奈达铂每周同期放疗。观察2组患者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单纯放疗组( RT)和同期放化疗组( CRT)3个月后,鼻咽部肿块残存率分别为18.00%(9/50)和16.00%(8/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肿块残存率分别为18.00%(9/50)和8.00%(4/50),单纯放疗组明显高于同期放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放疗组(RT)和同期放化疗组(CRT)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92.00%和94.00%,4年生存率分别为70.00%和76.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损伤,肠胃不良反应和白细胞减少。结论采用奈达铂每周同期放疗可提高老年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且毒性可控,患者可以耐受。
作者:黄瑞文;李能平;梁文胜;柯柳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析等离子电切术与抗雄激素联合治疗晚期前列腺癌且伴膀胱出口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104例伴膀胱出口梗阻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2组,观察组54例采用等离子电切术与间断雄激素药物联合治疗,对照组50例仅采用等离子电切术治疗,观察并对比2组治疗前后前列腺体积、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国际前列腺症状(IPSS)评分、残余尿量(RU)、大尿流率(Qmax)及生活质量评分(QOL)的改变。结果经治疗,观察组前列腺体积(46.5±13.4)cm3显著小于对照组(57.6±13.9)cm3,PSA(1.8±0.6)μg/L 显著低于对照组(2.6±0.9)μg/L,IPSS评分(12.8±3.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5.3±3.5)分,RU(29.6±16.4) ml显著低于对照组(46.2±18.3)ml,Qmax(19.2±4.0)ml/s显著高于对照组(16.3±3.8) ml/s,QOL评分(2.2±1.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8±1.4)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等离子电切术与抗雄激素联合治疗有助于提高伴膀胱出口梗阻的晚期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正清;郭立丽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血清及子宫内膜组织中YKL-40、IGF及SA水平与其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7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以76例健康同龄妇女作为对照组,然后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YKL-40、IGF及SA水平并比较,另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两组子宫内膜组组织中上述指标的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清YKL-40、IGF-1、IGF-1R、IGF-2及S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子宫内膜组织中其阳性率也高于对照组,且不同FIGO分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间也存在明显差异,经Logistic分析处理显示,上述指标均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及子宫内膜组织中YKL-40、IGF及SA呈现异常的状态,且不同FIGO分期患者间差异也较为明显。
作者:蒲芬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