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战辉
目的:探讨XPD 75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检索VIP、CBM、CNKI、Pubmed、EMBASE等数据库,收集有关XPD Lys751Gln基因多态性与GC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提取纳入文献的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以病例组及对照组XPD Lys751Gln基因型分布的比值比(odds ratio,OR)为效应指标,对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应用RevMan 5.14软件对数据进行合并分析,计算合并OR值及95%可信区间( CI)。结果共14个病例对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累计病例2852例,对照6424例。 Meta分析结果显示:Gln-allele与GC易感性无关联性(P>0.05);亚组分析:中国人群[Gln/Gln vs.Lys/Lys,OR=3.23(95%CI=2.28-4.56,I2=0%,P<0.001);Gln/Gln vs.Lys/Gln+Lys/Lys,OR=2.42(95%CI=1.74-3.38,I2=0%,P <0.001);Gln-allele vs.Lys-allele,OR =1.28(95% CI =0.81-2.02,I2=88%,P =0.28)];混合人群组各基因型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XPD 751Gln/Gln基因型可能是中国人群GC的易感基因型,尚需要开展更大、更严谨的研究证实。
作者:龚文锋;黎乐群;张秋明;白涛;黄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改变非小细胞肺癌微环境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Maxvision TM免疫组化法和TUNEL方法,检测51例非小细胞肺癌的凋亡指数和微血管密度。结果51例非小细胞肺癌的凋亡指数平均值为10.59,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型、临床分期和肿瘤淋巴结转移无关,与接受新辅助化疗治疗密切相关(t值=2.11,P=0.04,P<0.05),51例非小细胞肺癌MVD值平均为33.53,其MVD值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型、临床分期和肿瘤淋巴结转移无关,与接受新辅助化疗治疗密切相关(t值=4.55,P=0.00,P<0.01)。结论凋亡指数和MVD值能反应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化疗的治疗效果,新辅助化疗可合理用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个体化治疗。
作者:蔡云;罗庆丰;高玟;詹勤元;郭善娴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高强度超声聚焦刀( HIFU)联合胆道双支架治疗恶性肝门部胆管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对32例恶性肝门部胆管梗阻性黄疸患者植入64枚胆道支架,其中17例(试验组)术后5~7 d后行HIFU治疗;15例(对照组)术后未行任何抗肿瘤治疗。结果支架置入1个月后2组患者黄疸均得到有效缓解,2组患者黄疸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梗阻性黄疸再次出现的时间为术后4~13个月,中位时间为7.5个月;对照组梗阻性黄疸再次出现的时间为术后2~6个月,中位时间为4.1个月,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不良反应均可耐受。结论 HIFU联合胆道双支架治疗恶性肝门部胆管梗阻性黄疸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程隆;曹驰;吴海江;崔宁;李国均;牛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 TCT)联合电子阴道镜及环形电切除术( LEEP)治疗在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397例行TCT检查的已婚女性纳入研究,其中检查呈阳性者113例,行阴道镜下多点活检并进行病理学检查。检查确诊为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行LEEP治疗。结果进行临床和病理学分析比较。结果 TCT检测病例数1397例,其中检出阳性涂片113例(8.1%):其中ASCUS+AGUS 74例(65.5%),ASC-H 4例(3.5%),LSIL 23例(20.4%),HSLL 8例(7.1%),癌4例(3.5%);所有患者均在阴道镜下多点采样行病理检查,异常阴道镜图象91例(80.5%),其中炎症33例(29.2%),CINⅠ40例(35.4%),CINⅡ13例(11.5%),CINⅢ4例(3.5%),癌1例(0.9%)。 LEEP 手术治疗后切下的标本进行病理结果分析,其中炎症8例(14%),CINⅠ34例(59.6%),CINⅡ11例(19.3%),CINⅢ3例(5.2%),浸润癌1例(1.9%)。结论 TCT、阴道镜下多点活检联合LEEP术可以使宫颈上皮细胞内瘤变患者得到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
作者:吴淑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意义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经病理检查确诊的鼻咽癌初治病例98例。取鼻咽癌组织和口腔脱落细胞,Chelex-100法提起DNA,用PCR方法对15个染色体基因( D8S1179、CSF1PO、D3S1358、TH01、D13S317、D16S539、D2S1338、D19S433、D21S11、D7S820、VWA、TPOX、D18S51、D5S818、FGA)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电泳分离和激光扫描分析,STR基因座检测,基因分型,确定是否存在变异。结果98例鼻咽癌石蜡组织与口腔脱落细胞基因型分析对比,8例表现微卫星不稳定性,占8.16%,7例为单个位点变异,1例为两个基因位点变异。其中D18S51出现MSI共3例,D16S539出现MSI共6例。Ⅱ~Ⅳ期患者均有MSI发生,Ⅱ期2例,Ⅲ期2例,Ⅳ期4例。鼻咽癌MSI与患者年龄、性别、T分级、TNM分期、颈部淋巴结转移、颅底侵犯、病理类型等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用McNemar检验比较两类变异位点情况,P>0.05为无显著相关性;生存曲线提示鼻咽癌MSI患者较未发生MSI患者预后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咽癌存在MSI现象,MSI可能是其预后的重要生物学因素,MSI可为鼻咽癌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张相国;李警锋;何宗师;徐达;黄伟;廖卫坚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贝伐单抗联合AP方案(培美曲塞/顺铂)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案将2010年1月-2011年4月江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81例晚期非鳞NSCLC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36例)。观察组治疗采用贝伐单抗联合AP方案,对照组治疗采用AP方案。结果①观察组化疗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呕吐、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等化疗不良反应分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中位总生存期(mO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贝伐单抗联合AP方案治疗晚期非鳞NSCLC的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优于AP方案,且安全性好。
作者:刘晖群;刘敏知;熊林楷;邹俊韬;徐炎良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肾癌、前列腺癌、膀胱癌和睾丸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GWAS)英文文献数据的构成特征。方法对国际新GWAS研究数据库之一———美国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所( NHGRI)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客观分析了NHGRI的文献基本特征、第一第二阶段样本量、染色体区域相关(核苷酸多态性) SNP、风险等位基因频率、P值文献中强SNP、优势比(odds ratio,OR)或β相关系数、实验平台及检测SNP数量8项数据,找出了泌尿生殖系统肿瘤GWAS的一些共性特征。结论8号染色体区域SNP多态性,可能是泌尿生殖系统肿瘤遗传易感区域,深入此易感区域研究,可能为阐述肿瘤发生、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线索。
作者:田玉旺;许春伟;方美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硬膜外复合全麻对胃癌根治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对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116例行胃癌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分别给予硬膜外复合全麻术和气管插管全麻术,观察两组术后麻醉效果及苏醒期躁动情况。结果两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期躁动的总积分及发生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复合全麻能够缩短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减少术后躁动的发生,较气管全麻更具有优势。
作者:徐翔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甘露醇与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颅内肿瘤术后高颅内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6例颅内肿瘤术后高颅内压患者按照住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观察组采用20%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统计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及用药前、后颅内压增高体征及症状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用药起效时间、高峰时间、持续时间、降压幅度分别为(0.47±0.21) h、(1.00±0.42) h、(4.31±1.41)h、(10.81±4.41)mmHg,与对照组(0.48±0.23)h、(0.98±0.45)h、(4.35±1.37)h、(10.69±4.47)mmHg比较,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74%(36/38),与对照组92.11%(35/38)比较,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性不良反应,且治疗前后血常规和电解质及肝肾功能均无异常。结论相比甘露醇来说,颅内肿瘤术后高颅内压患者采用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效果相当,且二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起效时间等指标均无明显差异性,因此临床治疗颅内肿瘤术后高颅内压患者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吡拉西坦注射液与甘露醇治疗。
作者:田强;郭启;赵梅星;苑玉存;朱明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比较培美曲塞联合卡铂与吉西他滨联合卡铂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60例经病理组织学或(和)细胞学检查确诊的ⅢB或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培美曲塞组(PC)28例,吉西他滨组(GC)32例,分别给予培美曲塞联合卡铂和吉西他滨联合卡铂方案进行4个周期的治疗。评估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PC组和GC组的部分缓解率分别为46.4%和43.7%。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5.7%和81.2%。 PC组OS=7.3个月;GC组OS=7.0个月,P=0.63。 PC组与GC组3~4级白细胞减少症分别为43.8%和24.9%(P=0.001),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分别为50.0%和42.8%(P=0.024),血小板减少症分别为53.0%和25.0%(P=0.001)。结论培美曲塞联合卡铂和吉西他滨联合卡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相近,培美曲塞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更好。
作者:王娟;黄显实;莫艳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E-cadherin、vimentin与Ⅱ期结直肠癌( colorectal cancer ,CRC)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Ⅱ期结直肠癌复发转移与未复发转移患者的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结果 E-cadherin、vimentin表达与复发转移有关。结论 E-cadherin、vimentin可能作为Ⅱ期CRC复发转移的分子标志物。
作者:曹传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结节型肺泡癌的影像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结节型肺泡癌的CT扫描及平片资料,并与27例周围型肺癌对照分析。结果结节型肺泡癌的空泡征及磨玻璃征的阳性率分别为75.7%、70.3%,其他肺癌的阳性率分别为14.8%、2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节型肺泡癌及其他肺癌毛刺征的阳性率分别为81.1%、7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空泡征及磨玻璃征是影像诊断结节型肺泡癌的特征性征象;毛刺征是肺癌的共同征象。
作者:胡金平;肖琼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究B超在诊断不同分期宫颈癌宫旁浸润和淋巴转移中的意义。方法将212例宫颈癌患者根据术前检查方式不同分为CT组和B超组,每组106例。对2组患者在术前的宫旁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T组检查患者有无宫旁浸润的灵敏度为69.2%,特异性为89.2%,Youden指数为0.585, CT检查患者宫旁浸润有19例呈阳性,而病理检出13例,高估6例;B超组检查患者有无宫旁浸润的灵敏度为63.6%,特异性为95.8%,Youden指数为0.594,病理检查与B超检查结果一致。 CT组检查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69.2%,特异性为95.0%,Youden指数为0.642,CT检出22例,病理检出26例,低估4例,20例重合;B超组检查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39.3%,特异性为96.2%,Youden指数为0.354,B超检出14例,病理检出28例,低估14例。结论 B超在诊断不同分期宫颈癌患者宫旁浸润时检出率高,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尤丹晔;陶静西;梁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胃癌为全球范围内第四大常见肿瘤,其死亡率仅次于肺癌。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65岁)目前仍是胃癌的高发人群。老年胃癌因确诊时多为中晚期,无法行根治性切除,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但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功能特点,化疗药物的选择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化疗药物或合适的化疗方案是现阶段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回顾性比较单药卡培他滨及改良FOLFOX4方案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冬兰;王艳华;万以叶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Syndecan-1基因和HPA-1基因检测在结肠癌侵袭转移、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73例结肠癌手术切除的标本,包括结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三组Syn-decan-1mRNA和HPA-1mRNA表达水平。结果结肠癌组织中Syndecan-1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P<0.05),HPA-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P<0.05);其中癌旁组织Syndecan-1 mRNA表达水平低于正常组织,HPA-1 mRNA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体积、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肿瘤TMN分期与Syndecan-1mRNA表达正相关,与HPA-1mRNA表达呈负相关( P<0.05)。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结肠癌组织中HPA-1mRNA表达与Syndecan-1mRNA呈负相关关系(γ=-0.724,P=0.000)。结论 Syndecan-1基因和HPA-1基因检测对判断结肠癌侵袭转移、评价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闫玉虎;常青;赵元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治疗仍是治疗食管癌的首选,如何在提高手术切除率、淋巴结清扫数、临床治愈率及减少手术创伤、降低围手术期风险是胸外科医师一直致力的目标。现对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66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采用不更换体位右胸、上腹正中二切口(改良Lew-is切口)手术方式,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剑锋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胸段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以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8例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开展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的不同方式将样本分为对照组33例与观察组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食管癌根治手术,观察组患者接受小切口胸段食管癌根治手术。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基本情况、淋巴结清除率以及术后情况,并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78.7±42.9) min、总出血量为(417.9±50.7) ml、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0.2±4.0)个、术后引流量为(399.4±65.8)ml、治疗总有效率为94.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为(13.1±1.1)cm、卧床时间为(4.1±1.3)d、肢体功能恢复时间为(8.3±0.9)d、镇痛药物服用时间为(47.8±5.2)h、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0.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胸段食管癌患者开展小切口胸段食管癌根治手术,不但可获得与传统食管癌根治手术相同的临床效果,而且能够更有效地改善患者术后状况,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进一步推广与研究。
作者:毛清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卡培他滨(xeloda)联合奥沙利铂(L-OHP)治疗进展期胃癌老年患者的客观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以60例进展期老年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XELOX方案,即静脉滴注奥沙利铂85 mg/m2,d1;卡培他滨1250 mg/m2,分2次口服,d1~14;以28 d为1个化疗周期,连用3个周期后评价该治疗方案的疗效和毒性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状况。结果60例患者均可评价,其中5例完全缓解,25例部分缓解,14例处于稳定期,16例患者处于进展期,总有效率为50.0%;不良反应为手足综合征、神经毒性、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均为可逆性。结论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进展期老年胃癌患者疗效肯定,安全性较好,患者耐受性高,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徐伟;吴福林;孙春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究腹腔镜下完成宫颈癌保留神经平面广泛子宫切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将102例宫颈癌患者在知情前提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改良组52例。对照组患者行NSRH,改良组患者行NPSRH,比较2组的安全性和疗效。数据用χ2检验,组间采用t检验。结果改良组减少了手术时间(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同样安全(P>0.05);改良组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腹腔镜下NPSRH不但简化了保留神经手术的繁琐步骤,而且安全有效。
作者:黄明钜;毛世华;谈宗国;谭晓燕;刘怡;陈爱中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比较三维适形放疗同步化疗与单纯三维适形放疗对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治疗期间并发症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6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106例行单纯三维适形放疗患者列为对照组,100例行三维适形放疗同步化疗患者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生存质量各维度的改变,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①治疗结束时对照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总体症状明显好于观察组( P<0.05)。但治疗结束后3个月,观察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以及总体症状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②2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4级不良反应,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损伤组间差异不明显( P>0.05);观察组患者白细胞降低、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心脏毒性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三维适形放疗同步化疗方案治疗期间会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但治疗后短期内生存质量即可逐渐恢复,相对于单纯放疗的患者获益更多。
作者:熊伟民;李明峰;席素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