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贝伐单抗联合 AP 方案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分析

刘晖群;刘敏知;熊林楷;邹俊韬;徐炎良

关键词:贝伐单抗, 培美曲塞, 顺铂, 非小细胞肺癌
摘要:目的:探讨贝伐单抗联合AP方案(培美曲塞/顺铂)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案将2010年1月-2011年4月江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81例晚期非鳞NSCLC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36例)。观察组治疗采用贝伐单抗联合AP方案,对照组治疗采用AP方案。结果①观察组化疗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呕吐、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等化疗不良反应分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中位总生存期(mO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贝伐单抗联合AP方案治疗晚期非鳞NSCLC的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优于AP方案,且安全性好。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气管全麻或硬膜外复合全麻对胃癌根治术患者麻醉效果和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目的:探讨硬膜外复合全麻对胃癌根治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对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116例行胃癌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分别给予硬膜外复合全麻术和气管插管全麻术,观察两组术后麻醉效果及苏醒期躁动情况。结果两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期躁动的总积分及发生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复合全麻能够缩短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减少术后躁动的发生,较气管全麻更具有优势。

    作者:徐翔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多原发大肠癌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目的:分析多原发大肠癌( MP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MPC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6例MPCC患者占三年所有收治的大肠癌患者的17.02%(126/739)。同时性MPCC( SCC)患者69例,其中经术前乙状结肠镜检查确诊者31例(44.9%),经术前B超、MRI及钡灌肠造影确诊者21例(30.4%),经术中探查及术中乙状结肠镜检查确诊者17例(24.6%);异时性 MPCC( MCC)患者57例,次原发癌均经乙状结肠镜检查和MRI检查确诊。126例MPCC 患者合并腺瘤性息肉者79例,其中息肉恶变10例;SCC 患者的肿瘤部位从盲肠近端到直肠远端渐变过渡,而MCC 患者的肿瘤发生部位,趋向相反;病理组织学类型主要为乳突状腺癌和管状腺癌,分别为50.0%(25/50)和18.0%(9/50);TNM 分期以Ⅰ和Ⅱ期为主,占60.0%(30/50)。术后随访2-3年,平均2.6年,2年总生存率为70.6%(89/126),其中同时性 MPCC 为49.3%(34/69),MCC 为50.8%(29/57);3年总生存率为52.4%(66/126),其中同时性 MPCC 为42.0%(29/69),MCC 为38.6%(22/57)。结论 SCC患者应重视乙状结肠镜、腹部MRI及钡灌肠检查相结合;MCC患者应加强术后随访。争取早期行根治性切除术。

    作者:陈洪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声门上和声门区同时受累的喉癌患者保留会厌手术的研究

    目的:探究保留会厌的声门上和声门区同时受累喉癌患者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90例会厌正常而声门上、声门区同时受累的喉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0例行环舌骨会厌固定手术( CHEP组),80例行扩大喉垂直部分切除手术与喉垂直部分切除手术( EVPL与VPL组),对比2组术后嗓音、嗓音相关生活质量、喉功能以及生存情况。结果2组患者在3年、5年的生存率、复发率、拔管率以及嗓音障碍指数等方面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EVPL与VPL组的平均恢复进食时间、长声时、清/浊音比(S/Z)、总嘶哑度及气息声等,均显著优于CHEP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保留会厌的声门上和声门区同时受累喉癌患者,扩大喉垂直部分切除手术与喉垂直部分切除手术,更符合生理解剖状态,有利于术后功能与嗓音质量恢复、生活质量的提升。

    作者:杜月赞;李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骨肉瘤保肢术后感染的治疗及生存状况分析

    目的:探讨骨肉瘤保肢术后感染的治疗及患者生存状况。方法对接受保肢手术后发生感染的63例骨肉瘤患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及感染患者治疗前后的功能进行比较,分析感染患者的生存状况。结果二期假体翻修手术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其他手术方式。治疗后,患者的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感染患者的生存率比未感染患者高。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期假体翻修手术是治疗骨肉瘤术后感染的有效方法,感染治疗后,患者的肢体功能得到较大提升,术后感染患者的生存率高于未感染患者。

    作者:肖龙华;王巧民;付禄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鼻内镜手术切除治疗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

    目的:评价鼻内镜手术切除治疗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入的56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患者分为2组,实验组行鼻内镜手术,对照组行传统鼻切开手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并发症以及复发率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相比对照组短,疼痛情况也较对照组轻,并发症发生较少且复发率较低。结论鼻内镜手术切除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复发率低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陶维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MRI动态增强及弥散技术在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MRI技术对肺结节的鉴别诊断作用。方法收集肺结节病例54例,首先行CT检查;然后行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 ,DCE-MRI)检查,并计算肺结节大增强线性斜率(steepest slope,SS)、强化峰值(peak height,PH)、增强后1 min、2 min、4 min的信号强度改变率(E1、E2、E4),同时进行弥散加权成像MRI(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MRI ,DW-MRI),对肺结节进行良恶性鉴别。结果恶性结节和炎症性结节较结核球、错构瘤、囊肿等良性结节有更高的SS、PH及E1、E2、E4,有部分恶性结节与炎性结节的上述指标重叠,同时结合DW-MRI可以较好地鉴别恶性结节及炎性结节。 DCE-MRI联合DW-MRI技术鉴别肺良恶性结节灵敏度为92.0%,特异性为89.7%;CT鉴别肺良恶性结节灵敏度为76.0%,特异性为72.4%。 DCE-MRI联合DW-MRI在鉴别肺良恶性结节上,显著优于CT( P=0.020)。结论 DCE-MRI联合DW-MRI对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作用优于CT,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胡贤春;罗文莉;赵艳萍;疏云;周礼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2例晚期肺腺癌患者随机分入A组与B组,A组患者接受培美曲赛联合顺铂静脉注入治疗,B组患者接受多西他赛联合顺铂静脉注入治疗。治疗2个周期及6个周期后评估临床疗效,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位生存期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与B组治疗2个周期时疾病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周期时A组患者疾病控制率显著高于B组(P<0.05)。 A组与B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46.4%和37.5%(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0.2个月和9.7个月(P>0.05)。血液学毒性、消化道反应及肝肾功能损害是2组的常见不良反应,其中A组血液学毒性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培美曲塞或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肺腺癌临床疗效相当,但培美曲塞安全性更为理想,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邓文霞;汪金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带蒂大网膜支气管胸膜瘘修补3例报告

    2008年12月至2013年8月,我们对3例肺癌术后30天内发生的支气管胸膜瘘患者,采用手术方法将带蒂大网膜行支气管胸膜瘘口修补,随访至今,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作者:何枝生;匡裕康;吴九发;林群;阴兵林;王东升;黄建;程效良;郭昌莹;王欢元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右胸、上腹正中二切口手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66例临床分析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治疗仍是治疗食管癌的首选,如何在提高手术切除率、淋巴结清扫数、临床治愈率及减少手术创伤、降低围手术期风险是胸外科医师一直致力的目标。现对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66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采用不更换体位右胸、上腹正中二切口(改良Lew-is切口)手术方式,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剑锋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紫杉醇化疗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是一种新型的广谱抗肿瘤药物,但是紫杉醇特异性较差,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机体正常组织、器官也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何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成为保证紫杉醇抗肿瘤化疗效果的关键。近两年来我科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使用紫杉醇化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了归纳,并总结了针对其不良反应的临床预防和治疗经验。

    作者:潘朝阳;周莉萍;章金强;刘武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单药卡培他滨与改良FOLFOX4方案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比较研究

    胃癌为全球范围内第四大常见肿瘤,其死亡率仅次于肺癌。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65岁)目前仍是胃癌的高发人群。老年胃癌因确诊时多为中晚期,无法行根治性切除,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但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功能特点,化疗药物的选择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化疗药物或合适的化疗方案是现阶段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回顾性比较单药卡培他滨及改良FOLFOX4方案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冬兰;王艳华;万以叶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对312例患者行直肠癌保肛术,必要的情况下行预防性肠造口。观察记录患者性别、年龄、BMI、ASA评分、糖尿病、术前血红蛋白、术前血清白蛋白、肿瘤位置、肿瘤与肛缘距离、新辅助化疗、肿瘤组织类型、T分期、病理分期、手术方式、预防性肠造口等情况。结果患者年龄、术前血清白蛋白浓度、肿瘤与肛缘距离、新辅助化疗史是影响吻合口漏发生的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BMI、ASA评分、糖尿病史、术前血红蛋白浓度、肿瘤位置、肿瘤组织类型、T分期、病理分期、手术方式、预防性肠造口与吻合口漏发生无关(P>0.05)。结论患者年龄、术前血清白蛋白浓度、肿瘤与肛缘距离、新辅助化疗史是影响吻合口漏发生的因素,临床需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影响因素,确保手术顺利实施。

    作者:廖茂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老年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生存状况研究

    目的:研究3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老年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生存情况,探讨其中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老年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预后情况,探讨临床病理因素与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初治者在1年、2年、5年生存率方面均优于复治者(P<0.05),性别、病理类别对生存率无影响(P>0.05),有B组症状者以及分期较高者的生存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非霍奇金淋巴瘤老年患者病理分型复杂,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复治、有B组症状以及分期较高均为降低生存率的因素,其他因素影响尚不明显。

    作者:陈千金;裴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多功能保留颈清扫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35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多功能保留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甲状腺癌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施行保留颈丛、肩胛舌骨肌及颈外静脉的多功能保留性颈淋巴结清扫术的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无手术死亡者,术后恢复良好,随访期间无复发。颈部外观无塌陷,所保留的神经功能从术后第1天开始逐渐恢复,表现为神经支配区域麻木感逐渐消失,术后3个月内均恢复。上肢活动良好,无臂丛神经和膈神经损伤。耳廓感觉恢复,下颈部及肩部无麻木感,颈部外观无改变。术后上颈及耳周疼痛或肩胛区疼痛明显17例,1~6周后好转。结论多功能保留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既可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又能有效保留耳廓区、颈部、锁骨上区的感觉,合理、可行,但部分患者术后疼痛感明显。

    作者:罗文政;廖剑锋;周何强;徐华;涂斌锋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的疗效。方法根据手术方式将103例NSCLC患者分为观察组(59例)与对照组(44例),观察组在全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对照组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直视下行肺叶切除术,现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止痛药物使用时间、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直视下肺叶切除术治疗NSCLC的疗效相当,但是前者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是临床治疗NSCLC的理想术式。

    作者:胡红军;张立国;王振华;郭喜喜;耿磊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替吉奥联合奈达铂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癌症之一,因人们容易对其早期临床症状忽视,故难以对胃癌早期诊断[1],丧失了手术机会。治疗晚期胃癌的主要手段是化疗,但大部分患者的病症对化疗的反应只是局部和短期缓解,生存期能达到2年的患者<10%[2]。化疗的副作用也是较明显的,如何合理联合应用化疗药物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我院采用替吉奥联合奈达铂(奥先达)治疗42例晚期胃癌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孔永和;李顺延;韩海林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血浆 EB 病毒 DNA 检测对鼻咽癌诊断的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血浆EB病毒水平对鼻咽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12例鼻咽癌初诊患者外周血,分离血浆,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EB病毒DNA。结果血浆中EB病毒DNA阳性率与患者性别无相关性。30-60岁鼻咽癌患者血浆中EB病毒 DNA 阳性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上者(P <0.05)。鼻咽癌患者血浆 EB 病毒 DNA 阳性率为74.11%,随着鼻咽癌患者临床分期增加,血浆中EB病毒DNA阳性亦增强。结论血浆EB病毒DNA水平与鼻咽癌患者临床分期呈正相关关系,血浆EB病毒DNA的检测可以辅助鼻咽癌的诊断。

    作者:陈文学;邹学森;李金高;龚小昌;袁霞;敖帆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子宫颈癌根治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子宫颈癌根治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0例宫颈癌患者分为2组,保留盆腔自主神经治疗组42例,未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组38例。分析比较2组的术后并发症、术后膀胱功能恢复时间和直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共有27例发生术后并发症,保留组8例,未保留组19例。保留组术后残余尿量(65.94±12.85)ml,未保留组(315.35±50.23)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组滞留尿管时间(8.15±1.23)d,未保留组(23.16±4.75)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组术后排气时间(52.38±6.25)h,未保留组(65.23±4.95)h;保留组术后排便时间(73.45±5.69)h,未保留组(85.95±6.37)h,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盆腔自主神经根治术能有效地减少术后并发症,并且患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

    作者:朱秀君;罗春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新辅助化疗对改变非小细胞肺癌微环境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改变非小细胞肺癌微环境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Maxvision TM免疫组化法和TUNEL方法,检测51例非小细胞肺癌的凋亡指数和微血管密度。结果51例非小细胞肺癌的凋亡指数平均值为10.59,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型、临床分期和肿瘤淋巴结转移无关,与接受新辅助化疗治疗密切相关(t值=2.11,P=0.04,P<0.05),51例非小细胞肺癌MVD值平均为33.53,其MVD值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型、临床分期和肿瘤淋巴结转移无关,与接受新辅助化疗治疗密切相关(t值=4.55,P=0.00,P<0.01)。结论凋亡指数和MVD值能反应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化疗的治疗效果,新辅助化疗可合理用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个体化治疗。

    作者:蔡云;罗庆丰;高玟;詹勤元;郭善娴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高三尖杉酯碱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高三尖杉酯碱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老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老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10 mg/次,口服;观察组根据临床症状先采用全反式维甲酸口服治疗,再于此基础上加用高三尖杉酯碱静脉注射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生存质量、毒副作用。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45.71%(16/35),与对照组40.00%(14/35)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获益率为57.14%(20/35),明显高于对照组45.71%(16/35)(P<0.05);2组患者KPS改善率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率为48.57%(17/35),明显低于对照组77.14%(27/35)(P<0.05)。结论虽然单纯采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与高三尖杉酯碱联合全反式维甲酸的治疗效果相当,但后者临床总体疗效较好且能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仲小敏;徐开林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