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对胃癌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

刘晓玲;宋振川;李勇;肖建伟;郭宸君

关键词:615小鼠, 树突状细胞, MTT法, 胃癌细胞, 肿瘤免疫
摘要:目的 研究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制备及其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添加细胞因子培养扩增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标志物CD11c、CD86的表达;MTT法测定DC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培养第7天出现扩增之骨髓源DC,加入TNF-α 24 h后,成熟骨髓源DC形成.每只615小鼠平均能分离出3×107个骨髓细胞,一只小鼠的骨髓单个核细胞DC的产量约为7×106个.加入TNF-α 48 h后,DC表面标志物CD86阳性表达率较加入TNF-α前增高;CD11c阳性表达率加入TNF–α前后无差别.成熟DC与615小鼠胃癌细胞共孵育24 h、48 h,效靶比分别为10∶1、20∶1、30∶1时,DC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活性随效靶比的增大而增强.结论 提取纯化小鼠骨髓细胞,经细胞因子GM-CSF、IL-4、TNF-α的刺激诱导可产生成熟DC,成熟DC对胃癌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其杀伤活性随效靶比的增大而增强,随共孵育时间的延长杀伤活性有增强的倾向.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生脉注射液辅助放化疗对肺癌的疗效观察

    我科自2006年1月~2010年5月,应用生脉注射液辅助放化疗,治疗100例中晚期肺癌患者,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例中晚期肺癌患者,为不能手术、根治术后复发和姑息术后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0例中,男性7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52岁.TNM分期:ⅡB期10例、Ⅲ期68例、Ⅳ期22例;鳞癌52例、腺癌35例、小细胞肺癌13例.

    作者:鲁守彬;庄洪军;韩修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MCM5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MCM5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8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组织、40例正常肺组织中MCM5的表达水平.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组MCM5阳性率高于正常肺组织组(P=0.000).Ⅰ、Ⅱ、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MCM5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淋巴结转移者MCM5表达率与无淋巴结转移者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15).结论 MCM5可能参与了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可能成为判断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和评价预后的有效参考指标之一,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预测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班媛媛;李道胜;李晓梅;庞宇;叶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间皮瘤误诊结核性胸膜炎1例报告

    1 病例报告患者女性,22岁,主因胸闷2个月,加重10天入院.既往体健.患者于2个月前开始出现胸闷症状,无发热,无胸痛、咯血,无咳嗽、咳痰.入院前10天胸闷症状加重,活动受限.查体气管轻度右移,左侧胸廓饱满,左肺叩实音,左肺呼吸音低,未闻及罗音.胸片示左侧大量胸腔积液.肺功能示极度严重限制.初步考虑左侧结核性胸膜炎.

    作者:魏伟;姜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意外胆囊癌9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意外胆囊癌的临床与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原则和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7月~2010年9月诊断的9例意外胆囊癌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 肿瘤表现为息肉状突起或胆囊壁增厚变硬,镜下表现为异型腺上皮呈腺样或巢团状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CK7(+),CK20(-),CEA(+),EMA(+).中位随访期为26.7个月,有6例存活,3例死亡.结论 意外胆囊癌由于症状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治疗应根据肿瘤的不同分期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作者:陈倩;向吉富;彭英霞;王彬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恩度联合洛铂腔内灌注治疗顽固性恶性胸(腹)腔积液的临床观察

    我院2009年5月~2010年12月应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联合洛铂(lobaplatin)腔内灌注治疗合并顽固性恶性胸(腹)腔积液的晚期肿瘤患者取得较好效果,现将其疗效和安全性报告如下.

    作者:翟立广;苗振静;马旭辉;李霞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食管癌微卫星不稳定的研究进展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研究发现,细胞恶性转化与其遗传物质(即基因组)的不稳定性有关,在分子遗传学方面主要表现为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tity,MSI),而食管癌是1种具有遗传倾向的疾病,微卫星不稳定与其发生、发展及预后都有关,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现就食管癌MSI的研究作一综述.1 微卫星与微卫星不稳定微卫星(MS)为短的基因片段或由核苷酸串联而成的重复序列,也称作短小串联重复序列(STRs),广泛分布于人类基因组中,由1~6个核苷酸组成,常见的有2、3、4核苷酸重复序列,常见的是二核苷酸重复序列(CA/GT)n.(CA/GT)n中n为重复次数,通常为15~60次,重复单位结构相同.MS一般处于DNA编码区域附近,也可以位于内含子或启动子中,在人群中表现为遗传稳定性、高度个体特异性及高度多态性.

    作者:霍亚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宫颈癌U14细胞正丁醇提取物脂质体瘤苗的体内抑瘤效应

    目的 观察小鼠宫颈癌U14细胞抗原脂质体瘤苗的体内抑瘤效应.方法 正丁醇法提取U14细胞表面抗原(CBE),包裹入阴离子脂质体制成CBE-脂质体瘤苗,腹腔接种免疫Km小鼠,然后每只腹腔接种104 U14细胞或105 U14细胞,观察瘤苗对后续U14细胞负荷攻击的免疫保护作用.同时用104 U14细胞预先攻击Km小鼠,再用CBE脂质体瘤苗免疫观察瘤苗的抑瘤能力.结果 低剂量(104 U14细胞)CBE脂质体瘤苗免疫组荷瘤小鼠平均生存时间为(25.50±2.08)天,明显长于空白对照组[(18.00±0.00)天]、单纯脂质体组[(18.33± 0.52)天]和单纯CBE组[(19.33±1.75)天],有统计学差异(P<0.01).高剂量(105 U14细胞)荷瘤小鼠组与对照组生存时间比较无差异.腹腔给予104 U14细胞,再给予瘤苗免疫后各组小鼠生存时间无差异.结论 CBE脂质体瘤苗对小鼠后续腹腔攻击的相关肿瘤细胞,可产生抑制作用,但效果与肿瘤细胞负荷量有关.

    作者:姚伟荣;李映良;徐方云;王红梅;邬淑云;温淦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FHIT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

    目的 研究FHIT在乳腺良、恶性疾病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分析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2例浸润性导管癌、8例导管内癌、16例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30例乳腺病病理标本Fhit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对其在各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进行病理学观察和半定量分析.结果 Fhit蛋白在乳腺病、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导管内癌及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逐渐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有淋巴结转移组Fhit蛋白表达阳性率32.2%(8/25),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8.8%(10/17)(P<0.05);临床Ⅰ期、Ⅱ期、Ⅲ期浸润性导管癌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43.7%、1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hit蛋白的表达与Cerb-B2的表达呈负相关,γs=-0.357(P<0.05);Fhit蛋白的表达与p53的表达呈正相关,γs=0.411(P<0.01).Fhit蛋白的表达缺失与年龄、肿瘤的大小、组织学分级、ER、PR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FHIT表达降低可能对乳腺癌的演化和进展具有一定作用;与浸润性导管癌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与Cerb-B2、p53表达相关,可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进一步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富文;徐国萍;应学翔;林燕苹;何萍青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多发性骨髓瘤药物治疗新进展

    近几年来,经沙利度胺、雷利度胺和硼替唑咪等新药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获得了极大的改善.然而,绝大多数患者仍然复发,因此,急需新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预后.我们将总结一些新的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药物及治疗方案.这些药物按照特殊的靶向机制可分为:①作用于细胞表面受体的药物,如细胞死亡受体激活剂、酪氨酸激酶受体(tyrosine-kinase receptor,TKR)抑制剂、浆细胞单克隆抗体等;②信号通路抑制剂,如NFκB抑制剂、法呢酰基转移酶(farnesyltransferase inhibitor,FTI)抑制剂、细胞分裂素(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向抑制剂和AKT抑制剂;③影响细胞周期的药物,如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CDK)抑制剂和极光激酶抑制剂;④未折叠蛋白反应抑制剂,如热休克蛋白抑制剂、蛋白酶体抑制剂和聚集体形成抑制剂;⑤其他制剂,如低甲基化复合物、脱乙酰激酶抑制剂等.

    作者:王一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结直肠癌围术期患者免疫功能状态及黄芪注射液的调节作用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的免疫功能状态和调节免疫功能的治疗方法.方法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生化法,检测28例健康体检者和128例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IgG、白细胞介素2(IL-2)及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水平;比较黄芪注射液对围术期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术前CD3、CD4 细胞水平、CD4/ CD8比值、NK和IL-2活性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P<0.01),血浆sIL-2R、CD8和IgG水平较正常人显著增高(P<0.01),术后3周CD3、CD4细胞水平、CD4/CD8值、NK和IL-2活性较术前明显升高,血浆sIL-2R、CD8 和 IgG水平较术前降低;T细胞亚群、sIL-2R和IL-2活性与结直肠癌临床分期有关;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的患者术后CD3、CD4细胞水平、CD4/CD8比值、NK和IL-2活性较未治疗组明显增高(P<0.01),术后T细胞亚群、sIL-2R和IL-2活性接近健康对照组.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切除肿瘤后全身免疫机能状况有所改善,肿瘤患者的T细胞亚群水平和血浆sIL-2R和IL-2活性可反映机体的免疫状况,并可判断病情、指导临床治疗;黄芪注射液能有效改善围术期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

    作者:季锡清;杜峻峰;陈纲;盛新华;于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鼻咽癌调强放疗中加非共面照射野对剂量的影响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因其解剖学结构、病理类型及生物学行为的特殊性,治疗手段以放射治疗为首选.调强放疗[1](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是1种精确的放疗技术,在提高肿瘤靶区剂量的同时,能降低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在调强放射治疗计划中许多物理参数都会影响到剂量分布,其中可以优化的物理参数包括线束入射方向、射野数目、是否使用非共面照射野、准直器角度、子野数目等等.我们着重探讨在传统射野基础上加设一非共面照射野对IMRT计划的影响.

    作者:胡海芹;晏宝林;王小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鼻咽癌中IGF-1R、p-ERK、c-fos和Ki-67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蛋白与细胞增殖相关信号分子p-ERK、c-fos、Ki-67蛋白在鼻咽癌及鼻咽黏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SP法检测30例鼻咽癌、25例鼻咽黏膜上皮细胞中IGF-1R、p-ERK、c-fos、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 IGF-1R、p-ERK、c-fos和Ki-67蛋白在鼻咽癌细胞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3%(28/30)、93.33% (28/30)、83.33% (25/30)、86.67%(26/30),在鼻咽黏膜上皮细胞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00%(9/25)、28.00%(7/25)、20.00%(5/25)、4.00%(1/25),2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鼻咽癌中IGF-1R与p-ERK、c-fos、Ki-67蛋白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5);p-ERK与c-fos、Ki-67蛋白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1);c-fos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 鼻咽癌中IGF-1R蛋白过表达参与调控细胞增殖.

    作者:景志亮;罗爱华;姜汉国;李飞虹;赵颖海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两种小肠排列术对多次术后肠黏连梗阻患者的治疗分析

    2010年~2011年,我们对15例有 1次以上手术史的广泛黏连性肠梗阻患者,采用小肠系膜固定外排列术 (Childs法 )或小肠内支撑排列术 (Baker法 )进行治疗 ,对预防患者术后黏连性肠梗阻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作者:吴亮高;孙杨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p53、Bcl-2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p53、Bcl-2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120例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p53、Bcl-2蛋白的表达,并对所有手术后病例进行随访,分析5年生存率与p53及Bcl-2阳性表达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p53、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3%、46.7%.p53、Bcl-2蛋白阳性表达均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Dukes分期、生长部位、淋巴结是否转移无关(P>0.05),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在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p53和Bcl-2的表达呈负相关;患者术后的5年生存率与Bcl-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1);与p53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p5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而Bcl-2蛋白低表达,且两者成负相关.p53和 Bcl-2与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均有关,提示检测p53和Bcl-2的表达,对临床判断术后患者的预后有指导意义.

    作者:郑勇;高绪锋;张松涛;张守永;黄新明;陈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胸腺小细胞癌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胸腺小细胞癌(TSCC)的临床特点,加深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5例胸腺小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和诊治过程,并结合国外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TSCC患者可伴有或无神经内分泌症状(如Cushing 综合征),影像学表现无明显特异性,目前无标准治疗方案,手术、放化疗均被采用.结论 TSCC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案以放化疗为主,手术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作者:梁海龙;刘吉福;薛文平;赵京;王树寿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调强放疗联合化疗治疗直肠癌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调强放疗联合化疗治疗直肠癌术后复发的价值.方法 2005年12月~2007年12月我院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患者42例,均接受调强放射治疗(2 Gy/次,5次/周,总剂量66~68 Gy,6~7周完成),同时进行化疗(5-FU、CF 和奥铂).经随访观察,予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CR+PR)为85.7% (36/42),症状缓解率为95.2% (40/42).中位生存期35.5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7.5%、85.8%、26.3%;1、2、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3.8% 、83.8%、16.9%,急性放射反应主要是急性放射性肠炎和骨髓抑制,多为1~2级.结论 调强放射治疗结合化疗可提高术后局部复发直肠癌的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并能减少放射治疗反应.

    作者:程文芳;张和平;吴君心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卵巢癌预后评估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人体病理类型多复杂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死亡率高居生殖系统恶性肿瘤首位.卵巢癌因起病隐匿、缺乏特异性症状和有效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手段,以致确诊时肿瘤常已为晚期,预后不良.欧洲一项包括23个国家在内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卵巢癌平均5年生存率为37%[1],而我国则仅徘徊于30%左右,是严重威胁女性生命的1种恶性肿瘤.现在对卵巢癌的治疗主要以在肿瘤细胞减灭手术的基础上使用以铂类为主的规范化联合化疗为原则,包括全身化疗及腹腔内灌注化疗,但其复发率依然较高,因此进一步探寻其预后相关因素,从而对卵巢癌患者进行更加积极有效地个体化治疗,以期提高治疗有效率及生存率,仍然很有必要.本文就卵巢癌预后评估相关因素及近年来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朱皓皞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原发性睾丸类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原发性睾丸类癌的发生机理、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术前诊断为睾丸肿瘤患者,行患侧根治性睾丸切除术.结果 术中发现左侧精索、睾丸、附睾鞘膜光滑,与周围组织无黏连浸润,术后纵行剖开肿物见附睾头呈囊性,大小为4.5 cm×3.5 cm,切开囊肿内含黄色混浊液体,量约20 ml.左侧睾丸直径约3.5 cm,内有一灰白色占位,大小约2.3 cm×2.0 cm.结论 原发性睾丸类癌是1种罕见的睾丸肿瘤,分单纯性类癌和畸胎瘤类癌2种,需与其他睾丸肿瘤鉴别.

    作者:余明主;杨洋;曾小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Ki67、PTEN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组织中Ki67和PTEN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2例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组织和26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组织中Ki67和PTEN表达,并与10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瘤和11例正常卵巢组织进行比较.结果 Ki67和PTEN在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6%和93.8%,与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组织(分别为60.0%和100.%)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组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患者PTEN阳性表达率,与Ⅲ期患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3),而Ⅰ、Ⅱ期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患者Ki67阳性表达率,与Ⅲ期患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i67和PTEN可能在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成为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预后评价的指标.

    作者:邓秀娟;吴海根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

    目的 探讨三维适形放疗(3DCRT)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不良反应及生存率.方法 对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先行TACE,将顺铂60~100 mg、丝裂霉素10~20 mg、与40%碘化油20 ml混悬液,注入肝动脉栓塞治疗2~4次.化疗停3~4周后再行3DCRT,采用6MV、X射线治疗,单次剂量1.8~2.0 Gy、每周5次,总剂量45~55 Gy.结果 近期有效率为83.3.%,1、2年生存率分别为76.7%、53.3%.结论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是非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治疗方案.

    作者:洪淑英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