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王禹;张迎庆
目的 总结肺肉芽肿性病变的CT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对40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肺肉芽肿性病变患者的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灶部位:左肺21例、右肺35例.25例单发、15例多发.病灶直径为1.0~6.0 cm不等.病灶形态:不规则状团块影24 例、圆形或类圆形块影8例、结节状影8例.病灶边缘:不清楚26 例、清楚 14例.CT扫描病灶呈均匀性强化25 例,呈不均匀性强化15 例.此外4例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5例合并胸腔积液.结论 肺肉芽肿性病变的CT影像学特点复杂多样,诊断时需仔细分析图像特点并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
作者:郑石芳;余文昌;李林;卢建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放疗中鼻咽癌表观弥散系数与体积的变化规律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3例鼻咽癌初治患者,放疗前、放疗3周内每周(间隔7天)及放疗结束时行鼻咽磁共振及弥散成像,在MRI上计算瘤体的ADC值,应用PACS软件通过面积求和法计算体积大小,应用SPSS15.0软件对资料进行处理.结果 放疗前瘤体的ADC值为(8.38±0.89)×10-4mm2/s,放疗中第1、2、3周及放疗结束时ADC值分别为(11.66±0.43)×10-4mm2/s,(12.82±0.40)×10-4mm2/s,(13.90±0.74)×10-4mm2/s,(9.05±0.62)×10-4mm2/s.放疗前瘤体的体积为(10.72±3.22)mm3,放疗中第1、2、3周及放疗结束时体积分别为(9.91±3.22)mm3、(7.38±3.03)mm3、(4.50±1.82)mm3和(1.43±0.51)mm3.放疗前ADC值与体积消退百分比呈负相关.结论 放疗前ADC值与体积变化相关,故MR弥散加权成像作为1个影像学指标可以早期预测肿瘤的治疗效果.
作者:聂翔;李金高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蜂毒素对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其抗血管生成作用.方法 建立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蜂毒素对肿瘤生长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 density,MVD) 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缺氧诱导因子-1α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 和核转录因子κB (nuclear factor κB,NF-κB) 的水平.结果 蜂毒素低、中、高剂量组相对肿瘤增殖率分别为 48.78%、38.33% 和33.82%.与生理盐水组比较,蜂毒素处理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 (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蜂毒素可降低肿瘤组织 MVD,且蜂毒素处理组 bFGF、HIF-1α和 NF-κB 蛋白水平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 (P<0.01).结论 蜂毒素可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降低 NF-κB 活性,抑制 HIF-1α转录,进而下调 bFGF 表达,终阻碍肝癌血管生成.
作者:宋长城;吕祥;程彬彬;李柏;凌昌全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癌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术前B超检查诊断为甲状腺微小癌,术中冷冻病理诊断为甲状腺微小癌18例,2例术后石蜡切片证实为甲状腺微小癌.术后石蜡切片诊断为乳头状癌30例,滤泡状癌2例.结论 结节性甲状腺肿为临床常见病,术前B超检查、术中冷冻送病检有利于提高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率,甲状腺微小癌预后良好.
作者:罗华友;钟鸣;田衍;舒若;孙亮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调查中重度癌痛患者强阿片类及第一类精神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 从疾病类别、患者年龄及性别方面,回顾性分析120例中重度癌痛患者使用强阿片类药物、曲马多口服制剂、盐酸布桂嗪针剂的情况.结果 使用强阿片类药物的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P=0.004<0.05).强阿片类、曲马多口服制剂及盐酸布桂嗪针剂的日大剂量男性均大于女性.使用强阿片类药物(P=0.030<0.05)和盐酸布桂嗪针剂者(P=0.019<0.05)的日平均剂量,男性也大于女性.≥60岁组便秘发生率高于<60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3<0.05).结论 癌痛患者中男性使用强阿片类药物的比率高于女性,且强阿片类药物与盐酸布桂嗪针剂的日平均应用剂量也高于女性.50~59岁组强阿片类药物的日平均应用剂量高.因强阿片类药物对老年患者的不良反应较重,尤其是便秘,该类药用药剂量应酌减.
作者:邓明佳;李云霞;沈丽达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阑尾黏液性肿瘤的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阑尾黏液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特点及随访结果.结果 6例患者中男女各3例,年龄41~71岁.无典型临床表现,术前一般不能做出准确诊断.阑尾增粗、腹盆腔黏液及卵巢黏液性肿瘤,为阑尾黏液性肿瘤的重要诊断依据.肿瘤性上皮和(或)黏液累及范围与阑尾黏液性肿瘤病理诊断及预后有关;卵巢及腹盆腔病灶继发于阑尾黏液性肿瘤,有赖于免疫组化CK20+、CK7-、MUC-1-、MUC-2+、CEA+、CDX-2+、ER-支持.结论 阑尾明显增粗,且有黏液、黏液性腹腔积液及双侧卵巢黏液性肿瘤时,应高度怀疑阑尾黏液性肿瘤.肿瘤性上皮侵犯深度、范围,对判断肿瘤良恶性为重要.免疫组化结果对确定卵巢、腹膜病灶的来源具有决定性作用.
作者:杨军;叶英;张丽娥;郑样贞;赵斌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中期因子(midkine,MK)在卵巢上皮肿瘤中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MK在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交界性肿瘤和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同时以正常卵巢上皮组织中MK表达水平作为对照.结果 正常卵巢组织中MK无表达,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MK阳性表达率为13.3%,交界性上皮肿瘤组织为50.0%,卵巢癌组织为89.1%,差异有显著性(P<0.05),MK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无相关性(P>0.05).Ⅱ~Ⅳ期患者其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期患者(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MK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论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MK表达增强,MK可作为1种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
作者:刘翼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术后长时间皮下积液淋巴漏放疗疗效.方法 18例肿瘤患者手术后出现皮下积液淋巴漏,置管时间长达7天以上,每天引流量为15~92 ml,实行皮下清扫区域、引流区域的局部小剂量放疗.结果 18例患者放疗剂量为Dm 4.5~26.4 Gy,放疗2~11次后拔管,拔管后均未再出现皮下积液等,取得良好效果.结论 小剂量放射治疗可以有效地治疗肿瘤患者术后长时间不愈的皮下积液淋巴漏.
作者:李宗民;郭克锋;李景刚;张俊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AEG-1与CXCR4基因表达对乳腺癌脑转移的影响.方法 对1997~2007年收治的乳腺癌患者进行随访,以发生脑转移的33例患者作为病例组,以未发生脑转移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化法,对照分析AEG-1及CXCR4对脑转移的影响.结果 脑转移组中AEG-1及CXCR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6%和60.6%,与其在对照组中表达(31.1%和33.3%)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EG-1和CXCR4回归系数分别为1.242和1.545.结论 AEG-1和CXCR4阳性表达是乳腺癌发生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子,AEG-1及CXCR4有望成为针对乳腺癌脑转移的高特异性早期诊断指标及基因治疗靶点.
作者:曲明阳;李森;赵胜男;邢光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乳腺癌治疗的成熟模式一直是多学科的综合治疗,即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然而乳腺癌患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异质性[1],即使是组织学类型、分期都相同的乳腺癌,使用同一标准化治疗方案,疗效及预后仍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乳腺癌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分子生物学在乳腺癌领域的应用,针对分子分型特点制定治疗策略,更准确地预测乳腺癌治疗的有效靶点和判断预后已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我们就建立在分子分型上的乳腺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白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18F-FLT标准摄取值与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对特罗凯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pcDNA3.1- snail和空pcDNA3.1转染SPCA-1细胞株并稳定培养,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E-cadherin、vimentin、EGFR的表达,应用γ-counting well(SY-2021定标器)对细胞内外的放射性进行计数,计算18F-FLT的标准摄取值.采用MTT法检测特罗凯(erlotinib)对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 扩增Snail后,SPCA-1细胞中snail表达增强,细胞变得细长,细胞融合度降低.E-cadherin表达水平实验SPCA-1细胞株高于对照SPCA-1细胞株 (P<0.01),vimentin表达水平实验SPCA-1细胞株低于对照SPCA-1细胞株 (P<0.01).EGFR表达水平实验SPCA-1细胞株低于对照SPCA-1细胞株(P>0.01).18F-FLT的标准摄取值实验SPCA-1细胞株高于对照SPCA-1细胞株(P<0.01),erlotinib对SPCA-1的抑制率实验SPCA-1细胞株低于对照SPCA-1细胞株(P<0.01).结论 细胞发生上皮细胞间质转换 (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时,对erlotinib的敏感性降低,18F-FLT的标准摄取值增加.通过摄取率的不同判断细胞所处的状态,并为临床筛选药物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作者:杨伯平;侯茹蓉;任瑞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调强放疗联合脂质体紫杉醇和顺铂同期化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41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接受DT70 Gy调强放疗,放疗中给予脂质体紫杉醇17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顺铂25 mg/m2,静脉滴注,第1~3天,28天为1个周期,共2个周期.放化疗同天进行,先化疗后放疗.2周后给予3个周期的辅助化疗.结果 随访中位时间为34个月(13~41个月).35例患者完成治疗计划,全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2%和 78%,Ⅲ、Ⅳ期患者3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88%,P=0.34;92%:70%,P=0.24).同期放化疗期间3级以上急性不良反应分别为:白细胞减少4例(10%),恶心呕吐3例(7%),口腔黏膜炎14例(34%),皮肤炎4例(10%).结论 调强放疗联合脂质体紫杉醇和顺铂同期化疗辅助化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郑勤;徐瀚峰;郑声琴;张燕;王礼学;朱传东;杨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占女性常见恶性肿瘤的2.4%~5.6%,在女性生殖道癌瘤中占第3位,仅次于宫颈癌和宫体癌[1].卵巢上皮癌淋巴结转移与其他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相似,可能更为多见.众所周知,一些早期卵巢癌即可发生区域淋巴结的转移,而这部分患者的病灶实际上只局限在卵巢或盆腔内,在FIGO分期系统中这部分患者也被划分为ⅢC期.近一些学者将这部分患者单独提出来对其预后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单纯淋巴结阳性的ⅢC期卵巢癌患者的预后较好,因此不应将其划分为ⅢC期,并建议对现行的FIGO分期加以修改.
作者:陈家玲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病程短,进展快,治疗效果差,5年生存率仅为5 %~10 %[1].绝大多数胰腺癌在诊断时已是晚期或已有远处转移,因此,姑息性的全身化疗有助于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2].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应用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老年胰腺癌患者的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张成;王禹;张迎庆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CDFI)及超声能量图(PDI)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及超声能量图对120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原发灶及淋巴结的大小,二维超声图像,血流分布,血流动力学参数等各项指标的变化进行观测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原发灶化疗前平均体积为(17.66±9.87)cm3,化疗后为(8.66±5.68)cm3;平均Vmax及RI在化疗前后分别为(33.34±13.63)cm/s、(0.84±0.11)和(20.12±8.27)cm/s、(0.68±0.08),化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及超声能量图可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提供简便、安全的疗效观察手段.
作者:孙智芳;付志勇;吴建国;管湘霞;杨丽萍;万淑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Masson'瘤又称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intravascular papillary endothelial hyperplasia),是1种良性瘤样病变,可见于任何部位的血管,但头颈部、手指和躯干的病变易于发现.我们报道1例Masson'瘤发生于眼眶,并结合文献复习.1 病例报告患者女性,6岁,因左眼眶包块伴肿痛不适1个月余入院.患者自诉1个月前与小朋友玩耍时木棍触伤左眼眶,局部皮肤可见淤青,稍有肿痛,当时行对症处理,近1个月患处渐隆起包块伴肿痛.
作者:彭发全;黄传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与欧美国家近端胃癌的发病率较高不同,我国胃癌发病仍以胃窦为主.因条件限制,肿瘤明确诊断时往往已经是晚期,而且胃癌根治术后50%患者5年内会出现局部复发或转移,全身化疗为该类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
作者:崔玉忠;王洪敏;王永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泛素化是蛋白质翻译后重要修饰之一,是蛋白质降解信号,被泛素化修饰的蛋白质被蛋白酶识别从而被降解.近年来,人们通过对泛素化-蛋白酶体通路研究的深入,发现其是细胞内蛋白质选择性降解的主要途径,参与细胞凋亡、MHCⅠ类抗原的递呈、细胞周期以及细胞内信号传导等过程,对维持细胞的稳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在细胞周期中,细胞内蛋白质的产生和降解保持着动态平衡,如果这一动态平衡被破坏,就会造成严重的细胞增殖或分化的异常,进而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作者:刘晓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喉癌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Cyclin A、Cyclin B1、Cyclin E)的表达规律及其与喉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yclin D1、Cyclin A、Cyclin B1、Cyclin E在67例喉癌组织和32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Cyclin D1、Cyclin A、Cyclin B1、Cyclin E在癌旁正常组织中呈低表达.随着喉癌分化程度的降低,Cyclin D1、Cyclin A、Cyclin B1、Cyclin E表达阳性率明显升高,高分化者、中分化者与低分化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细胞周期的数据,有利于肿瘤分级,且细胞周期数据与预后相关.
作者:刘馨莲;殷舞;李淑蓉;孙静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XRCC1 Codon399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鼻咽癌患者正常组织晚期放射性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60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前提取全血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及LDP连接检测反应扩增,得出XRCC1 Codon399的3种基因型.随访至放疗结束后3个月,对晚期放射性损伤进行评价,比较XRCC1 Codon399不同基因型与正常组织晚期放射性损伤的相关性.结果 60例患者中,XRCC1 Codon399 Gln/Gln基因型6例,Arg/Gln基因型21例,Arg/Arg基因型33例,不同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Gln/Gln基因型者1、2、3级皮肤晚期放射性损伤发生率分别为33.3%、66.7%、0,Arg/Gln基因型者为52.4%、42.9%、4.7%,Arg/Arg基因型者为63.6%、36.4%、0;Gln/Gln基因型患者1、2、3级皮下组织晚期放射性损伤发生率分别为33.3%、66.7%、0,Arg/Gln基因型者为38.1%、57.2%、4.7%,Arg/Arg基因型者为42.4%、57.6%、0;Gln/Gln基因型患者1、2、3级黏膜晚期放射性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00.0%、0、0,Arg/Gln基因型者分别为80.9%、14.3% 4.7%,Arg/Arg基因型者分别为93.9%、6.1%、0;Gln/Gln基因型患者1、2、3级涎腺晚期放射性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00.0%、0、0,Arg/Gln基因型者分别为80.9%、14.3%、4.7%,Arg/Arg基因型者分别为93.9%、6.1%、0.经统计分析,不同基因型患者间晚期放射性损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XRCC1 Codon399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鼻咽癌患者皮肤、皮下组织、黏膜、涎腺晚期放射性损伤程度无明显相关性,尚不能将其应用于对鼻咽癌患者正常组织晚期放射性损伤程度的预测.
作者:翟小明;王建平;顾科;张军宁;宋云风;王宜宗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