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敏刚;魏植强;杨建伟;陈路川;郑秋红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对7例SPTP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免疫表型的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SPTP,男女之比为2∶5,平均年龄34岁,仅3例有临床症状.6例发生于胰腺,有1例发生在胰腺外.肿瘤均呈囊实性;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形态较一致,呈巢状排列,并形成假乳头状结构,部分瘤细胞呈透明细胞样细胞改变;间质黏液样变性、异物巨细胞反应及胆固醇样结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瘤细胞Vimentin、AAT呈强阳性,EMA均呈阴性;部分病例NSE、Syn 、CgA、CD56、CD10、、AE1/AE3、PR局部阳性.4例术后随访30~114个月,患者均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结论 SPTP少见,多见于年轻女性,以实性、假乳头结构为主要组织学特征,并伴有其它多种组织学结构及多向分化的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对SPTP诊断具有重要价值,AAT、Vimentin阳性是诊断SPTP的可靠依据.
作者:刘彤;许丽娟;崔莉;吕彧;王秀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对裸鼠皮下低分化结肠腺癌移植瘤的敏感性.方法 应用人结肠癌HCT116细胞株及雄性BALB/c-nu裸鼠,建立人低分化结肠腺癌裸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荷瘤鼠随机分为125Ⅰ粒子治疗组(n=24)和对照组(n=24).每3天观测裸鼠肿瘤生长情况,测量肿瘤长短径,计算肿瘤体积.每7天各处死治疗组及对照组一批裸小鼠,共4批.采用相对定量荧光RT-PCR检测HIF-1αmRNA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FCM)PI单染法检测肿瘤细胞周期的再分布.结果 125Ⅰ粒子治疗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瘤重减轻(P<0.05).第7、14、21、28天4个时间点治疗组HIF-1αmRNA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0.05),对照组HIF-1αmRNA表达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HIF-1αmRNA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放射时间的延长,治疗组出现G2/M期细胞阻滞(P<0.05),G0/G1期、S期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125Ⅰ粒子近距离照射能够抑制HCT-116肿瘤细胞的生长,可能与125Ⅰ粒子近距离照射改变HCT116细胞周期分布并抑制肿瘤血管的新生有关.
作者:杨嵘;陈亿;罗开元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膀胱内灌注125Ⅰ-脱氧尿嘧啶核苷(125IUdR)对裸鼠原位膀胱癌治疗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方法 裸鼠原位膀胱癌模型设立对照组、MMC组、125IUdR组和联合组,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实时定量PCR检测、病理学检查、caspase-3蛋白检测和生存分析比较各组的治疗情况.结果 MMC组、125IUdR组和联合组裸鼠的膀胱肿瘤重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抑瘤率分别为33.45%、31.46%和50.27%;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125IUdR组和联合组肿瘤细胞的S期百分比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分别为(3.9±0.7)%和(0.18±0.03)%],而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367±1.629)%和(25.767±11.875)%];治疗组肿瘤细胞p21基因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aspase-3检测治疗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治疗组裸鼠的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结论 膀胱内灌注125IUdR对裸鼠膀胱癌的治疗安全有效;125IUdR能选择性杀伤DNA合成S期的肿瘤细胞,显著抑制膀胱癌细胞的增殖,干扰膀胱癌细胞的DNA合成;氨甲喋呤联合125IUdR具有协同效应,可增强疗效.
作者:吴光;侯建全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urs,PTs)是1种乳腺少见的纤维上皮性肿瘤,占女性乳腺肿块的0.3%~0.5%,通常为良性,但复发常见,有极少数患者出现血行转移[1].现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1月~2009年10月间收治的32例乳腺叶状肿瘤病历资料,并将针吸细胞学检查(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结果结合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FNAC检查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杨继洲;何惠华;李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16层CT及纤维支气管镜在小体积中央型肺癌与肿瘤样EBTB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小体积的中央型肺癌共22例,肿瘤样EBTB 25例,所有病例均行16层CT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然后进行CT后处理并行相关数据测量及分析.结果 根据肿瘤形态、位置,小体积中央型肺癌与肿瘤样EBTB均可分为5种类型:支气管腔内结节型;支气管腔内团块型;支气管腔外压迫型;肺门区团块型;肺不张型.16层CT的分型可以与纤维支气管镜所得的病理分型相对应.16层CT轴位扫描结合后处理重建图像能整体显示气管、支气管及叶段支气管改变,可以进行患病气管支气管长度、厚度的测量,揭示管壁表现与纤维支气管镜下病理分型对应,即不同的病理类型有其相应的CT表现.16层CT尚可反映2种疾病影像学上的不同点.纤维支气管镜可观察病变表面并进行病理分型.结论 16层CT与纤维支气管镜在小体积中央型肺癌与肿瘤样EBTB鉴别诊断中有着各自不同的价值.
作者:方伟军;江魁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EC)中肿瘤相关基因DNA启动子区CpG甲基化谱(CIMP)状态及意义.方法 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别检测35例EC组织、15例癌旁配对组织及2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14、P16、ER、RASSF1A及COX-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修饰状况,并分析CIMP的频率及与各基因甲基化的关系.结果 EC组织中甲基化频率从P16的37%至P14的57%不等,癌旁配对组织中由P16的27%至P14的60%不等.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仅有2例ER、COX-2和4例RASSF1A甲基化.46% (17/35)的EC和47% (7/15)的癌旁组织为CIMP+ (P=0.574),正常组织中未见CIMP+.在CIMP+ 的EC中,CIMP+ 与P16和COX-2 的甲基化相关(P=0.001).结论 多基因同时甲基化在EC及癌旁组织频率较高,P16 和 COX-2的甲基化与CIMP+状态相关,CIMP+可能是子宫内膜癌癌变的早期事件.
作者:张庆英;周莉;张东红;易德青;周太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胃癌位于世界常见肿瘤的第四位,每年大约有700 000人死于胃癌[1],我科自2007年7月至2008年11月采用放疗联合周剂量紫杉醇同步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39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晓岗;沈预程;王彧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紫杉醇脂质体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紫杉醇脂质体(135 mg/m2,静脉滴注3 h,第1天)联合顺铂(25 mg/m2,静脉滴注,第1~3天)治疗,每21天为1个周期,每化疗2个周期按RECIST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全组43例患者共接受138个周期化疗,CR 0例,PR 16例,SD 20例,PD 7例,总有效率为37.2%,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周围神经毒性.骨髓抑制以白细胞减少为主,Ⅲ~Ⅳ级发生率为32.6%,胃肠道反应及周围神经毒性症状均较轻,全组无过敏反应发生,无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 紫杉醇脂质体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阮新建;季锡清;刘畅;郭智;张侠 刊期: 2010年第03期
食管癌患者由于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代谢紊乱,在就医时已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同时因手术创伤大,手术后禁食时间长,患者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低下就更加明显,从而使术后并发症增加[1],故术后营养支持特别重要.
作者:夏建国;张颖 刊期: 2010年第03期
通过对人类基因组序列的鉴定,人们发现基因的突变可以导致各种不同的肿瘤[1],比如p53、EGFR等.在肿瘤基因中,ras基因的突变可以说和人类肿瘤的关系非常密切,其中ras家族中K-ras基因又因为其高突变率而成为了ras基因研究的1个热点.下面就K-ras基因及该基因在一些肿瘤中的研究及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叶璐;于晓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Tiam-1在不同转移特性的人鼻咽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分析Tiam-1表达与鼻咽癌侵袭转移特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9000法和RT-PCR方法,分别从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水平检测Tiam-1在人鼻咽癌细胞5-8F、6-10B、C666-1和CNE2中的表达.结果 ①Tiam-1蛋白分布于人鼻咽癌细胞胞质中,在具有高转移特性的5-8F细胞中呈棕黄、棕褐色强表达,在没有转移特性的6-10B细胞中呈淡黄色弱表达或不表达,在具有一定转移特性的C666-1、CNE2细胞株中呈黄色中度表达.② Tiam-1mRNA在5-8F细胞中灰度密度比值为(0.817±0.040),在6-10B细胞中为(0.103±0.015),在C666-1、CNE2细胞株中分别是(0.383±0.025、0.497±0.047),各灰度密度比值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F=220.770,P<0.05),且与细胞株转移特性呈正相关(γs=0.852,P<0.05).结论 Tiam-1在不同转移特性的人鼻咽癌细胞株中呈现不同程度的表达,与细胞株转移特性密切相关.提示Tiam-1可作为鼻咽癌恶性程度及其预后的判断指标.
作者:张香梅;陈培芬;刘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和免疫组化(IHC)法检测石蜡标本非小细胞肺癌(NSCLC)EGFR基因扩增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性.方法 采用FISH和IHC分别检测27例NSCLC患者石蜡标本EGFR基因和蛋白表达,对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4例IHC法EGFR表达(3+)的标本中有9例FISH显示阳性(64.29%),其中5例为EGFR基因高多体性扩增(55.56%),4 例为EGFR基因扩增(44.44%);6例IHC(2+)的标本中仅1例为高多体性扩增(16.67%);2例IHC(1+)及5例IHC(-)标本均无EGFR基因扩增.结论 IHC法初筛(3+)、(2+)的标本与FISH检测的符合率较低,提示对IHC 检测EGFR表达为(3+)及(2+)并选择靶向药物治疗的病例,应采用FISH法对 EGFR基因表达作进一步检测.
作者:陈顺平;余英豪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至今仍以平均每年2.3%的速度增长,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1].目前对术后复发、转移性的晚期乳腺癌没有较理想的化疗方案.我们采用紫杉醇联合顺铂(TP)方案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并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作者:韦嵩;张发恩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金属蛋白酶解离素9(ADAM9)的表达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了42例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ADAM9的表达.结果 分化型甲状腺癌中ADAM9的阳性率为64.3%.伴有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癌中ADAM9阳性率为80.0%,显著高于无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癌(50.0%),P<0.05;累及或超出甲状腺被膜的甲状腺癌中ADAM9阳性率为100.0%,明显高于肿块限于甲状腺内的甲状腺癌(57.1%),P<0.05;ADAM9表达与病理分型和TNM分期无关,P>0.05.结论 ADAM9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侵袭转移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ADAM9表达水平可以作为判定甲状腺癌侵袭转移的客观指标.
作者:陈启;冯吉焕;张莹;赵一军;许俊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VD)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100例乳腺癌组织和2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LYVE-1的表达进行检测,计数LVD,分析LVD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其它病理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LVD显著高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LVD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LVD与年龄、肿瘤大小、ER、PR、c-erbB2无关(P>0.05),与病理分期显著相关(P<0.01).结论 LVD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作为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李光明;段百芸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二烯丙基二硫(DADS)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裸鼠致瘤的影响.方法 建立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模型.15只实验裸鼠分为3组,每组5只.观察DADS对裸鼠致瘤的影响,并记录各组裸鼠及其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情况,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计算肿瘤体积和肿瘤生长抑制率.光镜下观察移植瘤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瘤组织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21WAF1蛋白表达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瘤细胞周期分布.结果 DADS能明显降低人结肠癌SW480细胞致瘤性,抑制移植瘤生长,降低肿瘤组织异型性,引起细胞周期G2/M阻滞,抑制PCNA蛋白表达,增强p21WAF1蛋白表达.结论 DADS可明显降低人结肠癌SW480细胞的致瘤性,抑制SW480细胞增殖,引起G2/M期阻滞,其可能与抑制PCNA蛋白表达、增强p21WAF1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廖前进;苏坚;何洁;宋颖;唐海林;苏琦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中的MMP-2、MMP-9被认为可以促进乳腺癌的浸润、转移和血管生成,并与骨转移和骨破坏有关[1].但MMP-2和MMP-9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报道很少.为此,我们针对乳腺癌组织中的MMP-2、MMP-9的表达情况与患者的预后状况进行了分析.
作者:刘玲莉;朱德茂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大多患者就诊时处于进展期,患者术后生存率仍然波动在50%左右[1].为提高直肠癌术后的生存率,我们术中应用缓释剂治疗进展期直肠癌,并取得一定疗效,现分析如下.
作者:闵长国;江小云;刘宾华;侯利华;殷瑞忠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S1)胶囊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56例晚期胃癌患者,采用以下方案化疗:吉奥胶囊每天80 mg/m2,分2次,餐后口服,d1~d14;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滴注3 h,d1;28天为1个周期,至少完成2个周期.按RECIST 1.1标准评价客观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56例患者均可以评价疗效.CR 4例(7.1%),PR 23例(41.1%),SD 17例(30.4%),PD 12例(21.4%),RR 48.2%,DCR 78.6%.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9.3个月,中位生存期(MST)为11.2个月.不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及外周神经毒性.结论 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作者:何忠杰;江荣科;朱丹丹;刘磊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