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iam1,CD44v6和Ecadherin表达与胃癌组织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曹苏娟;曾斌

关键词:胃癌, Tiam1, CD44V6, Ecadherin,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 探讨Tiam1、CD44v6和Ecadher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RT-PCR和免疫组化SP法对56例胃癌和15例正常胃黏膜组织进行Tiam1、CD44v6和Ecadherin蛋白检测.结果 与正常胃黏膜组织相比,Tiam1、CD44v6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P=0.000,P=0.018),Ecadherin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P=0.001);Tiam1、CD44v6、Ecadher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22,P=0.016,P=0.018);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Tiam1与CD44v6的表达呈正相关(γs=0.576,P<0.01),Tiam1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γs=-0.428,P<0.01).结论 Tiam1、CD44v6和Ecadherin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人脑星形细胞瘤STAT3和Survivin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和生存素(Survivin)在人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方法检测53例脑星形细胞瘤和10例正常脑组织中STAT3 、P-STAT3(磷酸化STAT3)及Survivin的表达水平.结果 STAT3 、P-STAT3及Survivin蛋白在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 (P均<0.01),且与星形细胞瘤病理级别有关(P均<0.05),与患者年龄、性别及发生部位无关(P均>0.05). STAT3 、P-STAT3及Survivin蛋白存在正相关.结论 STAT3及Survivin的高表达可能在脑星形细胞瘤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汪鑫平;梅金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动脉灌注联合手术治疗膀胱癌

    目的 探讨动脉灌注联合手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42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1例,A组采用动脉灌注化疗加手术治疗、B组采用单纯手术治疗.结果 42例随访16~32个月,平均29个月.A组患者经动脉灌注化疗后大部分膀胱病灶缩小,血尿缓解或消失,术后病理检查肿瘤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明显.A组术后复发3例(14.3%),死亡1例(4.8%).B组术后复发10例(47.6%),死亡2例(9.5%).A组术后复发率、死亡率低于B组(P<0.05 ).两组比较化疗后副反应和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灌注联合手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疗效好,副反应少,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作者:薛耀勤;温树伟;黄慧;畅俊平;张晓前;党之俊;苑天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鼻咽癌颈部淋巴结包膜外侵犯距离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目的 探讨淋巴结包膜外浸润距离与鼻咽癌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 病理检查38例鼻咽低分化鳞癌患者56枚手术切除颈部转移性淋巴结,应用显微标尺测量淋巴结包膜至肿瘤外侵的大距离,并分期外侵距离与肿瘤大小、T分期、N分期、临床总分期的关系.结果 经单因素分组方差分析,淋巴结大小与包膜外浸润距离无明显相关性.24枚放疗前转移性淋巴结经单因素分组方差分析,淋巴结包膜外浸润距离与T分期、N分期、总分期,淋巴结大小均无明显相关性.32枚放疗后复发性淋巴结经单因素分组方差分析,放疗后复发性淋巴结大小与包膜外浸润距离有明显相关性.ST-T检验结果示:放疗后复发性淋巴结包膜外浸润距离大于放疗前包膜外浸润距离.放疗后复发淋巴结包膜外浸润距离与淋巴结大小明显相关.结论 放疗前转移性淋巴结包膜外浸润距离与淋巴结大小无关.放疗后复发淋巴结包膜外浸润距离大于放疗前转移性淋巴结包膜外浸润距离,且与淋巴结大小相关.

    作者:龚巧英;李金高;罗庆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头部面罩固定技术在脑瘤调强适形放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头部面罩固定技术在脑瘤调强适形放疗中的效果.方法 采集首次定位时体位的电子图像,并与CT扫描后,核对DDR图前的体位及首次放疗前的DDR图对比,误差1~2 mm者进行重新摆位并及时纠正.结果 入组的129例患者中,X轴(左右方向)零误差有123例,占95.35%,误差在2 mm以内有6例占4.65%;Y轴(头足方向)零误差有124例,占96.12%,误差在2 mm以内有5例,占3.88%;Z轴(前后方向)零误差有122例,占94.57%,误差在2 mm以内有7例,占5.43%.结论 头部面罩固定技术应用于脑瘤调强适形放疗,体位移动少,重复性及固定性好,准确度高.

    作者:游爱敏;王秀玲;林院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消化道小细胞癌免疫表型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 探讨消化道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以指导其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评估预后.方法 对30例消化道小细胞癌行临床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光镜形态:小细胞型15例;中间细胞型7例;混合型8例.免疫表型:EMA阳性21例,NSE阳性18例, Keratin 16例,CgA 10 例,S-100蛋白阳性5例,vimentin均阴性.结论 EMA、NSE、Ker 为小细胞癌的较为可靠的标记物,支持此瘤来源于内胚层全能干细胞.

    作者:张丽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卵巢癌中环氧合酶-2及CA125半衰期与化疗耐药的关系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2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和CA125半衰期与化疗耐药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0例卵巢癌组织和2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环氧合酶-2的表达情况,同时术前及术后每周用放射免疫法动态监测血清中CA125水平.结果 ① COX-2在卵巢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0%,而正常卵巢组织中无表达,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 COX-2表达强度与CA125半衰期之间有相关性,即CA125半衰期>4周者与CA125半衰期≤4周者比较,前者COX-2表达强度高于后者,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 2年内复发者COX-2阳性率高于2年后复发者(P<0.05).④ CA125半衰期>4周者2年复发率明显高于CA125半衰期≤4周者(P<0.05).结论 COX-2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强度与CA125半衰期的联合判断可以预测卵巢癌的耐药.

    作者:李燕华;张競;王蓓蓓;王亮亮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多发性骨髓瘤的新治疗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骨髓中浆细胞克隆性增殖并积聚,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M蛋白),同时伴有广泛的溶骨病变或骨质疏松及贫血、感染、肾功能损害等临床表现.目前,MM仍是不可治愈的血液恶性疾病,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多,治疗越来越困难,表现为更难获得缓解,缓解持续时间也越来越短.因此,MM治疗目的是获得疾病缓解,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相关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姜超;杨锡贵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FGF-20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FGF-20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5例结直肠癌和20例结直肠正常组织中FGF-20表达情况.结果 结直肠癌中FGF-20阳性表达率为77.78%,明显高于对照组15.00% (P<0.01);FGF-20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结论 FGF-20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可作为结直肠癌研究的新靶点及为其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刘萍;李云峰;张捷;李强;高屹;魏万理;杨之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艾力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草酸铂失败的晚期大肠癌的临床观察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治疗首选手术.对于不能手术或术后复发转移的晚期患者,含草酸铂方案化疗失败,选择合适的药物继续化疗,对于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意义.

    作者:尚红娟;何秀琴;疏云;吴燕玲;万保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细针穿刺老年乳腺癌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老年乳腺癌细胞分化好,异型性小,不容易明确诊断,对临床的进一步治疗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通过对细针穿刺的老年乳腺癌细胞学涂片进行观察并总结经验,以找出老年乳腺癌的特点.

    作者:杜芸;刘鹿宁;苏萍;王珩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术中冷冻切片对卵巢肿瘤的诊断价值

    收集近7年来我科310例卵巢术中冷冻切片与后石蜡切片,并将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术中冷冻切片对卵巢肿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周慧霞;许颖思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CT灌注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放疗靶区确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扫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行三维适形放疗(3DCRT)时靶区确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6例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为NSCLC患者,先后行胸部常规CT扫描及CT灌注成像扫描.根据成像勾画原发病灶范围,分别称为CT-GTV和CTPI-CTV,由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得出GTV具体数值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差别.CT-GTV平均为133.00 cm3(90~194 cm3),CTPI-CTV平均为106.60 cm3(67~152 cm3);CTPI-CTV较CT-GTV缩小19.8%(26.4 cm3) (P=0.00).GTV减少的主要原因是CT灌注成像能辨别肺不张和肿瘤,因而可以减少肿瘤靶体积并且避免正常组织不必要的勾画.结论 CT灌注成像在确定非小细胞肺癌3DCRT靶区方面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并由此提高了靶区定位的精确性.

    作者:陆忠华;王建华;黄云海;江振龙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金花茶种子对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U937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观察金花茶种子乙醇提取物及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正丁醇部分、水溶部分3个极性部位对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U937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用RPMI1640培养基体外培养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U937细胞,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检测金花茶种子乙醇提取物及不同极性部位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 金花茶种子乙醇提取物、正丁醇部分和水溶部分对U937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89.74、65.19、63.74 μg/ml,且抑制作用与样品浓度呈量效关系.结论 金花茶种子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分和水溶部分为其抗癌活性的有效部位.

    作者:史丽颖;于大永;唐前;唐玲;冯宝民;王永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阑尾腺癌1例报告

    阑尾腺癌是一少见疾病,常常在术后病理检查时才被发现.现报告1例并结合有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王仁杰;刘小景;张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胶质瘤的分子病理特征研究进展

    近年来,脑肿瘤的发病率有增高的危险趋势,而胶质瘤是颅内原发性肿瘤中发病率、死亡率高的,其成人发病率为6/10万,5年存活率为20%~30%[1,2].目前胶质瘤的治疗首选手术,但是,由于胶质瘤多呈浸润性生长,手术难以做到全切,一般术后很快就复发,目前疗效不满意. 作为辅助治疗,临床上常常使用化学治疗、 介入治疗、 放射治疗等,然而,这些辅助治疗的效果也常常不尽人意,即使用上现代药物替莫唑胺对总体生存率也只有一点点影响[3].胶质瘤是一大类不同的肿瘤,通过WHO分类,或是C.Daumas根据组织学和影像资料提出的分类,虽对临床有很大帮肋,但两种分类都缺乏重复性[4].因此许多研究已经开始寻找分子的分类,并逐步了解其发生和发展的机制.本文就胶质瘤分子病理所取得的研究结果作一综述,为新的靶向因子的选择提供生物基础.

    作者:熊一峰;梅金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复方替加氟奥替拉西胶囊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复方替加氟奥替拉西胶囊加草酸铂、替加氟加草酸铂和复方替加氟奥替拉西胶囊单药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将252例晚期胃癌患者,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和单药组.试验组给予复方替加氟奥替拉西胶囊每天80 mg/m2,分2次口服,第1~14天;对照组给予替加氟每天800 mg/m2,分3次口服,第1~14天.两组均联合草酸铂 130 mg/m2,第1天;每3~4周为1个周期.单药组给予复方替加氟奥替拉西胶囊每天 80 mg/m2,分2次口服,第1~28天,餐后服用;每42天为1个周期.至少治疗2个周期.结果 入组252例患者中,有251例可评价不良反应,225例可评价疗效.试验组101例,CR 5例、PR 23例,总有效率27.72%,临床受益率80.20%;对照组95例,PR 14例,总有效率14.74%,临床受益率66.32%.两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药组29例,CR 2例、PR 3例,总有效率为17.24%.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厌食、周围神经炎、腹泻等.试验组、对照组和单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8.29%、85.85%和91.18%,中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7.93%、26.42%和44.12%.结论 复方替加氟奥替拉西胶囊用于治疗晚期胃癌,疗效确切,耐受性好,使用方便,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李淑芬;佟仲生;陈振东;刘云鹏;潘良熹;熊建萍;王顺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TMS1/ASC基因CpG岛甲基化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的关系

    目的 检测抑癌基因TMS1/ASC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状态及其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方法 应用MSP技术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TMS1/AS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其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TMS1/ASC基因在正常膀胱组织中未发生甲基化,而在癌组织中甲基化频率为46.9%(15/32),并且随着肿瘤分级、分期的增加,其甲基化水平逐渐升高(χ2=23.106,P<0.05).在15例启动子异常甲基化的BTCC标本中,14例同时伴有TMS1/ASC基因表达缺失或下调,两者存在明显的相关性(γ=0.5842,P<0.05).TMS1/ASC mRNA和蛋白表达在正常膀胱组织和BTCC组织中分别为81.3%(26/32)、18.8%(6/32)(P<0.01),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MS1/ASC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可能导致该基因转录表达失活,使其mRNA和蛋白表达减少,甚至缺失,这可能是膀胱癌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

    作者:张志华;郭柏鸿;车团结;郭利君;王锦明;李元;陈一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淋巴瘤化疗后行DC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治疗淋巴瘤化疗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6例化疗结束后完全缓解的淋巴瘤患者进行DC培养,然后通过淋巴结区皮下注射后监测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 DC治疗过程中副作用较小,所有患者均能耐受,随访至今,患者均未见复发.结论 DC治疗安全有效,为化疗后淋巴瘤患者提供了1种新的有效的免疫治疗手段,具有潜在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郭智;陈霞;谭晓华;刘晓东;楼金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膀胱原发性腺癌28例临床病理分析

    膀胱原发性腺癌(primary adenocarcinoma of the urinary bladde,PAUB)罕见,包括膀胱原发性腺癌和脐尿管腺癌,预后较差.我们收集28例PAUB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对其进行观察分析,并结合文献探讨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

    作者:吴友信;张桂春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本科收治的1例和计算机检索得到的29例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常见主诉为吞咽不适,进食后胸骨后疼痛,伴体重下降或消瘦.肿瘤多位于食管的胸中下段,肿瘤长径平均5.26 cm,其中5.0 cm以上者19例,占73.1%.食管钡餐检查病灶表现为轮廓较清晰,边缘光滑规则的充盈缺损.胃镜多见腔内息肉样肿物,表面多呈褐色、黑色、灰白色或其它深色改变.术前临床诊断明确率为19.2%.25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预后极差,应提高对其临床特点的认识,以提高术前确诊率.手术是治疗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首选方法,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张珩;张绍明;信德和;才志刚;徐小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