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华;郭柏鸿;车团结;郭利君;王锦明;李元;陈一戎
自Cohen在1962年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以来[1],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已经对EGFR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近年来,已有10种以上的EGFR的靶向抑制剂,在针对不同人类癌症类型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作者:杜亚利;任颖;张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近来大量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异常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针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DNA异常甲基化的研究逐渐由基础实验拓展到临床应用领域,其具体内容涉及HCC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以及针对基因异常甲基化的治疗等.
作者:纪宗淑;耿小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低剂量多西他赛每周一次同步放射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放化组45例和单放组41例.两组均行前程普通放疗加后程适形放疗.前程普通放疗采用三野等中心照射,剂量DT 40 Gy /20次,后程适形放疗剂量DT 26~30 Gy /13~15次,总剂量DT 66~70 Gy/33~35次,6.5~7周完成.放化组在放疗同期行多西他赛化疗,20 mg/次,1次/周,总量为120~140 mg/6~7次;同时给一定的对症支持治疗等.治疗前及治疗后行上消化道造影、胸部CT,腹部B超等检查,以评价疗效.结果 放化组总有效率(CR+PR) 为86.7%,单放组总有效率为68.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组骨髓抑制毒副反应较单放组增加,但经处理后均能顺利完成治疗;两组1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9%和65.8%(P<0.05).结论 低剂量每周一次多西他赛联合放疗能提高食管癌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患者均能耐受.
作者:谭新劲;刘晋湘;任丽;周生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阑尾腺癌是一少见疾病,常常在术后病理检查时才被发现.现报告1例并结合有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王仁杰;刘小景;张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淋巴结包膜外浸润距离与鼻咽癌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 病理检查38例鼻咽低分化鳞癌患者56枚手术切除颈部转移性淋巴结,应用显微标尺测量淋巴结包膜至肿瘤外侵的大距离,并分期外侵距离与肿瘤大小、T分期、N分期、临床总分期的关系.结果 经单因素分组方差分析,淋巴结大小与包膜外浸润距离无明显相关性.24枚放疗前转移性淋巴结经单因素分组方差分析,淋巴结包膜外浸润距离与T分期、N分期、总分期,淋巴结大小均无明显相关性.32枚放疗后复发性淋巴结经单因素分组方差分析,放疗后复发性淋巴结大小与包膜外浸润距离有明显相关性.ST-T检验结果示:放疗后复发性淋巴结包膜外浸润距离大于放疗前包膜外浸润距离.放疗后复发淋巴结包膜外浸润距离与淋巴结大小明显相关.结论 放疗前转移性淋巴结包膜外浸润距离与淋巴结大小无关.放疗后复发淋巴结包膜外浸润距离大于放疗前转移性淋巴结包膜外浸润距离,且与淋巴结大小相关.
作者:龚巧英;李金高;罗庆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全切术的临床价值并总结经验.方法 2000年8月至2008年12月行腹腔镜下根治性肾输尿管全切术25例,其中输尿管末端经尿道切除23例,经手辅切口切除2例.同时期行开放性肾输尿管全切30例作对照分析.结果 腔镜组与开放组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P=0.59),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开放组(P<0.01),腔镜组术中、术后未发生明显并发症,开放组1例出现术后切口感染.随访2~61个月,腔镜组1例肺部转移,1例发生膀胱癌;开放组1例出现肺部转移,1例腹膜后局部复发,1例发生膀胱癌.结论 腹腔镜结合电切镜行肾输尿管全切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且不增加肿瘤种植的风险,有望取代传统开放手术.
作者:喻彬;陈炜;邹青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复方替加氟奥替拉西胶囊加草酸铂、替加氟加草酸铂和复方替加氟奥替拉西胶囊单药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将252例晚期胃癌患者,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和单药组.试验组给予复方替加氟奥替拉西胶囊每天80 mg/m2,分2次口服,第1~14天;对照组给予替加氟每天800 mg/m2,分3次口服,第1~14天.两组均联合草酸铂 130 mg/m2,第1天;每3~4周为1个周期.单药组给予复方替加氟奥替拉西胶囊每天 80 mg/m2,分2次口服,第1~28天,餐后服用;每42天为1个周期.至少治疗2个周期.结果 入组252例患者中,有251例可评价不良反应,225例可评价疗效.试验组101例,CR 5例、PR 23例,总有效率27.72%,临床受益率80.20%;对照组95例,PR 14例,总有效率14.74%,临床受益率66.32%.两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药组29例,CR 2例、PR 3例,总有效率为17.24%.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厌食、周围神经炎、腹泻等.试验组、对照组和单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8.29%、85.85%和91.18%,中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7.93%、26.42%和44.12%.结论 复方替加氟奥替拉西胶囊用于治疗晚期胃癌,疗效确切,耐受性好,使用方便,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李淑芬;佟仲生;陈振东;刘云鹏;潘良熹;熊建萍;王顺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治疗首选手术.对于不能手术或术后复发转移的晚期患者,含草酸铂方案化疗失败,选择合适的药物继续化疗,对于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意义.
作者:尚红娟;何秀琴;疏云;吴燕玲;万保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收集近7年来我科310例卵巢术中冷冻切片与后石蜡切片,并将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术中冷冻切片对卵巢肿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周慧霞;许颖思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消化道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以指导其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评估预后.方法 对30例消化道小细胞癌行临床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光镜形态:小细胞型15例;中间细胞型7例;混合型8例.免疫表型:EMA阳性21例,NSE阳性18例, Keratin 16例,CgA 10 例,S-100蛋白阳性5例,vimentin均阴性.结论 EMA、NSE、Ker 为小细胞癌的较为可靠的标记物,支持此瘤来源于内胚层全能干细胞.
作者:张丽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近年来,脑肿瘤的发病率有增高的危险趋势,而胶质瘤是颅内原发性肿瘤中发病率、死亡率高的,其成人发病率为6/10万,5年存活率为20%~30%[1,2].目前胶质瘤的治疗首选手术,但是,由于胶质瘤多呈浸润性生长,手术难以做到全切,一般术后很快就复发,目前疗效不满意. 作为辅助治疗,临床上常常使用化学治疗、 介入治疗、 放射治疗等,然而,这些辅助治疗的效果也常常不尽人意,即使用上现代药物替莫唑胺对总体生存率也只有一点点影响[3].胶质瘤是一大类不同的肿瘤,通过WHO分类,或是C.Daumas根据组织学和影像资料提出的分类,虽对临床有很大帮肋,但两种分类都缺乏重复性[4].因此许多研究已经开始寻找分子的分类,并逐步了解其发生和发展的机制.本文就胶质瘤分子病理所取得的研究结果作一综述,为新的靶向因子的选择提供生物基础.
作者:熊一峰;梅金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和生存素(Survivin)在人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方法检测53例脑星形细胞瘤和10例正常脑组织中STAT3 、P-STAT3(磷酸化STAT3)及Survivin的表达水平.结果 STAT3 、P-STAT3及Survivin蛋白在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 (P均<0.01),且与星形细胞瘤病理级别有关(P均<0.05),与患者年龄、性别及发生部位无关(P均>0.05). STAT3 、P-STAT3及Survivin蛋白存在正相关.结论 STAT3及Survivin的高表达可能在脑星形细胞瘤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汪鑫平;梅金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GP(吉西他滨/顺铂)和NP(长春瑞滨/顺铂)方案治疗对蒽环类及紫杉类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MB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GP和NP方案治疗对蒽环类及紫杉类均耐药MBC 58例,比较患者的总有效率(ORR)、总生存时间(OS)、肿瘤进展时间(TTP)及1年生存率.结果 GP组ORR为33.3%(10/30),CR 6.7%(2/30),PR 26.7%(8/30);NP组ORR为32.1%(9/28),CR 7.1%(2/28),PR 25.0%(7/28).两组O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3).GP组中位OS为19.9(95%CI 11.8~28.0)个月,中位TTP为9.2(95%CI 7.0~11.4)个月,1年生存率为69.0%;NP组中位OS为19.1(95%CI 14.4~23.8)个月,中位TTP为(95%CI 2.5~6.7)4.6个月,1年生存率为67.9%,两组中位OS(P=0.888)和1年生存率(P=0.9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P方案中位TTP优于NP方案(P=0.024).两组均无化疗相关死亡病例,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结论 NP与GP方案对蒽环类及紫杉类均耐药MBC均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均可耐受,同为有效解救方案.
作者:陆宁;佟仲生;李淑芬;史业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手术治疗是食管癌根治性治疗的手段之一,但食管癌患者就诊时约半数的患者已无手术适应证.放射治疗是食管癌治疗的另一重要手段,而单纯放射治疗效果却不理想,5年生存率大多数报道在10%左右.这就要求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相结合,化疗药物在治疗肿瘤的同时,还能起到放射增敏、增加局部疗效的作用.
作者:方卫宁;吴君心;钱飞宇;陈明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随着放射性125I粒子的问世、CT影像技术的进步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插植治疗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已成为1种新的恶性肿瘤治疗方法[1,2].
作者:武云;王武龙;王培中;孙伟;孙鲁山;胡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正常造血组织在全身低剂量照射后的放射生物学效应.方法 将96只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8组,暴露于0~800 mGy γ射线下.分别于照射后24、48、72 h处死,制备单个核细胞悬液.加γH2AX抗体染色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荧光强度.结果 单染及双染法结果均显示γH2AX表达呈J型曲线,所有时间剂量组中,100 mGy γ射线在48 h时诱发的DSB数量少.结论 γH2AX的表达水平可以反映DNA双链断裂及修复情况.造血组织低剂量照射后可以产生兴奋效应.
作者:许芸;邬蒙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抑癌基因TMS1/ASC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状态及其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方法 应用MSP技术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TMS1/AS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其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TMS1/ASC基因在正常膀胱组织中未发生甲基化,而在癌组织中甲基化频率为46.9%(15/32),并且随着肿瘤分级、分期的增加,其甲基化水平逐渐升高(χ2=23.106,P<0.05).在15例启动子异常甲基化的BTCC标本中,14例同时伴有TMS1/ASC基因表达缺失或下调,两者存在明显的相关性(γ=0.5842,P<0.05).TMS1/ASC mRNA和蛋白表达在正常膀胱组织和BTCC组织中分别为81.3%(26/32)、18.8%(6/32)(P<0.01),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MS1/ASC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可能导致该基因转录表达失活,使其mRNA和蛋白表达减少,甚至缺失,这可能是膀胱癌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
作者:张志华;郭柏鸿;车团结;郭利君;王锦明;李元;陈一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氨磷汀对顺铂(DDP)致肾功能异常患者再化疗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 对19例因DDP化疗致肾功能异常患者,再次应用含DDP方案化疗,静脉用DDP前30 min加用氨磷汀250 mg/m2,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分别测定血尿素氮、血肌酐值,观察肾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19例患者,有效4例,稳定12例,进展3例,总有效率达84.2%.结论 DDP化疗后肾功能轻度异常患者,再次采用含DDP方案化疗时,加用氨磷汀可以防止肾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作者:李园;程志强;谭煌英;崔慧娟;万冬桂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扫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行三维适形放疗(3DCRT)时靶区确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6例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为NSCLC患者,先后行胸部常规CT扫描及CT灌注成像扫描.根据成像勾画原发病灶范围,分别称为CT-GTV和CTPI-CTV,由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得出GTV具体数值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差别.CT-GTV平均为133.00 cm3(90~194 cm3),CTPI-CTV平均为106.60 cm3(67~152 cm3);CTPI-CTV较CT-GTV缩小19.8%(26.4 cm3) (P=0.00).GTV减少的主要原因是CT灌注成像能辨别肺不张和肿瘤,因而可以减少肿瘤靶体积并且避免正常组织不必要的勾画.结论 CT灌注成像在确定非小细胞肺癌3DCRT靶区方面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并由此提高了靶区定位的精确性.
作者:陆忠华;王建华;黄云海;江振龙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本科收治的1例和计算机检索得到的29例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常见主诉为吞咽不适,进食后胸骨后疼痛,伴体重下降或消瘦.肿瘤多位于食管的胸中下段,肿瘤长径平均5.26 cm,其中5.0 cm以上者19例,占73.1%.食管钡餐检查病灶表现为轮廓较清晰,边缘光滑规则的充盈缺损.胃镜多见腔内息肉样肿物,表面多呈褐色、黑色、灰白色或其它深色改变.术前临床诊断明确率为19.2%.25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预后极差,应提高对其临床特点的认识,以提高术前确诊率.手术是治疗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首选方法,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张珩;张绍明;信德和;才志刚;徐小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