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芸;邬蒙
目的 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手术技巧对皮下积液的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Auchincloss术式)的乳腺癌患者418例,术中依据乳腺淋巴回流行淋巴管结扎,同时腋窝侧只留置一条皮下引流管行负压吸引,术后无需任何形式加压包扎.结果 418例中仅12例出现术后皮下积液>10天,发生率约为2.9%,所有积液患者在术后两周内<14天拔除引流管.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中依据乳腺淋巴回流行淋巴管结扎,是1种有效的预防皮下积液的手术方法,术后无需任何形式加压包扎且皮下只需留置腋窝侧一条负压吸引管.
作者:李涌;温浙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头部面罩固定技术在脑瘤调强适形放疗中的效果.方法 采集首次定位时体位的电子图像,并与CT扫描后,核对DDR图前的体位及首次放疗前的DDR图对比,误差1~2 mm者进行重新摆位并及时纠正.结果 入组的129例患者中,X轴(左右方向)零误差有123例,占95.35%,误差在2 mm以内有6例占4.65%;Y轴(头足方向)零误差有124例,占96.12%,误差在2 mm以内有5例,占3.88%;Z轴(前后方向)零误差有122例,占94.57%,误差在2 mm以内有7例,占5.43%.结论 头部面罩固定技术应用于脑瘤调强适形放疗,体位移动少,重复性及固定性好,准确度高.
作者:游爱敏;王秀玲;林院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GP(吉西他滨/顺铂)和NP(长春瑞滨/顺铂)方案治疗对蒽环类及紫杉类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MB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GP和NP方案治疗对蒽环类及紫杉类均耐药MBC 58例,比较患者的总有效率(ORR)、总生存时间(OS)、肿瘤进展时间(TTP)及1年生存率.结果 GP组ORR为33.3%(10/30),CR 6.7%(2/30),PR 26.7%(8/30);NP组ORR为32.1%(9/28),CR 7.1%(2/28),PR 25.0%(7/28).两组O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3).GP组中位OS为19.9(95%CI 11.8~28.0)个月,中位TTP为9.2(95%CI 7.0~11.4)个月,1年生存率为69.0%;NP组中位OS为19.1(95%CI 14.4~23.8)个月,中位TTP为(95%CI 2.5~6.7)4.6个月,1年生存率为67.9%,两组中位OS(P=0.888)和1年生存率(P=0.9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P方案中位TTP优于NP方案(P=0.024).两组均无化疗相关死亡病例,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结论 NP与GP方案对蒽环类及紫杉类均耐药MBC均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均可耐受,同为有效解救方案.
作者:陆宁;佟仲生;李淑芬;史业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扫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行三维适形放疗(3DCRT)时靶区确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6例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为NSCLC患者,先后行胸部常规CT扫描及CT灌注成像扫描.根据成像勾画原发病灶范围,分别称为CT-GTV和CTPI-CTV,由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得出GTV具体数值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差别.CT-GTV平均为133.00 cm3(90~194 cm3),CTPI-CTV平均为106.60 cm3(67~152 cm3);CTPI-CTV较CT-GTV缩小19.8%(26.4 cm3) (P=0.00).GTV减少的主要原因是CT灌注成像能辨别肺不张和肿瘤,因而可以减少肿瘤靶体积并且避免正常组织不必要的勾画.结论 CT灌注成像在确定非小细胞肺癌3DCRT靶区方面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并由此提高了靶区定位的精确性.
作者:陆忠华;王建华;黄云海;江振龙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Tiam1、CD44v6和Ecadher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RT-PCR和免疫组化SP法对56例胃癌和15例正常胃黏膜组织进行Tiam1、CD44v6和Ecadherin蛋白检测.结果 与正常胃黏膜组织相比,Tiam1、CD44v6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P=0.000,P=0.018),Ecadherin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P=0.001);Tiam1、CD44v6、Ecadher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22,P=0.016,P=0.018);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Tiam1与CD44v6的表达呈正相关(γs=0.576,P<0.01),Tiam1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γs=-0.428,P<0.01).结论 Tiam1、CD44v6和Ecadherin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曹苏娟;曾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氨磷汀对顺铂(DDP)致肾功能异常患者再化疗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 对19例因DDP化疗致肾功能异常患者,再次应用含DDP方案化疗,静脉用DDP前30 min加用氨磷汀250 mg/m2,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分别测定血尿素氮、血肌酐值,观察肾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19例患者,有效4例,稳定12例,进展3例,总有效率达84.2%.结论 DDP化疗后肾功能轻度异常患者,再次采用含DDP方案化疗时,加用氨磷汀可以防止肾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作者:李园;程志强;谭煌英;崔慧娟;万冬桂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低剂量多西他赛每周一次同步放射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放化组45例和单放组41例.两组均行前程普通放疗加后程适形放疗.前程普通放疗采用三野等中心照射,剂量DT 40 Gy /20次,后程适形放疗剂量DT 26~30 Gy /13~15次,总剂量DT 66~70 Gy/33~35次,6.5~7周完成.放化组在放疗同期行多西他赛化疗,20 mg/次,1次/周,总量为120~140 mg/6~7次;同时给一定的对症支持治疗等.治疗前及治疗后行上消化道造影、胸部CT,腹部B超等检查,以评价疗效.结果 放化组总有效率(CR+PR) 为86.7%,单放组总有效率为68.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组骨髓抑制毒副反应较单放组增加,但经处理后均能顺利完成治疗;两组1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9%和65.8%(P<0.05).结论 低剂量每周一次多西他赛联合放疗能提高食管癌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患者均能耐受.
作者:谭新劲;刘晋湘;任丽;周生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RNAi干扰转录因子AP-2α对乳腺癌细胞MDA-MB-453中HER2表达及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通过siRNA抑制MDA-MB-453细胞中AP-2α的表达,采用半定量RT-PCR 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其对HER2表达的影响,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siRNA抑制AP-2α表达后,HER2 mRNA及其蛋白水平显著下降,RNAi干扰组与对照组比较MDA-MB-453细胞生长明显受抑制(P<0.01).结论 AP-2α siRNA可以下调乳腺癌细胞MDA-MB-453中HER2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MDA-MB-453细胞的生长,提示AP-2α基因在乳腺癌细胞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AP-2α可能是HER2过量表达乳腺癌的治疗靶点.
作者:黄前川;曹军皓;丁进亚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金花茶种子乙醇提取物及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正丁醇部分、水溶部分3个极性部位对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U937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用RPMI1640培养基体外培养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U937细胞,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检测金花茶种子乙醇提取物及不同极性部位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 金花茶种子乙醇提取物、正丁醇部分和水溶部分对U937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89.74、65.19、63.74 μg/ml,且抑制作用与样品浓度呈量效关系.结论 金花茶种子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分和水溶部分为其抗癌活性的有效部位.
作者:史丽颖;于大永;唐前;唐玲;冯宝民;王永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本科收治的1例和计算机检索得到的29例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常见主诉为吞咽不适,进食后胸骨后疼痛,伴体重下降或消瘦.肿瘤多位于食管的胸中下段,肿瘤长径平均5.26 cm,其中5.0 cm以上者19例,占73.1%.食管钡餐检查病灶表现为轮廓较清晰,边缘光滑规则的充盈缺损.胃镜多见腔内息肉样肿物,表面多呈褐色、黑色、灰白色或其它深色改变.术前临床诊断明确率为19.2%.25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预后极差,应提高对其临床特点的认识,以提高术前确诊率.手术是治疗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首选方法,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张珩;张绍明;信德和;才志刚;徐小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膀胱原发性腺癌(primary adenocarcinoma of the urinary bladde,PAUB)罕见,包括膀胱原发性腺癌和脐尿管腺癌,预后较差.我们收集28例PAUB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对其进行观察分析,并结合文献探讨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
作者:吴友信;张桂春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抑癌基因TMS1/ASC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状态及其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方法 应用MSP技术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TMS1/AS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其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TMS1/ASC基因在正常膀胱组织中未发生甲基化,而在癌组织中甲基化频率为46.9%(15/32),并且随着肿瘤分级、分期的增加,其甲基化水平逐渐升高(χ2=23.106,P<0.05).在15例启动子异常甲基化的BTCC标本中,14例同时伴有TMS1/ASC基因表达缺失或下调,两者存在明显的相关性(γ=0.5842,P<0.05).TMS1/ASC mRNA和蛋白表达在正常膀胱组织和BTCC组织中分别为81.3%(26/32)、18.8%(6/32)(P<0.01),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MS1/ASC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可能导致该基因转录表达失活,使其mRNA和蛋白表达减少,甚至缺失,这可能是膀胱癌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
作者:张志华;郭柏鸿;车团结;郭利君;王锦明;李元;陈一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近来大量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异常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针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DNA异常甲基化的研究逐渐由基础实验拓展到临床应用领域,其具体内容涉及HCC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以及针对基因异常甲基化的治疗等.
作者:纪宗淑;耿小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FGF-20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5例结直肠癌和20例结直肠正常组织中FGF-20表达情况.结果 结直肠癌中FGF-20阳性表达率为77.78%,明显高于对照组15.00% (P<0.01);FGF-20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结论 FGF-20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可作为结直肠癌研究的新靶点及为其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刘萍;李云峰;张捷;李强;高屹;魏万理;杨之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近年来,脑肿瘤的发病率有增高的危险趋势,而胶质瘤是颅内原发性肿瘤中发病率、死亡率高的,其成人发病率为6/10万,5年存活率为20%~30%[1,2].目前胶质瘤的治疗首选手术,但是,由于胶质瘤多呈浸润性生长,手术难以做到全切,一般术后很快就复发,目前疗效不满意. 作为辅助治疗,临床上常常使用化学治疗、 介入治疗、 放射治疗等,然而,这些辅助治疗的效果也常常不尽人意,即使用上现代药物替莫唑胺对总体生存率也只有一点点影响[3].胶质瘤是一大类不同的肿瘤,通过WHO分类,或是C.Daumas根据组织学和影像资料提出的分类,虽对临床有很大帮肋,但两种分类都缺乏重复性[4].因此许多研究已经开始寻找分子的分类,并逐步了解其发生和发展的机制.本文就胶质瘤分子病理所取得的研究结果作一综述,为新的靶向因子的选择提供生物基础.
作者:熊一峰;梅金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中ERK2基因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基因nm23、MMP9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HE染色光镜观察96例乳腺癌,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病灶中ERK2、nm23、MMP9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ERK2蛋白表达在乳腺浸润性癌中有高于原位癌的趋势(χ2= 3.783,P=0.052);nm23蛋白表达在淋巴结转移组中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χ2= 9.222,P=0.010),与ERK2蛋白表达呈显著负相关(χ2= 4.085,P=0.043);MMP9蛋白表达在淋巴结转移组中显著性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χ2= 4.153,P=0.043),与ERK2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ERK2信号蛋白可能通过与nm23基因蛋白的作用影响乳腺癌的进展、淋巴结转移.
作者:黄凌燕;张建中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调查江西省乳腺癌的发病率,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普查对乳腺癌早期发现的作用.方法 采用调查表、体检、乳腺钼靶X线、乳腺多普勒超对江西省10 254名妇女进行乳腺癌普查,比较普查发现乳腺癌与门诊发现的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体检、乳腺钼靶X线和多普勒超声联合方法进行乳腺癌普查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普查组发现13例乳腺癌(检出率为126.8/10万),好发年龄段为40~49岁,乳腺癌的高危因素还包括乳腺癌家族史、未生育、月经初潮小于12岁、未哺乳、高脂饮食、饮酒、乳腺疾病史.普查发现的乳腺癌早期比率显著高于门诊组.结论 体检、乳腺钼靶X线和多普勒超声联合方法是乳腺癌普查的有效手段,普查可以发现更多的早期乳腺癌,对高危因素进行干预可能减少乳腺癌发生.
作者:马行天;孙正魁;熊美玲;吴毓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自Cohen在1962年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以来[1],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已经对EGFR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近年来,已有10种以上的EGFR的靶向抑制剂,在针对不同人类癌症类型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作者:杜亚利;任颖;张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淋巴结包膜外浸润距离与鼻咽癌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 病理检查38例鼻咽低分化鳞癌患者56枚手术切除颈部转移性淋巴结,应用显微标尺测量淋巴结包膜至肿瘤外侵的大距离,并分期外侵距离与肿瘤大小、T分期、N分期、临床总分期的关系.结果 经单因素分组方差分析,淋巴结大小与包膜外浸润距离无明显相关性.24枚放疗前转移性淋巴结经单因素分组方差分析,淋巴结包膜外浸润距离与T分期、N分期、总分期,淋巴结大小均无明显相关性.32枚放疗后复发性淋巴结经单因素分组方差分析,放疗后复发性淋巴结大小与包膜外浸润距离有明显相关性.ST-T检验结果示:放疗后复发性淋巴结包膜外浸润距离大于放疗前包膜外浸润距离.放疗后复发淋巴结包膜外浸润距离与淋巴结大小明显相关.结论 放疗前转移性淋巴结包膜外浸润距离与淋巴结大小无关.放疗后复发淋巴结包膜外浸润距离大于放疗前转移性淋巴结包膜外浸润距离,且与淋巴结大小相关.
作者:龚巧英;李金高;罗庆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鼻咽癌放疗后晚期重症放射性脑损伤,症状重,行甘露醇脱水及皮质激素治疗疗效不佳,如不及时行手术治疗常危及生命.我科自1998年1月至2003年10月采用开颅行坏死区脑组织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鼻咽癌放疗重症放射性脑损伤患者12例,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何强;徐华;罗文政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