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紫杉醇每周方案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28例

章卫华;周荣伟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紫杉醇, 顺铂
摘要:紫杉醇采用每3 周应用一次的方案,毒副作用较大,耐受性差.紫杉醇每周方案,疗效并不低于3周方案.我科采用紫杉醇每周方案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rcinoma,NSCLC),取得了良好的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山仙颗粒对Lewis肺癌瘤株转染中TNF-α和uPA的影响

    目的 研究山仙颗粒对Lewis肺癌瘤株转染的C57BL/6小鼠体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40只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取出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A组);其余的30只小鼠每只右腋皮下接种瘤细胞悬液0.2 ml,再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分别设为荷瘤对照组(B组);金龙胶囊组(C组);山仙颗粒组(D组);4组动物分笼喂养,于接种24 h后开始给药,A、B组每只小鼠每天用生理盐水0.2 ml灌胃;C组用金龙胶囊悬液0.2 ml灌胃;D组用山仙颗粒混悬液0.2 ml灌胃,共灌胃21天.21天后脱颈椎处死小鼠,检测TNF-α与uPA水平.结果 C、D组出瘤时间、移植瘤重、肺内转移灶个数、去瘤去肺后体重、血清TNF-α与血浆uPA水平与B组小鼠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与D组肺转移灶个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山仙颗粒能使血清TNF-α水平升高和血浆uPA水平下降,从而显著抑制C57BL/6小鼠Lewis肺癌的生长和自发性肺转移.

    作者:范明明;周光华;苏加利;陈光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在进展期胃癌化疗中的应用价值

    进展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ncer,AGC)又称晚期胃癌,在胃癌患者中AGC检出率为37%~39%;在可切除的Ⅰ~Ⅲ期患者中有半数以上术后复发转移进入晚期[1].许多研究结果证实,对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能进一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但对化疗方案的选择有多种[2].2004年9月至2007年9月,我们应用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腹腔植入联合顺铂及阿霉素方案,对46例AGC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任统伟;罗春仙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SYBR Green I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方法的建立及检测乳腺组织hMAM mRNA的表达水平

    目的 建立1种简便、有效的SYBR Green I实时定量逆转录PCR(SYBR Green I Q-RT-PCR)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癌旁乳腺组织人乳腺珠蛋白(hMAM)mRNA表达水平.方法 对SYBR Green I Q-RT-PCR检测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表达hMAM mRNA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初步检验该方法的重复性、灵敏性.应用该方法检测11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hMAM mRNA表达,检验该方法的特异性,并对10例乳腺癌组织、10例对应癌旁乳腺组织hMAM mRNA表达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SYBR Green I Q-RT-PCR可重复检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极低表达hMAM mRNA,CT值为34.45~34.67,变异系数(CV)=0.25%.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hMAM mRNA均阴性.乳腺癌组织hMAM mRNA阳性率为80.0%(8/10),其中Ⅰ期1例(100.0%),其量为37800;Ⅱ期6例(100.0%),量为100.4(中位);Ⅲ期1例(33.3%),量为2.94.结论 建立的SYBR Green I Q-RT-PCR方法具有简便、特异、重复性、灵敏度好、定量结果可靠、直观等优点,应用于乳腺癌组织和癌旁乳腺组织hMAM mRNA的定量检测是理想的.

    作者:邹学森;胡贤春;陈文学;马行天;樊帆;陈岳青;黄秀珍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Wnt5a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Wnt5a基因是Wnt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定位于染色体的 3p14.2-p21.1区,早由 Thomas Jefferson 大学分子生物病理学的 Clark C.C发现,由1112 个腺嘌呤、884 个胞嘧啶、946 个鸟嘌呤、1172 个胸腺嘧啶组成.

    作者:黄英;刘国祥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TP与E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比较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快、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大的恶性肿瘤[1],在我国肺癌的病死率在城市已居肿瘤死亡首位.尽管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许多新药的问世,但肺癌的治疗效果仍不尽人意,尤其是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问题上尤为棘手.

    作者:王蓉;李陆;张德军;陈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大肠杆菌嘌呤核苷磷酸化酶的特性及其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自杀基因是一类前体药物转换酶基因,目前研究过的自杀基因有十余种,常用的是HSV-TK/GCV[1]和CD/5-FC[2]2种自杀基因系统,对多种肿瘤具有治疗作用等.近来发现的大肠杆菌deoD基因编码的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urine nucleoside phosphorylase,PNP酶),能催化前体药物--腺苷类似物产生毒性嘌呤,具有高效能、高旁观者效应和抗非增殖细胞活性的优点,成为目前自杀基因治疗中的热点.现就大肠杆菌PNP酶的特性、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等做一综述.

    作者:饶泽昌;李文林;石小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白细胞介素-2联合顺铂治疗癌性胸腔积液的临床观察

    我们于2005年9月~2006年12月对我院收治的恶性肿瘤合并癌性胸腔积液的患者22例,行白细胞介素-2联合顺铂胸腔内灌注,并配合全身化疗,在控制胸腔积液、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银利;李亚洲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胃癌淋巴管生成与淋巴组织增生关系及其与预后的研究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新生血管和淋巴管以及淋巴组织增生的分布特点与预后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82例胃癌组进行D2-40、VEGFR-C及受体VEGFR-3检测微淋巴管密度(MLD);CD3、CD20、CD57、S-100检测T、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树突状细胞(DC)的浸润.结果 胃癌中心区有较少闭锁的条索状淋巴管;癌周边区淋巴管增多,并且管腔多呈扩张状态.胃癌中心区的淋巴管密度(32.1±13.6)与癌周边区(54.4±23.8)比较显著性减弱(P<0.01).胃癌中心区有散在或小灶性分布的少量淋巴细胞浸润,DC-NK细胞偶见;癌周边区有密集分布的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尤其是癌周1个低倍视野(10倍)内淋巴组织增生显著,DC-NK细胞数量多,多呈大片块和条索状分布,且多围绕肿瘤细胞巢.癌中心区淋巴细胞浸润的数量与癌周边区的比较,显著性减弱(P<0.01).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分布和数量的差异与微淋巴管类似.结论 胃癌组织中新生淋巴管、血管、淋巴细胞三者的分布主要是癌组织的前缘;胃癌周边区扩张的微淋巴管和微血管增多,而淋巴组织增生减少,包括DC-NK细胞显著减少,其预后差;反之预后好.

    作者:王仰坤;马洪星;原旭涛;蒙念龙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TGF-β1及Smad4蛋白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传导通路中TGF-β1和Smad4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8例宫颈癌和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TGF-β1和Smad4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宫颈癌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宫颈癌组织中TGF-β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且表达与宫颈癌原发灶大小、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转移有关,与患者年龄及组织类型无关;宫颈癌组织中Smad4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宫颈组织,且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与患者年龄、原发灶大小及组织类型无关.宫颈癌组织中TGF-β1和Smad4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TGF-β1和Smad4共同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競;李胜泽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紫杉醇每周方案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28例

    紫杉醇采用每3 周应用一次的方案,毒副作用较大,耐受性差.紫杉醇每周方案,疗效并不低于3周方案.我科采用紫杉醇每周方案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rcinoma,NSCLC),取得了良好的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章卫华;周荣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侵袭型非霍奇金淋巴瘤196例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侵袭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临床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诊初治侵袭型非霍奇金淋巴瘤196例,记录每位患者治疗前的PS评分、年龄、临床分期、大肿瘤直径、结外受累部位数、有无B症状、LDH水平、用干扰素治疗的时间、国际预后指数(IPI)及肿瘤进展时间(TTP),应用SPSS 12.0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及相关分析,探讨各临床因素与TTP的关系.结果 PS评分、年龄、临床分期、大肿瘤直径、结外受累部位数、有无B症状、LDH水平、IPI是影响TTP的单个因素.而干扰素使用时间长短与TTP无关.年龄、IPI是2个独立影响TTP的指标,且IPI对TTP的影响大于年龄对TTP的影响.结论 年龄、IPI与侵袭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而干扰素对于侵袭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治疗作用并不明显.

    作者:汪旭;李凯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PTEN及其与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肺癌的发生、发展主要是由于癌基因激活和(或)抑癌基因及DNA修复基因突变或缺失所致.PTEN基因作为第1个被发现的具有双重特异性磷酸酶活性的肿瘤抑制基因,在细胞的生长发育、凋亡、迁移、信号传递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现对PTEN基因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刘月娥;姜达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应用肺癌细胞株筛选抗肺癌多肽的研究

    目的 应用核糖体多肽表达法结合肺癌活体细胞从设计的多肽库中筛选出特异性抗肺癌多肽,以建立1种简便、更有效的寻找抗肺癌多肽方法.方法 选择已知可在肿瘤细胞膜上穿孔的阳性对照多肽Mast21和MastoparanX与肺癌细胞株(NCI-H460)进行筛选可行性试验,证实核糖体多肽表达法结合肺癌活体细胞可筛选出肺癌穿孔多肽.组建可直接用于体外多肽表达的DNA库,应用核糖体表达法结合肺癌细胞株(NCI-H460)进行抗肺癌多肽筛选,应用MTT法检测筛选的多肽在体外抗肿瘤效果.结果 应用核糖体体外表达法和肺癌细胞株(NCI-H460)成功地从设计的肽库中筛选出一些肽,分析DNA序列编码多肽,选择合成肽链进行抗肺癌试验,证实能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NCI-H460)生长,而对正常人体红细胞影响有限.结论 核糖体表达法结合肺癌细胞株,可从肽库中筛选出选择性抗肺癌多肽.从而有望建立1种简便、有效的寻找抗肺癌多肽的方法,为开发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抗肺癌新药奠定基础.

    作者:温浙盛;韦尉东;陈晓勤;肖勇梅;李小东;戎铁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热塑面膜固定鼻咽癌患者放疗摆位技术的周期误差分析

    现代放疗已进入精确放疗,放疗中的体位固定是保证患者精确放疗的首要前提.固定的目的:一是保证患者正确的治疗体位;二是要求在照射过程中体位保持不变或每次治疗摆位都能得到良好的重复[1].热塑面膜固定技术就是1种较好的体位固定技术,但由于患者在放疗中出现的临床副反应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如少数患者放疗过程中会出现体重可能下降较明显;颈部包块较大者经放疗后包块体积缩小较大等,这些原因会引起患者体型变化,导致面膜固定的松动,影响治疗体位的稳定性.

    作者:应惟良;叶新芊;吴金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子宫内膜癌微转移检测的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是原发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是妇科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近年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持续上升趋势.据报道美国2007年新增子宫内膜癌患者39080名,当年有7400名死于内膜癌[2],子宫内膜癌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第一位.我国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微转移是指用常规临床病理学方法不能检出的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转移.近年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微转移的检测成为可能.

    作者:肖仲清;舒宽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RASSF1A基因甲基化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研究表明,3号染色体短臂(the short arm of 3 chromosome,3p)等位基因缺失在恶性肿瘤中频繁出现,提示3p区域可能存在对肿瘤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抑癌基因.Dammann等[1]利用酵母双杂交筛选方法首次在3p21.3内120 kb长的小纯合缺失区克隆出1种能与DNA修复蛋白XPA相互作用的基因,且是与鼠的Ras效应蛋白Nore1和Maxp1高度同源的cDNA,其包含1个Ras结合区和1个ATM磷酸化位点,遂命名为Ras相关区域家族1 基因(ras association domain family 1,RASSF1),主要有A、B、C 3种转录本.RASSF1A的发现成为肿瘤发病机理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RASSF1A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周绍荣;徐美荣;陈云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乳腺癌DNA含量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乳腺癌DNA含量与病理组织学参数、激素受体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在病理组织学观察的基础上,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5例乳腺癌、15例乳腺良性病变的DNA含量;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ER、PR)的表达.结果 DNA含量在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病变中明显不同,存在显著性差异;S期指数(S phase fraction,SPF)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均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肿瘤DNA非整倍体的出现,可能可以作为判断良、恶性肿瘤的参考指标;与临床病理学参数比较,增殖指数SPF在判断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方面更敏感,更有价值.

    作者:王春;孙振柱;胡小萍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RNA干扰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是一门新兴的基因阻断技术,是1种双链RNA( double-stranded RNA,dsRNA)分子在mRNA水平上关闭相应序列基因的表达或使其沉默的过程,也就是序列特异性的转录后基因沉默(post 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PTGS).

    作者:闵敏;高国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Ⅲ期乳腺癌术后260例预后多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Ⅲ期乳腺癌术后预后的相关因素,为改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经手术Ⅲ期乳腺癌260例,对影响其预后的可能因素进行单因素及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5年生存率为52.5%,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与分化程度、有无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方案、脉管侵犯、激素受体、组织学类型、术后内分泌治疗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分化程度、有无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疗效、激素受体是影响此类肿瘤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 可手术的Ⅲ期乳腺癌应行术前化疗,分化差、激素受体阴性患者术后应综合治疗.根治术式并不影响预后.

    作者:徐霞;张莉莉;吴罕利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睾丸精原细胞瘤免疫表型及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睾丸精原细胞瘤的免疫表型、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通过光镜观察和多种免疫组化标记,分析8例睾丸精原细胞瘤病理组织学特征和免疫组化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结果 8例睾丸精原细胞瘤,平均年龄41.4岁,巨检肿瘤均呈类长椭圆形,大径平均10.4 cm,包膜完整,切面灰白色鱼肉状;镜下均表现为典型精原细胞瘤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PLAP、D2-40、CD117均为强阳性(8/8),其中2例HCG-α阳性,1例CD30阳性;而AFP、CK-LMW及Vim均为阴性(8/8).结论 睾丸精原细胞瘤好发于中年男性,其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检测,免疫标记物PLAP、D2-40、CD117、CD30、HCG和AFP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志义;张著学;刘斌;吴启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