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皮性卵巢癌系统性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的临床意义

彭素蓉;王金华;陈小祥

关键词:上皮性卵巢癌, 系统性腹膜后淋巴结
摘要: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系统性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进行系统性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A水平切除淋巴结20~31个,平均26.5个;B水平切除淋巴结26~35个,平均31.4个.淋巴结转移数1~12个.盆腔淋巴结转移率随着临床分期增加及组织分化恶性度增加而升高(P=0.000,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浆液性腺癌淋巴结转移率(61.7%)高于黏液性腺癌淋巴结转移率(20.0%)(P=0.005,有显著性差异).39例分期探查中9例淋巴结转移,23.1%的患者临床分期上升至Ⅲc期.结论系统性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是卵巢癌准确分期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预测预后有重大意义.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安全性研究进展

    1991年Jacobs报道了世界上首例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1].因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laparoscopic colorectal-carcinoma surgery,LCS)具有损伤小、术后疼痛轻、肠道功能恢复快、能较早进食和恢复活动、不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在世界各地得到迅速发展.

    作者:陈光;董米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恶性葡萄胎早期肺转移1例报告

    1病例报告患者,女性,33岁.因停经74天,阴道少量流血40天,于2004年12月20日以葡萄胎收入住院.孕5产1,第一胎产后胎盘粘连阴道大出血行清宫术2次.药流3次,曾2次上环均发生阴道大出血而取环.

    作者:马谦;崔芸;张学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肝再生磷酸酶与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调节蛋白生理功能的主要方式,细胞的信号转导、凋亡、转录调节、细胞周期的变化、蛋白的降解等过程都与蛋白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李正荣;詹文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MUM1/IRF4在恶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通过检测恶性淋巴瘤组织中MUM1(multiple myeloma oncogene l)/IRF4(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4)蛋白的表达,探讨MUM1/IRF4在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细胞起源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4例恶性淋巴瘤标本中MUM1/IRF4蛋白的表达.结果恶性淋巴瘤MUM1蛋白总阳性表达率为66.7%(56/84),其中霍奇金淋巴瘤阳性表达率为100.0%(14/14),非霍奇金淋巴瘤阳性表达率为60.0%(42/70).在7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中,B细胞淋巴瘤阳性表达率为52.0%(26/50),T细胞淋巴瘤阳性表达率为80.0%(16/20).结论霍奇金淋巴瘤H/RS细胞可能来源于B细胞,在B细胞淋巴瘤中MUM1的表达提示该细胞处于分化的终末阶段,在T细胞淋巴瘤中MUM1的表达可能与细胞的活化有关.

    作者:陈愉;蔡庆发;赵彤;吴炳绪;陈美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nm23基因与肿瘤侵袭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重要的生物学特性.肿瘤细胞具有许多特性:如自主性、可移植性、侵袭性、转移性、异常分化、失去接触抑制性等,但重要的特性是侵袭性和转移性.

    作者:李梅;王芳;费继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中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化疗对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晚期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8例)采用中药联合化疗治疗,对照组(22例)采用单纯化疗,两组均采用FOLFOX方案化疗2个周期.观察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39.3%(11/28)和36.4%(8/22),(P>0.05)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总改善率分别为85.7%和50.0%(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的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在改善生活质量和减轻化疗不良反应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胡爱民;解传勇;黎治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直肠癌中FHIT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技术在分析结直肠癌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蛋白表达中的应用.方法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30例结直肠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5 cm)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蛋白情况,并分析FHIT蛋白表达与各临床病理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癌组织FHIT表达强度较正常黏膜高或者相等者为13例(43.3%),较正常黏膜低者为17例(56.7%).FHIT蛋白低表达癌在癌组织学分级中的分布为Ⅰ级癌3/11,Ⅱ级癌8/12,Ⅲ级癌6/7,各级癌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FHIT蛋白低表达癌在Dukes分期中的分布为A期+B期癌6/17,C期+D期癌11/13,已伴淋巴结转移组的C、D期癌与未转移组的A、B期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Western blotting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是分析FHIT蛋白质表达较为理想的方法;FHIT蛋白表达状况可能与组织学分级、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提示FHIT蛋白表达降低可能对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胡义奎;段晓明;贺修胜;曹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白细胞介素-2联合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23例的临床观察

    恶性胸腔积液(以下简称恶性胸水)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严重并发症,有效地控制恶性胸水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红巧;吴敏;王利娟;巴楠;师广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Survivi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26例人子宫内膜恶性肿瘤、17例正常内膜、3例癌前病变(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3例良性病变(子宫内膜单纯或复杂型增生)组织样品中survivinmRNA的表达.结果2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urvivin mRNA相对表达量为0.7660±0.0447,明显高于正常组织0.4577±0.0345,P<0.05.并且晚期子宫内膜癌组织的Survivin mRNA表达量高于早期子宫内膜癌,而Survivin mRNA表达量与患者年龄、是否绝经、肌层有无侵犯无明显相关.结论Survivin 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的表达量高于正常内膜组织,并且其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疾病进展有相关性,提示Survivin基因转录水平异常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管睿;马丽杰;崔英;余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TGF-β1在放射性肺损伤形成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近20年,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是产生放射性肺损伤的1个关键因素[1].本文就TGF-31在放射性肺炎与放射性肺纤维化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与临床意义作一概述.

    作者:陆忠华;周菊英;许锡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白血病细胞可溶性蛋白抗原诱导抗白血病作用

    目的探讨白血病细胞可溶性蛋白抗原诱导的抗急性白血病的特异性CTL作用.方法采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可溶性蛋白抗原致敏体外培养的DC,并通过MTT法测定CTL活性.结果利用反复冻融法可获取可溶性蛋白抗原;在效应细胞:靶细胞为20:1时,可溶性蛋白抗原组CTL活性达(38 83%±5.42%),不同效靶比对CTL活性无明显影响.结论可溶性蛋白抗原可诱导产生一定程度的抗白血病特异性CTL,为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免疫治疗提供了1种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方法.

    作者:陈健君;石庆之;华建媛;陈三军;戴育成;李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恶性实体瘤患者自体CIK细胞的体外扩增及初步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恶性实体瘤患者外周血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在自体血浆中的增殖特性,回输治疗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获取40例恶性实体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含10%自体血浆的RPMI-1640培养液中添加rhIFN-γ、Anti-CD3mAb和rhIL-2联合诱导单个核细胞为CIK细胞.在培养第13天进行细胞计数,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并将细胞进行自体回输.结果在培养第13天,CIK细胞得到大量扩增,细胞数增加30.0±5.2倍.CD3+和CD3+CD16+CD56+细胞在培养第13 d分别为(93.0±6.1)%和(25.8±12.2)%.40例恶性实体瘤患者回输自体CIK细胞后,6例部分缓解;13例好转;9例病情稳定;12例进展.治疗总有效率为15%.治疗过程中主要出现畏寒、发热,未观察到其它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恶性实体瘤患者自体血浆可以高效扩增CIK细胞,回输治疗安全有效,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作者:撒亚莲;华映坤;严新民;贾玲;纳智明;宋建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蝎毒多肽提取物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观察蝎毒多肽提取物(PESV)对非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DU-145和PC-3细胞的生长与增殖、细胞周期及cyclinE和p27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PESV对前列腺癌细胞PC-3和DU-145生长与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观察药物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药物干预后,cyclinE和p27蛋白水平表达的变化.结果MTT显示,PBSV在浓度40~200 μg/ml时对前列腺癌细胞毒性作用明显(40 μg/ml时,DU-145细胞抑制率为30.5%,PC-3细胞抑制率为33.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P<0.05),且随剂量加大作用增大,浓度在200 μg/ml时,100%抑制,呈明显剂量效应关系;流式细胞术显示,PESV干预后G0/G1细胞的百分比增多,S期的前列腺癌细胞减少(DU-145细胞和PC-3细胞S期的比例分别为34.1%和17.1%,与阴性组比较,P<0.01);免疫组化显示,PBMV干预后,DU-145和PC-3细胞cyclinE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27蛋白表达水平上调.结论PESV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对前列腺癌治疗具有潜在价值.

    作者:王兆朋;张维东;张捷;黄山英;贾青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原发性甲状腺黏液腺癌1例报告

    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26岁.颈部肿块1年,体积增大、变硬1个月于2003年10月12日入院.体查:甲状腺右叶Ⅱ°肿大,甲状腺左叶Ⅰ°肿大,质硬,无压痛,表面不光滑,边界欠清,移动度差,与气管有黏连.胃、肠道CT检查未发现异常.

    作者:王化修;伍石华;谢志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SELDI蛋白芯片技术筛选卵巢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研究

    目的寻找卵巢癌患者血清中新的肿瘤标志物.方法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选用WXC2蛋白质芯片对53例卵巢癌及50例对照血清标本进行检测以筛选卵巢癌患者血清中差异表达蛋白质.结果在分子量0~50 000D范围内,检测出275个差异蛋白峰.卵巢癌差异表达明显的蛋白峰6个(P<0.05),其中低表达的5个,相对分子量分别为6 432、6 879、8 554、8 682、13 726 D,高表达的1个,相对分子质量为11450 D.早期与晚期卵巢癌比较,发现差异表达明显的蛋白峰2个,相对分子量分别为6 190、6 448 D,均在早期卵巢癌中高表达.将发现的差异蛋白峰在Swiss蛋白数据库中搜索,发现11 450 D蛋白峰与S100 Z protein相符.S100 Z protein属于S100蛋白家族,可能通过与S100 P相互作用,促进卵巢癌的发生.其它的差异峰在数据库中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蛋白,提示可能为新的蛋白质.结论SELDI-TOF-MS蛋白质芯片技术是1种快速、简单易行、用量少和高通量分析方法,能够直接检测出卵巢癌患者血清中相对特异的肿瘤标志物,其对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戴淑真;刘海霞;王斌;姚勤;王宁;韩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晚期卵巢上皮性癌治疗的探讨

    我们对58例晚期卵巢上皮性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来源本文选择1988年1月至1998年1月10年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晚期(按1985年FIGO分期标准划分为Ⅲ、Ⅳ期者)卵巢上皮性癌共58例,其中Ⅲ期49例、Ⅳ期9例.

    作者:周艳芳;李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晚期卵巢上皮癌初治方案选择的预测因素

    目的探讨晚期卵巢上皮癌初治方案选择的预测因素.方法根据初治方案将120例晚期卵巢上皮癌患者分为先行手术组(78例)和先期化疗再间期手术组(简称:先期化疗组)(42例),分析了影响初次手术成功率的因素以及先期化疗对间期手术成功的作用.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用Log-rank和Kaplan-Meier方法分析生存率.结果先行手术组的手术成功率为46.2%(36/78),先期化疗组的手术成功率为59.5%(25/42).研究表明降低初次手术成功率的因素有腹水、CA125>500 U/L、道格拉斯窝异常.有腹水及CA125>500 U/L的患者经先期化疗后的间期手术成功率高于初次手术(P<0.05).结论对晚期卵巢上皮癌在选择治疗方案前分析预测因素是有益的.它有助于筛选出宜初次手术和以先期化疗为佳初次治疗方案的病例.

    作者:李凌;王淑芳;李隆玉;余腊梅;钟丽珍;吴云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在复发性卵巢癌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复发性卵巢癌22例.结果22例患者在治疗后1个月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CR 12例(54.5%),PR 5例(22.7%),SD 2例(9.1%),PD 3例(13.6%),总有效率为77.6%.结论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复发性卵巢癌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且无明显放射性损害反应,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

    作者:卜照香;高国兰;康恭礼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MK、CD105及VEGF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MK、CD105和VEGF的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对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大肠癌组织MK、CD105和VEGF表达水平,并对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50例大肠癌组织中,MK阳性表达率为72%,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64%,MK和VEGF均为阳性时CD105标记的大肠癌组织MVD值(73.87±6.13)明显高于MK和VEGF均为阴性组的MVD值(62.94±6.99)(P<0.01).三者的表达均与大肠癌的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有关.结论MK的阳性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可联合VEGF和CD105作为1组有价值的肿瘤标记和预后指标.

    作者:李伟芳;史成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预后.方法回顾了119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双侧乳腺癌的预后情况及年龄和月经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双侧乳腺癌占同期可手术乳腺癌的3.67%(119/3239).双侧乳腺癌患者中位年龄46岁,双侧发病中位间隔时间为48个月.双侧癌发生间隔时间按24个月来划分同时性(43/119)和异时性乳腺癌.从第二侧原发肿瘤手术算起,中位随访48个月,单侧和双侧乳腺癌的总生存率(OS)差异无显著性,但后者的无病生存率(DFS)较低(P=0.0469);同时性和异时性乳腺癌的DFS(P=0.5399)和OS(P=0.5829)的差异无显著性.单因素分析发现第二原发癌发病≤45岁、双侧均绝经前发病或分别绝经前后发病的患者预后较差;多因素分析发现第二原发癌发生年龄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从第二原发肿瘤手术起随访,单侧和双侧乳腺癌的OS无显著差别,但后者DFS较差;同时性和异时性双侧乳腺癌的预后相似.第二原发癌发病年龄是双侧乳腺癌患者的重要预后指标.

    作者:余科达;狄根红;柳光宇;吴炅;陆劲松;沈坤炜;沈镇宙;邵志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