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睿;马丽杰;崔英;余龙
目的观察蝎毒多肽提取物(PESV)对非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DU-145和PC-3细胞的生长与增殖、细胞周期及cyclinE和p27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PESV对前列腺癌细胞PC-3和DU-145生长与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观察药物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药物干预后,cyclinE和p27蛋白水平表达的变化.结果MTT显示,PBSV在浓度40~200 μg/ml时对前列腺癌细胞毒性作用明显(40 μg/ml时,DU-145细胞抑制率为30.5%,PC-3细胞抑制率为33.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P<0.05),且随剂量加大作用增大,浓度在200 μg/ml时,100%抑制,呈明显剂量效应关系;流式细胞术显示,PESV干预后G0/G1细胞的百分比增多,S期的前列腺癌细胞减少(DU-145细胞和PC-3细胞S期的比例分别为34.1%和17.1%,与阴性组比较,P<0.01);免疫组化显示,PBMV干预后,DU-145和PC-3细胞cyclinE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27蛋白表达水平上调.结论PESV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对前列腺癌治疗具有潜在价值.
作者:王兆朋;张维东;张捷;黄山英;贾青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恶性胸腔积液(以下简称恶性胸水)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严重并发症,有效地控制恶性胸水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红巧;吴敏;王利娟;巴楠;师广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技术在分析结直肠癌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蛋白表达中的应用.方法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30例结直肠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5 cm)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蛋白情况,并分析FHIT蛋白表达与各临床病理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癌组织FHIT表达强度较正常黏膜高或者相等者为13例(43.3%),较正常黏膜低者为17例(56.7%).FHIT蛋白低表达癌在癌组织学分级中的分布为Ⅰ级癌3/11,Ⅱ级癌8/12,Ⅲ级癌6/7,各级癌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FHIT蛋白低表达癌在Dukes分期中的分布为A期+B期癌6/17,C期+D期癌11/13,已伴淋巴结转移组的C、D期癌与未转移组的A、B期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Western blotting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是分析FHIT蛋白质表达较为理想的方法;FHIT蛋白表达状况可能与组织学分级、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提示FHIT蛋白表达降低可能对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胡义奎;段晓明;贺修胜;曹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重要的生物学特性.肿瘤细胞具有许多特性:如自主性、可移植性、侵袭性、转移性、异常分化、失去接触抑制性等,但重要的特性是侵袭性和转移性.
作者:李梅;王芳;费继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恶性实体瘤患者外周血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在自体血浆中的增殖特性,回输治疗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获取40例恶性实体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含10%自体血浆的RPMI-1640培养液中添加rhIFN-γ、Anti-CD3mAb和rhIL-2联合诱导单个核细胞为CIK细胞.在培养第13天进行细胞计数,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并将细胞进行自体回输.结果在培养第13天,CIK细胞得到大量扩增,细胞数增加30.0±5.2倍.CD3+和CD3+CD16+CD56+细胞在培养第13 d分别为(93.0±6.1)%和(25.8±12.2)%.40例恶性实体瘤患者回输自体CIK细胞后,6例部分缓解;13例好转;9例病情稳定;12例进展.治疗总有效率为15%.治疗过程中主要出现畏寒、发热,未观察到其它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恶性实体瘤患者自体血浆可以高效扩增CIK细胞,回输治疗安全有效,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作者:撒亚莲;华映坤;严新民;贾玲;纳智明;宋建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们对58例晚期卵巢上皮性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来源本文选择1988年1月至1998年1月10年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晚期(按1985年FIGO分期标准划分为Ⅲ、Ⅳ期者)卵巢上皮性癌共58例,其中Ⅲ期49例、Ⅳ期9例.
作者:周艳芳;李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术后辅助化疗对交界性卵巢肿瘤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0年收治的交界性卵巢肿瘤2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接受术后辅助化疗,PC或PCA方案.5年、10年、1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0%、95.65%、95.65%.结论术后给予4~6个疗程的辅助化疗较为合适.腹腔内灌注疗法,能减少全身反应,更有利于控制肿瘤复发,对改善预后有好处.
作者:熊员焕;侯晓萍;朱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复发性卵巢癌22例.结果22例患者在治疗后1个月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CR 12例(54.5%),PR 5例(22.7%),SD 2例(9.1%),PD 3例(13.6%),总有效率为77.6%.结论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复发性卵巢癌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且无明显放射性损害反应,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
作者:卜照香;高国兰;康恭礼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预后.方法回顾了119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双侧乳腺癌的预后情况及年龄和月经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双侧乳腺癌占同期可手术乳腺癌的3.67%(119/3239).双侧乳腺癌患者中位年龄46岁,双侧发病中位间隔时间为48个月.双侧癌发生间隔时间按24个月来划分同时性(43/119)和异时性乳腺癌.从第二侧原发肿瘤手术算起,中位随访48个月,单侧和双侧乳腺癌的总生存率(OS)差异无显著性,但后者的无病生存率(DFS)较低(P=0.0469);同时性和异时性乳腺癌的DFS(P=0.5399)和OS(P=0.5829)的差异无显著性.单因素分析发现第二原发癌发病≤45岁、双侧均绝经前发病或分别绝经前后发病的患者预后较差;多因素分析发现第二原发癌发生年龄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从第二原发肿瘤手术起随访,单侧和双侧乳腺癌的OS无显著差别,但后者DFS较差;同时性和异时性双侧乳腺癌的预后相似.第二原发癌发病年龄是双侧乳腺癌患者的重要预后指标.
作者:余科达;狄根红;柳光宇;吴炅;陆劲松;沈坤炜;沈镇宙;邵志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晚期卵巢上皮癌初治方案选择的预测因素.方法根据初治方案将120例晚期卵巢上皮癌患者分为先行手术组(78例)和先期化疗再间期手术组(简称:先期化疗组)(42例),分析了影响初次手术成功率的因素以及先期化疗对间期手术成功的作用.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用Log-rank和Kaplan-Meier方法分析生存率.结果先行手术组的手术成功率为46.2%(36/78),先期化疗组的手术成功率为59.5%(25/42).研究表明降低初次手术成功率的因素有腹水、CA125>500 U/L、道格拉斯窝异常.有腹水及CA125>500 U/L的患者经先期化疗后的间期手术成功率高于初次手术(P<0.05).结论对晚期卵巢上皮癌在选择治疗方案前分析预测因素是有益的.它有助于筛选出宜初次手术和以先期化疗为佳初次治疗方案的病例.
作者:李凌;王淑芳;李隆玉;余腊梅;钟丽珍;吴云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尼美舒利对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增殖和端粒酶hTERT-mRNA表达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后,加入不同浓度的尼美舒利(0、50、100、200、400μmol/L)进行共同培养.用相差显微镜动态地观察经尼美舒利处理后细胞的形态变化;MTT法检测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的增殖;RT-PCR法检测细胞端粒酶hTERT-mRNA表达.结果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尼美舒利作用于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后,细胞增殖受到明显的抑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并且端粒酶hTERT-mRNA的表达降低呈剂量依赖关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尼美舒利能够抑制人胃癌细胞系的hTERT-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其生长,这表明尼美舒利可能是种新的端粒酶抑制剂.
作者:刘立玺;石巍;廖爱军;文剑波;文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MK、CD105和VEGF的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对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大肠癌组织MK、CD105和VEGF表达水平,并对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50例大肠癌组织中,MK阳性表达率为72%,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64%,MK和VEGF均为阳性时CD105标记的大肠癌组织MVD值(73.87±6.13)明显高于MK和VEGF均为阴性组的MVD值(62.94±6.99)(P<0.01).三者的表达均与大肠癌的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有关.结论MK的阳性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可联合VEGF和CD105作为1组有价值的肿瘤标记和预后指标.
作者:李伟芳;史成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26例人子宫内膜恶性肿瘤、17例正常内膜、3例癌前病变(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3例良性病变(子宫内膜单纯或复杂型增生)组织样品中survivinmRNA的表达.结果2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urvivin mRNA相对表达量为0.7660±0.0447,明显高于正常组织0.4577±0.0345,P<0.05.并且晚期子宫内膜癌组织的Survivin mRNA表达量高于早期子宫内膜癌,而Survivin mRNA表达量与患者年龄、是否绝经、肌层有无侵犯无明显相关.结论Survivin 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的表达量高于正常内膜组织,并且其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疾病进展有相关性,提示Survivin基因转录水平异常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管睿;马丽杰;崔英;余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26岁.颈部肿块1年,体积增大、变硬1个月于2003年10月12日入院.体查:甲状腺右叶Ⅱ°肿大,甲状腺左叶Ⅰ°肿大,质硬,无压痛,表面不光滑,边界欠清,移动度差,与气管有黏连.胃、肠道CT检查未发现异常.
作者:王化修;伍石华;谢志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呈明显年轻化,年轻妇女宫颈癌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均不同于老年妇女,自1998年10月~2002年10月我院共收初治的宫颈癌324例,其中37例年龄小于35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资料完整,将所有小于35岁病例临床资料、治疗方案、预后等予以分析.
作者:胡爱民;高国兰;邹春芳;杨心凤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们应用高频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对61例甲状腺肿块进行术前检查,并经术后病理诊断证实,其诊断符合率达95%,现报告如下.
作者:万淑华;付志勇;邹惠娟;李君莲;孙智芳;管湘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血清CEA、CA19-9、CA242的检测对大肠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对89例大肠癌患者血清CEA、CA19-9、CA242进行了检测.结果CEA、CA199、CA242联合检测阳性率为69.0%,明显高于各单项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53.6%、30.9%、51.2%,P<0、01),在Dukes A、B、C及D期中,3项肿瘤标志物含量及检测阳性率依次增高(P<0.05~0.01).结论CEA、CA19-9、CA242可用于大肠癌的诊断、病情判断,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阳性率及判断病情转归.
作者:肖亚嫔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为其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5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B超检查在癌浸润深度上诊断符合率:无肌层浸润为41.1%;肌层浸润<1/2为41.8%;肌层浸润≥1/2为86.7%,与术后病理检查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肌层浸润>1/2,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6.8%(38/226),临床Ⅰ期为7.3%(11/151),Ⅱ期为35.1%(26/74),Ⅲ期为1例(1以).盆腔转移率为16.7%(43/257),临床Ⅰ期为9.6%(16/167),Ⅱ期为28.1%(25/89),Ⅲ期为1例(1/1).经单因素分析,临床期别、浸润深度、病理级别和组织学类型均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和盆腔转移有关(P<0.01,或P<0.05).经多因素相关回归分析,前3个因素间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超检查对判断癌浸润深度(肌层受浸>1/2时)有一定价值.子宫内膜癌盆腔转移和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期别、浸润深度和病理级别密切相关.临床Ⅰ期低危组可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不必行盆腔淋巴结清扫.
作者:吴少勇;李隆玉;邓克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测定不同临床期别大肠癌微淋巴管密度值,多截面平均面积、平均周径以及探讨微淋巴管形成在大肠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体视学原理测定大肠癌DukesA期20例、DukesB期20例、DukesC期20例、DukesD期20例,及正常大肠组织20例病理石蜡块微淋巴管密度和多截面平均面积、平均周径.结果大肠癌组织微淋巴管密度值、多截面平均面积及平均周径分别为(20.92±8.06)个、(1476.74±557.94)μm2、(45.59±6.18)μm;正常大肠组织微淋巴管密度值、多截面平均面积及平均周径分别为(10.11±2.34)个、(715.90R±165.37)μm2、(35.66±5.48)μm;大肠癌与正常大肠组织的微淋巴管密度值、多截面平均面积及平均周径经相互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淋巴结转移组(DukesA期与B期)微淋巴管密度值为(14.33±2.89)个,多截面平均面积为(1015.09±141.63)μm2;有转移组(DukesC期与D期)微淋巴管密度值为(27.45±5.89)个,多截面平均面积为(1938.38±416.37)μm2;两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转移组平均周径为(45.45±6.01) μm、有转移组为(45.72±6.42)μm,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伴有微淋巴管新生,且随着病程的发展而增多,肿瘤临床期别越晚其多截面平均面积、平均周径逐渐增大,提示微淋巴管形成在大肠癌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郑林辉;李太原;姚祺;代安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白血病细胞可溶性蛋白抗原诱导的抗急性白血病的特异性CTL作用.方法采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可溶性蛋白抗原致敏体外培养的DC,并通过MTT法测定CTL活性.结果利用反复冻融法可获取可溶性蛋白抗原;在效应细胞:靶细胞为20:1时,可溶性蛋白抗原组CTL活性达(38 83%±5.42%),不同效靶比对CTL活性无明显影响.结论可溶性蛋白抗原可诱导产生一定程度的抗白血病特异性CTL,为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免疫治疗提供了1种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方法.
作者:陈健君;石庆之;华建媛;陈三军;戴育成;李杰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