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7例年轻妇女宫颈癌的临床分析

胡爱民;高国兰;邹春芳;杨心凤

关键词:宫颈癌, 年龄, 病理, 治疗, 预后
摘要: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呈明显年轻化,年轻妇女宫颈癌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均不同于老年妇女,自1998年10月~2002年10月我院共收初治的宫颈癌324例,其中37例年龄小于35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资料完整,将所有小于35岁病例临床资料、治疗方案、预后等予以分析.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CT引导下经皮肺细针抽吸活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评价CT引导经皮肺细针抽吸活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0例CT引导下经皮肺细针抽吸活检术,病理检查证实93例.结果93例患者中,与病理检查相吻合的肺癌85例,穿刺确诊77例,8例为肺部良性病变.诊断灵敏度90.6%,特异度100.0%,诊断准确率91.4%.并发气胸9.1%,肺内出血10.9%,均自行吸收.结论CT引导经皮肺细针抽吸活检术临床应用准确性较高,并发症较少,有助于肺部病变的诊断.

    作者:丁罡;陈卓慧;王龙富;周嘉;陈长志;张明;邵怿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直肠癌中FHIT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技术在分析结直肠癌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蛋白表达中的应用.方法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30例结直肠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5 cm)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蛋白情况,并分析FHIT蛋白表达与各临床病理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癌组织FHIT表达强度较正常黏膜高或者相等者为13例(43.3%),较正常黏膜低者为17例(56.7%).FHIT蛋白低表达癌在癌组织学分级中的分布为Ⅰ级癌3/11,Ⅱ级癌8/12,Ⅲ级癌6/7,各级癌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FHIT蛋白低表达癌在Dukes分期中的分布为A期+B期癌6/17,C期+D期癌11/13,已伴淋巴结转移组的C、D期癌与未转移组的A、B期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Western blotting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是分析FHIT蛋白质表达较为理想的方法;FHIT蛋白表达状况可能与组织学分级、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提示FHIT蛋白表达降低可能对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胡义奎;段晓明;贺修胜;曹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直肠癌CD44V6和VEGF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CD44V6和VEGF在直肠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直肠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4例直肠癌肿瘤组织中CD44V6和VEGF的表达,并对随访10年以上的34例作生存分析.结果CD44V6和VEGF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程度、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密切相关,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患者的生存率与肿瘤浸润程度、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及CD44V6和VEGF的表达均有关;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Dukes分期、CD44V6和VEGF的表达对判定直肠癌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结论CD44V6和VEGF在直肠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CD44V6和VEGF阳性表达可作为直肠癌预后不良的指标.

    作者:翁文余;周小娜;刘金龙;王振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尼美舒利对人SGC-7901细胞系增殖及hTERT-mRNA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尼美舒利对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增殖和端粒酶hTERT-mRNA表达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后,加入不同浓度的尼美舒利(0、50、100、200、400μmol/L)进行共同培养.用相差显微镜动态地观察经尼美舒利处理后细胞的形态变化;MTT法检测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的增殖;RT-PCR法检测细胞端粒酶hTERT-mRNA表达.结果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尼美舒利作用于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后,细胞增殖受到明显的抑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并且端粒酶hTERT-mRNA的表达降低呈剂量依赖关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尼美舒利能够抑制人胃癌细胞系的hTERT-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其生长,这表明尼美舒利可能是种新的端粒酶抑制剂.

    作者:刘立玺;石巍;廖爱军;文剑波;文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交界性卵巢肿瘤辅助化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术后辅助化疗对交界性卵巢肿瘤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0年收治的交界性卵巢肿瘤2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接受术后辅助化疗,PC或PCA方案.5年、10年、1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0%、95.65%、95.65%.结论术后给予4~6个疗程的辅助化疗较为合适.腹腔内灌注疗法,能减少全身反应,更有利于控制肿瘤复发,对改善预后有好处.

    作者:熊员焕;侯晓萍;朱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SELDI蛋白芯片技术筛选卵巢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研究

    目的寻找卵巢癌患者血清中新的肿瘤标志物.方法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选用WXC2蛋白质芯片对53例卵巢癌及50例对照血清标本进行检测以筛选卵巢癌患者血清中差异表达蛋白质.结果在分子量0~50 000D范围内,检测出275个差异蛋白峰.卵巢癌差异表达明显的蛋白峰6个(P<0.05),其中低表达的5个,相对分子量分别为6 432、6 879、8 554、8 682、13 726 D,高表达的1个,相对分子质量为11450 D.早期与晚期卵巢癌比较,发现差异表达明显的蛋白峰2个,相对分子量分别为6 190、6 448 D,均在早期卵巢癌中高表达.将发现的差异蛋白峰在Swiss蛋白数据库中搜索,发现11 450 D蛋白峰与S100 Z protein相符.S100 Z protein属于S100蛋白家族,可能通过与S100 P相互作用,促进卵巢癌的发生.其它的差异峰在数据库中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蛋白,提示可能为新的蛋白质.结论SELDI-TOF-MS蛋白质芯片技术是1种快速、简单易行、用量少和高通量分析方法,能够直接检测出卵巢癌患者血清中相对特异的肿瘤标志物,其对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戴淑真;刘海霞;王斌;姚勤;王宁;韩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肝再生磷酸酶与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调节蛋白生理功能的主要方式,细胞的信号转导、凋亡、转录调节、细胞周期的变化、蛋白的降解等过程都与蛋白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李正荣;詹文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转运蛋白与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

    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化疗的效果,细胞耐药机制、细胞动力学因素(肿瘤细胞生长速度)、药物代谢动力学因素(药物的吸收、代谢、渗透弥散能力)、肿瘤的血液供应等.其中耐药是影响化疗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万红英;高国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安全性研究进展

    1991年Jacobs报道了世界上首例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1].因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laparoscopic colorectal-carcinoma surgery,LCS)具有损伤小、术后疼痛轻、肠道功能恢复快、能较早进食和恢复活动、不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在世界各地得到迅速发展.

    作者:陈光;董米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TGF-β1在放射性肺损伤形成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近20年,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是产生放射性肺损伤的1个关键因素[1].本文就TGF-31在放射性肺炎与放射性肺纤维化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与临床意义作一概述.

    作者:陆忠华;周菊英;许锡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白血病细胞可溶性蛋白抗原诱导抗白血病作用

    目的探讨白血病细胞可溶性蛋白抗原诱导的抗急性白血病的特异性CTL作用.方法采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可溶性蛋白抗原致敏体外培养的DC,并通过MTT法测定CTL活性.结果利用反复冻融法可获取可溶性蛋白抗原;在效应细胞:靶细胞为20:1时,可溶性蛋白抗原组CTL活性达(38 83%±5.42%),不同效靶比对CTL活性无明显影响.结论可溶性蛋白抗原可诱导产生一定程度的抗白血病特异性CTL,为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免疫治疗提供了1种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方法.

    作者:陈健君;石庆之;华建媛;陈三军;戴育成;李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晚期卵巢上皮癌初治方案选择的预测因素

    目的探讨晚期卵巢上皮癌初治方案选择的预测因素.方法根据初治方案将120例晚期卵巢上皮癌患者分为先行手术组(78例)和先期化疗再间期手术组(简称:先期化疗组)(42例),分析了影响初次手术成功率的因素以及先期化疗对间期手术成功的作用.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用Log-rank和Kaplan-Meier方法分析生存率.结果先行手术组的手术成功率为46.2%(36/78),先期化疗组的手术成功率为59.5%(25/42).研究表明降低初次手术成功率的因素有腹水、CA125>500 U/L、道格拉斯窝异常.有腹水及CA125>500 U/L的患者经先期化疗后的间期手术成功率高于初次手术(P<0.05).结论对晚期卵巢上皮癌在选择治疗方案前分析预测因素是有益的.它有助于筛选出宜初次手术和以先期化疗为佳初次治疗方案的病例.

    作者:李凌;王淑芳;李隆玉;余腊梅;钟丽珍;吴云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高频超声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分析

    我们应用高频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对61例甲状腺肿块进行术前检查,并经术后病理诊断证实,其诊断符合率达95%,现报告如下.

    作者:万淑华;付志勇;邹惠娟;李君莲;孙智芳;管湘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β-catenin、APC及C-myc与大肠癌的关系

    大肠癌是世界上高发恶性肿瘤之一,欧美国家大肠癌的发病率排在恶性肿瘤的第2位,在我国为第4-6位,近年更有上升趋势.

    作者:张丽娟;王芳;魏万里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nm23基因与肿瘤侵袭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重要的生物学特性.肿瘤细胞具有许多特性:如自主性、可移植性、侵袭性、转移性、异常分化、失去接触抑制性等,但重要的特性是侵袭性和转移性.

    作者:李梅;王芳;费继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1例报告

    1病例报告患者女性,52岁,因下腹部包块一年半,近半年增大明显,伴饱胀,乏力不适,于2004年7月入院.查体:腹部膨隆,可扪及一肿块大小30 cm×25 cm,占据整个腹盆腔,移动度差.CT检查示下腹部盆腔巨大囊实性占位.

    作者:郑益红;路名芝;刘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上皮性卵巢癌系统性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系统性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进行系统性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A水平切除淋巴结20~31个,平均26.5个;B水平切除淋巴结26~35个,平均31.4个.淋巴结转移数1~12个.盆腔淋巴结转移率随着临床分期增加及组织分化恶性度增加而升高(P=0.000,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浆液性腺癌淋巴结转移率(61.7%)高于黏液性腺癌淋巴结转移率(20.0%)(P=0.005,有显著性差异).39例分期探查中9例淋巴结转移,23.1%的患者临床分期上升至Ⅲc期.结论系统性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是卵巢癌准确分期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预测预后有重大意义.

    作者:彭素蓉;王金华;陈小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子宫内膜癌257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为其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5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B超检查在癌浸润深度上诊断符合率:无肌层浸润为41.1%;肌层浸润<1/2为41.8%;肌层浸润≥1/2为86.7%,与术后病理检查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肌层浸润>1/2,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6.8%(38/226),临床Ⅰ期为7.3%(11/151),Ⅱ期为35.1%(26/74),Ⅲ期为1例(1以).盆腔转移率为16.7%(43/257),临床Ⅰ期为9.6%(16/167),Ⅱ期为28.1%(25/89),Ⅲ期为1例(1/1).经单因素分析,临床期别、浸润深度、病理级别和组织学类型均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和盆腔转移有关(P<0.01,或P<0.05).经多因素相关回归分析,前3个因素间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超检查对判断癌浸润深度(肌层受浸>1/2时)有一定价值.子宫内膜癌盆腔转移和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期别、浸润深度和病理级别密切相关.临床Ⅰ期低危组可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不必行盆腔淋巴结清扫.

    作者:吴少勇;李隆玉;邓克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白细胞介素-2联合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23例的临床观察

    恶性胸腔积液(以下简称恶性胸水)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严重并发症,有效地控制恶性胸水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红巧;吴敏;王利娟;巴楠;师广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37例年轻妇女宫颈癌的临床分析

    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呈明显年轻化,年轻妇女宫颈癌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均不同于老年妇女,自1998年10月~2002年10月我院共收初治的宫颈癌324例,其中37例年龄小于35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资料完整,将所有小于35岁病例临床资料、治疗方案、预后等予以分析.

    作者:胡爱民;高国兰;邹春芳;杨心凤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