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军;罗晓波
目的探讨重组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型受体(IGF-IR)的反义基因,对乳腺癌细胞内源性IGF-IR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构建人IGF-IR的反义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IGF-IR/As,并转染人MCF-7乳腺癌细胞,经G418筛选而获得稳定表达外源性反义基因的新细胞株MCF-7/As,在基因水平和蛋白质水平检测内源性IGF-IR的表达情况.结果人IGF-IR的反义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IGF-IR/As构建成功.RT-PCR显示MCF-7转染前后IGF-IR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71±0.04)和(0.43±0.06),表达明显下降(P<0.05);Western blot显示其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呈相同的变化趋势(P<0.01).结论本实验构建的载体pIGF-IR/As能够稳定转染MCF-7细胞,所表达的IGF-IR的反义基因能够在基因和蛋白质水平显著抑制内源性IGF-IR的表达.
作者:张慧峰;林从尧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癌复发伴有消化道梗阻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1年1月~2002年12月系统治疗后复发的12例卵巢上皮性癌伴有消化道梗阻患者的治疗情况.11例接受妇科和外科联合手术,尽可能再次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同时行空肠或回肠造口术,术后行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支持,根据病情进行二线化疗.结果 8例患者肠梗阻获得缓解,病情好转出院.6例患者营养改善后进行化疗.结论卵巢上皮性癌晚期复发伴有消化道梗阻患者,选择性地进行外科手术和营养支持,可以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爱平;徐冰;戴红英;戴淑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头部肿瘤放射治疗时如何合理地设置照射野,如何保护肿瘤周围重要器官,怎样摆位、固定,一直是放疗界所关注的问题[1].我院从1997年开始,对头部肿瘤放疗应用面罩适形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邓春涟;丁生苟;黎杞光;吴建国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自2001年1月我们开始应用联合恩丹西酮方案防治肺癌患者化疗所致的呕吐,报告如下.
作者:段凤英;杨青;况九龙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为脑动脉瘤患者18例行MSCTA检查,17例行DSA检查,18例行手术.MSCTA用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法进行图像后处理,与DSA检查及手术结果相比较.结果 18例患者中,1例行MSCTA检查发现右大脑中动脉小动脉瘤,未行DSA而直接行手术治疗;17例患者MSCTA检查发现18个动脉瘤,DSA检查发现18个,手术证实为19个.MSCTA 1个后交通动脉瘤未检出,DSA检查1个前交通动脉瘤未检出.MSCTA检查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颈结构及周围血管的关系与手术结果基本一致,诊断符合率为95%.结论 MSCT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高,而且对脑动脉瘤周围血管的关系显示良好,并对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作者:王敏;赵异才;陈贵美;肖香佐;龚洪翰;纪玉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们于2000年3月~2003年3月应用金喜素联合威克对32例晚期卵巢癌患者进行化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丽;马群;李世栋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雷公藤红素抑制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增殖的机理.方法通过生长曲线、H-E染色以及流式细胞仪分析雷公藤红素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株ECV304体外增殖状况.结果在体外雷公藤红素能够明显抑制内皮细胞株ECV304增殖,低浓度(5 μg/ml、10 μg/ml和15 μg/ml)的雷公藤红素主要引起血管内皮细胞S期受阻,高浓度(20 μg/ml)同时还表现为细胞毒作用,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坏死.结论雷公藤红素通过阻碍DNA合成及细胞毒作用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增殖.
作者:周幽心;孙成法;许期年;沈海林;黄煜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直肠癌Miles术后局部复发是导致直肠癌手术治疗失败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直肠癌Miles术后局部复发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则是改善直肠癌疗效的关键之一.现分析我院1990年~1999年收治直肠癌Miles术后局部复发35例病例资料,对其诊断与治疗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张建军;罗晓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化疗在晚期鼻咽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1998年8月~2000年8月,将80例Ⅲ、ⅣA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放疗组(对照组)和化疗+放疗组(研究组),每组40例,各有20例采用面颈联合野放疗.2组放疗方法、时间/剂量分割均相同.研究组放疗前后行2~6个周期化疗,方案为每天DDP 30 mg/m2,共1~3天,CF每天200 mg/m2,共1~5天,5-Fu每天375 mg/m2,共1~5天,每3~4周为1个周期.第1个周期诱导化疗结束3天后行放疗,放疗结束后第3天开始行第2~6个周期的辅助化疗.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3年总生存率(OS)及无瘤生存率(DFS)分别为70.0%和57.5%(P>0.05)及59.2%和38.6%(P<0.05);3年局部控制率及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率分别为81.6%和75.9%(P>0.05)及84.1%和66.1%(P<0.05).结论放疗联合化疗可提高晚期鼻咽癌患者的无瘤生存率,降低远处转移率,并有改善总生存率的趋势.
作者:喻建华;万会平;喻建勇;喻瑾瑞;勾安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发病率低,预后差,国内报道较少.为了提高早期诊断率,改善预后,现对我院收治的10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廖峰;何泽明;秦叔逵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泰素和表柔吡星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毒性.方法对59例经病理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的Ⅳ期非小细胞肺癌,采用泰素-表柔吡星(TE方案)和泰素-顺铂(TP方案)治疗.TE组:泰素120~150 mg/m2,静脉点滴,第1天;表柔吡星50~70 mg/m2,静脉注射,第1天.TP组:顺铂 25 mg/m2,静脉点滴,第1~3天,泰素用法同TE组.每28天为1个周期.结果 TE组和TP组有效率分别为50%和48%,全组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中位疾病进展期为7个月,33例接受3~4个周期治疗者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26例接受5~6个周期治疗者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 P>0.05).全组1年生存率37%(22例).TE组骨髓抑制较TP组明显,其中Ⅲ~Ⅳ度分别为70%和31%.非血液学毒性以消化道反应为主,恶心或呕吐较为常见.结论联合泰素-表柔吡星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较好,中短期治疗(3~4个周期)等同于标准的6~8个周期疗效,但有明显的血液学毒性.
作者:周宝宁;田韧;曹秀峰;周均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Ⅱ期和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1年3月行根治术的Ⅱ期和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23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2.1年,全组2年生存率为68.1%,其中50例患者接受了术后辅助化疗,辅助化疗组和观察组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68.4%和67.6%(P=0.8780),50例患者接受了术后辅助放疗,辅助放疗组和观察组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60.8%和69.8%(P=0.5017).术后辅助治疗组中临床分期晚和淋巴结转移数目多者明显多于观察组(P<0.01).结论建议对临床分期晚和淋巴结转移数目多的患者进行术后辅助治疗.
作者:罗扬;冯奉仪;张湘茹;王绿化;张德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例正常大肠组织、60例大肠腺癌组织中HIF-1α、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并分析HIF-1α表达与PCNA、MVD的相关性.结果 HIF-1α蛋白在大肠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3.3%(44/60),其阳性表达与大肠腺癌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有关,其阳性表达率淋巴结转移组(89.3%,25/28)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9.4%,19/32)(P<0.05),并随肿瘤分期的升高而增高.HIF-1α表达与PCNA、MVD呈正相关(γ=0.647,P<0.01和γ=0.655,P<0.01).结论HIF-1α在大肠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并与肿瘤细胞增殖、血管形成密切相关,提示它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周玉玲;邓长生;彭红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为疱疹病毒科成员,是较早认识的与人类肿瘤相关的病毒.自1966年Old首先发现EBV与鼻咽癌(NPC)在血清学上有一定的相关性以来,大量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已证明EBV与NPC有关.约95%被EB病毒感染的患者均处于隐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状态,感染共分四型,其中Ⅱ型感染与鼻咽癌密切相关.在血细胞中EB病毒的易感细胞为B淋巴细胞,体内病毒可在鼻咽部上皮细胞内繁殖[1,2].
作者:刘明波;董淑华;唐平章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囊腺癌的误诊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1月至2003年12月诊治的56例甲状腺乳头状囊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诊断16例(28.6%),术中冷冻切片检查诊断29例(51.8%),其余11例(19.6%)术后病理检查确诊.其中42例行患侧甲状腺、峡部、锥体叶切除+对侧甲状腺次全切术,12例行双侧甲状腺全切术,2例行单纯肿块切除术.随访56例,随访时间4个月~15年,自然死亡2例、复发1例.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囊腺癌容易误诊,术前仔细触诊囊性肿块、B超及CT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术中仔细探查肿块周边可疑组织,结合术中冷冻切片检查结果有助于提高甲状腺乳头状囊腺癌的诊断率并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申志刚;符阳春;肖体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P504S、p63、34βE12在前列腺病变组织中的表达,以评估其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检测43例前列腺腺癌、27例前列腺重度上皮瘤变、40例前列腺结节性增生组织中P504S、p63、34βE12的表达情况.结果 P504S在前列腺癌性腺体与重度上皮瘤变、前列腺结节性增生腺体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之间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但在Gleason评分分值显示,不同的前列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p63、34βE12在所有前列腺癌腺体组织中均呈阴性,在重度上皮瘤变组织中呈弱阳性、阳性或强阳性,在前列腺结节性增生组织中均呈强阳性.结论 P504S是前列腺腺癌敏感而特异性的标志物,其与p63、34βE12联合标记在前列腺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临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前列腺腺癌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作者:肖芹;顾学文;陈月香;王翠梅;田秀春;朱长仁;吴晓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比较不同途径化疗联合放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68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入组,介入组30例采用Seldinger法选择性咽升动脉或上颌动脉插管灌注顺铂(DDP)+5-氟脲嘧啶(5-Fu),在第2次介入化疗后1周常规放疗,对照组38例应用相同药物进行全身化疗,在第2次全身化疗后1周常规放疗.2组放疗方法、时间、剂量分割相同.结果介入组总有效率为100.0%,其中CR 80.0%(24/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00.0%,其中CR 78.9%(30/38),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3~6个月后CT检查证实鼻咽部肿瘤完全消退率介入组达82.1%(23/28),而对照组仅为55.6%(20/36),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介入组主要不良反应为脱发和口腔炎,对照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反应.结论介入化疗后放疗与全身化疗后放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无差异,但局部肿瘤的完全消退率前者高于后者.
作者:陈南江;谭诗生;庞尊中;周宁;王瑞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930年Eicheller报道了第1例残胃癌,到目前为止对残胃癌的定义、分类等仍未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我们参考有关文献资料规定:残胃癌指因良性胃十二指肠病变行胃大部切除术、迷走神经切断术和胃空肠吻合术后5年以上发生的癌.近年来,残胃癌的病例报道逐年增多.由于本病早期往往无症状,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因此,本病早期诊断率、手术切除率和长期生存率均较低.王飞海等报道5年生存率为3.4%~11.0%[1],Dilin等报道1960例5年生存率仅为6.9%[2].本文回顾性分析了自1985年以来我们收治的26例残胃癌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有关文献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及外科治疗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周水生;高卉;胡国斌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肿瘤细胞生长迅速,缺氧在实体肿瘤中经常发生.虽然缺氧对肿瘤生长不利,但是肿瘤细胞会发生一系列基因和代谢改变得以存活并增殖.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HIF-1)是调节肿瘤细胞缺氧反应的主要转录因子.HIF-1α是决定HIF-1活性的亚单位,其在许多肿瘤中表达增强,与肿瘤高度侵袭性、易转移、对放化疗不敏感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HIF-1α能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依赖性的肿瘤血管形成和增强肿瘤细胞糖酵解(Warburg效应).以HIF-1α为靶点的抗肿瘤治疗正成为许多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
作者:杨贤义;杨卫忠;石松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脑损伤的临床特点、CT及MRI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04年4月收治的51例鼻咽癌放射治疗后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男性患者36例,女性15例,颞叶损伤的中位潜伏期为3年,脑干损伤为1年8个月.本组颞叶型18例(35.3%),脑干型19例(37.3%),小脑型2例(3.9%),混合型12例(23.5%).MRI主要表现为信号异常,T1WI以低信号为主,T2WI为高信号.35例早期用激素、大量维生素等药物治疗者,对颞叶损伤的有效率75.0%,脑干损伤为59.1%.44例随访3个月~10年,20例在出现神经症状7个月~6年内死亡,其中死于脑损伤10例,肿瘤转移5例,自杀2例,鼻咽部大出血1例,死因不明2例.现生存25例,出现神经症状后生存3个月~10年,13例能生活自理,12例需人照顾.结论放射性脑损伤首选MRI检查;以颞叶损伤相比,脑干损伤潜伏期短,症状较重,治疗效果较差.放射性脑损伤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手段,它的发生与照射剂量、照射体积及分次剂量有关.
作者:杨云利;陆海杰;梁霞;刘颖新;陈铭忠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