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宝宁;田韧;曹秀峰;周均田
直肠癌Miles术后局部复发是导致直肠癌手术治疗失败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直肠癌Miles术后局部复发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则是改善直肠癌疗效的关键之一.现分析我院1990年~1999年收治直肠癌Miles术后局部复发35例病例资料,对其诊断与治疗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张建军;罗晓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Survivin与胃癌细胞凋亡、增殖和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urvivin、CD34及Ki-67在胃不同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应用TUNEL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Survivin蛋白在正常胃黏膜中无表达,在不典型增生组织中Survivin蛋白呈不同程度表达,平均表达阳性率为27.6%(27/98),与正常胃黏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轻度不典型增生(17.9%,10/56)与重度不典型增生(40.5%,17/42)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度不典型增生与胃癌(48.7%,73/15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Survivin蛋白阳性者细胞凋亡指数(0.60%)与阴性者(0.94%)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Survivin蛋白阳性者增殖指数和微血管密度也明显大于阴性者(P<0.05).从轻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到胃癌的发展过程中,凋亡指数逐渐减小,增殖指数逐渐增大,微血管密度逐渐增大.结论 Survivin的表达可抑制胃癌细胞凋亡、促进胃癌细胞增殖,与肿瘤血管形成密切相关.
作者:李凤朝;孔庆兖;杨雪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直肠癌术前介入化疗后与肿瘤细胞凋亡和增殖改变的关系.方法 32例直肠癌患者术前经供血动脉灌注5-氟脲嘧啶、丝裂霉素和表阿霉素,分别于化疗前、化疗后1、2﹑3天和7~10天取直肠癌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GF-β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结果化疗后TGF-β1灰度值持续升高,化疗后7~10天升至27.11,明显高于化疗前(13.34);细胞增殖指数(PI)在化疗后第2天明显降低(38.88%),然后逐渐升高,化疗后7~10天较化疗前增高(62.70%),化疗后第1天凋亡指数(AI)显著升高(20.07‰),随后逐渐缓慢下降,但化疗后7~10天仍高于化疗前(11.79‰).TGF-β1灰度值与PI值呈明显正相关(γ=0.54,P<0.01),而与AI值无关(γ=0.02,P>0.05).结论介入化疗后7~10天内药物能持续诱导直肠癌细胞凋亡,但随着时间推移,其诱导作用减弱;而癌细胞增殖在化疗后2天内暂时受抑制,然后逐渐变活跃.TGF-β1参与促进化疗后直肠癌细胞增殖,而与化疗诱导直肠癌细胞凋亡无关.
作者:陈晓亮;刘福坤;祁晓平;曹虹;熊乐平;曾庆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自2001年1月我们开始应用联合恩丹西酮方案防治肺癌患者化疗所致的呕吐,报告如下.
作者:段凤英;杨青;况九龙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重组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型受体(IGF-IR)的反义基因,对乳腺癌细胞内源性IGF-IR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构建人IGF-IR的反义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IGF-IR/As,并转染人MCF-7乳腺癌细胞,经G418筛选而获得稳定表达外源性反义基因的新细胞株MCF-7/As,在基因水平和蛋白质水平检测内源性IGF-IR的表达情况.结果人IGF-IR的反义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IGF-IR/As构建成功.RT-PCR显示MCF-7转染前后IGF-IR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71±0.04)和(0.43±0.06),表达明显下降(P<0.05);Western blot显示其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呈相同的变化趋势(P<0.01).结论本实验构建的载体pIGF-IR/As能够稳定转染MCF-7细胞,所表达的IGF-IR的反义基因能够在基因和蛋白质水平显著抑制内源性IGF-IR的表达.
作者:张慧峰;林从尧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已明确由7号染色体上的mdr1编码的P-gp表达增强是MDR主要机制之一.P-gp是依赖ATP的药物外排泵,能将细胞内化疗药物逆浓度泵至细胞外,使细胞内化疗药物达不到有效杀伤剂量而产生耐药.目前多药耐药的研究重点放在MDR1的转录调控上.与此同时,DNA甲基化作为1种基因外遗传信号,逐渐为人所熟知.DNA甲基化的变化,如局部获得(高甲基化)和普遍失去(低甲基化)证实了表遗传(epigenetic)修饰对肿瘤的调控机制.目前许多学者试图从DNA甲基化着手探索多药耐药的具体机制及逆转方法,以寻找新的突破.现就这方面研究取得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顾玉兰;朱海杭;卜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化疗在晚期鼻咽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1998年8月~2000年8月,将80例Ⅲ、ⅣA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放疗组(对照组)和化疗+放疗组(研究组),每组40例,各有20例采用面颈联合野放疗.2组放疗方法、时间/剂量分割均相同.研究组放疗前后行2~6个周期化疗,方案为每天DDP 30 mg/m2,共1~3天,CF每天200 mg/m2,共1~5天,5-Fu每天375 mg/m2,共1~5天,每3~4周为1个周期.第1个周期诱导化疗结束3天后行放疗,放疗结束后第3天开始行第2~6个周期的辅助化疗.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3年总生存率(OS)及无瘤生存率(DFS)分别为70.0%和57.5%(P>0.05)及59.2%和38.6%(P<0.05);3年局部控制率及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率分别为81.6%和75.9%(P>0.05)及84.1%和66.1%(P<0.05).结论放疗联合化疗可提高晚期鼻咽癌患者的无瘤生存率,降低远处转移率,并有改善总生存率的趋势.
作者:喻建华;万会平;喻建勇;喻瑾瑞;勾安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为脑动脉瘤患者18例行MSCTA检查,17例行DSA检查,18例行手术.MSCTA用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法进行图像后处理,与DSA检查及手术结果相比较.结果 18例患者中,1例行MSCTA检查发现右大脑中动脉小动脉瘤,未行DSA而直接行手术治疗;17例患者MSCTA检查发现18个动脉瘤,DSA检查发现18个,手术证实为19个.MSCTA 1个后交通动脉瘤未检出,DSA检查1个前交通动脉瘤未检出.MSCTA检查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颈结构及周围血管的关系与手术结果基本一致,诊断符合率为95%.结论 MSCT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高,而且对脑动脉瘤周围血管的关系显示良好,并对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作者:王敏;赵异才;陈贵美;肖香佐;龚洪翰;纪玉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头部肿瘤放射治疗时如何合理地设置照射野,如何保护肿瘤周围重要器官,怎样摆位、固定,一直是放疗界所关注的问题[1].我院从1997年开始,对头部肿瘤放疗应用面罩适形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邓春涟;丁生苟;黎杞光;吴建国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Ⅱ期和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1年3月行根治术的Ⅱ期和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23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2.1年,全组2年生存率为68.1%,其中50例患者接受了术后辅助化疗,辅助化疗组和观察组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68.4%和67.6%(P=0.8780),50例患者接受了术后辅助放疗,辅助放疗组和观察组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60.8%和69.8%(P=0.5017).术后辅助治疗组中临床分期晚和淋巴结转移数目多者明显多于观察组(P<0.01).结论建议对临床分期晚和淋巴结转移数目多的患者进行术后辅助治疗.
作者:罗扬;冯奉仪;张湘茹;王绿化;张德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K562细胞的凋亡诱导效应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噻唑蓝(MTT)比色法、Wright-Giemsa染色、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细胞周期分析法检测K562细胞凋亡;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细胞Fas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采用比色法检测Caspase-3活性.结果白藜芦醇可抑制K562细胞增殖,并呈现典型的凋亡形态改变;DNA电泳可见明显的梯状条带;细胞周期分析显示S期细胞数明显增多,出现S/G2期阻滞.40 μmol/L白藜芦醇作用48 h到72 h后,Fas阳性率由4.1%上升到45.6%;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活性明显增强.结论白藜芦醇通过Fas依赖性Caspase-3激活途径诱导K562细胞凋亡.
作者:郝春燕;苏海翔;魏虎来;王东海;赵怀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鼻咽癌组织中survivin、bcl-2和p53蛋白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自行制作的鼻咽癌各发展阶段组织微阵列,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survivin、bcl-2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survivin蛋白在鼻咽癌和癌旁上皮中的阳性表达均高于其在鼻咽上皮组织中的表达,bcl-2、p53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上皮和鼻咽上皮组织,p53蛋白在癌旁上皮的表达高于鼻咽上皮组织;鼻咽癌组织中survivin与bcl-2,survivin与p53蛋白阳性表达密切相关.结论 survivin、bcl-2和p53基因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密切相关,共同促进鼻咽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黄东海;范松青;田勇泉;张文玲;肖健云;赵素萍;邱元正 刊期: 2004年第06期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为疱疹病毒科成员,是较早认识的与人类肿瘤相关的病毒.自1966年Old首先发现EBV与鼻咽癌(NPC)在血清学上有一定的相关性以来,大量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已证明EBV与NPC有关.约95%被EB病毒感染的患者均处于隐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状态,感染共分四型,其中Ⅱ型感染与鼻咽癌密切相关.在血细胞中EB病毒的易感细胞为B淋巴细胞,体内病毒可在鼻咽部上皮细胞内繁殖[1,2].
作者:刘明波;董淑华;唐平章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囊腺癌的误诊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1月至2003年12月诊治的56例甲状腺乳头状囊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诊断16例(28.6%),术中冷冻切片检查诊断29例(51.8%),其余11例(19.6%)术后病理检查确诊.其中42例行患侧甲状腺、峡部、锥体叶切除+对侧甲状腺次全切术,12例行双侧甲状腺全切术,2例行单纯肿块切除术.随访56例,随访时间4个月~15年,自然死亡2例、复发1例.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囊腺癌容易误诊,术前仔细触诊囊性肿块、B超及CT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术中仔细探查肿块周边可疑组织,结合术中冷冻切片检查结果有助于提高甲状腺乳头状囊腺癌的诊断率并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申志刚;符阳春;肖体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发病率低,预后差,国内报道较少.为了提高早期诊断率,改善预后,现对我院收治的10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廖峰;何泽明;秦叔逵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之一,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等临床特点.近年来发现膀胱肿瘤组织内的浸润性树突状细胞(DC)功能缺陷是膀胱局部免疫功能低下的重要原因,是膀胱肿瘤细胞免疫逃逸重要机制之一[1].研究表明环氧化酶-2(COX-2)与膀胱肿瘤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可作为预防和治疗膀胱肿瘤的新靶标.本文拟就环氧化酶-2(COX-2)和膀胱肿瘤免疫逃逸有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卓文利;靳风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2002年12月我们收治1例皮肤恶性淋巴瘤患者,采用全身电子束照射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钟睿;刘智华;黄敏;邬蒙;王小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p27蛋白表达与微卫星不稳定(MSI)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CR-SSCP法对53例散发性大肠癌分别进行p27蛋白表达水平和D18S34,TGF-βRⅡ,APC(1),TCF-2,p53(1)及Rb 6个碱基序列位点的检测.结果 53例大肠癌中25例存在微卫星不稳定,总阳性率为47.2%,其中23例存在2个以上位点的MSI,呈复制误差阳性(RER阳性),占43.4%.RER+者p27高表达率(82.6%)显著高于RER阴性者(43.3%),2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大肠癌MSI的发生可能对p27蛋白的表达有一定的上调作用.p27等一些细胞周期负调控因子在RER阳性大肠癌中的表达水平相对上调,可能是其细胞增殖活性较低、生物学行为较好的原因.
作者:陈易华;侯建新;汪盛贤;简燚;杨大春;刘德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泰素和表柔吡星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毒性.方法对59例经病理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的Ⅳ期非小细胞肺癌,采用泰素-表柔吡星(TE方案)和泰素-顺铂(TP方案)治疗.TE组:泰素120~150 mg/m2,静脉点滴,第1天;表柔吡星50~70 mg/m2,静脉注射,第1天.TP组:顺铂 25 mg/m2,静脉点滴,第1~3天,泰素用法同TE组.每28天为1个周期.结果 TE组和TP组有效率分别为50%和48%,全组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中位疾病进展期为7个月,33例接受3~4个周期治疗者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26例接受5~6个周期治疗者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 P>0.05).全组1年生存率37%(22例).TE组骨髓抑制较TP组明显,其中Ⅲ~Ⅳ度分别为70%和31%.非血液学毒性以消化道反应为主,恶心或呕吐较为常见.结论联合泰素-表柔吡星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较好,中短期治疗(3~4个周期)等同于标准的6~8个周期疗效,但有明显的血液学毒性.
作者:周宝宁;田韧;曹秀峰;周均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E-cadherin(E-cad)和EGFR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50例胃癌组织中E-cad和EGFR表达.结果 50例胃癌中E-cad和EGFR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2.0%(16/50)和76.0%(38/50);E-cad mRNA和EGFR 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8.0%(19/50)和86.0%(43/50),胃癌组织中E-cad表达率显著低于正常胃黏膜上皮和不典型增生组织;EGFR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上皮和不典型增生.E-cad低表达及EGFR高表达与胃癌组织分化、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生存期显著相关(P<0.01),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05),胃癌中E-cad表达与EGFR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E-cad和EGFR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检测E-cad和EGFR蛋白及mRNA表达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罗秉庆;郑绍光;唐青梅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