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睿;刘智华;黄敏;邬蒙;王小平
2002年12月我们收治1例皮肤恶性淋巴瘤患者,采用全身电子束照射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钟睿;刘智华;黄敏;邬蒙;王小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肾脏嗜酸细胞瘤是1种少见的肾脏实质性肿瘤,多数学者认为该肿瘤属良性,恶性少见,我们收治1例肾脏恶性嗜酸细胞瘤,报告如下.
作者:于满;胡建功;赵晓明;王志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比较硫普罗宁(凯西莱)和鸟氨酰门冬氨酸(雅博司)在肝脏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护肝治疗的效果.方法将可切除肝脏肿瘤的68例患者,按照围手术期选择不同的护肝药物随机分成硫普罗宁治疗组(35例,以下简称治疗组)和鸟氨酰门冬氨酸治疗对照组(33例,以下简称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肝、肾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手术前的一般情况,肝、肾功能和免疫功能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经围手术期的护肝治疗,术后第10天对照组AST(46.03±19.52) U/L和TBIL(8.99±3.50) mg/L的恢复明显好于治疗组AST(54.74±34.92) U/L和TBIL(11.79±12.79) mg/L(PAST<0.05,PTBIL<0.05).硫普罗宁治疗组的肝功能其他指标、肾功能、免疫功能、一般情况在术后恢复良好,2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肝脏肿瘤术后的护肝治疗方面,硫普罗宁与鸟氨酰门冬氨酸相比,是1种疗效确定,安全性好,适合在肝脏肿瘤切除的围手术期使用.
作者:赵建军;蔡建强;李桂香;张柏林;解世亮;毕新宇;车旭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院自2001年9月至2002年9月,应用立体定向伽玛射线全身治疗系统治疗胰腺癌56例,近期疗效满意,现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胰腺癌的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如下.
作者:彭兆祥;丁田贵;尹立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为疱疹病毒科成员,是较早认识的与人类肿瘤相关的病毒.自1966年Old首先发现EBV与鼻咽癌(NPC)在血清学上有一定的相关性以来,大量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已证明EBV与NPC有关.约95%被EB病毒感染的患者均处于隐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状态,感染共分四型,其中Ⅱ型感染与鼻咽癌密切相关.在血细胞中EB病毒的易感细胞为B淋巴细胞,体内病毒可在鼻咽部上皮细胞内繁殖[1,2].
作者:刘明波;董淑华;唐平章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子宫肌瘤为子宫良性肿瘤,主要由平滑肌纤维组成,故称为子宫平滑肌瘤(uterine leiomyoma),简称子宫肌瘤(uterine myoma).子宫肌瘤为女性盆腔多见的肿瘤,生育年龄妇女发病率为20%~25%.许多子宫肌瘤患者并无临床症状而在普查中发现,或因其他疾病手术探查中发现.子宫肌瘤的治疗视患者年龄,有无生育要求、肌瘤大小、部位、生长速度,有无临床症状、合并症而综合判断,确定治疗.我们就子宫肌瘤的治疗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傅芬;王春萌;廖玎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发病率低,预后差,国内报道较少.为了提高早期诊断率,改善预后,现对我院收治的10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廖峰;何泽明;秦叔逵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p27蛋白表达与大肠癌肿瘤增殖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大肠癌组织及10例正常大肠黏膜中p27蛋白表达情况,同时应用图像分析仪测量DNA含量和S期细胞百分比(S值).结果大肠癌组织DNA质量、DNA指数(DI)、S%均明显高于正常大肠黏膜(P<0.01).大肠癌中p27蛋白高表达率为62.5%(25/40),低表达率为37.5%(15/40),p27蛋白低表达与大肠癌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5).除胞核着色外,32.5%(13/40)的大肠癌出现胞质免疫阳性反应.p27蛋白胞质表达与Dukes期别晚,淋巴结发生转移显著相关(P<0.01,P<0.05).p27蛋白胞质表达阳性者S值显著高于p27蛋白胞质表达阴性者(P<0.01).结论 p27蛋白表达下降和胞质表达促进大肠癌发生发展,p27蛋白胞质表达可能是导致大肠癌细胞增殖异常活跃的重要因素.
作者:樊军伟;范培锡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脑损伤的临床特点、CT及MRI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04年4月收治的51例鼻咽癌放射治疗后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男性患者36例,女性15例,颞叶损伤的中位潜伏期为3年,脑干损伤为1年8个月.本组颞叶型18例(35.3%),脑干型19例(37.3%),小脑型2例(3.9%),混合型12例(23.5%).MRI主要表现为信号异常,T1WI以低信号为主,T2WI为高信号.35例早期用激素、大量维生素等药物治疗者,对颞叶损伤的有效率75.0%,脑干损伤为59.1%.44例随访3个月~10年,20例在出现神经症状7个月~6年内死亡,其中死于脑损伤10例,肿瘤转移5例,自杀2例,鼻咽部大出血1例,死因不明2例.现生存25例,出现神经症状后生存3个月~10年,13例能生活自理,12例需人照顾.结论放射性脑损伤首选MRI检查;以颞叶损伤相比,脑干损伤潜伏期短,症状较重,治疗效果较差.放射性脑损伤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手段,它的发生与照射剂量、照射体积及分次剂量有关.
作者:杨云利;陆海杰;梁霞;刘颖新;陈铭忠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头部肿瘤放射治疗时如何合理地设置照射野,如何保护肿瘤周围重要器官,怎样摆位、固定,一直是放疗界所关注的问题[1].我院从1997年开始,对头部肿瘤放疗应用面罩适形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邓春涟;丁生苟;黎杞光;吴建国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Ⅱ期和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1年3月行根治术的Ⅱ期和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23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2.1年,全组2年生存率为68.1%,其中50例患者接受了术后辅助化疗,辅助化疗组和观察组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68.4%和67.6%(P=0.8780),50例患者接受了术后辅助放疗,辅助放疗组和观察组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60.8%和69.8%(P=0.5017).术后辅助治疗组中临床分期晚和淋巴结转移数目多者明显多于观察组(P<0.01).结论建议对临床分期晚和淋巴结转移数目多的患者进行术后辅助治疗.
作者:罗扬;冯奉仪;张湘茹;王绿化;张德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抗孕激素米非司酮对人子宫内膜癌HHUA 细胞裸鼠移植瘤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子宫内膜癌HHUA细胞,裸鼠皮下接种HHUA细胞建立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2组,分别应用米非司酮、精制花生油治疗4周,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各组裸鼠移植瘤细胞周期时相和凋亡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凋亡基因bcl-2、Fas和FasL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米非司酮治疗组裸鼠移植瘤细胞G0/G1期比例升高,S期细胞比例(SPF)降低(P<0.05),移植瘤细胞凋亡率为15.03%±2.19%,明显高于对照组(3.06%±1.13%)(P<0.01);移植瘤细胞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而Fas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抗孕激素米非司酮通过调节移植瘤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基因,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张秋实;李继俊;林仲秋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雷公藤红素抑制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增殖的机理.方法通过生长曲线、H-E染色以及流式细胞仪分析雷公藤红素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株ECV304体外增殖状况.结果在体外雷公藤红素能够明显抑制内皮细胞株ECV304增殖,低浓度(5 μg/ml、10 μg/ml和15 μg/ml)的雷公藤红素主要引起血管内皮细胞S期受阻,高浓度(20 μg/ml)同时还表现为细胞毒作用,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坏死.结论雷公藤红素通过阻碍DNA合成及细胞毒作用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增殖.
作者:周幽心;孙成法;许期年;沈海林;黄煜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蛋白p16在恶性血液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3例恶性血液病细胞表面p16蛋白的表达情况,以7例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作为对照.结果恶性血液病细胞p16蛋白表达阳性率(72.1%)明显低于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100.0%)(P<0.05),其中淋巴细胞白血病显著低于非淋巴细胞白血病(P<0.05).对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诱导缓解治疗后,p16蛋白阴性组完全缓解率为8.3%(1/12),明显低于p16蛋白阳性组(25.8%,8/31)(P<0.05).结论 p16蛋白在恶性血液病中表达减弱,它与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生更为密切,并具有一定的预后判断价值.
作者:李芳;姚建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Survivin与胃癌细胞凋亡、增殖和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urvivin、CD34及Ki-67在胃不同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应用TUNEL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Survivin蛋白在正常胃黏膜中无表达,在不典型增生组织中Survivin蛋白呈不同程度表达,平均表达阳性率为27.6%(27/98),与正常胃黏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轻度不典型增生(17.9%,10/56)与重度不典型增生(40.5%,17/42)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度不典型增生与胃癌(48.7%,73/15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Survivin蛋白阳性者细胞凋亡指数(0.60%)与阴性者(0.94%)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Survivin蛋白阳性者增殖指数和微血管密度也明显大于阴性者(P<0.05).从轻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到胃癌的发展过程中,凋亡指数逐渐减小,增殖指数逐渐增大,微血管密度逐渐增大.结论 Survivin的表达可抑制胃癌细胞凋亡、促进胃癌细胞增殖,与肿瘤血管形成密切相关.
作者:李凤朝;孔庆兖;杨雪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F/LVO方案时辰化疗治疗ⅢA期胃癌患者的疗效.方法将46例行D2根治术后的ⅢA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A组(时辰化疗组)和B组(对照组:常规化疗).结果 A组和B组的1年生存率(OS)分别为90.9%(20/22)和83.3%(20/24)(P>0.05);3年生存率分别为72.7%(16/22)和33.3%(8/24),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和B组的1年病情无进展生存率(DFS)分别为81.8%(18/22)和50.0%(12/24);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4.5%(12/22)和16.7%(4/24),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时辰化疗是ⅢA期胃癌患者D2根治术后较为理想的辅助化疗模式.
作者:瞿广桥;杨继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E-cadherin(E-cad)和EGFR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50例胃癌组织中E-cad和EGFR表达.结果 50例胃癌中E-cad和EGFR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2.0%(16/50)和76.0%(38/50);E-cad mRNA和EGFR 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8.0%(19/50)和86.0%(43/50),胃癌组织中E-cad表达率显著低于正常胃黏膜上皮和不典型增生组织;EGFR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上皮和不典型增生.E-cad低表达及EGFR高表达与胃癌组织分化、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生存期显著相关(P<0.01),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05),胃癌中E-cad表达与EGFR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E-cad和EGFR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检测E-cad和EGFR蛋白及mRNA表达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罗秉庆;郑绍光;唐青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K562细胞的凋亡诱导效应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噻唑蓝(MTT)比色法、Wright-Giemsa染色、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细胞周期分析法检测K562细胞凋亡;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细胞Fas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采用比色法检测Caspase-3活性.结果白藜芦醇可抑制K562细胞增殖,并呈现典型的凋亡形态改变;DNA电泳可见明显的梯状条带;细胞周期分析显示S期细胞数明显增多,出现S/G2期阻滞.40 μmol/L白藜芦醇作用48 h到72 h后,Fas阳性率由4.1%上升到45.6%;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活性明显增强.结论白藜芦醇通过Fas依赖性Caspase-3激活途径诱导K562细胞凋亡.
作者:郝春燕;苏海翔;魏虎来;王东海;赵怀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P504S、p63、34βE12在前列腺病变组织中的表达,以评估其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检测43例前列腺腺癌、27例前列腺重度上皮瘤变、40例前列腺结节性增生组织中P504S、p63、34βE12的表达情况.结果 P504S在前列腺癌性腺体与重度上皮瘤变、前列腺结节性增生腺体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之间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但在Gleason评分分值显示,不同的前列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p63、34βE12在所有前列腺癌腺体组织中均呈阴性,在重度上皮瘤变组织中呈弱阳性、阳性或强阳性,在前列腺结节性增生组织中均呈强阳性.结论 P504S是前列腺腺癌敏感而特异性的标志物,其与p63、34βE12联合标记在前列腺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临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前列腺腺癌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作者:肖芹;顾学文;陈月香;王翠梅;田秀春;朱长仁;吴晓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囊腺癌的误诊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1月至2003年12月诊治的56例甲状腺乳头状囊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诊断16例(28.6%),术中冷冻切片检查诊断29例(51.8%),其余11例(19.6%)术后病理检查确诊.其中42例行患侧甲状腺、峡部、锥体叶切除+对侧甲状腺次全切术,12例行双侧甲状腺全切术,2例行单纯肿块切除术.随访56例,随访时间4个月~15年,自然死亡2例、复发1例.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囊腺癌容易误诊,术前仔细触诊囊性肿块、B超及CT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术中仔细探查肿块周边可疑组织,结合术中冷冻切片检查结果有助于提高甲状腺乳头状囊腺癌的诊断率并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申志刚;符阳春;肖体君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