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的免疫增强剂-草分枝杆菌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刘福坤;祁晓平;陈彻

关键词:草分枝杆菌, 免疫治疗, 细胞动力学, 大肠癌
摘要:目的探讨草分枝杆菌制剂(乌体林斯)体外对肿瘤细胞的影响和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理作用.方法体外实验采用Lovo结肠癌细胞株按不同的浓度加入草分枝杆菌制剂,应用流式细胞仪对癌细胞周期动力学进行检测,同时观察草分枝杆菌制剂对大肠癌细胞株凋亡和增殖的影响.在临床应用中,分实验组和对照组观察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应用草分枝杆菌制剂对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药物处理后各组S期细胞数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下降(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增殖指数显著降低(P<0.01);加入草分枝杆菌制剂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临床对比研究中发现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应用乌体林斯能够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结论草分枝杆菌制剂不仅能直接抑制癌细胞增殖,而且能通过调控癌细胞的细胞周期而促进其凋亡.乌体林斯与化疗联合应用可显著减轻化疗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抑制,增强机体对化疗的耐受性,有利于提高肿瘤的综合治疗效果.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外周血CK19 mRNA检测在判断乳腺癌微转移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CK19 mRNA检测对判断乳腺癌微转移的价值.方法应用RT-PCR法检测66例乳腺癌患者术前和综合治疗6个月、1年后外周血中CK19 mRNA表达状况,并以3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和30例正常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结果 66例乳腺癌和3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CK19 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90.9%(60/66)和3.3%(1/30),30正常健康女性均阴性,相互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和无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分别为97.7%(43/44)和77.3%(17/22),相互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治疗6个月和1年后阳性率分别为28.8%(19/66)和33.3%(22/66),与术前(90.9%,60/66)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CK19 mRNA检测可以早期预测乳腺癌发生的血道微转移.

    作者:胡相起;高继绪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卵巢癌11例误诊分析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确诊后5年生存率仅为25%~30%[2],由于其无特异性症状,部位隐蔽,又缺乏早期诊断方法,并且卵巢肿瘤类型很多,其大小、性状各异.当卵巢肿块增大出现扭转、破裂、感染、恶变等并发症时,易误诊为其他疾病,从而延误治疗时机,我院近6年来收治卵巢肿瘤81例,现将11例误诊病例分析如下.

    作者:张引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喉癌全喉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

    目的了解喉癌全喉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1996年193例喉癌进行全喉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局部复发的18例患者进行总结,明确局部复发的部位、时间以及再次治疗的效果.结果 全喉切除术后18例(9.3%)患者出现局部复发.局部复发部位:气管造瘘口复发6例(33.3%)、咽复发11例(61.1%)、气管造瘘口合并咽复发1例(5.6%).复发患者中有2例同时合并颈段食管受累(11.1%).局部复发的时间为6~20个月,平均10.2个月.复发患者的3年和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20.0%和0.复发后距死亡的间隔时间为2~51个月,平均23.7个月.造瘘口复发和咽复发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33.3%(2/6)和63.6%(7/11).术后复发患者再次行局部手术的7例生存均超过3年,经再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局部复发患者的生存率相互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全喉切除术后局部复发主要包括造瘘口和咽部复发.局部复发后的预后很差.咽部复发者较造瘘口复发者预后好,应采取更积极的手术治疗.

    作者:刘巍巍;谢汝华;陈直华;区深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18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625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共发生心律失常187例.<60岁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24.6%,≥60岁者为36.6%;术前合并心血管疾病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87.2%;食管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7.7%,贲门癌为22.1%;颈部吻合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3.0%,弓下吻合者为22.3%;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年龄、术前合并心血管疾病、吻合部位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充分的术前准备,加强术后监护,纠正缺氧可以预防或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作者:李华;杨捷生;陈于平;陈玉泉;杨卫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胃癌组织中MMP-9和CD44V6表达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MMP-9和CD44V6表达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85例胃癌组织中CD44V6和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CD44V6阳性表达率为47.06%(40/85);MMP-9阳性表达率为43.53%(37/85).胃癌组织中CD44V6表达与MMP-9表达显著相关(P<0.05);CD44V6和MMP-9均阳性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TNM分期及脉管浸润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CD44V6和MMP-9均阳性表达的胃癌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6.25%、28.13%和28.13%,其他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25%、71.19%和59.33%,前者显著低于后者(P均<0.05).结论 CD44V6和MMP-9表达的与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显著相关.

    作者:张成武;裘华森;邹寿椿;赵大建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贲门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作为贲门癌1种新的临床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应用PCR-ELISA法测定30例贲门癌、癌旁、残端组织和10例正常黏膜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30例贲门癌组织中28例端粒酶阳性,阳性率为93.3%,高于癌旁(66.7%)和残端组织(13 3%)端粒酶活性;而正常黏膜均为阴性.结论端粒酶表达具有很高的肿瘤特异性,对贲门癌的临床诊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尚晓滨;李保庆;刘俊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明胶酶B及其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与食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目的研究明胶酶B(gelatin B)及其相应的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细胞浸润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50例食管癌组织中明胶酶B及TIMP-1的表达.结果明胶酶B在食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6.0%,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earson列联系数为0.343,P<0.05),TIMP-1在食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0.0%,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earson列联系数为0.333,P<0.05).结论明胶酶B促进食管癌转移,TIMP-1对食管癌有独立的抑制作用.通过检测食管癌组织中的明胶酶B及TIMP-1的表达,对预后的评估有一定价值.

    作者:李咏梅;严祥;吴静;祁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食管、贲门癌患者手术中意外的处理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患者术中意外情况发生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1年来5 165例食管、贲门癌患者手术中意外的发生情况及处理措施.结果术中发生胸主动脉出血39例(0.76%),奇静脉损伤45例(0.87%),气管、支气管损伤23例(0.45%),胸导管损伤55例(1.06%),脾脏出血30例(0.58%),胃左血管出血19例(0.37%),食管胃吻合口出血18例(0.35%),颈内静脉出血1例.术中意外情况总发生率为4.45%(230/5 165).结论术前检查完善、准备充分、准确评估肿瘤外侵程度和范围及术中沉着冷静和扎实的基本功,是防治术中发生各种意外情况的关键.

    作者:张兴国;李道堂;罗景玉;刘希斌;李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鼻腔鼻窦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9例报告

    鼻腔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上少见,因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确诊有一定的难度.我院1997年7月~2001年6月共收治9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邬旭;关庆捷;李芳;白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基于树突状细胞的卵巢癌免疫治疗策略

    卵巢癌患者早期很少有明显症状,60%~70%的卵巢癌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经典的治疗方法是根治性手术配合术后多疗程化疗,尽管多数患者初对联合治疗有一定的反应,但常因复发不治而死亡,其5年生存率仅为20%~30%[1].

    作者:赵清平;高国兰;彭芝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胸苷激酶基因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性研究

    目的探讨逆转录病毒(RV)载体介导的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转染小鼠乳腺癌细胞,联合抗病毒药物丙氧鸟苷(GCV)对小鼠乳腺癌细胞系MA782/5S-8102体外杀伤作用及其产生的旁观者效应.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GINaTK载体转入包装细胞PA317、G418筛选抗性克隆,采用PCR方法检测HSV-TK基因整合情况.取滴度高的病毒上清液感染小鼠乳腺癌细胞MA782/5S-8102,经G418筛选后,得到带有HSV-TK基因的MA782/5S-8102/TK细胞;将MA782/5S-8102和MA782/5S-8102/TK细胞按不同比例混合培养后,给予10 tg/ml GCV,4天后采用MTT法计算细胞成活率(SR),观察旁观者效应.结果 GINaTK载体成功转入包装细胞PA317,病毒滴度为4.0×104 cfu/ml.用病毒上清液感染MA782/5S-8102,成功得到了表达HSV-TK基因的MA782/5S-8102/TK细胞.混合培养结果显示,当MA782/5S-8102/TK细胞数占混合细胞数10%时,低浓度(10 μg/ml)的GCV就可将50%左右的肿瘤细胞杀死.结论逆转录病毒可介导HSV-TK基因转入小鼠乳腺癌细胞MA782/5S-8102并获稳定表达,RV-HSV-TK/GCV系统杀伤癌细胞存在旁观者效应.

    作者:陈道桢;张丽珊;鲁晓萱;王静;李淑锋;苏宁;刘璐;黄鹰;童冠圣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微阵列技术在卵巢癌研究中的应用

    由于卵巢癌缺乏早期症状,约有70%患者诊断时已属晚期.早期卵巢癌5年生存率可达90%,而晚期仅为20%~30%[1].所以,寻找有效的筛查及早期诊断的方法是1项非常重要和紧迫的工作.

    作者:罗军;谢兰;彭芝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肿瘤相关物质群水平对2性肿瘤复发转移的诊断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物质群(TSGF)对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比色法测定292例复发性恶性肿瘤患者及134例健康人的血清TSGF水平.结果各种复发性恶性肿瘤患者血清TSGF水平(x±s)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70.7±12.6)U/ml V.s(54.5±5.2)U/ml,P<0.01];肿瘤转移患者血清TSGF水平高于局部复发组[(73.1±13.1)U/ml V.s(67.7±9.9)U/ml,P<0.0L],尤其是肺、骨转移癌患者(P<0.01);以64 U/ml为临界值时,TSGF检测复发转移瘤的敏感性为69.5%、特异性为97.0%.结论血清TSGF水平对恶性肿瘤的监测具有高度敏感性、高度特异性和广谱性,是监测其复发转移的重要指标.

    作者:刘陶文;陈煌基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人类ARL-1重组蛋白特异性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目的制备ARL-1重组蛋白及其特异性抗体.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PQE-ARL-1原核表达载体,在M15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制备ARL-1重组蛋白,再将此蛋白免疫健康新西兰兔,制备ARL-1特异性抗体.结果 ARL-1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经Ni+-NTA(次氮基三乙酸)琼脂柱纯化,获得纯蛋白,将此蛋白免疫健康新西兰兔,制备出抗人ARL-1特异性抗体,经环状沉淀试验及双琼脂扩散试验检测出抗体效价达1:20 000.结论人类ARL-1重组蛋白及其特异性抗体的制备,为进一步研究ARL-1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并且探讨用此抗体携带放射性同位素或抗肿瘤药物对于肝癌细胞进行定向性杀伤提供了可能性.

    作者:郑春华;周胜华;万腊香;曹德良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甲状腺肿瘤组织中c-myc和PCNA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c-my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诊断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8例甲状腺腺瘤和30例甲状腺癌组织中c-myc和PCNA的表达.结果 c-myc和PCNA在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27/30)和80.0%(24/30),显著高于腺瘤组织分别为42.9%(12/28),53.6%(15/28),P<0.05.腺瘤组织中c-myc主要表达于细胞核,阳性率为83.3%;而腺癌组织则多表达于细胞质,阳性率为88.9%.甲状腺肿瘤中c-myc表达和PC-NA表达无相关性.结论检测c-myc、PCNA的表达有助于甲状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甲状腺肿瘤中c-myc表达与PCNA表达无协同作用.

    作者:罗泊涛;李德祥;郑洪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前后血清IL-12和sTNFR-Ⅰ水平的改变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前后血清IL-12和sTNFR-I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6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前后血清IL-12和sTNFR-Ⅰ水平的改变,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肝癌组治疗前IL-12水平降低,sTNFR-Ⅰ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患者血清IL-12水平升高,sTNFR-Ⅰ水平降低,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应用免疫调节剂组较未应用组血清IL-12水平升高和sTNFR-Ⅰ水平下降更显著.结论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12和sTNFR-Ⅰ的水平,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免疫状况,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能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给予合理的过继免疫治疗能增强这种作用.

    作者:黄文;周殿元;许刚;王继德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参麦注射液对阿霉素所致大鼠心肌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SMI)对阿霉素(ADM)诱导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抗氧化作用.方法选用ADM诱导大鼠心肌损伤模型.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20只,分别为正常组、治疗组、对照组.正常组:实验第1~9天注射生理盐水,每天3 ml/kg,1次/天.治疗组:实验第1~9天注射参麦注射液,每天3 ml/kg,1次/天,第4天注射阿霉素,隔天1次,连用3次,用生理盐水配置成1 mg/ml,每次3 mg/kg.对照组实验1~9天注射生理盐水,每天3 ml/kg,1次/天.第4天注射阿霉素,以后隔天1次,连用3次,用生理盐水配置成1 mg/ml,每次3 mg/kg.到期测定血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进行心肌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组MDA水平明显高于治疗组,对照组SOD水平则显著低于治疗组,即加用SMI可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SMI能明显减轻大鼠心肌损伤,对照组与治疗组比较,治疗组心肌损伤明显减轻,治疗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参麦注射液有抗氧化作用,与对照组比较,血SOD水平升高,MDA水平降低,心肌病理计分下降.结论 参麦注射液有抗氧化作用和对阿霉素所引起的心脏毒性具有保护作用,为临床寻找有效的阿霉素所致心肌损伤保护药物提供良好的客观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丽;马琍;卢致辉;章卫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原发性肾盂鳞状细胞癌5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肾盂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例肾盂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随访情况.结果肾盂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占同期所有肾盂肿瘤的5.2%(5/97).中位年龄51岁(40~67岁),2例为早期(A期、B期),3例为晚期(D期).4例低分化鳞状细胞癌,1例高分化鳞状细胞癌.5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4例出现转移并辅助化疗或放疗.2例失访,其余3例2年内均死于肿瘤.结论肾盂鳞癌转移率高,预后差.

    作者:王燕;钱洪;鲁海珍;杨秋敏;王子平;孙燕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端粒酶活性及c-myc、p16表达与胃黏膜癌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及c-myc、p16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PCR-ELISA法检测171例胃癌及相关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myc、p16蛋白表达状况.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和c-myc蛋白的表达率均高,p16蛋白表达率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织p16蛋白表达率高.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肠化组织中,端粒酶阳性和阴性组c-myc和p16蛋白表达率相互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和阴性组c-myc蛋白表达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p16的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肠化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和c-myc的高表达及p16的失活具有协同性,c-myc的激活,p16的失活可能是端粒酶活化的1个必要条件.

    作者:顾艳宏;赵志泉;张国新;张红杰;郝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癌伴脾功能亢进10例分析

    自1998年8月以来,我们对32例中晚期肝癌患者行肝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或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therapy and embolization,TACE),其中10例合并脾功能亢进,行部分脾栓塞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小华;罗伟炎;罗雄辉;陈育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