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力尔凡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的临床观察

刘新兰;李云霞;王轶萍

关键词:恶性胸腹腔积液, 力尔凡, 化学治疗
摘要:恶性胸腹腔积液是晚期癌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中以肺癌、乳腺癌、胃癌及卵巢癌为多见[1].如何有效地控制恶性胸腹腔积液是肿瘤姑息治疗的重要课题.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环氧合酶-2抑制剂Celebrex对胰腺癌PC-3细胞株VEGF和PGE2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合酶(CoX)-2抑制剂Celebrex,对胰腺癌PC-3细胞株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前列腺素E2(PGE2)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放射免疫测定(RIA)方法,检测选择性COX-2抑制剂Celebrex与胰腺癌PC-3细胞VEGF和PGE2表达间的时间-效应关系和剂量-效应关系.结果 Celebrex在一定时间和剂量范围内可抑制PC-3细胞株中VEGF和PGE2的表达,且VEGF和PGE2的变化趋势一致.结论 COX-2可能参与了PC-3细胞VEGF的分泌,而PGE2则可能在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介导作用.

    作者:谢传高;王兴鹏;董育玮;杜勤;蔡建庭;钱可大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卵巢癌细胞DNA倍体、p21及p53基因表达产物定量分析

    目的探讨卵巢癌DNA倍体、p21及p53基因定量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和荧光免疫技术,对39例卵巢癌组织的卵巢癌细胞和9例正常卵巢组织的卵巢细胞的染色体倍体、p21基因和p53基因表达产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在卵巢癌组织中DNA的异倍体率、p21、p53基因蛋白产物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应用FCM定量测定卵巢癌细胞中的DNA倍体、p21及p53基因表达产物,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杨淑琴;冯秋红;刘荷一;左连富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外周血CK19 mRNA检测在判断乳腺癌微转移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CK19 mRNA检测对判断乳腺癌微转移的价值.方法应用RT-PCR法检测66例乳腺癌患者术前和综合治疗6个月、1年后外周血中CK19 mRNA表达状况,并以3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和30例正常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结果 66例乳腺癌和3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CK19 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90.9%(60/66)和3.3%(1/30),30正常健康女性均阴性,相互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和无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分别为97.7%(43/44)和77.3%(17/22),相互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治疗6个月和1年后阳性率分别为28.8%(19/66)和33.3%(22/66),与术前(90.9%,60/66)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CK19 mRNA检测可以早期预测乳腺癌发生的血道微转移.

    作者:胡相起;高继绪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乳腺癌的生物治疗进展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的进展,生物治疗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后的另1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手段,特别是近年来人类基因组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进一步推动了生物治疗的发展,目前乳腺癌的生物治疗已成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作者:张涛;张保宁;宣立学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Marimastat对裸鼠原位种植人胃癌生长和转移抑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Marimastat对胃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人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完整组织块裸鼠原位种植,建立胃癌转移模型.移植7天后开始腹腔内注射Marimastat,隔天1次,剂量为0 mg/kg(对照组)、10 mg/kg、30 mg/kg、60 mg/kg(治疗组),共用8周,第9周处死动物,测量原位肿瘤大小、抑瘤率、肿瘤微血管密度(MVD)、MMP-9的高表达率、观察肿瘤转移情况.结果治疗组原位肿瘤瘤重明显较对照组轻,肿瘤肝脏转移、腹膜转移、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和肿瘤组织MMP-9高表达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与Marimastat剂量呈正相关.结论 Mari-mastat对体内胃癌的生长及转移均有抑制作用.

    作者:林峰;朱雄伟;王强;江道振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原发性肾盂鳞状细胞癌5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肾盂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例肾盂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随访情况.结果肾盂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占同期所有肾盂肿瘤的5.2%(5/97).中位年龄51岁(40~67岁),2例为早期(A期、B期),3例为晚期(D期).4例低分化鳞状细胞癌,1例高分化鳞状细胞癌.5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4例出现转移并辅助化疗或放疗.2例失访,其余3例2年内均死于肿瘤.结论肾盂鳞癌转移率高,预后差.

    作者:王燕;钱洪;鲁海珍;杨秋敏;王子平;孙燕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肿瘤相关物质群水平对2性肿瘤复发转移的诊断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物质群(TSGF)对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比色法测定292例复发性恶性肿瘤患者及134例健康人的血清TSGF水平.结果各种复发性恶性肿瘤患者血清TSGF水平(x±s)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70.7±12.6)U/ml V.s(54.5±5.2)U/ml,P<0.01];肿瘤转移患者血清TSGF水平高于局部复发组[(73.1±13.1)U/ml V.s(67.7±9.9)U/ml,P<0.0L],尤其是肺、骨转移癌患者(P<0.01);以64 U/ml为临界值时,TSGF检测复发转移瘤的敏感性为69.5%、特异性为97.0%.结论血清TSGF水平对恶性肿瘤的监测具有高度敏感性、高度特异性和广谱性,是监测其复发转移的重要指标.

    作者:刘陶文;陈煌基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环氧合酶-2、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癌、不典型增生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OX-2及PCNA在232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它们的预后意义.结果COX-2、PCNA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表达率明显低于不典型增生者(P<0.0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非癌组织(P<0.05~0.01);COX-2及PCNA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血管浸润均密切相关(P<0.01);COX-2阳性表达及PCNA高表达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或低表达者(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COX-2表达、浸润深度、血管浸润均为胃癌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COX-2、PCNA在胃癌组织中过度表达,与胃癌的生长和浸润转移关系密切,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作者:石海;许建明;胡乃中;谢惠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基于树突状细胞的卵巢癌免疫治疗策略

    卵巢癌患者早期很少有明显症状,60%~70%的卵巢癌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经典的治疗方法是根治性手术配合术后多疗程化疗,尽管多数患者初对联合治疗有一定的反应,但常因复发不治而死亡,其5年生存率仅为20%~30%[1].

    作者:赵清平;高国兰;彭芝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放疗及放、化疗结合治疗食管癌280例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放射治疗结合DF方案化疗对食管癌的治疗价值.方法将28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2个组进行临床研究,一组140例行放射治疗后配合DF方案化疗(放化组),另一组140例行单纯放射治疗(单放组).放射治疗采用60Co γ射线常规照射,DT 60~70 Gy;化疗在放疗后1个月内进行,每3周化疗1个周期,共4~6个周期.2组均随访3年.结果放化组与单放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2 1%、45.0%、34.2%和46.4%、32.1%、17.8%,放化组1、2、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单放组(P<0.05),且无严重不良反应,2组局部控制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放化组远处转移率明显低于单放组(P<0.01).结论放射治疗后配合DF方案化疗对食管癌患者疗效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侯良宝;刘士霞;王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卵巢癌11例误诊分析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确诊后5年生存率仅为25%~30%[2],由于其无特异性症状,部位隐蔽,又缺乏早期诊断方法,并且卵巢肿瘤类型很多,其大小、性状各异.当卵巢肿块增大出现扭转、破裂、感染、恶变等并发症时,易误诊为其他疾病,从而延误治疗时机,我院近6年来收治卵巢肿瘤81例,现将11例误诊病例分析如下.

    作者:张引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肝癌间质及癌旁病变的病理分析

    目的研究肝癌间质及癌旁病变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在20例肝癌组织标本中取45个癌结节,分别在癌结节中间、癌旁肝组织等部位取组织4块,连续切片,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19个结节有完整窦内皮细胞围绕癌巢,其中癌结节肉眼小于3cm者13个,大于3 cn者6个.26个癌结节无完整窦内皮细胞围绕癌巢,其中癌结节直径大于3 cm者24个,小于3 cm者2个.20例中有13例合并肝硬化,17例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HBsAg阳性.结论病理连续切片,显微镜下观察肝癌间质及癌旁病变是预测肝癌患者预后的重要病理学指标.

    作者:丁运良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癌伴脾功能亢进10例分析

    自1998年8月以来,我们对32例中晚期肝癌患者行肝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或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therapy and embolization,TACE),其中10例合并脾功能亢进,行部分脾栓塞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小华;罗伟炎;罗雄辉;陈育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人端粒酶hTRT在癌旁黏膜上皮和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食管黏膜鳞状上皮和食管鳞癌组织中端粒酶hTRT的表达,并探讨其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10例正常食管黏膜、35例癌旁食管黏膜上皮,120例食管癌组织微阵列中端粒酶hTRT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食管黏膜鳞状上皮细胞未见端粒酶hTRT阳性表达,癌旁黏膜上皮和癌组织端粒酶hTRT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3%和81.7%.癌组织hTRT的表达与癌组织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 05).结论端粒酶hTRT的激活表达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转化密切相关,端粒酶hTRT的重新激活可能在食管癌的组织发生中起关键性作用.

    作者:吴名耀;吴贤英;庄楚香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鼻腔鼻窦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9例报告

    鼻腔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上少见,因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确诊有一定的难度.我院1997年7月~2001年6月共收治9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邬旭;关庆捷;李芳;白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甲状腺肿瘤组织中c-myc和PCNA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c-my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诊断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8例甲状腺腺瘤和30例甲状腺癌组织中c-myc和PCNA的表达.结果 c-myc和PCNA在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27/30)和80.0%(24/30),显著高于腺瘤组织分别为42.9%(12/28),53.6%(15/28),P<0.05.腺瘤组织中c-myc主要表达于细胞核,阳性率为83.3%;而腺癌组织则多表达于细胞质,阳性率为88.9%.甲状腺肿瘤中c-myc表达和PC-NA表达无相关性.结论检测c-myc、PCNA的表达有助于甲状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甲状腺肿瘤中c-myc表达与PCNA表达无协同作用.

    作者:罗泊涛;李德祥;郑洪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的研究进展

    细胞凋亡的抑制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对化疗、放疗不敏感有密切关系.和bcl-2家族一样,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IAP)也是抑制细胞凋亡的重要成分.

    作者:杨建辉;许辉东;李国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明胶酶B及其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与食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目的研究明胶酶B(gelatin B)及其相应的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细胞浸润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50例食管癌组织中明胶酶B及TIMP-1的表达.结果明胶酶B在食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6.0%,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earson列联系数为0.343,P<0.05),TIMP-1在食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0.0%,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earson列联系数为0.333,P<0.05).结论明胶酶B促进食管癌转移,TIMP-1对食管癌有独立的抑制作用.通过检测食管癌组织中的明胶酶B及TIMP-1的表达,对预后的评估有一定价值.

    作者:李咏梅;严祥;吴静;祁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18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625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共发生心律失常187例.<60岁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24.6%,≥60岁者为36.6%;术前合并心血管疾病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87.2%;食管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7.7%,贲门癌为22.1%;颈部吻合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3.0%,弓下吻合者为22.3%;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年龄、术前合并心血管疾病、吻合部位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充分的术前准备,加强术后监护,纠正缺氧可以预防或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作者:李华;杨捷生;陈于平;陈玉泉;杨卫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喉癌全喉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

    目的了解喉癌全喉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1996年193例喉癌进行全喉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局部复发的18例患者进行总结,明确局部复发的部位、时间以及再次治疗的效果.结果 全喉切除术后18例(9.3%)患者出现局部复发.局部复发部位:气管造瘘口复发6例(33.3%)、咽复发11例(61.1%)、气管造瘘口合并咽复发1例(5.6%).复发患者中有2例同时合并颈段食管受累(11.1%).局部复发的时间为6~20个月,平均10.2个月.复发患者的3年和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20.0%和0.复发后距死亡的间隔时间为2~51个月,平均23.7个月.造瘘口复发和咽复发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33.3%(2/6)和63.6%(7/11).术后复发患者再次行局部手术的7例生存均超过3年,经再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局部复发患者的生存率相互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全喉切除术后局部复发主要包括造瘘口和咽部复发.局部复发后的预后很差.咽部复发者较造瘘口复发者预后好,应采取更积极的手术治疗.

    作者:刘巍巍;谢汝华;陈直华;区深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