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鹏;杨熙鸿;林建英;陈伟正
我院于1999年10月~2000年1月采用CT引导下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肺癌35例,我们从CT影像学角度进行初步评价,探讨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肺癌的近期疗效.
作者:潘海英;魏经国;王耀程;黄进;孔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70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伴上腹部隐痛不适4个月,于2000年3月11日入院.患者4个月前出现进食后发噎,以进干性食物明显,后吞咽困难逐渐加重.体检:营养中等,发育正常.
作者:刘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可特异性地与血管内皮细胞膜受体结合,促进微血管形成.我们检测了其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贾军;杨世勇;张志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凋亡相关基因Fas、bax和bcl-2蛋白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对70例食管鳞癌组织中Fas、bax和bcl-2蛋白进行定量检测.结果Fas阳性42例(60.0%),Fas蛋白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明显相关(P<0.05),与肿瘤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与否无明显相关性(P>0.05);bax阳性39例(55.7%),bcl-2阳性65例(91.5%),bax和bcl-2蛋白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Fas、bax和bcl-2基因与食管癌发生和发展有关.
作者:张明;赵志毅;涂响安;刘丽萍;左连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肾细胞癌组织中CD44V6、nm23-H1、PCNA和bcl-2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肾细胞癌组织中上述4项基因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肾细胞癌组织中CD44V6、nm23-H1、PCNA和bcl-2的表达率分别为23.3%、50.0%、66.7%和36.7%.CD44V6、PCNA的高表达与肾细胞癌的脉管浸润密切相关.CD44V6的高表达还与组织学类型密切相关.nm23-H1、bcl-2的表达与肾细胞癌的脉管浸润、组织学类型及组织学分级无关.结论CD44V6、PCNA高表达是判断肾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良好指标.
作者:张秋萍;韩辉;程世华;关宏伟;杜长春;李泉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比较B超扫描与临床触诊在检查鼻咽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灶放疗前后有无数量、大小等方面不同的结果,探讨B超扫描在鼻咽癌颈淋巴结检查中的价值.方法对125例初发和复发的鼻咽癌患者颈淋巴结在放疗前、后进行临床触诊及B超检查,记录颈淋巴结有无、数量、大小等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25例患者临床触诊共检出淋巴结302个,B超检出363个,触诊漏检率达16.8%.触诊双侧颈N0和单侧颈N0的假阴性率分别为31.4%和30.8%.颈淋巴结融合成团的8例患者,临床触诊其大的淋巴结均≥4 em,而B超检查结果均<4 cm.29例复发患者,B超发现其中5例除单侧上颈有淋巴结外,同侧下颈也有淋巴结,共7个,触诊未及.13例超重或肥胖患者颈淋巴结大小触诊与B超检查有显著性差异(P<0.05).放疗结束时对残留淋巴结的检查比较,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超检查较临床触诊鼻咽癌患者颈淋巴结准确性更高,对临床分期、指导鼻咽癌患者的治疗和判断预后均有积极意义.
作者:胡学锋;蒋军;卢秋霞;陈兴;邓小芸;刘冬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p53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在大肠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已得到广泛研究,但伴随着p53基因改变,大肠癌患者血清p53抗体状况的研究,国内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免疫组化法(1HC),分别检测大肠癌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清p53抗体及肿瘤组织中p53蛋白表达状况,探讨p53抗体作为1种非侵袭性肿瘤标记物,替代组织中p53蛋白表达的特异性及其在大肠肿瘤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作者:曹立宇;欧玉荣;张洪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雌激素调节基因孕激素受体(PR)、pS2及组织蛋白酶-D(Cath-D)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PR、pS2及Cath-D的表达.结果PR、pS2的表达与ER表达呈正相关性(P<0.01);随组织学分级的增加,PR、pS2的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P<0.01或P<0.05).肿瘤实质Cath-D表达与淋巴结转移、ER状态、组织学分级无关.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间质Cath-D高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结论PR、pS2表达与ER有关,PR、pS2确能反映雌激素调节系统的完整性,可作为预测内分泌治疗效果的指标.间质Cath-D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Cath-D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
作者:罗峻;林宜先;熊永炎;龚玲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制肿瘤患者全肠外营养(TPN)管理软件,方便临床医生对肿瘤患者快速、准确的制订TPN治疗方案,并对治疗效果有效监测.方法采用Delphi 4.0为编程语言在Windows 98平台上开发研制.结果该系统利用Windows界面直接操作,具有多个开放型的数据库结构.界面包含多窗口,下拉菜单和鼠标支持,可进行数据编辑、自动计算、查询、报表输出.结果以数据库形式保存,可连接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论该系统主要功能为评价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自动计算全静脉营养配方;可连续性监测TPN对肿瘤患者辅助治疗效果,指导修正方案;该系统且含病案管理的功能,便于进行长期随访和进行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张庆英;吴利标;许建衡;刘婉秀;林昆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1972年1月至1997年1月收治阴道恶性肿瘤132例,其中阴道透明细胞癌12例,占9%.现对1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本病发病原因、发病年龄及治疗与预后的关系进行探讨,以寻求合理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曾四元;李诚信;钟传庆;万建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bcl-2和c-myc基因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方法对80例胃癌及癌旁组织标本进行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bcl-2、c-myc及两者共同阳性表达率在胃癌组织中分别为46.3%、67.5%、37.5%;在癌旁移行粘膜中分别为68.0%、84.0%、68.0%;在受侵粘膜中分别为3.6%、67.9%、3.6%;在癌旁伴癌前病变粘膜中分别为57.1%、82.1%、57.1%;在癌旁不伴癌前病变粘膜中分别为0、41.7%、0.其中bcl-2单独表达或与c-myc共同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在胃癌、移行粘膜、伴癌前病变癌旁粘膜均显著高于受侵粘膜和不伴癌前病变粘膜(P<0.01),而c-myc在癌变前即表达增高,且距癌越近,表达率越高.bcl-2和c-myc蛋白表达在癌旁伴癌前病变粘膜和移行粘膜呈正相关(γ=0.517,γ=0.636,P<0.05).结论在胃粘膜癌变过程中,bcl-2、c-myc基因蛋白具有协同作用,可能bcl-2表达增高比c-myc的意义更大.联合检测bcl-2、c-myc基因蛋白对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作者:祁晓莉;戴洁;张祥宏;薄爱华;王淑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拓扑替康为合成的喜树碱类衍生物,其抗瘤谱广.Ⅱ期临床研究表明,作为二线方案单药治疗卵巢癌时,对初治无效患者有效率可达10%~15%,对初治有效的患者有效率达25%~30%.拓扑替康作为1种治疗卵巢癌新的有效的二线药物已日益受到关注[1].我们于2000年4月~6月应用单药拓扑替康治疗4例晚期复发卵巢癌,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爱娜;胡爱民;杨心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为了提供有意义的免疫治疗,观察恶性肿瘤患者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并探讨2个系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的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108例恶性肿瘤患者T细胞亚群(CD+4、CD+8),采用免疫粘附酵母菌花环法检测红细胞免疫功能(G3bRR、ICR).结果恶性肿瘤患者表现为CD+4分率降低,CD+8百分率升高,CD+4/CD+8比值降低;RBC-C3bRR降低,RBC-ICR升高,以上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各肿瘤组中CD+4/CD+8与RBC-C3bRR均呈明显正相关(γ=0.65,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明显,两者又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殷缨;张盈华;张利朝;陶秦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病例报告例1.女性,50岁.因右侧胸痛、胸闷、气憋4个月于2000年4月11日入院,既往无药物过敏史,经肺CT扫描及胸腔积液细胞学等检查,诊断为左肺腺癌,按1988年国际TNM分期标准分为T4NoMoⅢB期.因不能手术而行全身化疗,化疗前予以生理盐水20 ml+格拉司琼3 mg(批号000622004),缓慢推注,当静脉推注至15 ml时,患者突然出现胸闷、气憋,面色潮红,腰背部出汗,立即给予地塞米松5 mg静脉推注,5 min后上述症状逐渐消失,化疗顺利进行,次日改用恩丹西酮止呕,未出现上述反应.
作者:黄晖;卢新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自1994年12月至2000年7月,采用羟基脲联合米托蒽醌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1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春森;张晋琳;王晓冬;唐义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47岁.B超检查发现左肾上腺肿物10天.患者于2000年8月11日体检时行B超检查,于左肾上腺区检查探及一110 mm×88 mm×86 mm实质性肿物,考虑为肾上腺无功能性腺瘤.患者平时无明显自觉症状,入院行24 h血压动态监测正常,无腰背压痛、满月脸、水牛背、皮肤痤疮及精神异常.
作者:柏凯;姚丽青;余英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84年1月至1998年12月住院治疗的150例CIN的临床资料.结果宫颈细胞学检查诊断的阳性率为76.6%,与宫颈管细胞学检查联合应用诊断的阳性率为78.8%,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细胞学检查结合阴道镜下活检诊断CIN阳性率为95.3%,与单一细胞学诊断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阴道镜下活检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1.6%,镜下活检与宫颈管刮术结合诊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纯阴道镜下活检.141例采用手术治疗,无1例切缘阳性;9例原位癌采用腔内放疗.全组无1例复发或死亡.结论宫颈细胞学检查结合阴道镜检是诊断CIN的有效方法,对绝经后妇女应同时行宫颈管刮术.对不宜手术的原位癌患者可行单纯腔内放疗.
作者:李楠;章文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感染乙肝病毒(HBV)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化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及39例感染乙肝病毒的其它实体瘤(肝癌除外)患者化疗后肝损害及乙型肝炎的发生情况.结果经过2个周期正规化疗后,HBV阳性的NHL患者化疗后肝损害发生率为52.2%(12/23),HBV阴性的NHL患者化疗后肝损害发生率23.3%(17/73),P<0.01;HBV阳性的NHL患者用含有类固醇激素方案化疗后乙型肝炎发生率39.1%(9/23),HBV阳性的其它实体瘤(肝癌除外)患者用不含类固醇激素方案化疗后乙型肝炎发生率12.8%(5/39),P<0.05.结论HBV阳性的NHL患者化疗后易发生肝损害及乙型肝炎,故在化疗时应尽量避免选用含皮质激素的方案.
作者:郑荣生;秦凤展;翟云芝;王竞;孙惠娟;毕明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研究发现HER-2/neu基因扩增或过表达的乳腺癌倾向于早期复发且患者生存期缩短,且化疗及三苯氧胺治疗效果不佳,这种基因对乳腺癌患者极为不利.人们希望能有1种抗癌基因的药物问世,特别是抗HER-2/neu基因的药物,既具有下调HER-2/neu基因的作用,又可增强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延长患者的生命.近年Herceptin的研制成功给乳腺癌治疗带来了希望,开辟了生物学靶向治疗的新时期.该药已于1998年经美国FDA批准,正式应用于乳腺癌的治疗中,并取得了明显疗效,令人鼓舞.现就HER-2/neu基因的检测及Herceptin的治疗状况作一综述介绍.
作者:郑绘霞;阚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能否准确反映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方法对36例早期乳腺癌,常规HE染色检测腋窝淋巴结,对HE染色阴性的前哨淋巴结及所属非前哨淋巴结,连续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肿瘤的转移情况.结果常规病理检测,36例中,10例腋窝有转移,其中2例仅前哨淋巴结有肿瘤转移.连续切片、免疫组化检测26例阴性的前哨淋巴结共61枚,非前哨淋巴结406枚,2例(2枚)仅前哨淋巴结发现有肿瘤转移,余24例前哨淋巴结及非前哨淋巴结均无肿瘤转移,HE染色的检测阴性的前哨淋巴结患者假阴性率为7.7%(2/26).结论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可以准确反映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
作者:白月奎;张保宁;杨红鹰;刘秀云;孙耘田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