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灶的B超扫描与临床触诊的对比研究

胡学锋;蒋军;卢秋霞;陈兴;邓小芸;刘冬生

关键词:鼻咽癌, 放射治疗, 淋巴结转移, 超声检查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B超扫描与临床触诊在检查鼻咽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灶放疗前后有无数量、大小等方面不同的结果,探讨B超扫描在鼻咽癌颈淋巴结检查中的价值.方法对125例初发和复发的鼻咽癌患者颈淋巴结在放疗前、后进行临床触诊及B超检查,记录颈淋巴结有无、数量、大小等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25例患者临床触诊共检出淋巴结302个,B超检出363个,触诊漏检率达16.8%.触诊双侧颈N0和单侧颈N0的假阴性率分别为31.4%和30.8%.颈淋巴结融合成团的8例患者,临床触诊其大的淋巴结均≥4 em,而B超检查结果均<4 cm.29例复发患者,B超发现其中5例除单侧上颈有淋巴结外,同侧下颈也有淋巴结,共7个,触诊未及.13例超重或肥胖患者颈淋巴结大小触诊与B超检查有显著性差异(P<0.05).放疗结束时对残留淋巴结的检查比较,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超检查较临床触诊鼻咽癌患者颈淋巴结准确性更高,对临床分期、指导鼻咽癌患者的治疗和判断预后均有积极意义.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肺平滑肌肉瘤1例报告

    肺平滑肌肉瘤是1种少见的肺部恶性肿瘤,约占所有肺部肿瘤的1%[1].这种肉瘤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多,发展迅速,术前常较难获得病理诊断.本文1例因突然咳出一异物求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活检诊断为肺末分化癌,经异物组织学及术后病理诊断为肺原发性平滑肌肉瘤,现报告如下.

    作者:吕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小唾液腺巨大恶性肌上皮瘤2例报告

    恶性肌上皮瘤极少见,发病部位以腮腺常见,发生于小唾液腺者则更罕见.我们于1999年6月收治小唾液腺巨大恶性肌上皮瘤患者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海鹏;杨熙鸿;林建英;陈伟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全肠外营养支持管理软件系统的设计及其临床应用

    目的研制肿瘤患者全肠外营养(TPN)管理软件,方便临床医生对肿瘤患者快速、准确的制订TPN治疗方案,并对治疗效果有效监测.方法采用Delphi 4.0为编程语言在Windows 98平台上开发研制.结果该系统利用Windows界面直接操作,具有多个开放型的数据库结构.界面包含多窗口,下拉菜单和鼠标支持,可进行数据编辑、自动计算、查询、报表输出.结果以数据库形式保存,可连接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论该系统主要功能为评价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自动计算全静脉营养配方;可连续性监测TPN对肿瘤患者辅助治疗效果,指导修正方案;该系统且含病案管理的功能,便于进行长期随访和进行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张庆英;吴利标;许建衡;刘婉秀;林昆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外源性Egr-1基因表达对食管癌细胞株Eca109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检测Egr-1蛋白在食管癌细胞株Eca109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Egr-1蛋白在Eca109细胞中的表达,用脂质体基因转染法将真核表达载体PCMV-Egr-1质粒导入Eca109细胞,经Western blot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Egr-1蛋白在转染的Eca109细胞中呈高表达.结果Eca109细胞的Egr-1蛋白表达阴性,当导入外源性Egr-1基因后,Egr-1蛋白表达阳性,表达Egr-1蛋白的Eca109细胞在形态上发生明显的变化,表现为细胞变扁,呈散在生长.结论Egr-1蛋白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Eca109细胞生长.

    作者:蒙国照;吴名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恶性肿瘤患者T细胞亚群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目的为了提供有意义的免疫治疗,观察恶性肿瘤患者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并探讨2个系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的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108例恶性肿瘤患者T细胞亚群(CD+4、CD+8),采用免疫粘附酵母菌花环法检测红细胞免疫功能(G3bRR、ICR).结果恶性肿瘤患者表现为CD+4分率降低,CD+8百分率升高,CD+4/CD+8比值降低;RBC-C3bRR降低,RBC-ICR升高,以上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各肿瘤组中CD+4/CD+8与RBC-C3bRR均呈明显正相关(γ=0.65,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明显,两者又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殷缨;张盈华;张利朝;陶秦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食管肉瘤样癌1例报告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70岁.因吞咽疼痛伴梗噎1月余,于1999年11月10日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尚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钡餐检查示:食管中段见一长约6 cm软组织块影,向腔内生长,其粘膜破坏,钡剂通过尚通畅.诊断为食管癌.患者于同年11月15日行食管癌根治术.术中见:肿瘤位于食管中段,大小约6.0 cm×6.0 cm×4.0 cm,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周围淋巴结肿大,予以清扫.

    作者:张伟;陶可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上尿路移行细胞癌Cath-D、β2-MG、CEA表达的意义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D(Cath-D)、β2-微球蛋白(β2-MG)及癌胚抗原(CEA)的表达在上尿路移行细胞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36例上尿路-肾盂、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的标本进行Cath-D、β2-MG、CEA检测.结果肿瘤实质细胞Cath-D阳性表达率为47.2%(17例),在分级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间质细胞Cath-D阳性表达率为36.1%(13例),其术后肿瘤复发率(76.9%)明显高于间质细胞Cath-D阴性表达者(P<0.05);其5年生存率也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P<0.05).肿瘤细胞β2-MG阳性表达率为63.9%(23例),在分级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阳性表达者5年生存率(78.3%)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P<0.05).肿瘤细胞CEA阳性表达率为66.7%(24例),随着分级、分期的增高,CEA阳性表达率逐渐增加.结论肿瘤细胞CEA的表达与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恶性程度有关.肿瘤细胞Cath-D、β2-MG表达可作为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分化标志.肿瘤细胞β2-MG表达和肿瘤间质细胞Cath-D表达可能是判断上尿路移行细胞癌预后的重要临床参考指标.

    作者:林考兴;陈群阳;杨金校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贝复济防治放射性皮肤反应的临床观察

    放射性皮肤反应在放疗过程中常见,通常分为干性和湿性反应2种.干性反应不影响放疗的进程,但出现湿性反应则应暂时停止放疗,常需1~3周才能愈合,并可能留有瘢痕[1].我们应用贝复济(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防治放射性皮肤反应,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庞伟;苏伟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灶的B超扫描与临床触诊的对比研究

    目的分析比较B超扫描与临床触诊在检查鼻咽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灶放疗前后有无数量、大小等方面不同的结果,探讨B超扫描在鼻咽癌颈淋巴结检查中的价值.方法对125例初发和复发的鼻咽癌患者颈淋巴结在放疗前、后进行临床触诊及B超检查,记录颈淋巴结有无、数量、大小等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25例患者临床触诊共检出淋巴结302个,B超检出363个,触诊漏检率达16.8%.触诊双侧颈N0和单侧颈N0的假阴性率分别为31.4%和30.8%.颈淋巴结融合成团的8例患者,临床触诊其大的淋巴结均≥4 em,而B超检查结果均<4 cm.29例复发患者,B超发现其中5例除单侧上颈有淋巴结外,同侧下颈也有淋巴结,共7个,触诊未及.13例超重或肥胖患者颈淋巴结大小触诊与B超检查有显著性差异(P<0.05).放疗结束时对残留淋巴结的检查比较,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超检查较临床触诊鼻咽癌患者颈淋巴结准确性更高,对临床分期、指导鼻咽癌患者的治疗和判断预后均有积极意义.

    作者:胡学锋;蒋军;卢秋霞;陈兴;邓小芸;刘冬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凝集素点印迹法分析胆汁糖蛋白糖链结构诊断胆管癌

    目的研究胆管癌胆汁中的肿瘤相关糖蛋白N-连接型糖链结构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将31例胆管癌胆汁和13例良性胆道疾病胆汁直接点在硝酸纤维膜(NC)上,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刀豆凝集素(ConA)、欧曼陀罗凝集素(DSA)、麦胚凝集素(WGA)、小扁豆凝集素(LCA)进行点印迹分析.结果胆管癌组和良性组ConA、DSA、LCA和WGA阳性率(阳性例数/总例数)分别为80.6%(25/31)和76.9%(10/13)、74.2%(23/31)和0(0/13)、70.0%(22/31)和15.4%(2/13)、80.6%(25/31)和23.1%(3/13),胆管癌组DSA、LCA和WGA阳性率高于良性组(P<0.05).结论胆管癌胆汁糖蛋白复杂型糖链增多,其核心岩藻糖和唾液酸含量丰富,可能出现偏二天线以及天线数的增加.胆汁糖蛋白的凝集素印迹分析法为胆管癌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法.

    作者:金晓凌;王炳生;陈惠黎;童赛雄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宫颈上皮内瘤变15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84年1月至1998年12月住院治疗的150例CIN的临床资料.结果宫颈细胞学检查诊断的阳性率为76.6%,与宫颈管细胞学检查联合应用诊断的阳性率为78.8%,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细胞学检查结合阴道镜下活检诊断CIN阳性率为95.3%,与单一细胞学诊断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阴道镜下活检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1.6%,镜下活检与宫颈管刮术结合诊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纯阴道镜下活检.141例采用手术治疗,无1例切缘阳性;9例原位癌采用腔内放疗.全组无1例复发或死亡.结论宫颈细胞学检查结合阴道镜检是诊断CIN的有效方法,对绝经后妇女应同时行宫颈管刮术.对不宜手术的原位癌患者可行单纯腔内放疗.

    作者:李楠;章文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FasL、bcl-2及PCNA在高、低转移能力小鼠肝癌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基因FasL、bcl-2和增殖相关基因PCNA,在高淋巴道转移能力小鼠肝癌细胞HCa-F(F)和低淋巴道转移能力小鼠肝癌细胞HCa-P(P)中的表达,与它们不同淋巴道转移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FasL、PCNA、bcl-2在F和P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FasL在F细胞原发瘤中的表达显著强于其在P原发瘤中的表达(P<0.01),bcl-2、PCNA在F和P细胞原发瘤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别.结论高度表达FasL可能赋予F细胞杀伤机体免疫细胞的能力,并与F细胞较强的转移能力相关.

    作者:崔晓楠;侯力;刘基巍;凌茂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巨大肝癌手术切除治疗的临床疗效

    目的通过手术切除巨大肝癌36例,总结手术经验,分析手术疗效和肿瘤复发相关因素.方法肝门血流阻断16例,半肝血流阻断20例(右半肝阻断14例、左半肝阻断6例).结果①无手术死亡者;②肝癌复发率为69.44%;③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3.33%、44.44%、33.33%.结论巨大肝癌若肿瘤边缘清楚而且患者肝功能正常仍应积极手术切除治疗,半肝阻断法提高了巨大肝癌的切除率和手术安全性,延长了中晚期患者的生存时间,术后经化疗泵化疗对防治肝癌复发有积极作用.

    作者:温增庆;吴孟超;杨甲梅;杨广顺;陈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偶发性肾癌38例临床分析

    我院自1980年1月~2000年1月共收治肾癌156例,其中偶发癌38例,占24.3%,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建勇;毛普德;王继忠;丁晓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感染乙肝病毒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方案的研究

    目的探讨感染乙肝病毒(HBV)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化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及39例感染乙肝病毒的其它实体瘤(肝癌除外)患者化疗后肝损害及乙型肝炎的发生情况.结果经过2个周期正规化疗后,HBV阳性的NHL患者化疗后肝损害发生率为52.2%(12/23),HBV阴性的NHL患者化疗后肝损害发生率23.3%(17/73),P<0.01;HBV阳性的NHL患者用含有类固醇激素方案化疗后乙型肝炎发生率39.1%(9/23),HBV阳性的其它实体瘤(肝癌除外)患者用不含类固醇激素方案化疗后乙型肝炎发生率12.8%(5/39),P<0.05.结论HBV阳性的NHL患者化疗后易发生肝损害及乙型肝炎,故在化疗时应尽量避免选用含皮质激素的方案.

    作者:郑荣生;秦凤展;翟云芝;王竞;孙惠娟;毕明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凋亡相关基因Fas、bax和bcl-2蛋白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凋亡相关基因Fas、bax和bcl-2蛋白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对70例食管鳞癌组织中Fas、bax和bcl-2蛋白进行定量检测.结果Fas阳性42例(60.0%),Fas蛋白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明显相关(P<0.05),与肿瘤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与否无明显相关性(P>0.05);bax阳性39例(55.7%),bcl-2阳性65例(91.5%),bax和bcl-2蛋白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Fas、bax和bcl-2基因与食管癌发生和发展有关.

    作者:张明;赵志毅;涂响安;刘丽萍;左连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复发性直肠癌腔内辅助治疗12例报告

    自1995年7月~1998年7月采用高剂量后装治疗机治疗局部复发性直肠癌患者1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易峰涛;陈福慈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羟基脲联合米托蒽醌治疗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我院自1994年12月至2000年7月,采用羟基脲联合米托蒽醌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1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春森;张晋琳;王晓冬;唐义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吡喃阿霉素、表阿霉素及阿霉素为主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

    目的分别采用以吡喃阿霉素(THP)、表阿霉素(E-ADM)及阿霉素(ADM)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进行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比较.方法采用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68例,分为3组:吡喃阿霉素组23例,表阿霉素组22例,阿霉素组23例.结果3组治疗有效率(CR+PR)分别为82.6%、86.4%、82.6%,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不良反应: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恶心呕吐,3组间比较无差异.THP组心电图异常及脱发率低于E-ADM组和ADM组.结论吡喃阿霉素、表阿霉素及阿霉素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无差异,THP组心脏毒性、脱发率低于E-ADM组和ADM组.

    作者:庞丹梅;邓燕明;白永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细胞癌中iNOS与p16、Bax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目的探讨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对p16、Bax表达的影响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HBsAg均阳性的49例HCC患者的iNOS、p16、Bax表达进行定位和半定量分析.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iNOS和Bax以棕黄色颗粒着色于细胞质和(或)细胞膜中,细胞核阴性,间质细胞着色不明显.p16以棕黄色着色于细胞核中,细胞质中偶见.细胞凋亡为细胞核着色,细胞质阴性.p16、Bax的表达及细胞的凋亡率与烈OS的表达有关.结论iNOS的表达可诱导抑癌基因p16、Bax的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发生,从而影响HCC的分化.故在诱导HCC中iNOS的表达,有望提高肝细胞癌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姜军梅;朱菊人;刘吉勇;孙成刚;陆伟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