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Rb、p21、MMP-2和LN-R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侵袭和转移的关系

谢斌生;易建华;杜兴贵;朱礼国;姚俊霞

关键词:Rb蛋白, p21蛋白, 基质金属蛋白(MMP-2), 层粘连蛋白受体(Ln-R), 食管肿瘤
摘要:目的探讨Rb、p21、MMP-2和LN-R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Rb、p21、MMP-2和LN-R在食管鳞癌、癌旁、肌层浸润灶和淋巴结转移组织中的表达.结果p21、MMP-2和LN-R在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分化Ⅲ级的高于Ⅰ、Ⅱ级,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p21、MMP-2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有明显相关性(P<0.05).Rb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分别为P<0.05、P<0.01和P<0.05).结论抑癌基因Rb的失表达和p21、MMP-2及LN-R蛋白的过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分化程度、浸润和转移关系密切.检测Rb、p21、MMP-2和LN-R有助于对食管鳞癌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评价.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以广泛皮下转移癌结节为首发症状的食管癌1例报告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56岁,已婚.因头面部及左上肢出现皮下结节2个多月,伴进行性吞咽困难1个月,于1999年12月7日收入住院.该患者有明显的肿瘤家族史,其兄长及侄儿先后死于肺癌及食管癌伴肝脏多发性转移.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尚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颅顶部可见3个结节状肿块,大小分别约0.5 cm×0.5 cm、0.8 cm×0.8 cm、1.0 cm×1.0 cm,质硬、固定、无压痛、表面红润透亮;右侧面颊部及左上肢分别可见一大小为0.3 cm×0.3 cm及1.5 cm×1.5 cm的皮下结节,质硬、固定,无压痛.

    作者:敖帆;邬蒙;何志坚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食管癌术后并发膈疝5例报告

    食管癌术后并发膈疝临床上少见,不及时正确处理将会导致严重后果.我院从1985年3月至2000年10月共做食管癌及贲门癌手术1 319例,术后并发膈疝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烈;杨绍福;赵泽良;杨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多发性骨髓瘤中血清白介素6和C反应蛋白的测定

    白介素6(IL-6)是1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能诱导肝细胞合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1].近年来研究发现,IL-6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病理生理学密切相关,被认为是骨髓瘤细胞的主要生长因子[2].为此,我们对16例MM患者的血清IL-6和CRP进行检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君敏;郑玲;魏秀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胶质瘤细胞ING1基因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胶质瘤细胞ING1基因表达水平及其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和凋亡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别检测71例不同级别的人胶质瘤组织ING1 mRNA及ING1、PCNA蛋白,并采用TUNEL法检测原位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ING1 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94.6%(35/37),ING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90.1%(64/71),两者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γ=0.714,P<0.01),均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而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ING1表达水平降低时伴随着凋亡程度的降低及增殖活性的增强.结论胶质瘤细胞中ING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肿瘤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并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相应降低.其表达异常的改变主要是转录水平调控异常的结果,并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凋亡,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李莉;于士柱;蔡春友;张丽侠;黄悦;管欣琴;安同岭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鼻咽癌合并皮肌炎1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鼻咽癌合并皮肌炎的患者大量服用强的松对放疗疗效的影响.方法治疗组:12例合并皮肌炎的鼻咽癌患者接受常规放射治疗,同时服用较大剂量的强的松.对照组:同期12例单纯鼻咽癌患者接受常规放射治疗,分别与治疗组病例配对作为对照.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和放疗方法上无显著性差异.结果治疗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1.7%、66.7%和33.3%;对照组分别为100.0%、75.0%和50.0%(P>0.05).治疗组死亡8例,其中死于鼻咽部癌复发3例,远处癌转移4例,重度皮肌炎1例;对照组死亡6例,其中死于鼻咽部癌复发2例,远处癌转移4例(P>0.05).结论合并皮肌炎的鼻咽癌的放疗疗效与单纯鼻咽癌的放疗疗效相近;鼻咽癌合并皮肌炎的患者大量服用强的松未明显增加鼻咽癌复发及远处转移的发生.

    作者:任浙平;李先明;闫茂生;李晓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放射线诱发Lewis肺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我们的前期研究工作已经证明,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60Coγ射线能诱导Lewis肺癌细胞发生凋亡,且与照射剂量和培养时间有密切的关系[1].为研究放射线诱发Lewis肺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我们对受照射后的Lewis肺癌细胞的小鼠移植瘤组织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和免疫电镜观察,以探讨放射线对Lewis肺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作者:张燕;岳婧;苏长青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聚合白蛋白和32P胶体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瘤内注射聚合白蛋白(MAA)和32p胶体治疗原发性肝癌(PH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观察26例PHC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肿块大小、血清AFP水平、组织病理学以及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PHC患者临床症状减轻,21例AFP升高者的血清AFP水平明显下降;肿块均见缩小,肿块缩小率≥50%者占78.38%,平均肿块缩小率为53.25%,组织学检查发现治疗区内肿瘤组织出现完全或部分坏死和纤维化.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8.46%、76.92%、38.46%,平均生存期为16.5个月.局部无并发症.治疗前后ECG、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免疫功能均无变化.结论瘤内注射聚合白蛋白和32p胶体是1种简单、安全而有效的治疗PHC的新方法,不良反应轻、适应证广.

    作者:杨崇美;张安忠;刘吉勇;叶远红;王洪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转人IL-2基因对原代肾细胞癌致瘤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转人IL-2基因对原代肾细胞癌(RCC)细胞致瘤性的影响,为RCC的基因治疗打下基础.方法将人IL-2基因与逆转录病毒载体pLNCX连接,转染包装细胞,经鉴定后,感染原代RCC细胞,采用MTT法检测转人IL-2基因的原代RCC的IL-2的活性.然后,将转人IL-2基因的原代RCC和未转基因原代RCC分别接种裸鼠,观测转IL-2前后RCC细胞致瘤性的变化.结果转人IL-2的RCC细胞IL-2的生物学活性平均为(244±52)U/ml,接种裸鼠后无肿瘤长出.结论转人IL-2基因使原代RCC失去了致瘤性,转人IL-2基因的RCC细胞可作为瘤苗用于肾细胞癌的治疗.

    作者:张晓琴;陈坚;曹广文;万谟彬;戚中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原发性肾上腺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报告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44岁.上腹部胀痛、纳差、伴左腰部间歇性钝痛1个月入院.体检:全身一般情况好,血压正常,血像及电解质检查值均在正常范围内.B超检查示腹膜后占位性病变.CT检查:左肾上腺占位性病变,大截面径为6.7 cm×4.4cm,周围边界不清,肿块内部密度不均匀;胃体小弯侧近贲门部可见推压、受侵蚀表现,考虑左肾上腺癌可能.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见胃底及胃体小弯侧偏胃后壁轻微受压改变,胃壁粘膜正常.术中见肿瘤大小约7.0 cm×6.0 cm×5.0 cm,质韧,与胰腺及肾蒂、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干粘连较紧密,左侧肾脏正常,行肿瘤大部分切除术.

    作者:任勇;陈寿松;齐曼丽;霍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草分枝杆菌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草分枝杆菌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和毒性.方法对3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应用灭活的草分枝杆菌注射液(乌体林斯)8.6~17.2μg,行胸腔内注射.结果总有效率为78.9%(30/38),不良反应轻.结论灭活的草分枝杆菌注射液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肯定.

    作者:何泽明;陈亮;秦叔逵;纪钧;王琳;陈映霞;钱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CT模拟定位中扫描层厚对肿瘤靶区体积的影响

    目的研究CT扫描层厚对肿瘤靶区体积(GTV)的影响.方法在PQS-CT模拟定位机上,应用层厚分别为2mm、3 mm、5 mm、10 mm的条件,分别对埋入同一蜡块中的3个不同直径的物体进行扫描,然后在ACQSIM(虚拟模拟工作站)上逐层画出物体的外轮廓,后利用工作站的统计功能计算出3个被测物体的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和体积.结果被测物体前后径、左右径在CT影像所测数值与实际测量数值的误差在0.5 mm以内,而上下径的CT数值与实际测量数值的误差大都在1 mm以上,被测物体体积和物体上下径的误差与扫描层厚呈正比例关系.结论临床医生在确定临床靶区体积(CTV)的上下径时,需要考虑GTV的上下径约有75%±61%扫描层厚厚度的范围是不确定的.扫描层厚越薄,扫描得到的肿瘤体积越接近实际的肿瘤体积.

    作者:姚原;吴国华;吴旭东;曹鑫强;蒋马伟;沈维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D15及CD30 蛋白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CD15和CD30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H/RS细胞的表达及区别.方法采用SABC法对32例cHL中CD15和CD30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CD15阳性25例,阳性率为78.1%;CD30阳性30例,阳性率为93.8%.各型之间阳性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异,2种蛋白表达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D15和CD30均可作为cHL的诊断性免疫标记.

    作者:吴自勍;赵彤;贺海容;张进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p16基因甲基化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抑癌基因p16 5′-CpG岛甲基化与胃癌的相关性.方法对57例胃癌患者及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对照组)分别采用快速尿素酶法及Giemsa染色法进行Hp检测,并采用甲基化敏感性限制性内切酶(HpaⅡ、MspⅠ、SacⅡ)酶切后PCR扩增法进行p16基因外显子Ⅰ多位点甲基化状态的检测.结果57例胃癌患者中,Hp阳性27例(47.4%),p16基因甲基化18例(31.6%);Hp阳性胃癌组p16基因甲基化13例(48.2%),Hp阴性胃癌组p16基因甲基化5例(16.7%).对照组30例中,无p16基因甲基化,Hp阳性16例(53.3%);结果显示胃癌组与对照组Hp感染无显著性差异(P>0 05),2组p16基因甲基化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Hp阳性胃癌组与Hp阴性胃癌组比较,p16基因甲基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诱发抑癌基因p16 5′-CpG岛出现甲基化,可能是幽门螺杆菌参与致癌的机制之一.

    作者:石巍;廖爱军;刘革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经皮经肝途径置放记忆合金胆道支架治疗恶性胆道梗阻7例报告

    胆道支架置放技术为恶性胆道梗阻患者提供了1种较好的减黄疗法,结合抗肿瘤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我们自1999年10月至2001年3月对10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采用经皮经肝置放记忆合金胆道支架进行治疗,其中7例成功放置支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王梦龙;陈平;曹家庆;许美珍;王文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与粪便中K-ras癌基因12位点突变的分析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RC)患者的组织与粪便中K-fas癌基因12位点突变检测结果的联系及检出率差异,为建立结直肠癌早期筛检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对45例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组织及术前粪便标本中K-ras癌基因12位点的突变情况进行检测,结果采用卡方检验及卡柏值(Kappa value)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癌组织、远端手术切缘粘膜、粪便标本中的K-fas癌基因12位点突变检出率分别为35.56%(16/45)、4.44%(2/45)、37.78%(17/45).癌组织与粪便标本检测结果的关联检验为:x2=33.09,P<0.01;差别检验为:x2=0,P>0.05;观察一致率为93.33%,卡柏值为0.86.结论粪便中K-ras癌基因12位点突变检测结果与癌组织的检测结果存在联系,其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可靠性极好;且粪便取材方便,无创伤性,可能作为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的筛检方法.

    作者:梁志明;王国栋;李佩珍;梁小波;李跃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咪达唑仑对肿瘤患者全麻诱导前循环、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的影响

    目的观察2个不同剂量咪达唑仑对肿瘤患者全麻诱导前的循环、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的影响.方法将47例行全麻手术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组及B组,麻醉诱导前分别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0 mg/kg及0.05 mg/kg.记录用药前后的HR、Bp、SpO2、S-T段、T波及QTc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无显著性差异.2组患者用药后血压均下降,与用药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A组心率增快,A、B 2组的血氧饱和度均下降,与用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9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其中4例舌后坠,血氧饱和度下降(<90%).2组患者心电图变化与用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咪达唑仑用于全麻诱导前的肿瘤患者效果满意,它能解除患者紧张情绪,缓解情绪紧张造成的血压波动,对心电图无干扰,但应注意呼吸监测,以防缺氧.

    作者:彭丹丹;程其许;王琦;王永生;郭才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TNF-α对人肝癌细胞E-钙粘蛋白、α5β1整合蛋白及粘着斑激酶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应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独处理SMMC-7721肝癌细胞不能引起肝癌细胞凋亡的原因.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结合图像分析仪及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印迹方法测定SMMC-7721细胞表面E-钙粘蛋白(E-cadherin)、α5β1整合蛋白(α5β1 intergrin)、粘着斑激酶(FAK)表达及粘着斑激酶磷酸化的程度.结果在肿瘤坏死因子的作用下,E-钙粘蛋白的表达略有下降,但无明显差异.整合蛋白α5亚基的表达明显下降,而整合蛋白β1亚基表达基本无变化.粘着斑激酶的蛋白表达随着肿瘤坏死因子浓度的增加略有下降,但变化不明显,粘着斑激酶的磷酸化程度无明显的变化.结论单独用肿瘤坏死因子处理SMMC-7721肝癌细胞后,并没有阻断由整合蛋白α5β1亚基及E-钙粘蛋白介导的2条信号通路,且由胱冬肽酶(caspases)介导的凋亡也没有被完全启动,不足以引起细胞的凋亡.

    作者:方新初;苏剑敏;方袆;查锡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开胸术后乳糜胸的诊断和治疗

    我院自1990年4月至1999年4月,对2 878例胸部肿瘤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其中10例术后合并乳糜胸,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0例中,除2例为肺癌术后合并乳糜胸外,其余为中上段食管癌术后合并乳糜胸.原术式:2例肺癌分别行肺左上叶、右上叶切除;4例食管癌经左胸手术切除及胸顶吻合,3例经右胸、左颈、上腹正中三切口手术,1例经左胸左颈两切口手术.

    作者:冯庆来;贺伯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心包内处理血管全肺切除术治疗中央型肺癌

    目的评价Ⅲ期中央型肺癌心包内处理血管全肺切除根治手术的效果.方法对42例Ⅲ期中央型肺癌行心包内处理血管全肺切除根治手术.结果38例手术切除,4例为探查.本组无手术死亡,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7%,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8.6%(24/35)、37.1%(13/35)、22,9%(8/35).其中有5例生存超过7年,6例为无癌生存超过5年,有18例死于肺癌转移,9例死于其他系统疾病.结论对Ⅲ期中央型肺癌行心包内处理血管全肺切除根治手术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作者:马增山;尹纲;乔一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复发和转移性头颈部鳞癌的化疗进展

    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一直是头颈部鳞癌(head and necksqumous cell carcinoma,HNSCC)的主要治疗方法.近20年来,手术和放疗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但HNSCC的总生存率没有明显改善,主要是因为初诊患者中有70%的为Ⅲ、Ⅳ期,这些患者根治性局部治疗后的局部复发率高达60%,远处转移率达20%~30%[1].复发和(或)转移患者的预后很差.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化疗的疗效和地位得以提高,在一些临床试验中确实看到对患者生存有益.现就非鼻咽癌的头颈部鳞癌的化疗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叶升;何友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