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东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刷检细胞能否取代组织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方法应用TRAP-PCR-ELISA定量法对150例食管癌,130例慢性食管炎,10例食管不典型增生的内镜活检标本和刷检标本及30例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水平及阳性率明显高于食管炎和癌旁组织.食管不典型增生组织端粒酶活性水平及阳性率亦明显增高,且随着食管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加重而不断升高,但食管癌与不典型增生组织之间端粒酶活性及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食管癌手术标本、活检标本、刷检细胞标本中端粒酶的阳性检出率以刷检细胞标本为高,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端粒酶的重新活化发生在食管癌的早期阶段,并且与恶性发展有明显关系,端粒酶的检测可以应用于食管早期癌的诊断.食管刷检细胞完全可以取代组织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这为大规模普查食管癌工作提供了1种简便方法.
作者:吴清明;王强;谢国建;王小虎;李胜保;李晓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外源性野生型p53基因对人肺腺癌细胞系GLC-82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将含有野生型p53基因的pDOR-neo逆转录病毒载体,通过Lipofectin转染GLC-82细胞,采用流式细胞分析、电镜下观察、3H-TdR掺入试验、软琼脂培养集落形成率测试及裸小鼠成瘤性实验,观察野生型p53基因对GLC-82细胞的生物学效应.结果电镜下观察可见,转染野生型p53基因可使GLC-82细胞出现一些病理现象,如细胞质中有明显的空泡及线粒体肿胀;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野生型p53基因可阻止GLC-82细胞周期停止于G1-S区域;3H-TdR掺入试验结果提示野生型p53基因能够抑制GLC-82细胞的DNA合成,软琼脂培养集落形成率减少及裸小鼠成瘤减慢.结论转染野生型p53基因可抑制GLC-82细胞恶性增殖.
作者:李萍;王北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及综合治疗的价值.方法将1987年1月~1993年7月收治的并经病理证实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98例分成3组:A组30例ⅢA期患者行手术及综合治疗;B组34例ⅢB期患者行手术及综合治疗;C组34例ⅢB期患者行非手术治疗.结果B组无心肺并发症及死亡.B、C组2年生存率分别为31.9%、12.9%(P<0.05),A、B、C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13.9%、9.6%、6.2%.A、B 2组中Ⅲ期术后残端阳性与术后残端阴性患者2年生存率分别为12.5%、36.2%(P<0.05).B组肿块≥8 cm的9例中有2例生存期超过5年,中位生存时间为20.9个月,此9例中鳞癌占66.7%(6/9).结论对无恶性胸腔积液及非N3的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特别是对肿瘤≥8 cm且为鳞癌的患者选择手术及综合治疗,不会增高术后心肺并发症死亡率,且比放疗、化疗的疗效好.Ⅲ期术后残端阳性者,尤其是单纯手术治疗者预后差.
作者:曹霞;杨式滔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D44S、CD44V6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期别、组织类型、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杂交分光光度法,检测81例子宫颈癌患者静脉全血中CD44S、CD44V6的浓度.结果CD44S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23.4%(19/81),CD44V6的表达阳性率为75.3%(61/81)(P<0.01).鳞癌、腺癌、腺鳞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5.3%(58/77)、100.0%(1)、100.0%(3/3).原位癌、G1级(好)、G2级(中)、G3级(差)子宫颈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0.0%、100.0%、81.6%、66.7%(P>0.05).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者CD44V6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0%、70.4%(P<0.01).结论CD44V6可作为子宫颈癌早期筛查、临床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作者:孙杭临;柯晓慧;何秋莎;黄一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CC)内微血管密度(MVD)、p53蛋白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7例人HCC组织的MVD值、PCNA指数和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生存期≥5年者的MVD值(41.19±15.31)明显低于生存期<5年者的MVD值(54.73±24.72).MVD值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Edemondson分级无关,也与PCNA指数和p53蛋白表达无直接相关性(P>0.05).p53蛋白在生存期≥5年及<5年的2组患者中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10.5%和50.0%,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但其与MVD值无关(P>0.05).低分化HCC的PCNA指数(54.14±14.26)高于高分化HCC的PCNA指数(34.62±6.16),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MVD值无关(相关系数γ=0.082,P>0.05).结论MVD值和p53基因异常表达均与HCC的5年生存率直接相关,但MVD值、PCNA指数和p53蛋白异常表达相互之间无直接相关性.
作者:韦义萍;马韵;邓卓霖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近来有研究发现p53基因突变及编码产物p53蛋白生物学功能的丧失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并影响大肠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盛崇明;于皆平;沈志辉;朱宗耀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院自1975年至1998年收治11例脾脏肿瘤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诊断证实.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弼民;王缨;胡伟;朱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化疗所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院内感染的发生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抗生素对院内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按照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将196例患者分成4组:(0~0.499)×109/L、(0.5~0.999)×109/L、(1.0~1.499)×109/L组和(1.5~1.999)×109/L组,调查各组院内感染发生率.所有患者均给予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计算各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升至正常值时所需的G-CSF总量和时间.将本组患者分成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组和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组,计算2组患者实际感染发生率.结果4组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64.7%、54.7%、23.3%和28.8%,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患者使用G-CSF的量分别为(1 889.71±1 550.39)μg、(1 037.74±724.21)μg、(824.42±625.08)μg和(621.97±588.36)μg,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恢复时间分别为(6.82±4.07)天、(5.92±4.07)天、(5.81±3.61)天和(6.18±4.31)天,无显著性差异(P>0.05).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组和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组实际院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6.0%和43.8%,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化疗所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概率随粒细胞下降而增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能降低感染发生率,及时、足量地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能更有利于院内感染的预防.
作者:程伏林;胡名柏;林从尧;魏正专;张红林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自Tokunaga等[1]首次报道在胃癌组织中存在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以来,很多学者也证实了胃癌组织中ER的存在[2、3].
作者:冀子中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9例小细胞肺癌(SCLC)均经细胞学或病理学证实.
作者:任统伟;李君旺;任统庆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MDR1基因产物P-gp表达与凋亡相关蛋白p53、bcl-2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7例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P-gp、p53、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gp、p53、bcl-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6%、72.9%、54.2%,三者的过度表达均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术后腔内化疗后复发有关;P-gp表达与p53、bcl-2蛋白的表达密切相关(P<0.01或P<0.05).结论P-gp、p53、bcl-2蛋白的过度表达不仅是判定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而且凋亡相关蛋白p53、bcl-2可能参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多药耐药的形成.
作者:周辉良;罗义麒;曹林升;张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β2(TGFβ1、TGFβ2)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病理分级、复发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TGFβ1、TGFβ2的表达情况.结果TGFβ1、TGFβ2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病理分级相关(P<0.05).结论TGFβ1、TGFβ2的低表达或无表达是肿瘤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TGFβ1、TGFβ2的表达情况可能是判断膀胱移行细胞癌恶性程度、复发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张志勇;张志宏;吴瑜;党荣良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肺癌侵犯胸壁的手术切除方式及影响患者生存的因素.方法对30例侵犯胸壁的肺癌患者的外科治疗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全组中肺叶切除26例,双肺叶切除2例,全肺切除2例;壁层胸膜外切除6例,胸壁肌肉和肋骨切除(整块切除)24例.根治性切除25例,根治切除率83.3%(25/3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6.7%(2/30),手术死亡率3.3%(1/30).鳞癌18例,腺鳞癌8例,腺癌3例,大细胞未分化癌1例.T3N0M0 20例,T3N1M0 5例,T3N2M0 5例.采用寿命表法(life table)计算生存率,用对数秩和检验(Logrank test)其显著性.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0.2%、10.8%和10.8%.根治性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为13.2%,姑息性切除者中无5年生存者(P>0.05).根治性切除无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15.5%,有淋巴结转移者中无5年生存者(P>0.05).不考虑淋巴结转移情况,根治性切除患者中,肿瘤侵犯胸壁局限于壁层胸膜者的5年生存率为15.0%,而侵犯胸壁肌肉和肋骨者中则无5年生存者(P>0.05).结论胸膜外切除或胸壁整块切除是外科治疗肺癌侵犯胸壁的主要手段.能否根治切除、有无淋巴结转移以及胸壁受侵程度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之山;汪良骏;方德康;张德超;张汝刚;张大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25+(IL-2R)和CD4+(Th)细胞表达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01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25+和CD4+细胞的表达水平,并对两者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25+和CD4+细胞的检出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对各组肺癌病例CD25+和CD4+细胞检出率的相关分析表明,两者之间呈明显的直线回归的统计相关性.结论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25+细胞和CD4+细胞均明显减少,其外周血中CD25+细胞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是由CD4+细胞变化引起的.
作者:周振英;沈宗丽;吴晓柳;朱月清;王亚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影响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从525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中选择12项指标,先后进行单因素和逐步Cox回归分析,建立术后生存预测模型.结果淋巴结转移数目、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肿瘤长度和生长部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P<0.01);预后指数值小的患者预后好.结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为提高患者预后,应加强对区域淋巴结的处理;可应用预测模型来预测不同患者的术后生存率.
作者:叶海洪;蓝碧洋;黄绍华;曾家耀;农文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急性白血病是儿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诊断及疗效观察主要依靠骨髓穿刺或活检.
作者:刘壮;蒋敏;廖宁;经承学;龙莉玲;宋英儒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近30年来,胃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虽在世界范围内呈持续下降趋势,但仍是迄今死亡率高的肿瘤之一[1].
作者:王小平;张泰臻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磷酸酶基因PTEN突变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方法(PCR-SSCP)对7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进行PTEN基因9个外显子的突变检测.结果7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基因突变率为38.57%(27/70),突变较多地分布在第5、7、8号外显子上;子宫内膜样癌突变率(44.8%)明显高于浆液性和粘液性腺癌(8.3%),P<0.05,G1级、G2级、G3级的突变率分别为53.3%、45.5%、18.2%(P<0.05),Ⅰ期、Ⅱ期、Ⅲ~Ⅳ期的突变率分别为52.4%、28.6%、14.3%(P<0.05),肌层浸润程度越深,突变率越低(P<0.05).结论PTEN基因突变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早期事件,并与预后良好的临床病理特点相关.
作者:高谨;彭芝兰;王和;曹泽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院1990年1月至1998年4月对70例原发性骨肉瘤进行了综合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朱跃红;吴尉;肖立新;林劲冠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