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覆膜支架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附九例报告

尹龙;范一木;徐翔;黄楹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 椎动脉, 支架, 脑血管造影术
摘要:目的 探讨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 经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的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宽颈动脉瘤未破裂、5例椎动脉颅内段梭形或夹层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隙出血),动脉瘤直径4~16mm,均接受Jostent覆膜支架治疗.结果 共计植入9枚Jostent覆膜支架,均获技术成功,支架顺利到达病变部位且释放后动脉瘤颈即刻覆盖完全,动脉瘤不显影,载瘤动脉血流通畅,达到即刻影像学满意效果.随访9~24个月,5例患者(2例颈内动脉、3例椎动脉)脑血管造影检查颈内动脉支架段血流通畅、无狭窄(2例),椎动脉支架段血管呈无症状性闭塞(2例)或支架内轻度狭窄(1例),动脉瘤均未显影;其余4例未行脑血管造影患者门诊随访.9例患者手术后均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无一例死亡或永久性病残.结论 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宽颈大动脉瘤、椎动脉颅内段梭形或夹层动脉瘤疗效较好,值得在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中推荐使用.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与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原则.方法 分析14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结果,并比较阿加曲班和低分子肝素对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及预后的影响.结果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中青年女性多见,以妊娠、感染、免疫性疾病等为常见发病原因.急性或亚急性发病,主要表现为头痛(10例)、癫癎发作(5例)和肢体无力(3例),大部分患者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影像学表现为脑静脉及静脉窦闭塞的特征性变化,同时伴有脑实质损害.阿加曲班和低分子肝素治疗总有效病例分别为7例和5例(Z=-0.067,P=0.950),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 对急性起病且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且头部CT检查显示皮质对称性梗死而无常见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高度怀疑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虽然脑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但大部分患者可通过早期MRI联合MRV检查明确诊断.阿加曲班和低分子肝素疗效无差异,早期积极抗凝治疗患者获益更大.

    作者:陈书红;周广喜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经过20余年的发展,脑血管内治疗技术在应用材料和临床上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一些相关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中远期随访结果亦相继公布,为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提供了重要证据.介入治疗技术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摶血管再通方面的应用研究尤其发迅速,笔者拟就血管内治疗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治疗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李永坤;刘新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成人脊髓栓系综合征一例

    患者女性,20岁.主诉左侧下肢麻木、腰背部间断性疼痛6个月,于2009年9月10日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第一人民医院治疗.患者于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下肢麻木,腰背部疼痛,长时间坐位或身体屈曲时症状加重.自发病以来饮食、睡眠一般,大小便正常,左侧下肢麻木渐进性加重,伴腰背部间断性疼痛,余无可述.既往身体健康,无明显感觉和运动障碍,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手术史和外伤史,否认家族遗传史.

    作者:唐早德;张龙龙;杜满元;李强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缺血性卒中影像学研究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系指脑血管病患者因各种诱发因素导致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所引起的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亦称脑血管意外.其临床表现为短暂性或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与体征,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其中67%~80%患者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的康复与脑组织存活程度密切相关[1-2].

    作者:缪飞;申玉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中国脑卒中急性期和恢复期管理现状

    当前,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第1位病残性以及第2位病死性疾病.根据卫生部的资料统计显示,我国每年脑卒中新发病例有250万例,而每年死于脑卒中的患者多达150余万例.在幸存下来的脑卒中患者中,大约有四分之三的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其中重度病残者占到40%.

    作者:刘冉;黄一宁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应加强对血管性认知损害的防与治

    在老年期痴呆中,血管性痴呆(VaD)和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为常见的两种类型.而血管性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相比,病因较明确,患者多有脑卒中病史,表现为波动性病程、阶梯式恶化,而且相对可干预治疗,疗效和预后相对较好.因此,对于血管性痴呆患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即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对认知功能障碍形式、严重程度和脑组织损害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发现以阿尔茨海默病为模式的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存在明显缺陷.

    作者:邢姚姚;郁金泰;谭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及临床相关问题

    脑血管病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人类的三大致死性疾病.其中,脑卒中是指由于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性或全面性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也称急性脑血管事件.脑卒中发病率、病死率和病残率逐年升高,生存者中50%~70%遗留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现有的治疗措施尚未显示出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1].

    作者:邵蓓;王柳清;江文静;程一帆;金坤林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覆膜支架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附九例报告

    目的 探讨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 经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的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宽颈动脉瘤未破裂、5例椎动脉颅内段梭形或夹层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隙出血),动脉瘤直径4~16mm,均接受Jostent覆膜支架治疗.结果 共计植入9枚Jostent覆膜支架,均获技术成功,支架顺利到达病变部位且释放后动脉瘤颈即刻覆盖完全,动脉瘤不显影,载瘤动脉血流通畅,达到即刻影像学满意效果.随访9~24个月,5例患者(2例颈内动脉、3例椎动脉)脑血管造影检查颈内动脉支架段血流通畅、无狭窄(2例),椎动脉支架段血管呈无症状性闭塞(2例)或支架内轻度狭窄(1例),动脉瘤均未显影;其余4例未行脑血管造影患者门诊随访.9例患者手术后均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无一例死亡或永久性病残.结论 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宽颈大动脉瘤、椎动脉颅内段梭形或夹层动脉瘤疗效较好,值得在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中推荐使用.

    作者:尹龙;范一木;徐翔;黄楹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穿刺引流术对脑出血后脑水肿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后穿刺引流术和药物保守治疗对脑水肿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2例,随机接受经额叶血肿穿刺引流术(微创组)或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分别于治疗第3和14天时评价治疗前后血肿和脑水肿体积改善程度、再出血发生率、血肿完全吸收时间,以及微创组患者血肿引流时间、血肿清除率、手术后并发症和手术安全性.结果 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再出血,对照组有6例患者(20%)于治疗开始3d内因严重脑水肿致脑疝形成改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组穿刺引流术后无一例发生穿刺相关性脑出血、颅内感染及死亡.微创组患者血肿完全吸收时间[(7.4±5.84)d]短于对照组[(23.15±8.4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897,P=0.000).治疗第3天时两组患者脑水肿体积比较,对照组[(58.42±11.56)ml]明显大于微创组[(8.47±7.7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42,P=0.000);治疗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预后良好率比较,微创组(30例,93.75%)优于对照组(20例,66.67%;P=0.007).结论 穿刺引流术可减轻脑出血后脑水肿程度,具有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良好作用.

    作者:王雪原;杨树源;黄楹;孙梅;赵蕾;卓杰;高满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脑卒中生物学标志研究进展

    近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每年约有(1.50~2.00)×10(6)例新发病例[1],年病死率约116.63/10万,仅次于恶性肿瘤位列疾病死因的第2位,给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每年高达374亿元人民币[2].因此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和个体化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曾丽莉;陈生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内源性脑保护的诱生:从缺血预处理到缺血后处理

    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残率的特点,目前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可以选择的有效治疗方法尚较少,已经获得临床证据的方法只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卒中单元和抗血小板治疗[1-2].而脑保护治疗,虽然基础研究证实有效但临床应用并未获得理想的效果[3-4],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外源性脑保护药物常常只能作用于单一靶点,而脑缺血损害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多个环节.

    作者:时芳芳;任传成;章军建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Apollo球囊扩张式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Apollo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Apollo支架植人治疗22例(24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随访3~28个月,平均14个月,分别观察技术成功率和围手术期并发症、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随访期间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情况,以及脑卒中复发率和病死率.结果 Apollo支架植入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技术成功率为91.67%(22/24),平均狭窄率由手术前(73.23±9.59)%降至手术后(4.12±9.17)%(t=3.325,P=0.005).围手术期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手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改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0.59±1.35)比(0.59±1.74);t=2.718,P=0.015].临床随访无脑卒中复发或死亡病例,CTA随访无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Apollo支架植入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可行且安全有效.

    作者:廖耿;杨职;蓝崧;陈海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炎性反应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

    尽管已有大量关于脑缺血的研究见诸文献,但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其发病机制的理解亦不充分.许多研究提示,炎性反应在缺血性脑损伤中起关键作用,因此炎性反应业已成为治疗缺血性卒中具潜力的靶点之一.近年来,一系列研究揭示了关于炎性反应在缺血性脑损伤中作用的重要新概念[1-5]:(1)虽然大部分炎性反应可以加剧缺血性脑损伤,但亦有一些炎性反应对缺血脑组织有益.

    作者:马英鑫;陈贺愈;夏伟梁;刘建荣;殷卫海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神经外科围手术期脑血管反应性的评估与意义

    脑血管反应性(CVR)系指在各种影响血管舒缩运动因素的作用下,脑阻力血管管径发生变化,从而调节脑血流量(CBF)的能力[1-2].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是围手术期发生缺血性脑损伤的危险因素之一,通过监测脑血管反应性可以了解脑血管自身调节能力和侧支循环状态,为神经外科围手术期脑缺血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笔者拟就神经外科围手术期脑血管反应性的监测与评价简述如下.

    作者:梁发;韩如泉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和床突间隙的解剖学特点及夹闭术技巧和预后.方法 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共13例(13个动脉瘤),包裹2例(2个动脉瘤),术中采用颅内外颈内动脉临时阻断方法.结果 手术后经DSA或CTA枪查显示,13例患者动脉瘤夹闭满意,载瘤动脉和远端动脉血流通畅;2例视力障碍患者手术后视力改善.手术后仅1例出现对侧肢体轻度偏瘫,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随访3~10个月(平均5个月),均恢复良好.结论 经翼点人路辅助颅内外颈内动脉临时阻断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术中荧光造影可即时发现动脉瘤是否残留及载瘤动脉有无狭窄,从而指导手术医师调整动脉瘤夹位置而达到夹闭满意.

    作者:李贞伟;姚鑫;杨玉山;陈步东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神经血管单元在脑缺血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

    脑卒中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高病残及高病死的特点,其中缺血性卒中发生率占60%~80%.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缺血和(或)出血性卒中发病率居世界首位,约高于美国1倍.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表明,目前脑卒中已上升为中国的首位死因.

    作者:杨国源;贺小松;王永亭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糖尿病伴发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认知损害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25糖尿病伴发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认知损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发病时间≤7d且诊断明确的急性期单纯脑梗死和糖尿病伴发脑梗死患者,酶放大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认知损害程度.结果 糖尿病伴发脑梗死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7.06±4.41)μmol/L]高于、MMSE评分(25.36±0.11)低于单纯脑梗死组[(15.49±4.11)μmol/L和(26.48±2.26)],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5,P=0.031;t=-2.502,P=0.013);以完全/部分前循环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MMSE评分低,其次为后循环梗死和腔隙性梗死.糖尿病伴发脑梗死组患者MMSE评分分别与年龄、糖尿病病程、血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脑卒中亚型呈负相关(均P=0.000);与吸烟、心血管病病史、受教育程度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 糖尿病伴发脑梗死患者认知损害可能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导致的神经毒性、脑卒中类型、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以及糖尿病病程和血糖控制状态具有密切关系.

    作者:陈静炯;王枫;项静燕;赵玉武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极重型基底节脑出血神经内外科疗效的比较

    目的 探讨极重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内外科治疗效果,总结相应的手术适应证.方法 统计金谷分类Ⅳb级和Ⅴ级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各100例)神经内外科治疗效果,采用高血压重症基底节-丘脑血肿CT分型法探讨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 手术治疗组总病死率为62%(62/100),低于保守治疗组的92%(92/100;λ2=23.744,P=0.000);CT分型Ⅲ~Ⅴ型患者总病死率为84.21%(32/38),高于Ⅰ~Ⅱ型的48.39%(30/62;Fisher精确概率法:P=0.000);开颅手术组患者总病死率为54.41%(37/68),低于非开颅手术组的78.13%(25/32;λ2=7.920,P=0.048).结论 金谷分类Ⅳb级极重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应积极施行手术治疗,而Ⅴ级患者应慎行手术,需结合患者年龄(<60岁)、脑疝症状出现时间(发病时间>12 h),CT分型(Ⅰ~Ⅱ型)及是否伴有全身性疾病(无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和糖尿病)等多项因素综合考虑,制定治疗方案.

    作者:裴裴;匡良洪;黄光辉;裴永恩;周滨音;吴星;胡胜;吕华荣;姚益群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言语含糊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54岁.主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言语含糊10h,于2010年7月14日入院治疗.患者于发病当日凌晨3:30突发左侧肢体无力、言语含糊,无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无意识障碍,症状持续约10 min后完全缓解,至清晨4时再次发作2次,每次3~10 min.至外院就诊时再次发作,性质基本同前,持续约3 min自行缓解.

    作者:姚明;倪俊;崔丽英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血糖及血脂的管理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目前已是我国病残率和病死率高的疾病之一,而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血糖和血脂的管理,迄今尚缺乏明确且可靠的临床指导性建议.笔者拟结合临床实践及国内外研究资料,就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压、血糖和血脂变化与预后间的关系及管理等问题进行文献综述,旨在进一步提高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血糖和血脂合理管理重要意义的认识程度.

    作者:徐培青;刘建荣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天津市神经科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