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秀艳;刁爱红
黄韧带骨化所导致的胸椎管狭窄,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然而以持续性的尿道痛为首发症状的黄韧带骨化所导致的胸椎管狭窄的病例国内尚未见报道.我院于1999-03收治了1例因黄韧带骨化导致胸椎管狭窄而首发尿道痛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魏加国;赵金亮;唐佩福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后颅窝手术病人容易引起呼吸、循环的紊乱,麻醉处理较为复杂.本文选择我院近年来30例后颅窝手术的麻醉,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后颅窝手术病人30例,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12~68岁.体重28~89kg.30例中,桥小脑肿瘤1例,小脑肿瘤13例,小脑出血8例,斜坡肿瘤2例,颅神经手术4例,其它类型手术2例.手术时间为120~260min,平均180±40min.
作者:张金海;陶葭;尚铁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近年来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发生有关.为了探讨HP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肠化)的相关性研究,我们对86例胃粘膜肠化者进行了临床分析.
作者:胡晓立;刘连沫;袁丰亮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膝关节是一个功能简单,持劲强,结构复杂、损伤常见的关节,就我科近期收治的膝关节损伤2例报告如下.
作者:赵连昌;代绍斌;宋亚民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一种全身性中老年性疾病.该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晚期预后不佳.目前发病年龄有逐渐提前的趋势,现就该病有关问题概述如下.
作者:张秀英;贾玉茹;刘家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我院自1994年以来,采用角形接骨板[1]治疗胫骨近端骨折1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6例,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18~64岁,平均36岁.致伤原因车祸撞伤8例,跌伤4例,坠落伤3例,砸伤1例;新鲜骨折14例,陈旧性骨折2例,其中骨不连接1例,畸形愈合1例,其新鲜骨折14例中,有4例平台骨折,开放性骨折2例.1.2 治疗方法手术均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开放性骨折均常规清创以后行复位固定,术中尽量解剖复位,少剥离骨膜,大骨块先行复位固定,再将6孔角形接骨板置于胫骨前外或前内侧,陈旧性骨折同时取髂骨植骨,术后不用外固定,10~12d拆线,术后3周可以进行膝踝关节功能锻炼,同时扶拐不负重行走.
作者:刘韬;樊宏志;荆长富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原发十二指肠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病人住院病历资料.诊断主要靠胃镜及病理组织活检、胃肠钡餐透视;结果:1973~1994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0例原发十二指肠肿瘤患者中,发病高峰在50~60岁,男女均等,部位以十二指肠降部为多,85%为恶性,无特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结论:原发十二指肠肿瘤85%为恶性,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主要依靠联合检查方法,以提高检出率.
作者:王雪萍;鲁重美;刘士林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护理模式由疾病护理上升为心理护理,两者同时进行,为全面完善护理工作,起到一定重要作用.因此,做好病人的身心护理,就要求护理工作者不仅要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技术,还应具备与病人心理沟通的能力.
作者:郑玉梅;姜永香;王晓林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我院自1996-01~1999-07共收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108例,其中10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0例全部为住院患者,其中男3例,女7例,年龄34~65岁,糖尿病病程5~18年、IDDM 2例,NIDDM 8例;诱发因素:感染4例,停用降糖药(包括胰岛素)1例,降糖药不适当减量5例,全部患者既往均无胃病病史.
作者:徐颖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胫腓骨粉碎性骨折,临床多见于车祸或重物直接撞击等直接暴力所致.因骨折呈粉碎性不适合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我院应用骨牵引,附加小夹板加垫治疗96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96例,其中男70例,女26例,年龄20~65岁,均为车祸或重物直接撞击所致胫腓骨粉碎性骨折.
作者:茹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稳定轻、中度近视的问题,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现将我们应用药物治疗轻、中度近视的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观察6D以下近视154人(308眼),年龄12~18岁,平均14.2岁.其中70人(140眼)为对照组不予治疗;84人(168眼)为治疗组.应用0.25%托品卡胺滴眼剂治疗,每天睡前20~30min点眼1次,1个月为1个疗程,每年治疗4~5个疗程,疗程间隔2~3个月.观察时间12~48个月(平均21.8±1.3个月).每年进行2次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和静态屈光度的检查.每隔3~4个月加查动态屈光度.疗效标准:年静态屈光度增长不超过0.25D,即为近视稳定的标准,大于比值则属进行.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应用医学统计软件处理.
作者:刘鸿雁;孙立滨;潘健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本文就收治的剖宫产患者术后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产妇从手术室回房后立即测血压、脉搏,注意术前与术后血压比较,若血压相差3Kpa,脉压差小,应立即通知医生.术后1~2h恶露比阴道分娩的量少,但在术后3~4h内血性恶露相对增多,此间要严密观察恶露情况,如出血超过300ml以上,要主动查找原因,有否尿潴留,子宫复旧欠佳等,给予正确处理,按摩子宫或挤压宫低,配合医生应用药物止血.
作者:赵俭萍;赵俭辉;段会丽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腭咽成形术(PPP)与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是近年来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有效方法.而围手术期护理工作的配合是保障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现就护理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张洪梅;王丽英;韩颖学 刊期: 2000年第04期
部分急性支气管肺炎在治疗过程中干湿罗音消失非常迟缓,而加用丹参注射液可获得较满意疗效.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本组均为参照卫生部“小儿肺炎诊断和分型标准”诊断各型肺炎100例.经综合性治疗10d后,但仍具有咳喘和双肺布满干湿罗音,无其它合并症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性别无明显差异.年龄均为6个月~6岁,但临床表现基本相似,具可比性.
作者:梁杨;杨晶;韦雪奕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患者26岁,G1P0孕39(2)/(7).因规律性宫缩2h,自然破膜1h,于1999-10-08来我科住院.查体:宫口开大7cm,S+,LoA,胎心音140次/min,BP16.0/10.7kpa,水肿(一),骨盆各径线正常.于9:30侧切分娩1女婴,婴儿Apgar评分为10分,体重3400g.产后宫缩好,阴道流血不多,常规新法缝合侧切刀口,产房观察2h后送回病房.产妇产后8h自感创口处疼痛加重,无坠胀感,以创口痛给予止痛处置,症状减轻;产后24h发现侧切面臀部肿大,创口无红肿,严格消毒行内诊检查,阴道壁光滑无血肿,立即给予25%硫酸镁湿敷,消肿不明显,48h行侧切口拆线,皮层和肌层裂开,切口深部有一直径8cm的血肿向臀部伸展,边界不清,腔内积血约300ml左右.立即切开血肿,取出积血块,用0.9%生理盐水冲洗和0.5%碘伏液棉球消毒,生理盐水纱条填塞血肿腔,压迫止血,同时输新鲜血400ml,青霉素800万u静点5d,预防感染,换药1次/d,于产后7d开始用1:1000呋南西林液坐浴,30min/次,然后用周林频普仪照射,30min/次,3次/d.18d痊愈出院.
作者:王晓丹;杨丽菊;王林秋;于志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参麦注射液是红参、麦冬的提取物.它的有效成份是人参皂甙、麦冬皂甙、麦冬黄酮.近3年来我们使用该药(深圳南方制药厂、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产品)抢救了3例心源性休克患者,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淑梅;刘丽华;周彦军;董红晶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现将我所10年积累的26例粟粒型肺结核误诊的原因分析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989~1998年收治经我所门诊诊断的粟粒型肺结核26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7例,男女之比为1∶1.9.年龄小为7岁,大为59岁,平均35.1±20.2岁.急性粟粒型肺结核8例,亚急性及慢性粟粒型肺结核18例.诊断方法主要结合病史、接触史、X线胸片,并经抗结核治疗有效进行诊断.
作者:安世波;付强;关桂香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前结核性脑膜炎(以下简称结脑)的病死率已经明显下降,但与其它中枢性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相比仍很高,可达20%左右.尤其是伴有椎管阻塞、脑积水、脑软化,脑血管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及偏瘫病人均预后不良.所以对结脑的分型比分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而且根据分型制订治疗方案.通过观察、分型治疗,效果明显.复发率、病死率明显下降.
作者:姚福琦;温明;刘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本文就老年腰椎结核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进行总结.1 烦躁心理:老年病人性情较固执、易怒,容易产生烦躁心理,常怨天忧人,责人多,责己少,常埋怨家属未能尽心照料,因一点小事便乱发脾气,并对躯体的微小变化极为敏感,常提出过高的治疗和照顾要求,在护理过程中往往向护理人员询问病情及治疗用药和手术的安全性,甚至询问一些与手术无关的微小问题,不愿与医护人员合作.对这类病人要求护理人员要耐心细致地解释手术治疗的意义、方法和步骤.护理人员还要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关心他们,要象对待亲人一样,不厌其烦地做好说服工作,使他们愉快地配合医疗护理工作,解除思想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作者:周丽;田桂艳;孙洪英 刊期: 2000年第04期
随着立体定向技术及CT引导定位技术的发展,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穿刺血肿吸除术可分为血肿单纯穿刺吸引术、立体定向血肿破碎排空术、立体定向血肿腔置管引流注药溶解术、以及立体定向内窥镜血肿排空术等.由于穿刺血肿吸除术已变得简单易行和创伤小,因此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并使开颅手术适应证得以放宽.一般出血后数小时,血肿腔内的液体仅占血肿量的1/5,其余均已形成胶冻状血凝块,所以,单纯穿刺吸引术不易将血肿彻底排除[1,2].对于恢复期已液化的血肿,此方法则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而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术,是应用立体定向技术通过CT导向将Backlund血肿排空针导入血肿中心,调节侧支管连接的吸引器压力(<31.7kpa和0.2atm),将血凝块逐渐绞碎吸出.此方法是Backlund和Von holst在1978年首先报告的,且利用Archimedesd原理设计出了螺旋血肿排空针[3,4,5,6,7].它是一根长20cm不锈钢螺旋钻,插在一个外径为4cm的套管针内,近套管针的尖端有2个小侧孔,套管针的另一端有一个侧支管和一个密封帽.侧支管接血肿收集瓶,再接吸引器,通过收集瓶上的刻度可知排出血肿量,通过在密封帽外旋转套管针内的螺旋钢钻以达到破碎血肿的目的.Backlund强调血肿的排空量应是控制性的次全排出.此种方法满足了损伤小、安全性高、危重病人易耐受的要求.但经过实践发现这种方法易引起再出血[8,9,10,11],且只能排出血肿的1/3.对于不规则血肿易将周围脑组织一并绞碎吸出[12,13,14,15],特别对于深部丘脑的出血,容易引起严重的并发症[16].
作者:梁成义;冯建斌;李明 刊期: 200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