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可调式男性接尿器固定装置在失禁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吴春泉;廖华;刘莲秀

关键词:可调式男性接尿器, 失禁, 失禁性皮炎
摘要:在临床工作中,各种原因导致尿失禁的排尿护理一直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题[1].目前我院尿失禁患者主要使用纸尿裤接尿,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存在成本高,容易被大便污染尿道口,尿液溢满浸湿皮肤造成失禁性皮炎,容易导致局部皮肤损伤形成压疮的缺点.我院在总结前人[1-3]的研究基础上,设计出一种可调式男性接尿器固定装置,应用于临床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间隔10年儿童重度意外伤害社会因素变化分析

    目的:分析间隔10年儿童重度意外伤害的社会因素变化,探讨其预防方法的更新.方法:回顾我科2005年和2015年住院的儿童重度意外伤害病例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005年儿童重度意外伤害的前3位原因为溺水、中毒、坠落伤;2015年前3位原因为坠落伤、交通伤、溺水和中毒;住院构成比上升快的是交通伤,坠落伤也有所上升,住院构成比下降快的是溺水,中毒有较明显下降.结论:通过血的教训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溺水和中毒引起的意外伤害有较明显的下降,说明社会各界对意外伤害所做的防范还是很有效果.但在新的形势下,儿童意外伤害的原因也在发生不断变化,需要社会各界重新调整防范策略,有重点地采取新的干预措施,更多的减少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作者:廖红群;罗开源;洪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防治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用药研究进展

    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是产妇围术期的常见并发症,轻者导致子宫切除,重者直接导致产妇死亡.近些年来由于宫缩药物的不断问世,产后出血导致的孕产妇围术期死亡率显著下降.但宫缩药物种类繁多,孕妇个体差异较大,国内外对宫缩药物的选择及使用方法、使用剂量没有统一的标准,由宫缩药物滥用所带来的不良反应的发生却有所增加.本文针对临床常用的防治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药物作一综述,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作者:程传喜;柳兆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早期进食护理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评估早期进食护理对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94例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1例和对照组43例,分别进行早期进食护理和常规性护理.比较两组术后胃肠功能影响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以及护理满意度等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术后恶心、呕吐、腹胀的发生率相似,观察组在早排气、早排便和恢复正常进食等各项指标上均显著较对照组恢复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较对照组减少2.6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7%和2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工作满意度(90.20%)显著高于对照组(6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进食护理,有助于促进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患者术后的快速功能康复,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作者:陈钱;赵金灿;李燕;李慧;何春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痛风性关节炎的X线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的:分析痛风性关节炎的X线表现特点.方法:收集42例被确诊为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及X线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的病变位于第一跖趾关节.早期表现为受累关节周围见边缘清楚、偏侧性的软组织肿胀影;中期表现为骨皮质出现骨膜反应,呈硬化、波浪状、小花边状;关节面及骨内出现囊状骨密度减低区、穿凿状骨质缺损;晚期表现为软组织内见不规则钙化影,骨皮质缺损及穿凿状骨质缺损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出现关节畸形,关节脱位或半脱位.结论:痛风性关节炎的X线表现比较复杂,多样化是其特征,易与其他骨关节病混淆,总结其X线表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准确率.

    作者:吴海声;曾频频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左肺海绵状血管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肺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特征、鉴别诊断和治疗,以提高对肺海绵状血管瘤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分析1例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17岁,因左侧胸痛、胸闷1月余,加重3天就诊.CT扫描示:左上肺见结节状密度影,大小约2.3 cm ×2.2 cm.全麻下行胸腔镜下左侧气胸修补术+左肺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免疫组化染色血管内皮细胞CD34、CD31阳性,D2-40、TTF-1阴性.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肺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肺血管畸形,并非真性肿瘤,确诊需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手术切除是肺海绵状血管瘤的主要治疗方式,患者预后良好.

    作者:肖海;叶晓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示剂追踪法在腹部CT增强动脉期显示的临床应用

    目的:运用示剂追踪法行腹部CT增强扫描,观察动脉期触发扫描时间,为CT增强扫描准确把握动脉期影像给出合理建议.方法:收集224例临床疑诊腹部病变而行腹部CT增强扫描的检查者,随机分为二组,A组112例使用浓度为300 mgI·mL-碘海醇注射液;B组112例使用浓度为350 mgI·mL-1碘海醇注射液.所有检查者均行常规腹部动态三期扫描,从肘正中静脉置入22 G留置针,以3mL·s-1速率注射对比剂,增强扫描采用示剂追踪法完成,设置腹主动脉膈肌层面为兴趣区,触发扫描HU值为150 HU,自动触发扫描.结果:A组触发扫描时间为13~46 s,平均(22.75 ±4.79)s;B组触发扫描时间为12~41 s,平均(21.8±5.1)s,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2);同时测量腹主动脉CT值,两种不同浓度对比剂在注射速率相同情况下,两组CT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6).结论:在64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时,对比剂注射速率3mL·s-1,对比剂浓度分别为300 mgI·mL-与350 mgI·mL-1时进行腹部增强扫描,示剂追踪法动脉期扫描触发均值时间在21~22 s,实际扫描均值时间27~ 28 s,与相关教科书提出的25~ 30 s扫描动脉期时间一致.但示剂追踪法实际扫描短18 s,长52 s,更符合个性化扫描要求,因此建议在带有示剂追踪扫描软件的CT扫描设备进行腹部动态增强扫描时,采用示剂追踪法能更准确的抓住动脉期.

    作者:吴颋;刘风;郭少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我国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对我国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并针对其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制定路径化的护理流程及标准、完善造口护理人才队伍、完善造口延续性护理等建议,为临床护理管理人员及护理人员提高造口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供参考.

    作者:王小惠;丁梅;刘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一体化管理模式在优化产房人力资源中的作用探讨

    目的:调整产房管理模式,优化助产人力资源,保障产房病人安全的同时提升病人满意度.方法:为实现广东省十大安全目标,将产前区集中到产房,实行产前区域和产房区域集中,行政、护理业务一体化管理.结果:实行产前和产房一体化管理,能大限度优化助产士人力资源,保证孕产妇安全的同时提升满意度.结论:产前产时一体化管理模式能够优化产房人力资源,保障孕产妇安全,提升满意度.

    作者:向清华;徐耀荣;向清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F”型搁手架的研制及在神经外科垂肩侧俯卧位中的应用

    垂肩侧卧位或侧俯卧位是较为复杂的一种手术体位,适用于远外侧入路、枕下乙状窦入路、枕下正中入路行颅后窝、桥小脑角、枕部等显微神经外科手术[1].上述手术具有病变部位深、术野狭窄、手术精细、时间较长等特点[2],术中体位安置不当不仅增加手术操作难度且易造成健侧上肢血管、神经损伤.为此,我院自行研制了“F”型搁手板用于垂肩侧卧位或侧俯卧位中健侧上肢的摆放,现介绍如下.

    作者:郑丽芳;杨琼;李珍;胡梅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中医治未病应用在体检中对亚健康人群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了解中医治未病应用于亚健康人群体检中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0例参与常规体检的亚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均在常规西医体检后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对照组受检者给予一般健康指导,观察组受检者则在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中医体质辨识,给予辩证干预,比较两组受检者干预后的临床效果,并对其干预前后的血脂指标、BMI指数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2组受检者干预前的血脂指标和BMI指数比较无显著差异,但干预后的观察组显著优于干预前和干预后的对照组,两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4.0%、61.0%,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指导下,对体检中亚健康的人群进行辨证干预,可以实现有效健康管理,防患疾病于未然,改善其身心健康.

    作者:袁萍;郭兰;兰晓玲;赖玉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腰麻术后患者自由卧位与舒适度关系的探讨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麻醉(腰麻)患者术后自由卧位与舒适度的关系.方法:216例行腰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08例,对照组术后采取常规去枕平卧位6h,观察组术后按以往习惯采取去枕平卧或侧卧、垫枕平卧或侧卧,翻身时要求保持头部与脊柱在水平位,可自由改变体位,不可坐起.结果:两组术后头痛、头晕发生率及生命体征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尿潴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适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麻术后患者著无特殊医嘱、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可采取自由卧位,有利于提高患者舒适度.

    作者:刘翠婷;刘翠萍;魏碧蓉;陈良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PDCA循环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门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研究PDCA循环对于安装埋藏式起搏器患者门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已安装埋藏式起搏器出院后回到医院进行复查维护患者4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对到本心电室复查心电图的起搏器安置术后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指导,实验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PDCA循环方法进行护理跟踪指导,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两组的SAS和SDS评分在护理之后均得到明显调节,但是观察组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实施不同干预方式之后,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起搏器功能、自主心律以及心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DCA循环护理能够有效监测起搏器功能及心脏起搏功能,有效提高安装埋藏式起搏器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作者:谢凝华;贺金梅;刘环;宋米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MIPPO技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与经皮微创锁定钢板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应用经皮微创锁定钢板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患者各3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平均时间、术后踝关节活动度Johner-Wruhs评分等情况.结果:经皮微创锁定钢板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Johner-Wruhs评分优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组(P<0.05).结论:应用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损伤小、肢体功能恢复好等优点,符合美学要求,是治疗胫骨下段骨折较有效的方法.

    作者:杨亚东;周娟;唐文;张飞;刘氜;魏晓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治疗早期异位妊娠中药方剂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宫外孕Ⅱ号方加味治疗持续性异位妊娠的效果.方法:50例因异位妊娠保守性手术后发生持续性异位妊娠患者,将单独使用甲氨蝶呤单次肌注治疗患者为对照组(27例),将使用甲氨蝶呤单次肌注治疗同时加用宫外孕Ⅱ号方加味治疗患者为观察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再次手术发生率、血清β-hCG下降、盆腔包块消失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宫外孕Ⅱ号方加味可以加快血β-hCG下降,缩短血β-hCG恢复到正常值的时间,缩短盆腔包块消失时间(P<0.05),降低了再次手术率;同时降低甲氨蝶呤(MTX)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与单用甲氨蝶呤相比,联合应用宫外孕Ⅱ号方加味治疗持续性异位妊娠效果更优,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曾俐娟;黄晓晖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美沙拉嗪致嗜酸性粒细胞性肠炎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了解并学习嗜酸性粒细胞性肠炎的临床特点和诊疗过程,以期为治疗嗜酸性粒细胞性肠炎患者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以1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肠炎病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学习相关文献,对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通过相关检验明确诊断,停用致敏药物美沙拉嗪,并给予对症处理,患者好转出院.结论:美沙拉嗪导致嗜酸性粒细胞性肠炎罕见,需仔细甄别,预后较好.

    作者:徐国峰;赵书锋;黄才斌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PDCA循环在小儿肾病尿标本采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小儿肾病尿标本采集中的应用.方法:运用PDCA管理模式对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肾病患儿尿标本采集耗时久、标本不合格率较高进行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及效果评价.结果:实施PDCA管理3个月,小儿尿标本收集合格率显著提高(P<0.05),标本采集时间缩短.结论:本应用可以提高小儿尿标本采集合格率,提高医疗质量并提升患者满意度.

    作者:何晓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利妥昔单抗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应用进展

    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是一种人鼠嵌合型抗CD20单克隆抗体,能与B淋巴细胞表面CD20分子高亲和力结合而触发凋亡信号,导致被结合的B淋巴细胞清除,现已被用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diopathic nephritic syndrome,INS)是儿科常见肾脏疾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临床对INS患儿的治疗以激素为主,必要时辅以免疫抑制剂,但其不良反应和复发率高.近几年有文献报道RTX逐渐应用于治疗成人和儿童的难治性肾病综合症,尤其是儿童激素依赖或频复发型肾病综合征,成功延长了此病的缓解期.但近几年RTX应用于INS主要基于对散在病例的观察性研究,RTX的疗效和安全性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及前瞻性试验来证实.因此,我们将总结前面的研究,并为以后更好地研究和治疗INS提供方向.

    作者:肖小妹;陈亚运;王玲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水胶体敷料在固定桡动脉导管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在固定桡动脉导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78例需桡动脉置管并进行动脉有创血压监测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89例,联合水胶体敷料固定桡动脉导管;对照组89例,常规使用透明贴固定桡动脉导管.比较两种方法桡动脉导管发生移位、非计划拔管和皮肤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桡动脉导管发生移位、非计划拔管、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使用水胶体敷料能更好的固定桡动脉导管,减少导管移位、非计划拔管及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作者:王芬;谢艳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胸水中OPN和MMP-2检测对肺部恶性肿瘤所致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胸水中骨桥蛋白(OPN,别名SP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恶性胸腔积液(MPE)的表达及其诊断MPE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41例肺癌合并恶性胸水标本为病例组,96例肺部良性疾病所致的胸腔积液为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胸水中OPN和MMP-2水平.采用SPSS13.0软件统计,胸水OPN和MMP-2水平用M(QR)表示,组间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建立ROC曲线选择cutoff界值及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并比较单项指标与两项指标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在137例胸腔积液标本中,病例组OPN[(M(QR)为5.05 ng · mL-1(6.50 ng· mL-1)]较对照组OPN[(M(QR)为3.60 ng·mL-1(4.48 ng·mL-1)]显著升高(P=0.003).病例组MMP-2[(M(QR)为13.02 ng · mL-1 (21.28 ng·mL-1)]较对照组MMP-2[(M(QR)为4.38 ng·mL-1(8.37 ng· mL-1)]显著升高(P =0.000).OPN的cutoff界值=3.67 ng·mL-1(敏感度=75.6%,特异度=52.1%,ROC曲线下面积0.658,95%CI 0.560 ~0.756).MMP-2的cutoff界值=8.04 ng·mL-1(敏感度=65.9%,特异度=70.8%,ROC曲线下面积为0.713,95%CI 0.615 ~0.811).作平行诊断实验,OPN和MMP-2两者联合诊断可以将敏感度提高至91.68%,特异度为36.96%.结论:OPN和MMP-2在MPE均显著升高,胸水中的OPN和MMP-2可用于MPE的辅助诊断,但不能作为常规临床诊断.

    作者:幸丽花;刘惟优;李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DHX9:恶性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恶性肿瘤是世界大多数国家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在我国总体呈上升趋势.恶性肿瘤已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效果总体欠佳,治疗的靶向药物相对较局限,仍需进一步研究.DHX9(DEAH-box helicase 9)是一种NTP依赖的RNA/DNA解旋酶.作为一种多功能蛋白,DHX9能与多种分子伴侣相互作用,参与调节多个生物学过程,修复DNA损伤及维持基因的稳定.近研究表明DHX9对多种肿瘤起促进作用,抑制DHX9的表达可对肿瘤细胞造成致命性伤害,但不影响正常细胞功能,提示DHX9可能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本文对DHX9对不同肿瘤发生发展作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作者:吴源兵;吴新强;何良梅;王祥财;刘志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赣南医学院

主办:赣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