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右美托咪定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全麻围术期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李晓玲;郭锐;王力峰;彭道珍;朱俊海

关键词:右美托咪定, 心率变异性, 原发性高血压, 自主神经
摘要: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定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全麻围术期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高血压拟行腹腔镜胃癌或直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D组(右美托咪定组)和C组(对照组),每组20例,D组在麻醉诱导前10 min缓慢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 μg·kg-1,然后按0.5 μg·kg-·h-1的速度持续静脉输注至手术结束,对照组则采用等容积的生理盐水.监测和记录入室基础值(T0)、气管插管后1 min(T1)、手术开始即刻(T2)、术中15 min(T3)、术毕(T4)和气管拔管即刻(T5)的心率变异性指标:低频功率带(Lf)、高频功率带(Hf)和低频/高频比值(Lf/Hf),以及各时间点的心率(HR)和血压(MAP),并记录两组患者术毕后的苏醒时间.结果:Lf:C组在T1~T3、T5显著低于T0,D组在T2~T3时刻显著低于T0,D组在T1~T4显著低于C组(P<0.05);Hf:C组T1~T3显著低于T0,D组T2~T3显著低于T0和C组(P<0.05);Lf/Hf:C组在T1~T4显著低于T0,D组在T1~T4时刻显著低于C组(P <0.05);HR:C组在T1~T2、T5时刻高于T0,D组在T1和T5时刻显著低于C组(P <0.05);MAP:C组在T1~T2和T5时刻显著高于T0和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有效抑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全麻围术期术中应激刺激导致的交感活性增高,维持自主神经的平衡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肿瘤组织分子标记与奥沙利铂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和预后的关系分析

    目的:探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胸苷酸合成酶(TS)、胸苷酸磷酸化酶(TP)、二氢嘧啶脱氢酶(DPD)蛋白表达与奥沙利铂联合5-氟尿嘧啶(FOLFOX6)方案的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接受FOLFOX6方案化疗的5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患者肿瘤组织ERCC1、TS、TP和DPD的蛋白表达,比较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关系.结果:50例患者总有效率46.0%(23/50),临床受益率82.0% (41/50),1年生存率62.0% (31/50).分析ERCC1阴性和阳性的有效率为51.72%vs.38.10% (P >0.05),临床受益率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93.10% vs 66.67% (P <0.05)和79.31% vs 38.10%(P<0.01);TS阴性和阳性的有效率、临床受益率分别为59.26% vs 30.43%、96.30% vs 65.22%(P均<0.05),1年生存率为88.87% vs 30.43% (P<0.01);TP阴性和阳性的有效率、临床受益率、1年生存率分别为27.78%vs 56.25%、72.22% vs 87.50%、50.0% vs 68.75%(P均>0.05);DPD阴性和阳性的有效率为56.67% vs30.00% (P >0.05)、临床受益率为93.33% vs 65.00% (P<0.05)、1年生存率为66.67% vs 55.00%(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胃肠道反应、外周神经毒性和口腔粘膜炎,均较轻,耐受性良好.结论:晚期结直肠癌肿瘤组织ERCC1、TS、TP和DPD蛋白表达水平与应用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黄萍;郭守俊;李荣;康昭洵;曾红学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PICC置管术在危重症新生儿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危重症新生儿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2015年6月~2017年1月的52例危重症患儿实施PICC置管的效果.结果:52例患儿中,有1例患者穿刺不成功,成功率98%,平均留置时间(39.5±6.9)d.留置期间发生并发症5例,发生率9.62%,其中1例出现静脉炎、1例堵管、2例外渗至局部肿胀、1例导管移位.结论:PICC置管为危重症新生儿提供了可靠安全的静脉通道.高效置管、规范操作、预防并发症发生对延长PICC管的使用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雯;刘晓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儿童嗜酸性胃肠炎(附1例报告)

    目的:探讨儿童嗜酸性胃肠炎(EGE)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提高儿科医师对此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率.方法:结合文献对1例儿童EGE的临床表现、相关检查结果、诊断及治疗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例患儿以解稀水便伴下腹痛为首发症状,嗜酸性粒细胞计数(AEC)明显增高,IgE正常,病理活检示肠道多处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经予甲泼尼龙40 mg qd治疗后当天症状即得到明显缓解.结论:儿童EGE早期临床症状、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性,不明原因的胃肠道症状伴外周血AEC升高应考虑到该病可能.组织学检查是诊断的关键,治疗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

    作者:朱云霏;黄青;肖小妹;沈小雄;王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中草药抗白色念珠菌的作用机制

    中草药抗白色念珠菌具有疗效显著,不易耐药等多种优势,是解决白色念珠菌临床耐药性增强,感染率上升等难题极有价值的研究对象.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研究出的中草药抗白色念珠菌的相关作用机制,旨在明确中草药抗白色念珠菌有效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

    作者:贺慧娟;谢水祥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婴幼儿型血管瘤细胞学研究进展

    婴幼儿型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良性肿瘤.探讨IH的组织形态特点对阐明其增生和消退的机制有重要作用.肿瘤的组织学成分包括肿瘤细胞和间质成分,目前研究显示血管瘤干细胞、血管瘤内皮细胞、周细胞、脂肪细胞及肥大细胞是构成IH的主要细胞成分.本文将总结这些细胞在IH中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在IH中可能的变化和作用,为深入研究IH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张家红;张新月;叶晓星;肖海;徐仙赟;刘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穴位注射喘可治注射液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细胞免疫的影响

    目的:研究穴位注射喘可治注射液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选取78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与对照组(39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穴位注射喘可治注射液,两组疗程均为6天.两组之间和两组治疗前后进行病情评估,并均采血测定细胞免疫,即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1.5% (P <0.01);治疗组治疗后CD4和CD4/CD8比值上升,与治疗前比较,P<0.01;2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穴位注射喘可治注射液能够改善支气管哮喘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该方法可以作为支气管哮喘的重要辅助治疗.

    作者:罗娟娟;洪虹;钟小明;谢忠丽;罗开源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新型姜黄素类似物EF24抗癌机制的研究进展

    EF24为一种新合成的新型姜黄素类似物,同样具有广谱抗肿瘤作用,但其抗癌机制仍没有明确定论.本文从EF24抑制NF-κB信号通路、导致细胞增殖周期阻滞、抑制硫氧还蛋白还原酶1、非受体酪氨酸激酶(Src)磷酸化及保护蛋白二硫键异构酶(PDI)、抑制范可尼贫血信号通路等方面,阐述目前EF24抗癌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赖小强;吴新强;王祥财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一种可逆性的创伤-修复反应,是各种慢性病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必经过程,也是门静脉高压、腹水、肝性脑病、合成功能障碍和代谢能力受损等肝病终末期并发症的基础.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近年大量研究表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与肝脏炎症及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现就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谢华;何良梅;刘瑶;张自翔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p53、EGFR、p16在鼻咽癌中表达的意义

    目的:观察鼻咽癌组织和鼻咽粘膜慢性炎组织中p53、EGFR、p16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1例鼻咽癌、27例鼻咽粘膜慢性炎组织中p53、EGFR、p16蛋白的表达.结果:鼻咽癌组织中p53、EGFR的阳性率高于鼻咽粘膜慢性炎组织(P<0.05),p16的阳性率低于鼻咽粘膜慢性炎组织(P<0.05),鼻咽癌组织中p53的表达强弱与年龄、性别、分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p53、EGFR蛋白高表达及p16蛋白低表达可能参与鼻咽癌的发生,但p53表达强弱和患者性别、年龄、病理分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无关.

    作者:欧阳清;唐加步;赖文秀;姚运红;卢义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脂质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理变化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的深入,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从婴儿期就开始的缓慢发展过程.在病理变化的早期——脂纹形成时期,在光镜下可见大量的巨噬细胞源的泡沫细胞存在,泡沫细胞中含有大量的脂质.脂质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巨噬细胞通过许多途径吞噬脂质,又通过许多途径将脂质从巨噬细胞中转运出去.这种巨噬细胞脂质转出与转入的不平衡导致了早期粥样病变的形成.本文就这两种作用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作者:赖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IRF8与神经病理性痛的关系研究

    神经病理性痛是一种病理机制比较复杂的慢性疼痛综合征,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参与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生发展,而且干扰素调节因子8(IRF8)是调控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关键转录因子.因此,本文通过厘清梳理IRF8与神经病理性痛的关系来探讨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病机制.

    作者:王英;夏阳阳;黄诚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鞘内给药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鞘内给药对伴有明显颅内高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19例确诊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并伴有明显颅内高压的患者,实施间断腰穿减压;9例在此基础上给予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比较两组颅内压、诱导期天数及预后,评价鞘内给药对伴有明显颅内高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结果:9例行鞘内给药治疗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治愈率7/9,腰穿减压组10例,治愈率8/10;颅内压各周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患者,可以考虑频繁的腰穿联合鞘内注射药物治疗.

    作者:刘家斌;欧阳懿;王明琦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神经病理性痛模型(SNI)大鼠背根神经节P2X3的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

    目的:研究大鼠背根神经节P2X3在保留坐骨神经结扎并剪断(spared nerve iniury,SNI)模型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Ctrl、Sham和SNI组,每组各15只.于SNI术前1天、SNI术后第3、7、14天时间点测定机械痛阈后立即处死大鼠,取术侧腰4~腰5(L4~L5)的背根神经节(DRG),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P2X3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SNI组的术后第7和14天,大鼠术侧足底机械痛阈(PWT)明显降低(P <0.001);SNI组的术后第3、7和14天,大鼠术侧L4~L5节段DRGP2X3的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P<0.001);SNI组的术后第7和14天,大鼠术侧L4~L5节段DRGP2X3的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保留坐骨神经结扎并剪断后L4~L5节段DRG的P2X3基因和蛋白表达增加与其机械痛敏的降低相一致,提示在外周神经损伤情况下,P2X3受体可能参与了SNI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痛的疼痛信息调控.

    作者:江茜;王英;夏阳阳;黄诚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赣南地区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护理研究

    目的:探讨赣南地区ESD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整体护理,以减少并发症并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经普通内镜检查、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变深度及层次,诊断为上消化道粘膜及粘膜下隆起性病变并接受ESD治疗的患者共103例,对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心理护理、治疗护理、康复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治疗,其中穿孔2例,1例用钛夹夹闭,另1例行尼龙绳荷包缝合术,术后胃肠减压、禁食禁饮和药物治疗后得到恢复.35例出现少许渗血,给予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冲洗或钛夹止血.56例用APC及电热活检钳电凝进行预防性止血处理.结论:综合运用完善手术前准备、采用严密的手术中配合和完善手术后的护理,可以促进手术的成功,确保其治疗效果得以实现.

    作者:江萌;刘苇婧;李虹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妇产科护理中术后感染相关因素的分析

    目的:对妇产科术后护理中的感染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减少感染情况发生.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500例妇产科住院患者,分产科组(n =250)和妇科组(n=250);产科组又分为剖宫产(n=189)和顺产(n=61),妇科组再分微创手术(n=158)和常规手术(n=92);对患者术后感染问题进行分析.结果:500例中共发生感染患者43例,占总数的8.6%;产科患者189例实施剖宫产,29例感染,感染率15.3%;61例采取顺产,3例感染,感染率4.9%.妇科手术感染患者共11例,占妇科患者4.9%,其中微创手术158例,感染3例,感染率1.9%;常规手术92例,感染8例,感染率8.5%.妇产科患者感染部位主要发生在手术创口、宫腔及泌尿系统.结论:妇产科护理人员需要针对不同手术方式,规范各项操作,严格控制术后感染,降低妇产科的感染率,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杨月;邵东芳;卢婷婷;顾梦茹;杨瑞瑞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11β-HSD1与海马糖皮质激素及认知功能的关系

    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1)是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的调节酶,催化无活性的酮变为有活性的GC,放大了组织细胞内GC的作用.11β-HSD1在啮齿类动物及人类的海马中是高度表达的,维持正常海马功能需要一定量的GC,但是长期的高浓度GC会对大脑尤其是海马不利.上调11β-HSD1的表达会导致海马的萎缩和记忆的缺陷,下调11 β-HSD1的表达可以改善认知功能.通过11β-HSD1选择性抑制剂或者糖皮质激素受体阻滞剂来降低大脑GC的水平,都能够改善认知障碍.

    作者:熊丽娇;钟历勇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水合氯醛保留灌肠在幼儿腰穿术前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水合氯醛保留灌肠在幼儿腰穿术前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幼儿(1 ~3岁)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幼儿腰穿术检查,治疗组术前予水合氯醛保留灌肠镇静.对比两组腰穿成功率、患儿哭闹数、挣扎数.结果:治疗组患儿哭闹、挣扎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腰穿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幼儿腰穿术前予水合氯醛保留灌肠镇静,能减少患儿哭闹、挣扎,提高幼儿腰穿成功率,减少二次或多次腰穿,为患儿的进一步诊治争取了宝贵时间,减少了家长的紧张、焦虑,缓解医患间的紧张气氛.

    作者:黄红梅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经脐单孔腹腔镜腹膜透析置管术的临床报道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腹膜透析置管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成功置入腹膜透析管.手术时间短.术中无误伤肠管、出血和腹壁疝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腹膜透析置管术是一种安全可行、定位精确的腹膜透析置管方法,扩大了腹膜透析患者的适应证,临床应用前景好.

    作者:赖剑;廖聪;郑婕;李小生;曾祥福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高迁移率族蛋白1通过诱导线粒体分裂促进成纤维样滑膜细胞迁移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对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迁移的影响及线粒体分裂在其中的作用.方法:膝关节液分别取自RA患者(RA组)及正常人(normal组).ELISA检测关节液中HMGB1水平.FLS分离自正常人膝关节滑膜组织,用膝关节液或者重组HMGB1刺激FLS,观察其迁移和线粒体分裂的变化.结果:RA组膝关节液中HMGB1水平较normal组明显升高,并且RA组膝关节液刺激的FLS细胞迁移和线粒体分裂较normal组明显增多.重组HMGB1可促进FLS细胞迁移及线粒体分裂.而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的抑制剂(Mdivi)可以抑制HMGB1诱导的线粒体分裂和FLS细胞迁移.结论:RA患者膝关节液中高水平的HMGB1可以通过诱导线粒体分裂促进成纤维样滑膜细胞迁移.

    作者:吴玉娟;曹镐禄;何华宾;罗煜;温军;郭哲;余常辉;吴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不同监测层面的HCTA扫描方法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以基底动脉为监测层面行脑动脉CT血管成像(HCTA)扫描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对临床申请HCTA扫描的138例检查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9例,用Time Bolus法获得时间-密度曲线,分别测量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达峰时间,并分别以达峰时间计算HCTA实际扫描延时时间;对所得HCTA影像进行评价,分析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所测达峰时间是否都能用于HCTA扫描技术.结果:对所有138例检查者均测量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时间-密度曲线,大脑中动脉达峰点均值为6.427 5,实际延时时间17.82 s;基底动脉达峰点均值为6.630 4,实际延时时间18.21 s,两种测量方法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92,表明相关性较高.线性回归分析的回归方程为:大脑中A测量点数=1.035×基底A测量点数-0.424 4,R方为0.841 8,回归方程的方法分析F值为723.557,P值为2.64×10-56,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大脑中A实际延时时间=1.040×基底A实际延时时间-1.112 3,R方为0.839 9,回归方程的方法分析F值为713.652,P值为5.81×10-56,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结果采用卡方检验,卡方值=0.163,P=0.687,认为两组评分基本一致.结论:在检查者体位不适扫描状态及大脑中动脉显示不佳的情况下,以基底动脉为监测兴趣区可以达到常规HCTA以大脑中动脉为监测兴趣区相同的效果,且两种测量方法相关性较高,图像质量符合诊断要求.可以为脑血管疾病患者得到及时、成功地完成HCTA扫描,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

    作者:吴颋;卢绍辉;李荣芳;刘风;刘少强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赣南医学院

主办:赣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