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窦房结结细胞凋亡

林乐迎;符信清;王庆志;张红旗

关键词:SHR, 窦房结, 凋亡, 大鼠
摘要:目的: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窦房结(SAN)结细胞的凋亡,探讨厄贝沙坦对其影响.方法:将实验动物雄性大鼠(Wistar-Kyoto,WKY)和SHR随机分为:①WKY组(对照组)10只;②SHR组(模型组)10只;③厄贝沙坦治疗组(治疗组)10只(厄贝沙坦0.6 mL·100 g-1·d-1灌胃).WKY组和SHR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每天灌胃1次,持续喂养8周.SAN组织行TUNEL染色法,检测SAN细胞凋亡指数的变化.结果:WKY组SAN内可见散在的凋亡细胞,多分布于窦房结中央,在SHR组,可见SAN内凋亡细胞明显增加,呈不均一分布,凋亡细胞数量多,集中在窦房结中央;虽然治疗组凋亡细胞数量比SHR组减少,但仍比WKY组多见.结论: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AN 8周后出现结内细胞凋亡明显增加;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行厄贝沙坦降低血压后可减少结内凋亡细胞发生.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桡骨小头陈旧性脱位的手术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儿童桡骨小头陈旧性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对8例陈旧性桡骨小头前脱位患儿均采用尺骨背侧筋膜重建环状韧带手术方式治疗,年龄介于6~12岁,受伤到手术时间介于3个月~3年,平均16个月.结果:8例患儿术后均无感染.术后1~ 12个月内来院复查,7例功能恢复良好;1例23天后再发生脱位,手术失败.1个月后再次手术,二次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采用尺骨背侧筋膜重建环状韧带手术方式,治疗儿童型桡骨小头陈旧性脱位,该方法具有手术简易、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功能恢复,效果好等优点,是一种可推荐的治疗方法.

    作者:赵勇;赖光松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保留薄层颞肌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修补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采用硬膜外保留薄层颞肌结合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进行颅骨修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126例颅骨修补病例,其中保留薄层颞肌组45例,颞肌下组39例,颞肌外组42例,对三组病例术后外形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保留薄层颞肌组并发症2例,外形满意度100%;颞肌下组出现并发症16例,外形满意度100%;颞肌外组出现并发症15例,外形满意度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薄层颞肌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修补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优于颞肌外组及颞肌下组.

    作者:李金亮;肖锋;吴俊波;陈小萍;袁晓兵;杨杰;易宇光;许歆;杨俊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下颌第三磨牙近中阻生T形曲片段弓辅助正畸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近中阻生下颌第三磨牙的T形曲片段弓辅助性固定正畸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31例32颗近中倾斜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双侧1例,其余为单侧,用不锈钢方丝弯制T形曲片段弓辅助性固定正畸治疗远中移动竖直近中倾斜阻生下颌第三磨牙.结果:经3~5个月矫治,近中阻生下颌第三磨牙均被竖直、覆殆覆盖关系正常.牙龈炎4例,占12.9%;下颌第三磨牙Ⅰ~Ⅱ度松动2例,占6.45%;支抗牙移动3例,占9.67%.结论:T形曲片段弓辅助性固定正畸治疗能安全、有效地矫治近中倾斜阻生下颌第三磨牙.

    作者:何琳霞;容主平;田晶;周逸宁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赣州市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认知及其高危性行为现状调查

    目的:了解赣州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SM)艾滋病知识行为态度及感染情况,为本市MSM开展艾滋病知识宣教和高危行为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招募同伴教育员,组织大型活动,现场单独答卷,问卷当场收回.结果:本次调查MSM 117例,其中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101例(86.3%),完全知晓率62例(53.0%).近6个月与同性肛交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为52例(占65.0%),与异性性行为时则为15例(42.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4).此次调查117人中检测出HIV抗体阳性10例,检出率为8.55%.结论:赣州市MSM知识知晓率较高,但安全套使用比例低,特别是同异性发生性行为时.MSM HIV感染率高,需引起重视.

    作者:杜刚;杨荣荣;龚雪梅;廖梅珠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六西格玛管理模式在腹腔镜器械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评价六西格玛管理模式在我院腹腔镜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一步优化我院腹腔镜器械的管理模式,以稳步、高效、可持续的推进腹腔镜器械的管理质量,逐步提高医疗水平.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随机抽取768例腹腔镜手术病例纳入观察对象,其中2014年1至9月实施常规器械管理模式病例329例,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实施六西格玛管理模式病例439例,统计分析开展六西格玛管理模式前后术前器械准备缺陷发生率及使用未登记率、器械丢失及未及时维修率、手术医生对器械满意度等质量控制指标间差异.结果:实施六西格玛管理模式后,腹腔镜器械术前准备缺陷发生率及使用后未登记例数明显低于开展前,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器械丢失及未及时维修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六西格玛管理模式前,手术医生对器械满意度为88.4%,明显低于开展后的95.7%,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六西格玛管理模式对腹腔镜器械进行管理,能突出管理目标,简化管理流程,优化管理资源,提高管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惠玲;周美兰;吴晓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主动脉夹层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发病急骤、进展迅速,对人类危害极大.深入了解影响AD发病的危险因素,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可以改善AD患者的预后.目前AD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综述AD发病机制的可能因素.

    作者:熊力;谢东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慢性中耳乳突炎症听骨链标准化HRCT MPR评估

    目的:评估HRCT及其标准化MPR后处理技术观察慢性中耳乳突炎症听骨链的方法及准确性.方法:搜集85例(92耳)经手术治疗的慢性中耳乳突炎症病例,术前采用螺旋CT高分辨扫描,将原始扫描数据放大重建后,标准组进行多平面重组(斜轴面、斜冠状面),以听小骨或听小骨关节部分或完全消失为破坏标准,以手术所见为金标准,并与非标准组结果比较.结果:92耳共276块听小骨及184个关节,标准组HRCT MPR观察125块听小骨破坏,手术证实122块;观察听小骨关节破坏68个,手术证实66个,准确性高于非标准组HRCT观察(x2=21.652,P=0.000);Kappa值分别0.797,0.828,胆脂瘤型中耳炎(26耳)听小骨破坏率(71.8%)高于肉芽肿型中耳炎(66耳)听小骨破坏率(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062,P=0.000).结论:HRCT结合标准化MPR后处理,以听小骨或听小骨关节部分或完全消失为破坏标准,可以准确评估慢性中耳炎症听骨链状况,有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胆脂瘤型中耳炎听骨破坏率高于肉芽肿型中耳炎.

    作者:卢绍辉;吴颋;刘官华;刘家锋;郭少华;刘少强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早期先兆流产中医辨证分型与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早期先兆流产病中医辨证分型与抗心磷脂抗体(ACA)阳性的相关性,为早期先兆流产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化依据,从而指导临床早期先兆流产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对168例早期先兆流产病患者进行血清抗心磷脂抗体检测,并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标准对每位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早期先兆流产患者肾虚证型和气血虚弱证型ACA阳性率较高,而跌仆损伤证型(血瘀证)次之,血热证型ACA阳性的几率较少.结论:早期先兆流产证型中肾虚证和气血虚弱证与ACA阳性有显著相关性,与跌仆损伤证型(血瘀证)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邓志林;宋春花;韩立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椎弓根固定结合经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椎弓根固定结合经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胸腰椎骨折患者50例,椎弓根固定结合经伤椎椎体内植骨25例为观察组,单纯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术25例为对照组.术后随访1~1.5年,平均1.3年,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死亡、创口和深部组织感染并发症、断钉、螺钉松动、纵杆移位发生.观察两组术后2天、术后1年取出内固定物后伤椎椎体高度、Cobb's角的变化.结果:伤椎体高度及Cobb's角在术后2天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内固定取出后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联合伤椎椎体内植入自体骨可增加前中柱的稳定性,恢复伤椎体高度及促进骨性融合,减少内固定松动及断裂、伤椎再次塌陷,比单纯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效果好.

    作者:严越茂;刘经宝;李世平;肖建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用于妇科腹腔镜对瑞芬太尼术后痛觉敏感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嘧啶在妇科腹腔镜中处理瑞芬太尼导致的术后痛觉敏感的影响.方法:选ASA Ⅰ或Ⅱ级行妇科腹腔镜全麻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D组)、实验组(S1组)和(S2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15 min,分别静脉给D组生理盐水,S1组右美托嘧啶0.5 μg·kg-1,S2组右美托嘧啶1μg·kg-1,分别记录VAS评分、RAMSAY评分、患者的苏醒时间、术后呕吐和寒颤率.结果:S1组和S2组VAS评分明显小于D组(P<0.05);术后呕吐和寒颤发生率S1和S2组也低于D组(P<0.05).结论:静脉给予右美托嘧啶0.5 μg·kg-1或者1 μg·kg-1能有效的缓解瑞芬太尼引起的术后痛觉敏感,右美托嘧啶0.5μg·kg-1对术后防呕吐和寒颤效果确切、安全,呈剂量依赖性,但剂量越大,出现血压下降,心率下降患者增多.右美托嘧啶0.5 μg·kg-对于控制常规的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的呕吐和寒战确切,安全.

    作者:李帆;毕生龙;陈艾琼;宋俪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人肺腺癌顺铂耐药细胞A549/CDDP对铂类化疗药的敏感性及耐药基因表达改变的研究

    目的:探讨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CDDP对铂类化疗药耐药的机制.方法:应用MTT法检测人肺腺癌细胞A549及其顺铂耐药细胞A549/CDDP对铂类化疗药(CDDP、CBD及L-OHP)的敏感性,应用RT-PCR法比较两细胞系多药耐药基因(包括MDR1,ABCG2,MRP1,LRP),DNA-polβ和GST-pi等在mRNA水平的表达差异,筛选出差异基因,用Western blotting法验证该基因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差异.结果:MTT实验发现,与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相比,顺铂耐药细胞A549/CDDP对CDDP的耐药系数(RI)为7.877,而A549/CDDP细胞也对CBD及L-OHP交叉耐药(RI分别为4.486及2.352);RT-PCR发现两细胞系的MDR1,ABCG2,MRP1,LRP及GST-pi等耐药基因在mRNA水平无明显差异,但A549/CDDP细胞中DNA-polβ在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较A549细胞明显升高.结论:A549/CDDP细胞内DNA-polβ表达升高可能与铂类耐药有关.

    作者:李壮华;贾筠;陈镜塘;徐瑞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甲状腺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的临床比较分析

    目的:分析对比甲状腺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行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72例,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36例(行腔镜手术治疗)及对照组36例(行传统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33%,对照组为11.11% (P >0.05).结论:甲状腺腔镜手术可以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疼痛阈值,缩短住院时间,手术安全、可靠,不影响美观,适于临床应用.

    作者:郑高平;侯东生;唐玉玲;宋耀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乳腺癌影像学现状及其与ER、PR、c-erbB-2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严重危害广大女性身心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乳腺癌的检出和诊断主要基于影像观察.在评估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敏感性以及疾病的预后方面,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是为广泛应用的分子标记物.本文对医学影像学在乳腺癌诊断中的运用及评估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常用临床分子标记物进行了综述.

    作者:曹洁莹;陈卫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化痰法为指导的白芥子相关药组对肝纤维化大鼠VEGF、bFGF表达的影响

    目的:对白芥子及其药组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VEGF、bFGF、CoⅣ、LN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白芥子组、白芥子+丹参组、白芥子+黄芪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大鼠背部皮下注射50%CC14 0.1 mL·100 g-1,2次·周-1,连续造模12周.阳性对照组、白芥子组、白芥子+丹参组、白芥子+黄芪组于造模的第7周开始给药,阳性对照组给予秋水仙碱0.4 mg·kg-1,白芥子组、白芥子+丹参组、白芥子+黄芪组的剂量分别为1.0 g·kg-1,共7周.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肝组织匀浆CoⅣ、LN,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VEGF、bFGF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CoⅣ、LN显著增高(P<0.01),VEGF、bFGF蛋白的表达显著增高(P<0.05);白芥子组、白芥子+丹参组、白芥子+黄芪组与模型组比较:CoⅣ、LN显著减低(P<0.05),VEGF、bFGF蛋白的表达显著减低(P<0.05).结论:以化痰理论为指导的白芥子及其药物组合对肝纤维化大鼠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影响VEGF、bF-GF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郑保平;韩立民;林唐唐;韩露;唐杨;刘真;孙小勇;吴斌;刘海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优质护理在基层内科护理中的作用探究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在基层内科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12月我院内科收治的2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人院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120例)与对照组(120例),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7.5%,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75.0%,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在基层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梁雪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PTT移动无线对讲设备在临床责任制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PTT移动无线对讲设备在临床责任制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在本院内分泌科病房设置2个责任组护士,每个责任组配2个责任护士,共4个责任护士,每个责任护士配备一台PTT移动无线对讲设备,责任护士间可随时随地通过PTT移动无线对讲设备远距离互相沟通,对患者实施完整连续性的床边治疗与护理,使用PTT移动无线对讲设备前后,分别选2015年1月份至2015年9月份入住本院内分泌科的住院患者250例进行临床责任制护理工作分析对比.结果:pTT移动无线对讲设备应用在临床责任制护理工作中,每日患者床边呼叫铃呼叫次数、患者陪护率、患者满意度方面与使用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TT移动无线对讲设备应用在临床责任制护理工作中,缩短了护士与患者之间的空间距离,为责任护士工作在患者身边赢得了时间,减少了每日患者床边呼叫铃呼叫次数,减少了患者陪护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曾书琴;秦永章;肖丽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肺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博莱霉素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模型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四代用于实验;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N组)、阳性对照组(P组)、地塞米松治疗组(D组)和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组(M组),每组各15只大鼠.P组、D组和M组分别经气管注入博莱霉素制备肺纤维化模型.造模后7、14、21天留取肺组织,HE染色观察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的程度,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博莱霉素造模后,取肺组织行HE染色,病理符合肺纤维;在处理后的7、14和21天,与P组相比,D、M组大鼠出现肺炎和肺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同时大鼠肺组织中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而D、M组在第7、14、21天病理结果及转化生长因子表达的比较中,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博莱霉素诱导大鼠肺纤维化模型的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有关.

    作者:曾省都;张伟;康秀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消毒供应中心从功能制向责任制护理转变的临床实践

    目的:提高消毒供应中心(CSSD)服务能力建设,回归CSSD的本质,为病人提供安全优质服务.方法:应用循证理论采用PDCA方法进行持续性改进,首先是找出问题,采用自我进行评估;临床科室对供应室进行评估,找出问题后针对存在问题,引进临床科室“责任制护理”的理念和管理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形成符合CSSD工作模式的管理体系.结果:通过对2012年及2014年问卷调查结果比较:本科护士对自己存在的问题改进效果明显,护士的业务技能明显提高,对自己有明确职业规划(P<0.05);为临床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对一些不作为的现象给予杜绝.临床科室对CSSD存在问题改进效果、对CSSD的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CSSD实施责任制护理行之有效,值得借鉴.

    作者:于凤玲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对社区高血压病患者实施分级管理的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对社区高血压病患者实施分级管理,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笔者所在社区2009年12月~2012年12月健康档案中的80例高血压患者,对其实施分级管理、护理干预,并定期进行随防,比较干预前后的效果.结果:社区高血压患者干预后的高血压病知识知晓率、并发症发生率、遵医行为及血压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干预前,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社区高血压病患者护理干预中实施分级管理,可有效提高高血压病患者对疾病的知晓率及遵医行为,并有效降低血压水平,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李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常规方法与EnSite系统消融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比较

    目的:通过比较EnSite系统与常规方法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92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其中常规组43例,在X线下常规标测和消融,EnSite组49例,首先利用EnSite系统构建右室流出道三维模型,然后行电解剖标测消融靶点,并用冷盐水灌注导管进行消融.比较两组X线曝光时间、靶点标测时间、手术总时间,消融成功率、随访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两组即时成功率两组无差别(P>0.05).与常规组相比,EnSite组X线曝光时间、靶点标测时间、手术总时间均明显缩短.两组术中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两种方法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均有效,安全,但EnSite系统能明显减少X线曝光时间、靶点标测时间和消融手术总时间.

    作者:王梓良;黄晓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赣南医学院

主办:赣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