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因素分析

阳云;刁秀伟

关键词:阑尾切除, 术后切口感染, 手术操作时间, 切口感染率, 切除术后, 操作技术, 阑尾炎, 抗生素, 应用, 能力, 局部, 患者, 病理
摘要:阑尾炎病理、手术操作时间及操作技术,患者全身及局部抗御能力,抗生素的应用等均可影响到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率.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缺血性卒中病因TOAST亚型的DWI改变特征

    目的:分析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各亚型DWI显示的病灶特点.方法:对我院住院经磁共振成像诊断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共262例,按照TOAST分型进行病因学分类,分析各亚型患者DWI所显示病灶的方式及特征.结果: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中,各型依次为SAA8.62%,LAA28.24%,SUE15.64%,SOU15.26%,CE12.21%;DWI未显示病灶20例(7.61%),SAA占55%,显示单个病灶130例(49.61%),≥1.5cm者LAA占46.55%,<1.5cm者SAA占71.62%,散发病灶者67例(25.57%),除CE较少外,各型之间无显著差异,多发病灶45例(17.17%),其中CE和LAA均为18.96%.结论:基于DWI显示的病灶特点,有助于缺血性卒中病因的阐明.

    作者:肖祖锋;赖燕蔚;刘少强;余海;陶立刚;刘铮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四君子汤结合中医推拿在脑性瘫痪益气健脾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四君子汤结合中医推拿在脑性瘫痪益气健脾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月~6岁脑性瘫痪患儿90例,开始治疗时均无感染症状,治疗前均未使用免疫增强剂,随机分为3组,四君子汤结合中医推拿治疗组为观察组,肌注斯奇康治疗组及无免疫增强治疗组为对照组.观察半年内呼吸道感染次数、免疫球蛋白、心肝肾功能、体重.结果:四君子汤结合中医推拿观察组与斯奇康肌注治疗组显效率相差不大,未见统计学差异(P=0.6467),但与C组即不予四君子汤、中医推拿亦不予斯奇康等免疫调节剂治疗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336,0.0910).结论:四君子汤结合中医推拿对脑性瘫痪患儿有较好的益气健脾作用.

    作者:邵银进;谢鸿翔;曾康华;张峰;谭锋;梁丽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胰岛素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远期疗效的探讨

    目的:探讨胰岛素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空腹血糖(FBG)>11.1 mmol/L、体重指数<26kg/m2的新诊断T2DM患者74例分成:胰岛素治疗组36例和格列吡嗪(口服药)治疗组38例,再分别测定,治疗达标时、达标后三个月、1年时的FBG、餐后2hBG、胰岛素、格列吡嗪用量,并对达标后停药患者进行随防.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均获良好控制,达标后三个月、1年时日用药量均较达标时减少(P<0.01),并均有患者撤药后保持血糖稳定一年以上,两组相比,胰岛素组达标时间更快(P<0.01),撤药率更高(P<0.05).结论:伴严重高血糖的新诊断T2DM患者,尽快将血糖降到正常,能使胰岛功能得到恢复,减少用药量,且经胰岛素治疗撤药率更高.

    作者:黄伊夫;管晓军;王美水;陈源红;周香凤;秦鸣;汪勇;黄开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老年主动脉瓣钙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中主动脉瓣钙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高发生率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方法:对55例老年钙化性心脏瓣膜病患者作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及相关因素分析并与25例老年非瓣膜钙化者进行比较.结果:老年主动脉瓣钙化性心脏瓣膜病患者颈动脉IMT与粥样斑块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瓣膜钙化组(P<0.01).结论:老年心脏主动脉瓣钙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密切相关,易患因素相似,提示老年心脏主动脉瓣钙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可能具有相似发病机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超声检测老年主动脉瓣钙化可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可能性,应及时行颈动脉超声是有必要的,对冠心病、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研究及早期预防诊断治疗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曹碧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美克儿憩室误诊为急性阑尾炎3例分析

    美克儿憩室临床少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由于憩室靠近回盲部,可能并发出血、穿孔、炎症、肠梗阻.极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现就我院2001~2006年收治的3例报告如下.

    作者:蒙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硬膜外麻自控镇痛用于剖宫产术后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剖宫产术后病人硬膜外腔自控镇痛(PECA)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剖宫产术后病人保留硬膜外导管,连接自控镇痛泵,泵内药物1%罗哌卡因10ml,芬太尼0.3mg,格拉斯琼3mg,地塞米松5mg,加生理盐水到100ml.持续输注2ml/h,自控按键0.5ml/次,锁定时间15min.结果:镇痛效果好,利于早期母乳喂养,副作用少.结论:硬膜外腔自控镇痛(PECA)安全、有效、简便.

    作者:王楚平;张雄文;韦雪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复方苦参注射液在胃肠肿瘤化疗周期初升白细胞作用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复方苦参注射液在胃肠肿瘤化疗周期初升白细胞作用及疗效.方法:选取167名化疗周期前伴有白细胞下降的胃肠肿瘤患者,分为复方苦参治疗组92例,给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对照组75例给予常规升白细胞治疗,二组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升白细胞有效率87.0%,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胃肠肿瘤化疗前伴有白细胞下降患者,应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获得较快的提升白细胞能力,同时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耐受力.

    作者:邓伟;王小萍;曾祥福;吴祥庸;刘海金;王建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胎儿大脑中动脉及脐动脉血流监测对胎儿宫内缺氧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监测胎儿大脑中动脉(MCA)及脐动脉(UmA)血流,对诊断胎儿宫内缺氧的临床价值.方法:运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产前监测胎儿MCA及UmA血流指标,计测血流的收缩期速度(Vs)、舒张末期速度(Vd)、Vs和Vd比值(S/D值)、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并与妊娠结果对照.结果:正常妊娠时随孕周增加UmA、MCA的S/D值及RI值逐渐下降,异常妊娠时UmA的S/D值及RI值均明显高于正常组,而MCA的S/D值及RI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当胎儿MCA血流S/D<4,PI<1.6,RI<0.6时,提示胎儿宫内缺氧.说明当异常妊娠情况下,脑血流阻力下降首先保证脑的血液供应.结论:胎儿宫内缺氧是导致胎儿窘迫,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联合检测胎儿MCA及UmA的S/D值、PI及RI值对预测胎儿宫内缺氧及不良妊娠结局有重要提示意义.

    作者:陈卫华;罗红凤;叶军;谢晓英;韩文玲;丰靖卿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预防与处理

    目的:总结直肠癌手术的经验,分析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原因、处理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直肠癌行直肠癌前切除术临床资料.结果:本组9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发生率10.3%),5例保守治疗痊愈,4例行横结肠造口术,无死亡病例.结论: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主要取决于:(1)吻合口远、近端血液供应;(2)病人自身的身体状况是吻合口漏的客观因素;(3)外科医师的操作水平,如手工吻合的技巧、吻合器的正确应用.

    作者:李小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症体会

    2005年6月至2007年1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无排卵功能不孕及男性精液质量问题不育者,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晓宁;许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临床常见病,其症状、体征表现形式和程度差异大,治疗方法繁多.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是微创脊柱外科开展为活跃的领域.其中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继化学溶核术、经皮椎间盘切除术和内窥镜下显微椎间盘切除术之后椎间盘症微创治疗领域的又一项进展,随着微创外科理念的建立,应用PLDD治疗LDH,倍受关注.

    作者:赖笑雨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输尿管镜下钬激光内切开治疗输尿管狭窄26例报告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钬激光治疗输尿管狭窄方法与疗效.方法:根据患者输尿管狭窄长度及程度,对26例27处输尿管狭窄的患者采取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狭窄内切开进行治疗,术后留置双J管6~12周.结果:26例均手术成功,无明显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6~12月,痊愈19例,好转4例,无效3例.结论:输尿管镜下钬激光内切开治疗输尿管狭窄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作者:宋乐明;杜传策;秦文;钟久庆;胡敏;朱伦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1060例非淋菌性尿道生殖器炎患者支原体感染及药敏分析

    目的:了解非淋菌性尿道生殖器炎(NGU)中支原体感染情况及对药物敏感性的现况.方法:对1060例NGU患者的前列腺液、分泌物等进行支原体培养鉴定,并对10种药物进行药敏试验.结果:1060例NGU中支原体阳性330例,感染率31.25%;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及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Uu+Mh)混合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23.40%(248)、2.36%(25)、5.38%(57);Uu对10中抗菌药物敏感性高的是美满霉素(94.76%),其次是强力霉素(92.74%),交沙霉素(91.94%),克拉霉素(85.08%),阿齐霉素(81.85%);耐药性高的是环丙沙星(50.40%),其次是氧氟沙星(43.95%),壮观霉素(35.89%).结论:尿道生殖器支原体感染中以Uu感染为主,存在一定比例的Uu+Mh混合感染;美满霉素和强力霉素是治疗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

    作者:曾招林;孙传寿;叶小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孕中期母血清唐氏综合征筛查初步分析

    目的:产前筛查唐氏综合征.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645例孕14~20周的孕妇血清进行甲胎蛋白(AFP)、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检测,结合孕妇年龄、孕周、体重通过专门数据分析软件系统计算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危险系数(大于1/275为高危).结果:645例孕妇中筛查出唐氏综合征高危26例,其中1例经做羊水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为唐氏综合征(21-三体).结论:孕中期母血清唐氏综合征筛查是一种非创伤性产前诊断方法,是预防唐氏综合征患儿出生的重要途径.

    作者:李凡;温庆荣;郑胤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米索前列醇两种给药方法在绝经妇女取器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米索前列醇在绝经妇女取器(宫内节育IUD)中的临床应用,并比较米索前列醇两种给药途径的临床效果,寻找绝经妇女取器更有效、简易、快捷的方法.方法:选择门诊就诊,绝经时间半年以上要求取器的妇女240例,随机分成三组,A组取器前2h将米索前列醇0.4mg置于阴道后穹窿;B组取器前2h口服米索前醇0.4mg;C组不给予任何药物常规取器.结果:A组宫颈软化率为85.00%,取器顺利率92.50%,B组宫颈软化率为80.00%,取器顺利率为88.75%,对照组取器顺利率只有7.50%.结论:米索前列醇用于绝经期妇女取器给药方便,副作用小,并发症少,安全性好,取器成功率高,两种方法用药后取器明显优于常规取器,阴道给药更优,副作用更小.

    作者:王志容;肖小玲;王小平;钟燕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脑血管意外后应激性溃疡出血26例临床分析

    脑出血后应激性溃疡出血临床上常见,报道也较多.是常导致抢救失败的重要原因.其防治的好坏对危重患者的预后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其应给予足够重视.为进一步探讨这方面的情况,我们对26例患者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国傧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

    产后出血是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大多继发于宫缩乏力.临床上多年采用催产素以增强子宫收缩,受到较好效果,但对催产素的敏感性个体差异较大,为寻找一种防止产后出血的简易高效的方法,我们于第三产程早期,给产妇口服米索前列醇600 μg,通过增强子宫收缩来预防产后

    作者:王健萍;彭国兰;万慧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结素注射部位在左前臂掌侧上1/3处临床研究

    结素试验是应用结素进行皮试测定机体对结核杆菌是否有免疫力的一种试验,是临床上判断是否结核杆菌感染,诊断结核病的重要依据.结素试验皮内法注射部位以往在左前臂掌侧中央,但在临床上常常是阳性率较低.根据TNH30Ypt(报告1965年)二种相同或不相同浓度结素,在一个观察对象上同时进行对比,有相互抑制的可能,双前臂阳转率低于单臂试验、重复试验时有复强作用[1].左前臂掌侧上1/3处,皮肤色素较浅,体表面积较大容易操作和观察.因此,这次选择了左前臂掌侧中央部位为对照组,左前臂掌侧上1/3部位为实验组进行研究,而没有选择左前臂掌侧中央以下部位是从人体解剖学中考虑此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分布较上两部位更多,再次是考虑以免与药物过敏试验相混淆.从2006年5~8月来院就诊的有结核病症状和体症需做结素试验,无禁忌症者,随机抽取166例分成两组进行对比.

    作者:徐长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

    自从1983年Warren和Marshell首次从胃黏膜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以来,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及胃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淋巴瘤的关系已逐渐得到确认.近年来,在西方国家中随着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在人群中逐年下降,胃食管反流病及其后续的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有明显上升趋势[1].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分析,Hp可能对GERD有保护作用[2].但有不少学者持不同观点,认为Hp感染对GERD的发生并无保护作用,根除Hp与GERD发生大多无关,而且一般不加重已经存在的GERD.为此,本文对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现报告如下.

    作者:喻晓琴;韩立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儿童发锌含量与弱视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微量元素锌与弱视的关系.方法: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对200例3~14岁儿童进行微量元素发锌含量测定.结果:(1)弱视组发锌均值为76.93ppm,明显低于对照组发锌均值119.73ppm,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2)单眼和双眼弱视发锌含量比较,经统计学处理,二者无显著差异性(P>0.05).(3)弱视程度与发锌含量比较,三者之间发锌值无递增或递减现象,经统计学处理,三者之间的相互差异也无显著意义(P>0.05).(4)弱视组中不同屈光度的发锌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儿童弱视眼患者发锌含量明显低下,支持缺锌是儿童弱视发生的因素之一.但单眼或双眼弱视,不同弱视程度及弱视眼患者不同屈光度的比较发锌含量均无显著差异,即儿童弱视与其发锌含量并不呈平行关系.

    作者:林国才;邱品生;肖海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赣南医学院

主办:赣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