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缺血性卒中病因TOAST亚型的DWI改变特征

肖祖锋;赖燕蔚;刘少强;余海;陶立刚;刘铮

关键词: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缺血性卒中, TOAST分型
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各亚型DWI显示的病灶特点.方法:对我院住院经磁共振成像诊断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共262例,按照TOAST分型进行病因学分类,分析各亚型患者DWI所显示病灶的方式及特征.结果: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中,各型依次为SAA8.62%,LAA28.24%,SUE15.64%,SOU15.26%,CE12.21%;DWI未显示病灶20例(7.61%),SAA占55%,显示单个病灶130例(49.61%),≥1.5cm者LAA占46.55%,<1.5cm者SAA占71.62%,散发病灶者67例(25.57%),除CE较少外,各型之间无显著差异,多发病灶45例(17.17%),其中CE和LAA均为18.96%.结论:基于DWI显示的病灶特点,有助于缺血性卒中病因的阐明.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椎体间融合器和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椎间融合器(TFC)和椎弓根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31例.结果:随访12~38个月,所有滑脱椎间均维持复位且骨性融合,临床结果按照Nakai分级评估,优23例,良6例,一般2例,差0例.优良率93.5%.结论:应用椎间融合器和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效果良好.

    作者:温桃芳;赖光松;何朝洪;曾广轩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15例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护理体会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又名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是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及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为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病[1],年发病率为0.6~1.9/10万人,男性略高于女性,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发病年龄以儿童和青壮年多见.多数患者病前1~4周可追溯有胃肠道或呼吸道感染症状以及疫苗接种史[2].该病是迅速进展而大多可恢复的运动神经病,严重的威胁是呼吸肌麻痹,其次是肺部感染及心力衰竭.此病病程长,为危重症,死亡率高,但若及时治疗,积极护理,大多数预后良好.我科于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15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黄明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老年人缺铁性贫血60例病因分析

    目的:对老年缺铁性贫血病人进行病因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结果:各种胃炎占22%,消化性溃疡(包括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占23%,消化道肿瘤占25%,饮食因素占15%.结论:老年人缺铁性贫血消化道疾病引起者多见,尤其是消化道肿瘤,应注意检查,避免漏诊.

    作者:张远平;袁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GSS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减压,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eneral spine system,GSS)复位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具备手术适应征的腰椎滑脱症患者,应用后路减压、GSS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方法及其临床疗效.结果:32例患者,随访10~26个月,平均16.1个月.滑脱完全复位26例,部分复位6例.全部病例获得骨性融合.其中1例发生1枚椎弓根螺钉断裂,但植骨融合.临床疗效评价优良率90.6%.结论:后路椎管减压、GSS-Ⅱ系统复位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郭朝阳;黄珍梅;肖建华;吴琼;张福生;黄奕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进口药品与国产药品有效期调查与分析

    药品有效期是指药品在一定的储存条件下,能够保持其质量稳定性的期限,是药品采购、保管、使用等过程中进行质量监管,保障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依据之一.药品有效期的标示为安全使用药品提供保障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药品制剂水平的高低,笔者抽查了我院500种西药,对涉及有效期的各项内容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佩文;付晓;张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防治

    喉返神经损伤是甲状腺手术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如损伤后发音功能不能恢复,将终生影响患者工作、生活和社交活动.如何降低其发生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1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958例手术中发生喉返神经损伤15例的临床资料,以探讨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RLN)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作者:廖家龙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

    产后出血是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大多继发于宫缩乏力.临床上多年采用催产素以增强子宫收缩,受到较好效果,但对催产素的敏感性个体差异较大,为寻找一种防止产后出血的简易高效的方法,我们于第三产程早期,给产妇口服米索前列醇600 μg,通过增强子宫收缩来预防产后

    作者:王健萍;彭国兰;万慧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长期低剂量罗红霉素治疗慢性鼻窦炎

    目的:观察长期低剂量罗红霉素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对53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应用低剂量罗红霉素治疗,3、6个月后分别观察其症状,鼻内镜及鼻窦CT检查、鼻窦黏膜病理改善情况,同时检测治疗前后的糖精传输时间(ST).结果:3、6个月后66.0%、71.7%鼻腔通气改善,64.1%、75.5%鼻涕量减少;75.0%、83.3%头痛减轻;31.6%、36.8%嗅觉改善;54.8%、69.0%鼻内镜检查好转;61.7%、68.1%CT扫描较用药前改善;41.7%、58.3%病理检查示鼻窦黏膜炎症减轻.平均ST治疗前为35.5±6.3 min,用药3个月后为27.8±6.6 min,6个月后为24.7±7.1 min.结论:长期低剂量应用罗红霉素对治疗慢性鼻窦炎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郑为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异丙酚TCI及CSI技术在硬膜外麻醉下清醒镇静的应用

    目的:研究异丙酚TCI及CSI技术用于硬膜外麻醉下清醒镇静的有效性.方法:60例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下肢手术患者,硬膜外麻醉效果确且后,行异丙酚TCI清醒镇静,记录OAA/S评分在4、3、2、1分时效应室靶浓度、CSI值,及MAP、HR、SpO2变化和术中不良反应.结果:OAA/S评分在4、3、2、1分时效应室靶浓度、CSI值分别为:0.98±0.19、1.36±0.13、1.75±0.16、2.16±0.23,和86.2±11.2、74.7±9.4、61.8±9.7、52.3±12.3,CSI值与OAA/S评分相关系数r=0.893(P<0.01),有显著相关性.结论:硬膜外麻醉下行异丙酚TCI清醒镇静可控性强,循环、呼吸维持稳定,CSI技术可较好地反应镇静程度,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魏俊;叶军明;钟茂林;单热爱;温新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胰岛素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远期疗效的探讨

    目的:探讨胰岛素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空腹血糖(FBG)>11.1 mmol/L、体重指数<26kg/m2的新诊断T2DM患者74例分成:胰岛素治疗组36例和格列吡嗪(口服药)治疗组38例,再分别测定,治疗达标时、达标后三个月、1年时的FBG、餐后2hBG、胰岛素、格列吡嗪用量,并对达标后停药患者进行随防.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均获良好控制,达标后三个月、1年时日用药量均较达标时减少(P<0.01),并均有患者撤药后保持血糖稳定一年以上,两组相比,胰岛素组达标时间更快(P<0.01),撤药率更高(P<0.05).结论:伴严重高血糖的新诊断T2DM患者,尽快将血糖降到正常,能使胰岛功能得到恢复,减少用药量,且经胰岛素治疗撤药率更高.

    作者:黄伊夫;管晓军;王美水;陈源红;周香凤;秦鸣;汪勇;黄开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因素分析

    阑尾炎病理、手术操作时间及操作技术,患者全身及局部抗御能力,抗生素的应用等均可影响到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率.

    作者:阳云;刁秀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2例

    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少见的乳腺慢性炎症性疾病,自1972年Kessler[1]首次报告后,陆续有文献报道,我科近2年收治该疾病患者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赖闺娥;吴志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小切口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

    目的:探讨小切口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可行性方法.方法:回顾分析小切口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手术183例临床资料.结果:平均手术时间30(11~50)min,住院时间12~36 h.术后阴囊血肿6例,一年后,随访135例,未出现复发病例.结论:小切口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具有切口小,恢复快,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外观优美等优点.

    作者:谭慧轩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14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147例临床资料.结果: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仍以消化性溃疡多见(44.89%),再出血率较高(55.78%),且合并基础疾病较多(68.70%).内科治疗治愈119例,治疗无效转外科手术11例,自动出院3例,因反复出血合并有其他脏器严重疾患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4例(9.52%).结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以消化性溃疡为多见,并发症多,再出血率和死亡率高.提倡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曹文忠;盛铭;彭先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儿童发锌含量与弱视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微量元素锌与弱视的关系.方法: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对200例3~14岁儿童进行微量元素发锌含量测定.结果:(1)弱视组发锌均值为76.93ppm,明显低于对照组发锌均值119.73ppm,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2)单眼和双眼弱视发锌含量比较,经统计学处理,二者无显著差异性(P>0.05).(3)弱视程度与发锌含量比较,三者之间发锌值无递增或递减现象,经统计学处理,三者之间的相互差异也无显著意义(P>0.05).(4)弱视组中不同屈光度的发锌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儿童弱视眼患者发锌含量明显低下,支持缺锌是儿童弱视发生的因素之一.但单眼或双眼弱视,不同弱视程度及弱视眼患者不同屈光度的比较发锌含量均无显著差异,即儿童弱视与其发锌含量并不呈平行关系.

    作者:林国才;邱品生;肖海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化学性眼外伤的急救及护理

    化学性眼外伤包括酸性物和碱性物两类损伤,是常见的眼外伤之一.低浓度的化学物质只引起疼痛、怕光、流泪、结膜充血和角膜上皮脱落.高浓度的化学物质或与眼接触时间较长,会表现为剧烈眼疼、眼睑痉挛水肿、结膜苍白、角膜严重混浊甚至组织坏死、穿孔等.晚期可出现角膜血管翳、白斑、睑球粘连等.所以对化学性眼外伤的急救和护理是极为重要的.现将我院2002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48例(62眼)化学性眼外伤的急救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石远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28例危重病人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护理体会

    我科自2005年9月开展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技术以来,均由ICU医生指导下护士完成技术操作,给ICU护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现将2005年9月至2007年5月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28例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肖莉;唐志洁;刘芝兰;刘小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1060例非淋菌性尿道生殖器炎患者支原体感染及药敏分析

    目的:了解非淋菌性尿道生殖器炎(NGU)中支原体感染情况及对药物敏感性的现况.方法:对1060例NGU患者的前列腺液、分泌物等进行支原体培养鉴定,并对10种药物进行药敏试验.结果:1060例NGU中支原体阳性330例,感染率31.25%;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及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Uu+Mh)混合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23.40%(248)、2.36%(25)、5.38%(57);Uu对10中抗菌药物敏感性高的是美满霉素(94.76%),其次是强力霉素(92.74%),交沙霉素(91.94%),克拉霉素(85.08%),阿齐霉素(81.85%);耐药性高的是环丙沙星(50.40%),其次是氧氟沙星(43.95%),壮观霉素(35.89%).结论:尿道生殖器支原体感染中以Uu感染为主,存在一定比例的Uu+Mh混合感染;美满霉素和强力霉素是治疗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

    作者:曾招林;孙传寿;叶小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456例分析

    快速性心律失常目前好的方法是行射频消融术,它是一项根治性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2001年11月至2006年5月我院共为456例病人行射频消融根治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东明;黄凌军;钟一鸣;廖伟;危小军;阳贻红;谢东阳;严章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甲基强的松龙联合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喘憋性肺炎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甲基强的松龙联合大剂量静脉用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与传统方法治疗重症喘憋性肺炎的疗效.方法:200 例重症喘憋性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给予甲基强的松龙4mg/kg·d+IVIG400 mg/kg·d静脉点滴3~5d;对照组100例给予地塞米松针0.3~0.5 mg/kg·d静脉点滴3~5 d.观察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后喘憋明显缓解时间、痊愈时间、退热时间、治疗前及治疗后24h血气分析结果、副作用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喘憋明显缓解时间、退热时间、痊愈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t值分别为6.37、5.86、6.22,P均<0.05);治疗组血气分析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均<0.05);副作用发生率差别不大(P>0.05).结论:甲基强的松龙联合大剂量IVIG治疗重症喘憋性肺炎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治疗方法,且副作用少,值得推广.

    作者:王长浦;方敬;刘跃梅;王华彬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赣南医学院

主办:赣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