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建华;赵晓菁
目的:探讨软性支气管镜在成人气道异物取出术的护理配合方法及术后护理要点.方法:结合30例成人气道异物取出术的治疗过程,对护理配合的重点分析.结果:30例成人气道异物均成功取出.结论:术前重视心理疏导,完善的局部麻醉,抢救药品及器材的准备充分,术中护士对手术过程的熟悉;严密监测生命体症,注意术中出血、缺氧、窒息,心律失常等情况,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并且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曾琳;林秋凤;刘慧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痔疮、肛裂、肛门外伤、直肠肿瘤、麦氏手术后,由于其部位的特殊性,术后敷料不易固定,以往用简易丁字带、宽胶布或用绷带临时打个丁字带固定.胶布容易脱落;简易丁字带通过会阴部,会影响男性阴茎、阴囊的血液循环,又不方便患者小便,或患者小便时打开丁字带,使肛门敷料脱落,造成术口污染,影响术口愈合.为克服上述困难,我们研制出Y型固定字带,经临床实践应用,收到良好效果.
作者:叶林娇;谢玉兰;曾丽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组织多普勒TVI方法检测正常室壁心肌运动的规律.方法:选取30例正常人,获取左室侧壁(LW)、后间隔(PS)、前壁(AW)、下壁(IW)、前间隔(AS)和后壁(PW)的组织多普勒图像,脱机下测量每个室壁的基底段(Base)、中间段(Mid)和心尖段(Apex)的时间速度积分大值(TVImax).结果:同一室壁心肌TVI由基底段向心尖段逐渐降低,同一切面下室间隔、前壁和前间隔分别低于侧壁、下壁和后壁,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组织多普勒TVI方法是获取心肌运动位移信息简便、可靠的方法,可用于评价心肌的功能变化.
作者:谢谨捷;叶军;游宇光;葛贻珑;陈卫华;肖文胜;宋建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的TCD特点.方法:对28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TCD检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患者中,异常25例,异常率89.3%.其中血流增快16例,血流减慢6例,增快、减慢同时存在4例;血流速度两侧明显不对称7例.颈内动脉系统异常1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异常7例.结论: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的TCD具有独特的表现.TCD检测的意义在于早期发现病变,接受治疗,防止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作者:饶艳艳;刘勇;李广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为了解章贡区自然人群HBV感染状况,探讨流行规律.方法:章贡区卫生防疫站于2004年3月对章贡区所辖的10个镇、街办,分6个年龄段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 708名调查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V感染基本指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与抗体(抗-HBs);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与抗体(抗-HBe);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五项血清指标(简称二对半).结果:总感染率48.13%,HBsAg流行率为13.82%,抗-HBs流行率为48.59%,HBeAg流行率为4.57%,抗-HBe流行率为15.4%,抗-HBc流行率为46.84%.结论:HBsAg、HBeAg、抗-HBe、抗-HBc流行率均是农村高于城市(P<0.01),抗-HBs流行率城市高于农村,乙肝接种史与HBsAg、HBeAg、抗-HBe、抗-HBc等流行指标呈负相关,与抗-HBs呈正相关.
作者:李忠萍;高为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治疗围产期心肌病的疗效.方法:选择40例围产期心肌病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治疗,先用生脉注射液20~40ml稀释后缓慢静推,每日一次,连用3~4天.静推后再用60~80ml加入1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300ml静滴,每日1次,连用2周为1疗程.每例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1疗程结束后作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心功能指标,血液流变检查等.结果: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治疗38例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尤其是每搏输出量治疗前后变化为显著(P<0.01),本组患者32例合并有高粘血症,治疗1疗程后血粘度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具有正性肌力作用,又能改善心肌代谢,保护心肌,改善心肌的顺应性,作用温和,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作为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有效药物.
作者:李国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应用经阴道超声检查对早期输卵管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腹腔镜手术证实的未破裂型早期输卵管妊娠经阴道超声检查的图像特征.结果:输卵管早期妊娠表现为子宫一侧的环状稍高回声团块,其中央可见无回声,内可见或未见胚芽组织.结论:经阴道超声结合临床病史及有关生化检查是早期诊断输卵管妊娠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廖萍;黄智华;黄志平;刘镭;林霖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例1,患者女,60岁,平素体健,因半月前体检在外院B型超声检查时发现左肾肿瘤前来我院检查.无任何自觉症状,否认血尿病史,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双肾无叩击痛.
作者:廖慧芳;谢谨捷;叶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我院自2001年2月~2005年2月使用苏诺(盐酸纳洛酮)治疗176例急性酒精中毒,效果良好,无1例死亡.现介绍如下.
作者:文道清;曾建文;吕宣才;万瑞兰;郭志杰;李少香;彭菊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气囊肛管在重症腹泻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2例重症腹泻患者采用气囊肛管引流大便,观察使用效果.结果:22例患者无1例出现肛周糜烂,无不良并发症出现,护理工作量大大减轻.结论:气囊肛管取材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减轻病人痛苦,减少护理工作量,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作者:焦丰;姚磊;刘清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SDS-AGE尿蛋白电泳在蛋白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DS-AGE尿蛋白电泳技术对100例蛋白尿患者(其中16例经病理活检确诊)的新鲜尿进行蛋白电泳,以分离尿液中存在的各种蛋白质组分.结果:根据电泳图谱可将蛋白尿分为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和生理性蛋白.其中肾活检的16例肾脏疾病患者中,有9例肾小球性蛋白尿,6例混合性蛋白尿,1例肾小管性蛋白尿.结论:SDS-AGE尿蛋白电泳操作简便、省时、无损伤,其结果和肾活检有较高的符合率,对尿中蛋白的来源可做出早期定位.
作者:江丽霞;刘春棋;施少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索尿道内尖锐湿疣适宜的治疗方法.方法:35例尿道内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0例)采用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电灼疣体联合5-氟尿嘧啶灌注治疗;对照组(15例)单独采用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电灼疣体治疗.结果:患者经1次治疗后损害消失,随访3个月,治疗组复发率15%(3/20),对照组复发率53.33%(8/1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联合5-氟尿嘧啶灌注是治疗尿道内尖锐湿疣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曾招林;叶小英;孙传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我院2004年3月~2006年3月间在上尿路手术中应用双J管,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苏松;曾丽霞;刘娟;王美霞;王长莲;周旭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芬太尼经常作为镇痛、镇静药物而被应用在全麻复合麻醉中.由于芬太尼的再次分布作用以及用量偏大易导致术后苏醒延迟现象.故临床上用纳络酮来拮抗它的残留作用,以达到催醒目的,而催醒后所产生的心血管不良反应、烦躁等现象较为普遍.笔者研究了103例全麻病人,发现催醒前给予适量的高乌甲素可以减轻很多副作用,现总结如下.
作者:钟水根;周朝晖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牵牛花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视盘发育异常,其特征是视盘范围扩大,呈粉红色,视盘中央呈漏斗样凹陷,其外环绕一隆起的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带,视盘及其边缘出现异常血管,整体看上去形似一朵牵牛花[1].
作者:彭文轩;王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我院自1998年9月至2006年5月应用胸腔镜治疗急性脓胸行早期扩清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熊建华;赵晓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吲达帕胺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E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氢氯噻嗪作为对照,对152例EH患者进行为期8周的服药观察.经2周安慰剂冲洗期后随机分组,治疗组给予吲达帕胺2.5mg,qd,服药2周后血压下降未达有效标准者增加至5mg,qd,疗程共8周.对照组给予氢氯噻嗪25mg,qd,服药2周后血压下降未达有效标准者增加至50mg,qd,疗程共8周.结果:与用药前相比,两组用药后2~8周的血压均较用药前明显下降(P<0.05).吲达帕胺降血压总有效率86.2%,显效率71.3%;对照组总有效率82.5%,显效率67.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吲达帕胺服药前、后患者肝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血尿常规及心电图均无明显改变,出现低血钾,头晕各2例.结论:吲达帕胺治疗轻、中度EH有效且安全性好.
作者:钟惠德;刘爱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强的松,联用左旋咪唑治疗频复发或激素依赖型单纯型肾病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肾病综合征病人26例,既往强的松治疗(中长程疗法),治疗易复发或激素依赖,后经强的松联合左旋咪唑治疗.结果:跟踪随访三年达到临床治愈16人,完全缓解6人,部分缓解3人,未缓解因病情恶化转上级医院确诊终末肾,放弃治疗死亡1人.结论:强的松联用左旋咪唑治疗单纯型肾病综合征中频复发或激素依赖型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周建坤;张蕙元;张雄文;张守遐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炎性外痔是肛门皱襞结缔组织发炎水肿,常因肛门受损感染,或因肛裂引起肛门皱襞发炎和水肿所致,是肛肠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我院采用自制复方硝矾洗剂治疗炎性外痔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黄德荣;马仲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中耳炎是小儿耳科常见病,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之一.笔者就42例58耳经鼓膜置管治疗但仍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小儿分泌性中耳炎,且诊断合并有腺样体肥大,均行腺样体刮除术,术后咽鼓管功能、听力改善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友莲;谢瑞昀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