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临床应用

黄俊云;刘春棋

关键词: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药物敏感试验
摘要:目的:探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检测,药物敏感试验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地位.方法:根据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部分临床分离株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氨曲南、超广谱青霉素类及结构相关的β-内酰胺酶类药物产生耐药性,以及加入克拉维酸会使抑菌圈扩大来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存在.结果:199株被测菌株中共检出产ESBLs菌41株,其中大肠埃希氏菌的ESBLs检出率为11.1%,肺炎克雷伯菌的ESBLs检出率为23.6%,产酸克雷伯菌的ESBLs的检出率为26.6%,鲍曼不动杆菌的ESBLs检出率为9.8%,总检出率为20.6%.根据产ESBLs菌对12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来看,产ESBLs菌对三代头孢菌素有较高的耐药率,而且对氨基糖甙类药有较高的耐药率,其耐药率达80.5%.结论:产ESBLs菌株检出率呈逐年上长趋势,检出产ESBLs菌株对正确报导药敏结果,指导临床用药,以及控制耐药菌株流行,开发新型高效稳定的抗生素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湿地松针叶中微量元素的测定分析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了湿地松针叶中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湿地松针叶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其药理作用呈一定的正相关性,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作者:李秋红;叶文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医院护理人事制度改革的探讨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逐步建立有责任、有激励、有竞争的管理机制,我院2002年起对护理人员采取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效果显著,介绍如下.

    作者:刘瑞琴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喉全切除术后应用电子喉发音重建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喉全切除术后患者应用电子喉发音的效果.方法:对26例喉全切除术后患者应用颈型电子喉发音重建,并对患者所发电子喉音进行计算机声学分析.结果:26例无喉者应用电子喉发音均获成功,并均在颈侧下颌骨下方找到电子喉佳放置部位.计算机声学分析表明电子喉音的音调扰动值和频带宽度与正常人的喉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喉全切除术后患者应用电子喉发声讲话方便,易为患者所接受,基本能满足日常会话需要,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傅明;管志伟;钟润兰;傅莉萍;何锦添;黄国彬;万世恒;陈静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22例Ⅲ期肺癌经心包内全肺切除术

    目的:探讨心包内处理肺血管肺切除在肺癌外科治疗中的疗效与价值.方法:对22例Ⅲ期肺癌患者施行了心包内处理肺血管的全肺切除术.结果:手术死亡1例4%(1/22例),手术并发症22.7%(5/22例),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16/19例)、45%(9/19例)、21%(4/19例).结论:心包内处理肺血管全肺切除术安全性好,提高了手术切除率,为晚期肺癌的进一步治疗创造了条件,在临床上有应用价值.

    作者:刘焕青;吴小勤;高霞;蒋道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肾移植后血、尿标本淋巴细胞亚型分析比较

    目的:探讨尿的淋巴细胞表型监测替代血的淋巴细胞表型监测在肾移植早期病人的应用.方法:对30例肾移植术早期病人,流式细胞仪同时检测病人血液及尿液标本中的淋巴细胞表型CD3、CD4、CD8、CD19、CD25、HLA-DR的阳性细胞百分率,血液及尿液组间进行比较.结果:血液组与尿液组组间淋巴细胞表型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尿淋巴细胞表型分析可替代血淋巴细胞表型分析,更适合于肾移植早期病人的临床分析应用.

    作者:陈国敏;阮建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检测,药物敏感试验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地位.方法:根据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部分临床分离株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氨曲南、超广谱青霉素类及结构相关的β-内酰胺酶类药物产生耐药性,以及加入克拉维酸会使抑菌圈扩大来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存在.结果:199株被测菌株中共检出产ESBLs菌41株,其中大肠埃希氏菌的ESBLs检出率为11.1%,肺炎克雷伯菌的ESBLs检出率为23.6%,产酸克雷伯菌的ESBLs的检出率为26.6%,鲍曼不动杆菌的ESBLs检出率为9.8%,总检出率为20.6%.根据产ESBLs菌对12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来看,产ESBLs菌对三代头孢菌素有较高的耐药率,而且对氨基糖甙类药有较高的耐药率,其耐药率达80.5%.结论:产ESBLs菌株检出率呈逐年上长趋势,检出产ESBLs菌株对正确报导药敏结果,指导临床用药,以及控制耐药菌株流行,开发新型高效稳定的抗生素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黄俊云;刘春棋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粘附分子是指由细胞产生,能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为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跨膜糖蛋白,主要位于血管内皮细胞及各种白细胞表面.其种类很多,根据结构特点分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钙粘附素家族及尚未分类的粘附分子,研究较多的是前三种,本文对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的血管细胞粘附分子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作者:陈同强;刘志刚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折断式加压螺纹钉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

    目的:减少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褥疮、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的感染,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方法:采用折断式加压螺纹钉固定.结果:优良率93%,无合并感染及死亡.结论:采用折断式加压螺钉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降低了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还有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好护理等优点.

    作者:江正康;吴小军;廖永德;熊俊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宫外孕腹腔手术与开腹手术的比较

    目的:对宫外孕患者行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时间、疗效及疗程进行比较.方法:以回顾性方法对48例宫外孕患者行腹腔镜手术及50例开腹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宫外孕患者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比较出血量无明显差别,但其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有明显差别,而且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电视腹腔镜在宫外孕手术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徐晓武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

    目的:探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3例闭合性粉碎性骨折,根据健侧股骨X线片测量选择髓内钉型号,采用闭合或开放的方法将骨折复位和置入,全部静力固定,对骨折碎片应尽量保护血运和力求靠拢,不苛求完全复位.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全部骨折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9个月.无断钉、松动和感染发生.结论: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稳定可靠,骨折愈合快,组织损伤小,允许早期功能锻炼,是良好的内固定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胡文杰;邓宇杰;何学银;谢峰;刘相燕;陈明俊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麻疹5例临床分析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于普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典型的麻疹病人越来越少.但每到冬末春初,常有少量麻疹病例发生.现将我院2002年2月~4月收治的5例麻疹病人报告如下.

    作者:王钟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Dieulafoy病的诊断及治疗(附12例报告)

    目的:探讨Dieulafoy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人们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本院10年来收治的12例Dieulafoy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便血和休克;急诊胃镜检查11例,确诊10例(占91%),1例血管造影确诊.误为肠出血,行急诊肠镜检查1例(后为胃镜确诊).其中3例手术后病理证实;位于胃体近端至贲门部有7例(占58%),球部4例(33%),胃角1例(8.3%).镜下表现为病变中心小动脉喷血或血管断端渗血;7例患者胃镜下治疗.2例病灶位于胃底,内镜止血困难,行病灶局部楔形切除术.1例行血管结扎术.1例包括病灶在内的胃大部分切除术.1例动脉造影后行血管栓塞术.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急诊胃镜检查是确诊本病的首选方法,胃镜怀疑本病时可行血管造影检查等.胃镜下治疗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方式,病灶位于胃底者可转手术治疗.病灶局部楔形切除宜作为首选的手术方式.血管造影确诊后动脉栓塞术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麦韵屏;刘亮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树突状细胞的特性与分化发育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Steinman 和Cohn于1973年首先报道的,因其成熟时有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1].它源于造血干细胞,广泛分布于淋巴组织和非淋巴组织中,是机体内功能强的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2].DC与其它抗原呈递细胞相比,其大的特点是能显著刺激初始型T细胞增殖,而其它APC仅能刺激已活化的或记忆性T细胞,因此DC是机体免疫反应的始动者,在免疫应答的诱导中具有独特地位[3].当前,有关DC的研究报道很多,本文仅就近年来有关DC的特征和分化发育等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孔令平;刘妍;黄志勤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赣州市章贡区1995~2001年四种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探讨赣州市章贡区7年来四种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痢疾、淋病、肺结核)的流行状况.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了1995~2001年四种传染病的发病及流行情况.结果:7年来监测点四种传染病的报告病例数为1497例.平均发病率为152.11/10万,各病种平均发病率依次为肺结核234.58/10万,淋病151.50/10万,病毒性肝炎133.17/10万,痢疾89.19/10万.结论:四种传染病的控制有待加强.

    作者:庄燕;钟名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微型钛板螺钉骨间固定术在下颌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下颌骨骨折在口腔颌面外伤中发病率高,占颌面部骨折的2/3,骨间坚固内固定为下颌骨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固定材料常用金属丝结扎,不锈钢板固定,克氏钢针固定.其缺点是常需2次手术取出固定效果欠佳等.我科三年来采用微型钛板螺钉对47例下颌骨骨折行骨间内固定术,均获得较好的效果,随访1~2年,成功率100%.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克华;吴坚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瑞氏综合征同胞二例报告

    瑞氏综合征又称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综合征.自1963年初次报告后,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国内自1972年后陆续可见报告.本病少见,同胞间同患此病更少见,现将我院收治的同胞二例先后同患此病报告如下.

    作者:李兵飞;雷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EPOCH方案治疗复发耐药NHL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EPOCH方案作为挽救方案的有效率及耐受性.方法:选择复发、耐药非霍奇金淋巴瘤用VP-16 50mg/m2/d、ADM或THP 10mg/m2/d、VCR0.4mg/m2/d持续静脉滴注第1~4天,CTX 750mg/m2/d静推第5天,强的松60mg/m2/d口服第1~5天,21天为一个疗程.结果:可评价疗效者13例,可评价不良反应疗程数为23程.其中完全缓解(CR) 3例(23%),部分缓解(PR) 5例(38%),总有效率61%.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其他系统毒性发生率低.结论:EPOCH作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挽救化疗方案有较高的反应率,毒性基本可耐受.EPOCH通过持续静脉滴注的给药途径可能减低肿瘤细胞的耐药率.

    作者:许明君;李树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及其与胃镜结果的对比研究

    收集我院1999年2月至2002年8月间经胃镜及胃低张水充盈螺旋CT扫描诊断的胃癌病例48例,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通过对比分析胃癌的内镜及螺旋CT表现,探讨低张水充盈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总结螺旋CT与胃镜对胃癌诊断的优劣性.

    作者:郭少华;钟福兴;刘少强;廖跃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区域灌注化疗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区域灌注化疗在直肠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90例直肠癌患者根据术中临床分期分组治疗.其中42例手术后置化疗泵区域灌注治疗,有4例肝转移患者门静脉置泵;2例Hartmann术后予双侧髂内动脉置泵化疗;48例患者术后予外周静脉化疗,其中1例行Hartmann术,5例肝转移患者.结果:按Duke's分期为B期的患者术后区域灌注化疗较术后外周静脉化疗无明显优越性,按Duke's分期为CD期患者术后区域灌注化疗较术后外周静脉化疗有较好疗效性,可减少转移、复发增加生存率.结论:区域灌注化疗对晚期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作者:钟宝元;刘凤恩;王小农;黄志斌;段青;易坚;何晓;胡晨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幽门梗阻致食管破裂一例报告

    患者男,48岁.因餐后出现呕吐,继发左胸、上腹部剧烈疼痛伴呼吸困难半天而入院.既往患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入院后查体:急性痛苦病容,呼吸急促,气管右移,左胸部叩诊浊音,呼吸音消失,腹肌稍紧张,上腹部有压痛,无明显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胸部X线检查:左侧液气胸.入院后立即给予输氧、建立静脉通道、抗感染治疗,同时行左侧胸膜腔穿刺,抽出胸腔内液体呈咖啡样内含少量食物残渣.

    作者:谢春发;李章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赣南医学院

主办:赣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