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
目的:研究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核的电化学行为,为拓展细胞电化学的应用领域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单线扫描伏安法研究MCF-7细胞核的电化学行为,使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核提取结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细胞核中的嘌呤碱基.结果:MCF-7细胞核在MWCNTs-IL/GCE上出现两个氧化峰,分别归因于黄嘌呤与鸟嘌呤的氧化反应和腺嘌呤与次黄嘌呤的氧化反应.结论:MCF-7细胞核中的嘌呤碱基在MWCNTs-IL/GCE上具有较好的电化学响应,该电化学法有可能用于细胞核内嘌呤的检测.
作者:王倩;张静;张丽茹;王喜洁;朱金玲;崔继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社区人群调查了解糖尿病危险因素知晓率,并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措施预防糖尿病.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查阅健康档案资料,了解淮安市清河区钵池山社区居民糖尿病危险因素知晓率.结果:社区居民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饮食、运动疗法预防糖尿病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控制血糖、并发症、低血糖处理等知晓率较低.结论: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重视度不够,同时应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管理及健康教育,以降低高危人群糖尿病发病率,控制病人病情,减少其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降低诊疗费用.
作者:王季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应用氟比洛芬酯,观察其对全髋置换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及对TXA2、GPⅡb/Ⅲ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A组)和地佐辛组(B组),每组各20例.两组患者全麻诱导相同,患者入室开放静脉通道,监测血压(BP)、ECG、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分别于手术结束前30min缓慢静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A组)50 mg和地佐辛注射液(B组)5 mg.术毕即刻连接PCA泵.分别于四个时间点麻醉诱导前(T)、手术结束时(T2)、手术结束后12h(T3)24h(T4)采集外周血3mL,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双抗体夹心法进行测定,选取血清.测定各时间点GPⅡb/Ⅲa、和TXA2的含量,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镇静评分(Ramsay)对两种药物术后镇痛效果进行对比.采有10cm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疼痛评价,0为无痛,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10为强烈疼痛.结果: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氟比洛芬酯组)与B组(地佐辛组)TXA2、GPⅡb/Ⅲa的表达在T3和T4时刻B组的表达显著高于A组.结论:(1)氟比洛芬酯可以有效缓解全髋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2)氟比洛芬酯可以抑制血小板活化、黏附和聚集,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作者:马达;王东伟;杨波;董文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手术室内进行微创腹腔镜卵巢切除时予以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02~2014-01于我院行腹腔镜卵巢切除术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2014年2月我院将护理干预应用于微创手术室,将2014-02 ~2015-01来院行腹腔镜卵巢切除术的3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71.26±8.14) min、(37.66±9.07)min、(19.63±4.23) min、(5.38±1.20)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均<0.05).结论:微创手术室进行腹腔镜卵巢切除术治疗时予以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的病情康复,具备于临床推广应用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徐金秀;李小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研究脱氧核苷酸钠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09~ 2015-02在我院接收的患有乙肝后肝硬化的病人一共有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对病人采取常规临床治疗,观察组对病人采取脱氧核苷酸钠治疗,对两组病人的各项观察指标改善情况给予对比.结果:在临床治疗之前,两组病人的各项观察指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疗以后,观察组病人的肝脏炎症反应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肝脏合成功能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乙肝后肝硬化采取脱氧核苷酸钠进行治疗,可以使患者的相关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使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熊玮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就静张应力对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增殖效应调节进行研究.方法:对SD大鼠下颌髁突软骨细胞予以培养,分别在小牛血清浓度为15%、5%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第4代髁突软骨细胞0h、6h、12h后,对其DNA含量予以测定;分别在静张应力为10kPa、5kPa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第4代髁突软骨细胞0h、2h、4h、6h、8h、10h、12h后,对其DNA含量予以测定.结果:当静张应力为15kPa时,随着培养时相的延长,大鼠髁突软骨细胞的PI指数也同样呈现出“先逐步上升、后又下降”的趋势,但是下降的起始时间要比静张应力为5kPa时更早,在4~12h时的PI指数与对照组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髁突软骨细胞的增殖活性能够被静张应力所调节,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闫磊;赵亮;李善昌;庄亚严;张铁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制胡椒碱以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为骨架材料的胃内漂浮缓释片,并进行体外释放度研究.方法:利用亲水凝胶骨架材料HPMC及助漂剂十六醇为辅料,采用粉末直接压片和湿法制粒的方法将胡椒碱制备成胃内漂浮缓释片,并以漂浮时间及累计释放度为指标对处方进行筛选,单因素试验对处方进行优化.结果:制备的胃内漂浮缓释片在HPMC-15M为54%、十六醇为10%、碳酸氢钠为10%、硬脂酸镁1%时在人工胃液中10 min内起漂,维持释放药物10~12h,累计释放度为95.6%,接近一级释放.结论:所制备胡椒碱胃内漂浮缓释片释放药物速率平稳,具有长效作用.
作者:安东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不同区正常前列腺间质细胞对前列腺癌细胞的作用,并探讨其对糖代谢水平的影响.方法:抽取2012-03 ~2013-11本院在激素下培养的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DU145作为研究样本,正常前列腺间质细胞分别选择外周带组织以及移形带组织,经体外培养后抽取培养液上清液进行DU145细胞的培养,并采用MTT法测定不同区位下前列腺癌细胞生长增殖的抑制效果,并采用Western印迹法对前列腺癌细胞进行测定,分析不同区位下间质细胞对前列腺癌细胞糖化代谢水平的影响.结果:A组的前列腺癌细胞数目(125±14)×104个明显高于B组的(78±6)×104个与对照组的(57±3)×104个,B组的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LDHA、PKM-2、PDH、HK-2水平显著高于B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LDHA、PDH、HK-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区带下的间质细胞对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增殖以及糖代谢具有不同的作用,外周带间质细胞具有生长及糖代谢促进作用,而移行带间质细胞则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邵文武;辛华;于海东;王琳;刘君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对本艾滋病确证实验室2007~2015年检测的我市507例HIV抗体待确证样品的WB试验的阳性、阴性、不确定结果分析,了解我市艾滋病流行现状HIV感染者人群分布,分析艾滋病病毒(-HIV)抗体不确定结果的特点提出更加合理的处理方法,对阴性结果分析查找造成筛查假阳性的原因.方法:对初筛阳性血清用双ELISA或ELISA和胶体金试验复检,任一复检试验阳性的血清再用WB试验确证,对确证试验结果不确定者进行随访复检.结果:507例样本经WB确证397份HIV-1抗体阳性,不确定45份,阴性65份.397例确证试验阳性标本经流行病学调查79.8%(317/397)是经男男性行为传播.45例WB不确定样本中要集中在孕产妇占33.3% (15/45)献血员占22.2%(10/45) VCT占20% (9/45),在随访的25例被检测中有3例明确高危行为者随访4复检进展为WB确证阳性,其余均为阴性.在WB结果阴性的65的样本,采用ELISA+胶体金或双ELISA复检73.8% (48/65)结果为一阴一阳,并且ELISA的S/CO值在1~6之间.结论:性接触传播尤其是男男性接触者(MSM)是我市报告HⅣ/AIDS的主要传播途径;不确定样品主要集中在孕妇及献血员及VCT人群多是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在低流行人群尤其孕产妇HIV抗体不确定样本终以阴性转归为主;胶体金和ELISA复检可排除大部分初筛假阳性,但两种复检试验均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初筛实验室应严格进行质量控制选用敏感性和特异性高、质量稳定的试剂.
作者:马永娟;王红;周迪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高分化PC12细胞的电化学行为.方法:采用单线伏安法研究高分化PC12细胞电化学行为,并通过电化学、高效液相以及黄嘌呤氧化酶催化方法对电化学信号进行归属.结果:高分化PC12细胞的两个电化学信号分别来源于鸟嘌呤和黄嘌呤的混合以及次黄嘌呤和腺嘌呤的混合.结论:采用电化学方法可以检测到高分化PC12细胞来源于嘌呤的电化学信号,对以高分化PC12细胞为模型的生命科学及临床医学上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冰;焦宇;王思君;屈天龙;邱丹;朱金玲;李光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研究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地区不同年龄段宫颈癌患者临床与病理特点,为宫颈癌的合理防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2012-01 ~2015-12收治120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发病年龄将其分为青年组(<40岁,共32例)和中老年(≥40岁,共88例),其中青年组年龄平均(34.3±3.2)岁;中老年组年龄平均(58.7±4.5)岁.对两组患者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青年组患者占总所有患者比例的为26.7%,青年组患者接触性出血(56.3%)、白带异常(21.9%)、宫颈糜烂(37.5%)、溃疡(46.9%)较中老年组患者发生率(分别为:34.1%、18.2%、18.2%、34.1%)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老年组患者肿瘤直径4cm以上所占比例、临床分期均明显高于青年组(P<0.05);青年组腺癌发生率、癌浸润深度、恶性程度均高于中老年组(P<0.05).结论:三江地区宫颈癌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特点随年龄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青年组患腺癌的发生率比中老年组比例高,分化程度较中老年组低,肌层浸润发生率较中老年组高.
作者:李娜;邢天容;冯晓娜;张丹凤;何宏;吴英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选取2010-06 ~2015-06我院普外科收治的因外伤脾破裂及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采取脾切除术治疗,术后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30例,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同类手术未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30例,设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相关指标,并回顾合并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诊治预后.结果:观察组术前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较对照组均明显增粗,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门静脉血流速度、脾静脉血流速度均小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均好转出院.观察组经抗凝溶栓干预1周后,血栓完全消除出院12例;抗凝溶栓2周,管腔部分再通出院7例,血栓完全消除出院10例;因腹膜炎症状加重,在溶栓治疗4d后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结论: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脾切除术后患者体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血小板升高相关,需重视手术医师操作的规范化,早期发现异常,行祛凝抗凝溶栓治疗,为有效防控方案.
作者:方孝鱼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啶对老年颅脑病变患者手术的镇静作用.方法:将我院68例老年颅脑病变患者随机分为34例观察组和34例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咪达唑仑和舒芬太尼麻醉,观察组则使用右美托咪啶麻醉,比较两组的镇静效果.结果:观察组不同时间段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对照组稳定(P<0.05);对照组手术中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观察组要高,两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镇静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老年颅脑病变患者的手术中,采用右美托咪啶有着良好的镇静效果.
作者:李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应用γ-分泌酶抑制剂(DAPT)对Notch信号通路进行干预后采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并探讨DM大鼠VSMCs细胞增值及凋亡机制.方法:应用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对大鼠进行糖尿病造模.造模后别于CON组和DM组(1、2、3、4)各组中随机取出1只SD大鼠,取出主动脉并制备成细胞悬液,在细胞培养箱培养一段时间后进行传代,应用不同梯度浓度γ-分泌酶抑制剂(DAPT)对Notch信号通路进行干预,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M大鼠VSMCs细胞增值及凋亡情况.结果:不同梯度浓度的DAPT作用DM大鼠VSMCs72h后行流式细胞仪分析,G0/G1期细胞比例由39.97%上升为72.32%,S期的细胞比例从41.10%下降为19.87%,凋亡数却从3.1升高至15.4 (P <0.05).结论:DAPT能影响DM大鼠VSMCs的细胞周期,减少DM大鼠VSMCs的有丝分裂,抑制细胞增殖反向增加细胞凋亡数,这二者作用均具有依赖性且呈正相关.
作者:汪宝林;金松;范东旭;冯东凡;谢涵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LGR5、Nodal蛋白在乳腺正常组织、乳腺原位癌、浸润癌中表达水平的研究,探讨LGR5、Nodal蛋白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且通过研究LGR5、Nodal蛋白与血管生成相关因子CD34在乳腺浸润癌中的关系,进一步探讨两因子在乳腺癌血管生成事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LGR5、Nodal蛋白在30例正常乳腺组织、24例乳腺原位癌、66例浸润癌中的表达水平,并且检测在66例乳腺浸润癌中LGR5、Nodal蛋白与CD34的表达水平,分析LGR5、Nodal蛋白在乳腺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与乳腺癌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结果:LGR5、Nodal在乳腺癌中呈高表达,明显高于原位癌、正常乳腺组织组(P<0.01).LGR5、Nodal的表达水平均与患者年龄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显著相关(P<0.01);LGR5、Nodal分别与CD34、MVD之间存在相关性(P<0.01),且阳性发生率一致,说明LGR5、Nodal蛋白均与乳腺癌血管生成呈正相关.结论:LGR5、Nodal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且可能促进了乳腺癌血管的生成.另外,在乳腺癌中LGR5、Nodal之间存在正相关系.
作者:侯艳妮;李义强;周昱;王博;胡少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环乳晕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的疗效.方法:挑选70例乳腺纤维瘤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采用环乳晕切口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放射状切口方式进行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有效率达94.3%,患者满意率为97.1%,并发症发生几率为5.7%.对照组有效率为77.1%,满意率为71.4%,并发症几率为14.3%.结论:环乳晕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的效果显著,既能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又能保证其乳房的美观,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夏联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益生菌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组织中Claudin-1及TLR4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联合治疗组.对照组自由饮水7d,模型组及其他各组给予自由饮用5%的葡聚糖硫酸钠溶液(DSS)7d以制备UC模型.后各组给予相应干预措施,7d后处死各组大鼠,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改变,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肠组织中Claudin-1及TLR4的表达情况.结果:美沙拉嗪组TLR4的阳性细胞表达率低于模型组,而Claudin-1表达则高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联合治疗组Claudin-1及TLR4的阳性细胞表达率与美沙拉嗪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有抑制TLR4的表达和促进Claudin-1表达的作用,较单独应用美沙拉嗪效果更佳.
作者:许海英;颜玉;姜威;陈刚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索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大鼠脓毒血症模型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80只大鼠分为3组(n=60),随机用3种不同创伤程度的盲肠穿孔法建立大鼠脓毒血症模型,再随机将每一组别平均分为3组(n=20),分别给予基础治疗、小剂量乌司他丁、大剂量乌司他丁进行治疗,比较不同建模方式组间大鼠机体炎症反应水平以及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其生存率的影响.结果:脓毒症越严重,大鼠的各项炎症反应标记物变化越剧烈;脓毒症炎症反应程度相同时,大剂量乌司他丁可以显著改善脓毒症大鼠的生存率(P<0.05).结论:脓毒症的炎症反应标记物水平与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小剂量没有明显改善大鼠脓毒血症的作用,大剂量乌司他丁能显著改善大鼠脓毒症模型的生存率.
作者:宁晓鹏;范奎新;李根;金艺华;李艳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对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的突触囊泡膜蛋白Ⅰ(synaptotagmin Ⅰ,Syt1)和突触后致密物(PSD95)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清结级Wistar雄性4周龄幼鼠84只,分为A、B、C组.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模型组(Li-pilo组),C组:治疗组(LEV治疗组),其中A组24只,B、C两组组每组各30只.分组后分别给予造模,造模成功后,给予C组以LEV150mg/kg灌胃给药每日一次,连续4周.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在1周、2周和4周动态检测3组大鼠海马组织中Syt1和PSD95的表达.结果:B、C两组均出现癫痫样发作.左乙拉西坦对照组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Syt1和PSD95各表达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的Syt1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SD95的表达明显减少,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组相比,Syt1的表达量明显降低而PSD95的表达有所增加,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癫痫反复发作后可能诱导Syt1表达增强,Syt1可能通过增加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进一步促进癫痫发生.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PSD95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左乙拉西坦能增强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PSD95的表达.
作者:王禹;王海燕;王婧;赵冬梅;赵塔娜;聂磊;冯宏达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儿科临床护理带教的影响因素,并总结解决对策.方法:对2013-03 ~ 2014-02于我院儿科实习的57例实习生作为对照组,对该阶段影响护理带教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2013年3月结合以上影响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加强临床护理带教,选取2014-03~2015-02的57例儿科实习生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临床护理带教结果.结果:儿科临床护理带教主要受到科室因素、护生因素及带教人员因素三方面影响,观察组的各项护理带教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临床护理带教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科室因素、护生因素以及带教人员因素,需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对策,以进一步提升带教质量.
作者:余淑芳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