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病综合征大鼠血清IL-4和IL-12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李丽;王长山;康晓明;王显鹤;孟庆云

关键词:大鼠, 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 IL-4, IL-12
摘要:目的:本实验通过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模型(MCNS),观察血清IL-4、IL-12的动态变化,探讨MCNS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肾病组,每组20只.阿霉素5mg/kg制MCNS模型.观察大鼠一般情况,检测24h尿蛋白、血清白蛋白和总胆固醇水平,用ELISA检测血清IL-4、IL-12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肾病组出现大量的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和明显的水肿,血清IL-4升高,IL-12降低.结论:①MCNS存在TH1/TH2功能紊乱,IL-4、IL-12参与了MCNS的免疫机制.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Germlin1与NT-proBNP在肝硬化进展过程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Germlin1及NT-proBNP在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中的表达以及两者在不同程度肝硬化中的表达与变化,分析两者在肝硬化进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检测Germlin1、免疫荧光定量法检测NT-proBNP在正常肝脏组织、慢性乙型肝炎以及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中的表达,以及两者在肝硬化不同Child-Pugh分级中的表达.结果:Gremlin1及NT-proBNP在正常肝脏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6.7%、26.7%,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9.0%、40.8%,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7.8%、59.3%,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Germlin1在肝硬化Child-PughA、B、C级中的表达率分别为38.5%、70.0%、84.0%,三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在肝硬化Child-PughA、B、C级中的表达率分别为38.5%、50.0%、76.9%,三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remlin1及NT-proBNP之间也呈正相关.结论:Gremlin1及NT-proBNP在肝硬化中的表达显著增高,且Gremlin1是重要的促肝纤维化因子.Gremlin1及NT-proBNP对肝纤维化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贾薇;胡立华;张沛怡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左乙拉西坦对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GFAP及5-HT2A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通过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Li-PILO)诱导的癫痫大鼠模型,观察左乙拉西坦(LEV)对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5-羟色胺2A(5-HT2A)受体动态表达的影响,进一步阐明左乙拉西坦的抗癫痫机制.方法:10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NS)24只、左乙拉西坦对照组(LEV) 24只、模型组(Li-PILO)30只、模型组+左乙拉西坦组(Li-PILO+ LEV) 30只,分别给予LEV组和Li-PILO+ LEV组大鼠LEV 200 mg/kg每日1次灌胃,连续28d.采用RT-PCR方法分别在第7天、第14天、第28天动态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GFAP和5-HT2A受体的表达.结果:(1)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GFAP表达水平:与NS组比较,Li-PILO组大鼠海马组织中GFAP在第7天、第14天、第28天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随时间延长升高更明显;与Li-PILO组比较,Li-PILO+LEV组GFAP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2)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5-HT2A受体表达水平:LEV对照组与N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S组比较Li-PILO组在第7天时表达水平降低,且随时间延长降低水平越明显,即在第14天、第28天5-HT2A受体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Li-PILO组比较,Li-PILO+ LEV组5-HT2A受体在第7天、第14天、第28天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LVE的抗癫痫作用可能与通过上调5HT-2A受体的表达及抑制GFAP的表达有关,但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聂磊;王海燕;李春玉;邹艳红;王禹;迟瑛娇;王影;赵塔娜;赵冬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贵州省基层医院护理人员锐器伤防护行为的调查

    目的:了解贵州省基层医院护理人员锐器伤防护行为,为职业防护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情况调查表”,对贵州省第十期重症医学护士专科培训班的31家医院58例护理人员进行调查,使用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基层医院护理人员使用锐器盒依从性较低,治疗车上备锐器盒(3.37±1.76)分,95% CI(2.88,3.86);治疗盘内备锐器盒(2.26±1.56)分,95% CI(1.83,2.69);为病人动静脉抽血、注射及拔针时使用带锐器盒的治疗车或治疗盘均低于3.0分,锐器盒满3/4更换(3.98±1.29)分,95%CI(3.63,4.33);接触锐器时的防护行为不规范,使用后的注射针不回套针帽(3.19±1.52)分,95%CI(2.78,3.6);需要套针帽的情况下用单手套针帽(3.36±1.24)分,95%CI(13.01,3.71);使用后注射器针头在原地立刻放入锐器盒(3.31±1.55)分,95% CI(2.88,3.74);用锐器盒卡槽分离注射器针头(3.3±1.4)分,95%CI(2.91,3.69);拔头皮针后不将针头插入瓶口或莫非氏滴管内(3.65±1.45)分,95%CI(3.24,4.06);折安瓿时用纱布包裹(2.4±1.27)分,95%CI (2.05,2.75).结论:基层医院护理人员锐器伤防护行为较差,职业防护管理有待加强.

    作者:袁晓丽;彭亚敏;江智霞;周家梅;王汇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应用血液透析与血液灌流治疗38例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症状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针对尿毒症患者采用血液透析与血液灌流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临床治疗对患者皮肤瘙痒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2-04~2014-04收治的尿毒症患者38例,所有病例均存在皮肤瘙痒的临床表现,针对全部患者均应用血液透析与血液灌流的联合治疗方法.结果:本组患者经治疗后瘙瘁症状评分、甲状旁腺激素与血β2微球蛋白水平均显著好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伴随治疗时间延长其改善效果更为显著.结论:针对尿毒症患者开展血液透析与血流灌流联合治疗可显著提高大中分子毒素的清除率,同时明显降低皮肤瘙痒症状,具有确切的应用价值.

    作者:宋晓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半导体激光仪在连续模式下光纤走形间距离对大鼠皮肤紧皱影响的研究

    目的:定量分析半导体激光仪德国D980对大鼠皮肤中胶原纤维及Ⅰ型胶原纤维含量变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半导体激光仪对大鼠皮肤紧肤除皱的影响机制.方法:德国D980半导体激光仪照射大鼠,对实验区域进行背部脱毛处理.在同一治疗参数下,选择操作模式为连续模式,调节仪器功率为5w,能量密度为24J/cm2,各光纤走形间间距分别为0.5cm、1.0cm、1.5cm.取激光照射后3个月后的大鼠皮肤采用HE染色法观察皮肤胶原纤维的变化,ELISA检测方法定量分析Ⅰ型胶原纤维的含量.结果:强脉冲光照射3个月后的大鼠HE染色结果显示胶原纤维含量增加,ELISA数据结果显示激光照射后Ⅰ型胶原纤维在数量上表达明显上调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A、B、C各组间均有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导体激光仪可促使皮肤胶原纤维含量增加,进而达到紧肤除皱的效果,在实验的基础上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孙世杰;张威;李懿;倪金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碳纳米管对镁合金基体上钙磷/壳聚糖膜层释药性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碳纳米管对镁合金基体上钙磷/壳聚糖膜层负载的庆大霉素在模拟体液中释放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浸渍法分别将庆大霉素负载在钙磷/壳聚糖膜层和钙磷/壳聚糖/碳纳米管膜层中,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庆大霉素在模拟体液中的释放浓度.结果:镁合金基体上钙磷/壳聚糖膜层负载碳纳米管后,膜层中庆大霉素负载量增加、庆大霉素释放速度降低.结论:碳纳米管有效改善了镁合金基钙磷/壳聚糖骨材料的释药性能.

    作者:张杰;迟艳侠;郭晓玲;焦淑清;张向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以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为切入点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的思索

    在现代医学课程体系中,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它以人体解剖学,细胞生物学和组织胚胎学为基础,同时又是药理学、病理学等后续课程的基础,起着桥梁学科的作用.作为一名临床医学系的生理学教师,我的学生将来都会是走向临床的医生,如果他们不具备生理的基本知识,就不能正确认识疾病;同时,生理学的基本理论为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临床实际问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手段.然而,由于教材内容多,授课时间短,理论性强,且抽象难懂,尽管教师在有限的学时范围内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可教学效果仍不尽人意.如何提高生理学教学效果已成为广大生理学教师急需解决的一道难题.在此形势下,改革生理学的传统教学方式已势在必行.

    作者:郑衍芳;夏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HSP27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对实验性急性胰腺炎细胞骨架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小热休克蛋白(HSP27)及其磷酸化蛋白(p-HSP27)表达对急性胰腺炎(AP)模型大鼠细胞骨架保护性作用的研究.方法:将45只正常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空白对照组(A组)、急性胰腺炎组(B组)、假手术组(C组).实验前12h禁食,正常饮水,确定AP动物模型建立成功后于1h、3h、6h三个时间段处死大鼠,且随机每个时间段每组各处死5只.确定动物模型建立成功,Western-blotting检测HSP27及其磷酸化蛋白含量,RT-PCR检测HSP27mRNA表达.结果:急性胰腺炎组大鼠各时间点SAM值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急性胰腺炎组大鼠各时间点胰腺组织HSP27蛋白、p-HSP27蛋白(Ser15)和HSP27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结论:在AP早期胰腺细胞骨架稳定性出现明显变化,HSP27及其p-HSP27含量及HSP27mRNA表达明显升高,提示HSP27在AP早期对胰腺细胞骨架的稳定性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作者:李宏旭;田桦;程开;卓越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成功保留导管的护理

    总结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成功保留导管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静脉血栓的发生,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进行药物及物理治疗,制定有效的护理方案,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终保留住导管且功能正常.

    作者:刘清杰;刘清华;宋朝晖;徐宗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3.0TMR-CAD与常规MRI检查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比较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MR)常规检查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与(mr-cad相比)在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方法:使用核磁共振成像和MR-CAD方法在93例乳腺病变患者中,根据形态学及时间强度曲线(TIC)分析,比较两种形式的准确性区分恶性和良性的乳房肿瘤.结果:MR-CAD方法比磁共振成像方法得到更好的精度.51例乳房肿瘤病变中,核磁共振成像和MR-CAD在诊断准确性没有区别,但MR-CAD在42例非肿块型病变准确性好.结论:在良性和恶性乳腺肿瘤中,尤其是非团块样肿瘤的鉴别诊断,MR-CAD有超过MRI常规检查显著的优势.

    作者:徐涛;王汉卿;朱光宇;刘烨;宋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IGF-1蛋白联合彩色多普勒影像对涎腺肿瘤的临床评估

    目的:研究涎腺肿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表现、以及病理分级、分型与IGF-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探讨IGF-1蛋白联合彩色多普勒影像对涎腺肿瘤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125例经病理证实的涎腺肿瘤患者的术前超声检查图像及病理组织,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对活检切除的标本进行IGF-1蛋白的检测.分析涎腺肿瘤的某些彩色多普勒特征性图与IGF-1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①IGF-1蛋白在涎腺恶性肿瘤中都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为71.4%;IGF-1蛋白在良性涎腺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临床分期中:Ⅰ~Ⅱ期涎腺恶性肿瘤IGF-1蛋白阳性表达66.7%;Ⅲ~Ⅳ期恶性肿瘤IGF-1蛋白阳性表达80%;临床的Ⅰ~Ⅱ期与Ⅲ~Ⅳ期比较IGF-1蛋白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在涎腺恶性肿瘤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各级别IGF-1蛋白表达有明显差异(P<0.05),显示随着肿瘤内血流分布的增多,IGF-1蛋白在涎腺肿瘤的表达也随之增高.④从影像上特征性表现的评分来看,分值越低,IGF-1蛋白表达越低;分值越高,IGF-1蛋白表达越高.结论:IGF-1蛋白在涎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阳性表达与涎腺恶性肿瘤的恶性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呈正相关,并且涎腺瘤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性表现与IGF-1蛋白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呈正相关.

    作者:温鹏涛;丁元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治

    目的: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治.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自2011-01~ 2014-01以来收治的58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进行实验室检查及X线胸片检查,观察检查症状,给予红霉素与阿奇霉素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58例患者中16例外周血白细胞升高(27.59%)、10例外周血白细胞降低(17.24%)、24例血沉增快(41.38%)、8例心肌酶谱增高(13.79%).经过治疗,临床总有效率98.28%(56/58).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有气促、肺部湿口啰音的临床表现,但临床发病不明显,无典型临床特征.采用红霉素与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显著,可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作者:刘彦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药对陈皮-木香与其单味药挥发油成分的比较分析

    目的:比较药对陈皮-木香与其单味药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陈皮、木香饮片及药对挥发油,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各样品成分进行分析比较,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百分含量.结果:陈皮中主要成分为D-柠檬油烯,占其挥发油总量的40.54%;木香中主要成分巴西菊内酯,占其挥发油总量的21.80%;药对主要成分为D-柠檬油烯,占其挥发油总量的39.12%.单味药与药对共同含有23种挥发油成分;组成药对后,单味药陈皮消失6种组分,木香消失3种组分.结论:药对中挥发油的成分主要来自陈皮,单味药中的一些挥发油成分在药对中消失,陈皮、木香药对配伍对所提挥发油的成分和含量都有一定的影响,药对中其种类与含量变化并不等于两种单味药的简单相加.

    作者:李淑贤;沙靖全;陆洪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恩替卡韦对于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对于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07 ~2013-10本院收治的8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治疗,对照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及Child-Pugh评分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2、24周的肝功能水平均较治疗前出现显著改善,组间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12、24周的AST、ALT及TB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同期,AL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同期.两组患者治疗12、24周的凝血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研究组患者治疗12、24周的各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同期水平.两组患者治疗前Child-Pugh评分无显著差异,研究组患者治疗12、24周的Child-Pugh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同期水平,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恩替卡韦可以更为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改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

    作者:任贺庄;高金保;高凤成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68例直肠癌患者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的应用

    直肠癌手术是腹部的大手术,化疗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建立与保持静脉通路是保证直肠癌手术的有效输液、输血和化疗的首要条件.直肠癌患者因缺乏营养,血管条件都很差,传统的PICC置管技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盲穿,往往成功率很低,而且损伤大,并发症多.[1]使用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则极大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和并发症的同时,亦减少患者痛苦,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现报道如下.

    作者:都继微;曹玉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病理探析

    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病理学形态.方法:选取两院在2010-01 ~ 2014-01收治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52例,对所有患者的角膜组织标本行HE染色和PAS染色,并对其病理学形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镰刀菌和曲霉菌是常见致病菌,且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组织损害以广泛化脓性炎症为主,真菌可对角膜组织的直接破坏,并在角膜组织内产生大量的中性粒细胞的浸润.结论:对真菌性角膜溃疡进行病理学分析,可进一步明确真菌在角膜内的生长情况,对指导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智敏;曾敏智;陈振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概念图在护理病例分析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对概念图在护理病例分析教学中的应用思路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护理人员40例,随机分为两组.在对两组护理人员进行教学时,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程序法教学,而实验组采用概念图进行病例分析教学,对两组护理人员学习后评判性思维能力进行评价,并且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实验组护理人员学习后评判性思维能力评价总分(312.84±15.65)分,高于对照组(291.12±15.24)分,P<0.05.结论:采用概念图法进行护理病例分析教学,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评判性思维能力,值得积极推广.

    作者:孟凡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护理体会

    急性胰腺炎时胰腺分泌的消化酶激活对胰腺自身产生自体消化所引起的化学炎性反应.探讨急性胰腺炎治疗的临床观察,采取相应的治疗及相应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降低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治愈率.通过观察分析100例急性胰腺炎病人住院期间的病情变化及加强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耿佳颖;李美玲;韩桂华;郭锎;李玉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载体促进紫杉醇粒抗脑胶质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动物实验水平研究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载体促进紫杉醇粒抗脑胶质瘤的作用.方法:①紫杉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悬液的制备.②制备胶质瘤模型,制备的胶质瘤模型随机分成四组,每组20只,Ⅰ组注射生理盐水、Ⅱ组注射紫杉醇、Ⅲ组注射PBCA+ NP、Ⅳ组注射紫杉醇+PBCA+ NP,15d后观察Wistar大鼠的变化,观察肿瘤病理切片,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率.结果:①Wistar大鼠的生存状态,Ⅳ组好于其它三组.②Ⅱ组和Ⅲ组Wistar大鼠脑胶质瘤血管的减少和坏死肿瘤组织比Ⅳ组少.③Wistar大鼠脑胶质瘤调亡率Ⅳ组高于Ⅱ组、Ⅲ组,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结论: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载体明显提高紫杉醇抗Wistar大鼠脑胶质瘤的作用.

    作者:李明军;李英夫;吴雁;杨福义;王维峰;宣兆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去乙酰化胃肠激素联合G-CSF及bFGF促进糖尿病大鼠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研究

    目的:研究去乙酰化胃肠激素(UAG)、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糖尿病大鼠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促进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以120例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划分为A、B、C三组,并将每组40例进一步划分出组1、组2,各组1均为正常后肢缺血模型、组2均为糖尿病后肢缺血模型.A1、A2组不予药物干预;B1、B2组予G-CSF联合bFGF干预;C1、C2组予UAG、G-CSF联合bFGF干预.术后1周,每组取10只大鼠,检测缺血区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术后4周,余大鼠行激光多普勒检测后肢肌肉血流后,处死并检测缺血区组织毛细血管数量.结果:MMP-9及VEGF表达均呈现C组>B组>A组、各组1>各组2趋势,且C组与A组、B组与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C2组MMP-9及VEGF表达均明显高于B2组(P<0.05);组内对比,A1、B1组分别明显高于A2、B2组(P<0.05).肌肉血流及毛细血管数量亦呈现C组>B组>A组、各组1>各组2趋势,且C1组与A1组,B1组与A1组,C2、B2、A2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对比A1、B1组分别明显高于A2、B2组(P<0.05).结论:UAG联合G-CSF与bFGF可有效促进糖尿病大鼠缺血后肢血管新生,其机制可能与促进MMP-9、VEGF的表达有关.

    作者:张立海;王娇;陈福军;钟敏;金松;王桂梅;王亚洲;王跃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