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姝;桑吉武;刘中柱;史为伍;牛效清;张国艳;赵春艳;蔡天蕊
目的:评估改良式GBR技术联合即刻种植术后即刻修复上前牙的疗效.方法:选择12例共12颗满足即刻种植术适应症的无法保存的上前牙,微创拔除后即刻植入种植体12枚,均于术后完成即刻临时冠修复,4~6个月后永久修复.种植永久修复后随访6 ~12个月,观察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情况,骨结合情况,统计种植义齿成功率.结果:12例患者12枚种植体均无感染、松动,对邻牙支持组织无损害,种植体周围X线无透射区,骨结合良好,未见明显病理性骨吸收,无种植体周围炎症出现,软组织健康,种植体成功率100%,患者对修复效果均满意.结论:在严格掌握即刻种植即刻修复适应症的前提下,采用改良式GBR技术联合即刻种植术后即刻修复上前牙能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
作者:赵进峰;尹蒙熔;樊马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用于新生儿心律失常患儿的实际效果.方法:选择我科42例新生儿心律失常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21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及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5.2±3.5)d,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8.3士3.7)d.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5.2%,对照组为81.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用于新生儿心律失常病患儿效果显著,缩短了住院时间,且提高了患儿家长对住院期间的护理服务满意度.
作者:范小燕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白内障在通过超声乳化术后发生的角膜水肿的相应治疗和护理措施.方法:对259例324眼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手术,在超声乳化术后,观察角膜的变化,进行相应的处理及治疗.结果:通过研究得出73眼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角膜水肿,其中轻度者37眼,水肿4d内自行消退;中度有25眼,水肿7d内消退;重度者11眼,水肿在13~ 16d左右消退.结论:术前完善各种检查,术中嘱患者积极配合手术,术后应对患者及时治疗、观察以及护理,即可有效的防止角膜失代偿引起的水肿,减少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从而能够得到良好的复明效果.
作者:冯丽华;赵秉鑫;尉露露;董红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在ICU护理中加入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从2013-07 ~2014-07收治于我院ICU科室的50例患者作为采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的层级护理组,另选取2012-07 ~2013-07收治于我院ICU科室采用常规管理模式的50例患者作为常规组,对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护理服务进行满意度调查,并对我科护理人员针对不同护理管理模式进行护理质量评分.结果:在ICU护理中采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的层级护理组护理质量为(95.26±3.48)分,显著高于常规组的(90.82 ±3.84)分,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采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的层级护理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为98.0%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率9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ICU护理中,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提升医疗水平,优化医患关系,值得推广.
作者:罗莲英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戊四氮(PTZ)诱导大鼠癫痫后脑神经型钙粘附素(N-cadherins)和神经营养因子-4(NT-4)变化及应用灵芝酸进行干预与治疗,主要研究灵芝酸预防和治疗癫痫的痫性发作的机理.方法:采用健康的雄性Wistar实验大白鼠33只,按随机分配原则分成正常对照组、癫痫模型组和灵芝酸治疗组每组11只.癫痫模型组与灵芝酸治疗组均采用诱导癫痫亚惊厥发作剂量腹腔注射戊四氮制备Wistar大白鼠慢性点燃痫性模型.在实验室冰盒低温条件下迅速提取大鼠脑组织,采用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大鼠脑N-cadherins和NT-4的变化.结果:实验性诱导癫痫大鼠痫性模型制备成功,灵芝酸治疗组和癫痫模型组实验动物都达到癫痫点燃的实验标准,与癫痫模型组动物相比,灵芝酸组大鼠潜伏期明显延长,但持续时间之间的差别没有显著性.实验检测Western-Blotting结果发现:PTZ诱导癫痫发作后N-cadherins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用灵芝酸干预后,N-cadherins的表达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癫痫模型组大鼠脑NT-4蛋白含量比正常对照组蛋白含量升高,差异具显著性(P<0.05);灵芝酸组大鼠脑NT-4蛋白含量较癫痫模型组蛋白含量升高,差异具显著性(P<0.05).结论:灵芝酸作用癫痫大鼠后N-cadherins蛋白表达降低,调整机体病变神经元的兴奋性,灵芝酸还能够增强NT-4的表达从而减轻癫痫发作给神经系统造成的损伤,从而起到抗癫痫作用.
作者:王芳芳;谭风雷;姜阳;马小茹;刘蕾;刘君星;梁衍锋;吴佳梅;王淑湘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在门诊小面积浅Ⅱ°烧伤病人创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作者所在医院2012-12 ~2014-12烧伤科治疗的1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烧伤患者创面外用敷料的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69例.对照组采用医用凡士林进行创面的内敷包扎处置,观察组采用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进行内敷包扎处置,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浅Ⅱ°烧伤患者伤后平均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应用在门诊小面积浅Ⅱ°烧伤患者创面的治疗中可以明显缩短愈合时间,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金英;张晓东;张文杰;刘永翠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活性维生素D3在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UUO)模型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病理过程中对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寻找防治肾间质纤维化的方法.方法:36只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12)、UUO模型组(n=12)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n=12).于输尿管上1/3处用手术缝线结扎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及UUO模型组大鼠.罗盖全(骨化三醇)给予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灌胃,共28d.UUO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于术后第14天、第28天分批处死各组大鼠,留取造模侧肾脏供病理分析.实验结束时,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尿素氮(BUN)值和肌酐(Scr).HE染色及Masson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情况,OPN及TGF-β1在大鼠肾脏的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结果:随着梗阻时间延长,UUO模型组、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大鼠肾脏病理肾小管结构紊乱、周围肾间质增宽,肾间质纤维化面积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的肾间质纤维化面积低于UUO模型组(P<0.05).OPN、TGF-β1在UUO模型组和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表达高于假手术组,UUO模型组OPN、TGF-β1的表达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①OPN、TGF-β1的表达随着梗阻时间延长逐渐增加.提示OPN、TGF-β1参与了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及发展.②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肾间质纤维化程度较UUO模型组改善,且OPN、TGF-β1表达减少,表明活性维生素D3可减少TGF-β1、OPN表达,抑制肾间质纤维化.
作者:刘艳姝;桑吉武;刘中柱;史为伍;牛效清;张国艳;赵春艳;蔡天蕊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在临床中的情况.方法:选取2012-01 ~ 2014-01在我院接受胫骨骨折治疗的4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23例(经皮微创锁定铜板内固定治疗)和对照组23例(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在临床中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为95.65%,对照组治疗优良率为78.26%,两组患者在住院天数、手术所用时间、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以及治疗效果等方面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效果显著,耐受性佳,对身体伤害小,并发症少,预后良好,明显提升患者术后生活水平,适宜在临床普及使用.
作者:王滨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学龄儿童恒前牙外伤发生的规律、应急处理方式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25例学龄儿童年轻恒前牙外伤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原因、发生地点、外伤类型、年龄、性别等差异.结果:学龄儿童年轻恒前牙外伤发生的高峰年龄为9 ~11岁,男孩明显多于女孩,男女比例2.05:1.外伤原因以自己摔倒多,以上颌中切牙冠折多见,秋冬季节高于春夏季节,学校为主要外伤发生地.结论:学龄儿童年轻恒前牙外伤发生一定有规律,外伤后就诊时间越早相对预后越好.
作者:赵玥;丁元圣;杨清岭;孔宇;李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分析风湿免疫科无痛病房中实行优质护理的措施及效果.方法:以我院所收治100例风湿免疫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优质护理,对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及入院72h疼痛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A级睡眠质量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睡眠受影响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入院72h后对患者疼痛评分进行统计,观察组评分低于3分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观察组在睡眠质量及疼痛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优质护理应用于风湿免疫科无痛病房中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梁燕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单孔胸腔镜食管平滑肌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食管平滑肌瘤患者并符合单孔胸腔镜切除术诊断标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按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比较两组平均住院时间、胃管留置时间、胸腔闭式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平均费用、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胃管留置时间、胸腔闭式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平均费用均低于对照纽,而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纽,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科学的、新型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作者:徐文静;白鑫;刘清华;刘清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药马齿苋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挥发性脂肪酸及肝脏细菌易位的影响.方法:应用硫酸葡聚糖钠(DSS)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随机分成2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再分为自然恢复组、马齿笕多糖治疗组.分别于造模后、给药7d后处死小鼠,进行肠内容物挥发性脂肪酸测定及肝脏细菌易位检测.结果:DSS造模后模型组小鼠肠内容物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明显下降,肝脏有肠杆菌易位,小鼠出现肠道微生态失调.马齿笕多糖治疗7d后治疗组小鼠与模型组小鼠肠内容物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明显上升,肝脏肠杆菌数量减少.结论:马齿笕多糖可以提高肠内容物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并降低肝脏肠杆菌数量.马齿笕多糖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失调,对溃疡性结肠炎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冯澜;李绍民;代月;马婷;马淑霞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探讨妊娠期糖尿病的产后护理.方法:从本院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当中选取12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53例)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70例)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采取科学、系统、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观察分析两组的产后并发症、新生儿情况及产后6 ~12周回院复查糖耐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低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OGTT回院复查率、糖耐量正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产后监测、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新生儿护理、预防感染护理等一系列系统、科学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保证母婴的平安,减少患者产后并发症,促使患者糖耐量恢复正常.
作者:刘志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海水浸泡感染后纳米复合骨对开放骨缺损的修复研究.方法:取犬桡骨中段截骨制成骨开放缺损2cm,试验组海水浸泡伤口2h,对照组自然暴露伤口2h,感染后3d分别给予伤口清创,并以纳米复合骨植入,每组各12只,并以玻璃纤维石膏绷带固定,术后4周、8周、12周观察各组动物骨断端的影像分级及病理组织变化,并以秩合检验.结果:a)术后12周试验组骨痂生长修复效果差于对照组(U=39.50、P<0.05),有统计学意义;b)术后4周、8周试验组与对照组间骨痂生长情况对比修复效果无差别,秩合(U=54.00和52.50、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试验组纳米复合骨修复骨缺损随时间推移效果差于对照组,骨断端软组织生长多.
作者:刘敏;洪建明;胡学峰;扈佐鸿;吴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对应用两种不同护理干预模式对患有手足口病的惠儿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患有手足口病的患几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7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对照纽患儿实施护理;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儿实施护理,对两组治疗计划共计实施时间与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手足口病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家长对手足口病治疗期间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各项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综合护理模式对患有手足口病的患儿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岑宝兴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对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实验大鼠应用丹皮酚,并检测治疗后实验大鼠IL-1β、TNF-α水平,得出丹皮酚对RA的作用,探讨丹皮酚针对RA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弗式完全佐剂的实验方法,制备佐剂性类风湿性关节炎(AA)的大鼠模型,一周后对实验大鼠应用低剂量丹皮酚(8mg/kg)、以及高剂量丹皮酚(32mg/kg)每日1次,一共应用21d.治疗后,应用了丹皮酚的RA大鼠对足肿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采用ELISA方法,得出RA实验大鼠IL-1β、TNF-α的水平.结果: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在造模15d后立即出现了后肢的足肿胀,关节炎指数升高(P<0.05);实验显示丹皮酚很明显使实验大鼠的对侧足的肿胀时间延后,并减轻RA实验大鼠足的肿胀度(P<0.05),并且高剂量丹皮酚可以减少IL-1β、TNF-α水平(P<0.05).结论:对患有RA的实验大鼠应用丹皮酚可以降低IL-1β和TNF-α的水平,提示丹皮酚可以抑制RA的发展.
作者:石磊;孙庆治;王建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使用B-Flow成像技术检测颈部动脉血管硬化斑块的新生毛细血管情况来判断颈部动脉血管硬化斑块的易损性.方法:选取85例有颈部动脉血管硬化斑块的患者,进行B-Flow血流成像技术观察颈部动脉血管硬化斑块内有无微血流信号,将颈部动脉血管硬化斑块分两组,一组有微血流信号组(55例)另一组无微血流信号组(30例),比较两组颈部动脉血管硬化斑块患者患脑梗塞比率的情况.结果:颈部动脉血管硬化斑块内有微血流信号组脑梗塞发生率(74%)显著高于无微血流组(35%),比较有微血流信号组与无微血流信号组结果不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B-Flow血流成像技术对颈部动脉血管硬化斑块内新生毛细血管的检测判断颈部动脉血管硬化斑块的易损性,预测脑梗塞的风险.
作者:丛震宇;郑春梅;王薇;王晓惠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改良双钢板法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胫骨平台骨折的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两个组,其中使用改良双钢板法的20例患者命名为研究组,使用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的20例患者命名为对照组;治疗后使用Matta评分和术后效果观察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20例研究组的患者平均住院(8.1±2.2)d,对照组为(16.3±2.2)d,两组对比,t=13.6187,P<0.05,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出现率等研究组同样具备显著优势(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的Matta功能评分结果显示优良率为90.0%,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改良双钢板法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的病情缓解效果更为明显,安全性高,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更广.
作者:耿育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染色体异常与孕早期胚胎停育的关系.方法:对196例孕早期胚胎停育患者的绒毛细胞进行原位培养,染色体制备与核型分析.结果:196例胚胎停育患者的胚胎绒毛组织,细胞培养失败9例,捡出异常核型62倒,染色体异常比率31.6%.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孕早期胚胎停育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玉萍;杨欣艳;孙盛梅;何春久;张淑红;朱金玲;王长山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小白菊内酯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的机制.为小白菊内酯在临床上早日应用于肝癌患者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方法:用体外培养的方法培养人肝癌HepG-2细胞;用四唑盐(M TT)比色法检测小白菊内酯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抗增殖及细胞毒作用;用倒置显微镜、HE染色光学显微镜;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小白菊内酯作用人肝癌HepG-2前后Caspase-3、NF-κB蛋白阳性表达变化的情况.通过以上实验研究小白菊内酯在体外对人肝癌HepG-2在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等方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1)MTT法结果显示:小白菊内酯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作用影响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细胞形态学观察:倒置显微镜观察到对照组细胞贴壁生长,伸展性良好,细胞呈梭形和多角形,细胞之间连接紧密.小白菊内酯作用人肝癌HepG-2 24h以后,增殖速度减慢,细胞贴壁能力下降,细胞之间连接疏松.药物作用48h以后,增殖速度大大减慢,大部分细胞变圆漂浮在培养瓶中.药物作用72h以后,几乎无活细胞,并且可见死细胞碎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对照组细胞呈梭形和多角形,细胞之间连接紧密,细胞胞浆丰富,细胞核完整;药物作用24h以后,细胞伸展减弱,有一部分细胞呈现圆形,细胞之间连接疏松,核浓缩,染色质出现边聚;药物作用48h后视野中可见凋亡细胞和死亡细胞,细胞浆浓缩、染色质浓缩成新月形和“出泡”现象的变化;(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实验组Caspase-3表达增加,NF-κB表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白菊内酯对人肝癌HepG-2细胞有明显的抑制增殖作用,呈现出浓度和时间的依赖性;小白菊内酯对人肝癌HepG-2细胞株有诱导凋亡作用,其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机制可能与NF-kB、Caspase-3等信号转导有关.
作者:韩琨景;杨万山;孙抒;辛悦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