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淫羊藿苷/固邦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李善昌;宁尚波;姜炳华;闫磊;董兴中

关键词:骨缺损, 淫羊藿苷, 固邦人工骨
摘要:目的:探讨淫羊藿苷/固邦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淫羊藿苷与固邦人工骨复合,植入兔下颌骨的缺损区.分别在术后4、8、12周取材,进行大体现察、X线检测、扫描电镜、组织学观察、以及新骨的形成观察.结果:时间点大体观察、X线、扫描电镜、组织学观察及新骨的形成,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淫羊藿苷/固邦人工骨具有明显加速颜面部骨缺损修复的作用.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弥散加权成像评价舍格伦综合征腮腺功能改变研究

    目的:研究MR弥散加权成像(DWI)腮腺弥散系数(ADC)值在味觉刺激前后的改变.方法:对21例舍格伦综合征患者腮腺分别在静息状态下及酸刺激后行1.5T MR扫描.结果:静息状态下腮腺的ADC值(0.8±0.05)×10-3mm2/s,酸刺激后的初1~2min内腮腺的ADC值升高,之后的3~9min内ADC值降低较明显,之后ADC值缓慢升高,18min达到高峰,之后同静息状态水平.结论:合格伦综合征患者腮腺弥散加权成像ADC值的测量,对评价舍格伦综合征患者腮腺功能有一定价值.

    作者:孙洪言;孟凡荣;刘海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一种新型即刻义齿前牙区修复的临床观察

    目的:介绍一种新型即刻义齿修复方法,并对其用于前牙区临时修复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在临床中,选7例前牙区需临时修复的病例,在拔牙后采用新型即刻义齿修复,观察1~3个月,对修复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新型即刻义齿在保证了患者永久修复前正常的工作和社交活动的同时,患者拔牙创、牙周情况预后良好,为患者永久性修复做了良好的过渡.结论:新型即刻义齿的临床应用是可行的,这为即刻义齿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修复方法.

    作者:席俊明;徐爱辉;武传君;张桂香;席小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川芎嗪对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血清自由基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川芎嗪(2,3,5,6-四甲基吡嗪,Ligustrazine,tetramethylpyrazine,TMP)治疗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血清自由基水平的动态变化,初步探讨TMP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大耳白兔随机分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川芎嗪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两组兔均采用伸膝制动OA动物模型法造模,制成免KOA模型.用生化法,检测3组兔造模后5周及9周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结果:制备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5周时,与模型组相比,川芎嗪组SOD值升高(P<0.01),而MDA值降低(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川芎嗪组SOD值与MDA值较低差异均有显著差异(P<0.01);9周时SOD值和MDA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川芎嗪能提高血清SOD含量和降低MDA含量,可通过提高机体自由基清除和抑制能力、改善自由基代谢,发挥对骨性关节炎的防治作用.

    作者:王建业;张涛;孙鹏;柳朝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方法与效果.方法:对特发性脊椎侧凸的临床手术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成功率成97%以上,无感染并发症发生,术后冠状面平均矫正率74%.结论:对支具无法控制的脊柱侧凸,侧凸角度超过40~50°的患者.脊椎侧凸的矫正手术有Harrington手术、Dwyer手术、Luque手术、C-D技术、TSRH技术等.主要是矫正畸形,保持脊柱平衡、稳定,减少脊柱融合范围,尽可能的恢复功能.

    作者:杨广禄;关景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化学法合成葡萄内酯的研究

    目的:研究葡萄内酯的化学合成方法.方法:以自制的香叶基溴和伞形花内酯为原料,经Williamson反应合成葡萄内酯.结果:结构被确证为葡萄内酯,其收率为36%.结论:此合成方法简单,纯化容易,产品收率较高,适于工业化开发.

    作者:冯诗杨;焦淑清;蒋婷婷;杨博文;李岩;尚煜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血栓调节蛋白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作用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中一种不常见的亚型,它有着高死亡率,绝大多数死亡是由于颅内出血所致.全反式维甲酸介入的诱导性化疗革命性地改变了APL患者的治疗方法,接近90%新诊断的APL患者得到了完全缓解,70%的患者生存期超过了5年.然而,诱导治疗过程中出血导致的早期死亡,仍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作者:刘丽秋;辛华;周奎臣;崔国利;王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支架植入前后早期血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a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支架植入对早期血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a (MIP-1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分为冠脉支架植入组(PCI组)及冠脉造影组(CAG组),于PCI术前1h、术后1h及术后24h取静脉血,检测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a的变化.结果:冠脉支架植入组与冠脉造影组术前血清平均浓度分别为(49.88±4.90)和(50.26±4.92),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冠脉支架植入组术后1h及术后24h MIP-1a的血清浓度明显高于冠脉造影组,差别有显著性(P<0.05).冠脉支架组及冠脉造影组的组内比较中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冠脉支架植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a水平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但程度有限.

    作者:高山;吴明;于海波;曲红玉;于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气肿7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CPFE)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肺功能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我院2008-01-01~2012-12-31的7例CPFE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肺功能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6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年龄58~84岁,中位年龄65岁,6例有吸烟史,7例均有呼吸困难,咳嗽和双下肺爆裂音.胸部高分辨率CT(HRCT)示双上肺为主的肺气肿及双下叶肺间质纤维化改变.肺功能结果[中位数(范围)]用力肺活量(FVC)占预计值为74%(71%~89%),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EV1)/FVC为49%(31%~68%),FEV1占预计值为38%(25%~81%),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为22%(14%~42%).结论:CPFE综合征患者常见和突出的症状是呼吸困难,体征是肺底闻及爆裂音.HRCT为上叶肺气肿和下叶肺间质纤维化改变,肺功能的重要特点为弥散功能的显著降低而肺客积相对正常,其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传文;夏德刚;魏庆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护理风险与对策

    目的:探究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护理风险与对策.方法:选择我院近期收治的糖尿病肾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仅给予血液透析科常规护理常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风险评估,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同时加强风险评估,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能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徐孟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小儿嵌顿疝手术治疗后的整体护理措施探讨

    目的:探讨小儿嵌顿疝手术治疗后的整体护理措施.方法:将2010~2012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小儿嵌顿疝的10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术后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和整体护理,将患儿康复结果作为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接受整体护理的患儿的康复状况要好于常规护理的患儿.结论:应积极推行小儿嵌顿疝手术后的整体护理,确保患儿的身体健康.手术后护士应全面掌握病情,做好家长心理护理,严密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是小儿腹股沟嵌顿疝术后的护理重点.

    作者:蔡巧怡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内皮素-1、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变化,以及二者的关系,探讨其在ACS时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入选的ACS患者87例,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30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组27例、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组25例以及对照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其ET-1、CRP水平.结果:ET-1、CRP在ACS患者体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患者血浆ET-1、CRP水平高于UA组,且ACS患者血浆ET-1、CR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体内ET-1和CRP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提示内皮素-1、CRP参与了ACS的发生发展,进一步证实,ACS的发病过程中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以及炎症反应的参与.

    作者:孔繁和;杨光远;高伟勤;董天崴;赵晓辉;张磊艺;韩晓红;杨建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侧俯卧位诱导痰在儿科痰标本采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高渗盐水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后行侧俯卧位引流诱导排痰法对儿科患儿痰标本采集的效果.方法:将2012-12~2013-06,我科收治的需留取痰标本检查的患儿240例,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80例.A组采用的实验方法是无菌生理盐水5mL,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后行常规的气道护理排痰采样;B组采用3%氯化钠溶液5mL,氧气雾化吸入后行常规的气道护理排痰采样;C组采用3%氯化钠溶液5mL,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后行侧俯卧位叩背排痰采样.比较3组一次性排痰采样成功率.结果:一次性痰标本采集成功率A组为55%,B组一次性痰标本采集成功率为80%,C组一次性痰标本采集成功率为94%.A组与B组比较,B组高于A组(x2=10.39,P< 0.01)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比较,C组高于B组(x2=6.78,P< 0.01)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比较,C组高于A组(x2=30.12,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渗盐水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加侧俯卧位体位引流进行诱导排痰可明显提高患儿痰标本的一次性排痰采样成功率,为临床提供及时可靠的诊断依据.

    作者:陈梅;马驰;戚晓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事件相关电位改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针灸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改善情况,为其评价VD患者认知障碍程度及针灸临床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纳入实验的116例患者随机分配到药物组和针刺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检测.结果:两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均有效,针灸组优于药物组;治疗后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潜伏期缩短(P<0.05),波幅升高(P<0.05).治疗后针灸组和药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灸对改善血管性痴呆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确切疗效.

    作者:潘颖华;葛丹;张继泽;魏春杰;姜尧佳;丛玲;董中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研究性教学在内科护理学实验教学的应用

    内科护理学是高等护理教育的基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在基础护理学及护理学相关理论指导下,具有独特专业性、实践性、应用性的重要临床护理专业课程.本文讨论了研究性教学的意义及研究性教学在内科护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性教学能够明显提高内科护理学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

    作者:贾佩华;董晓红;姚壮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高血压治疗的新理念:自主神经干预疗法

    近年来,高血压病的治疗已经不单纯局限于处方药,对于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来说,大剂量的药物治疗仍不能很好的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且药物治疗难以规范普及,且花费巨大,因此,不依赖药物治疗高血压的新技术及新方法正引起广泛探讨,其中,神经干预疗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将对治疗高血压的新方法——自主神经干预疗法进行综述.

    作者:柴颖;车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Cys-c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程度的关系.方法:选糖尿病肾病组60例,单纯糖尿病组61例,对照组61例.测定其血清Cys-c和mALB/Cr水平.结果:糖尿病肾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单纯糖尿病组Cys-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血清mALB/Cr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清Cys-c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指标.

    作者:郭朝阳;麻春莹;范学财;高丹丹;袁福金;隋少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共刺激分子CD30/CD30L介导小鼠实验性过敏性结膜炎免疫机制的研究

    目的:①探讨共刺激分子CD30和CD30L介导小鼠实验性过敏性结膜炎(EC)的发生机制;②研究分析共刺激分子CD30和CD30L的表达对实验性过敏性结膜炎(EC)的影响.方法:以RW进行免疫处理,A1、A2、A3组在第0,2,4,6,8天分别向小鼠腹腔内注射正常鼠抗体IgG,抗CD30抗体,抗CD30L抗体,每只小鼠注射剂量均为200μg,在第10天对这些小鼠以RW与磷酸盐缓冲液(PBS)混合液点眼处理,24h后取结膜,脾,和血液进行相关分析.免疫组小鼠免疫后不经任何抗体腹腔注射,在第10天取其脾细胞,并在体外与RW一起培养,然后将此脾细胞过继性转移到同源基因的幼稚型小鼠体内,在第2,4天向小鼠腹腔内分别注射正常鼠抗体IgG,抗CD30抗体,抗CD30L抗体,每只小鼠注射剂量均为200μg,在第4天注射后2h进行RW混合液点眼,24h后取结膜组织进行组织分析及嗜酸性粒细胞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法对诱导组小鼠血液内的IgE进行定量分析,另外,经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膜组织中CD4+T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A2组小鼠结膜内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数比A1组明显增多,有显著性差异(P<0.01);A3组小鼠结膜内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数比A1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A2组IgE的水平比A1组升高,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而A3组IgE水平比A1组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B2组结膜内浸润的嗜酸性粒细数高于B1、B3组,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D2组小鼠结膜内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数明显高于D1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D3与D1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免疫组化(IHC)法结果显示:实验组F1与对照组F2相比,前者小鼠结膜内有大量的CD+T细胞浸润.结论:①共刺激分子CD30通过CD+T细胞的激活发生免疫应答来促进小鼠实验性过敏性结膜交的发生,发展;②共刺激分子CD30L的表达能够抑制小鼠实验性过敏性结膜炎的发生,发展.

    作者:周萍萍;王玉清;王冬兰;福岛敦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哮喘患者膳食营养素摄入与气道炎症反应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哮喘患者膳食营养素摄入与气道炎症反应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哮喘患者130例,对照组50例.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调查哮喘患者及对照组近3个月饮食中14种营养素摄入量并检测肺功能、体重指数、痰液中各细胞比例.分析哮喘患者膳食营养素的摄入与气道炎症反应的相关性.结果: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率,对照组与病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膳食因素中,摄入总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镁、磷、铁、锌、维生素C、视黄醇,对照组与病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脂肪、纤维、钠、钾,对照组与病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比例,对照组与病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总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对照组与病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脂肪与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呈正相关;纤维与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呈负相关.结论:哮喘患者饮食具有高脂肪、高钠、低钾、低纤维的特点.脂肪、纤维与哮喘患者痰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比率有关.纤维对哮喘患者具有保护性作用.

    作者:李迎晨;张廷鑫;孙平军;杨丽;刘伟;张艳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PDZK1在肾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PDZK1在不同分化程度肾癌中表达,探讨其与肾癌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60例不同分化程度肾癌和20例肾脏良性病变的病理组织检测PDZK1的表达情况,并利用RT-PCR技术对20例新鲜肾癌组织和10例肾脏良性病变组织检测PDZK1的mRNA表达.结果:PDZK1阳性率在肾癌组表达为85.0%,在肾脏良性病变组表达为30% (P<0.05),在肾癌组分级G1、G2、G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5%、63.2%和86.7%,组间两两比较(P>0.05).PDZK1的mRNA在肾癌组表达为0.95±0.055,在肾脏良性病变组表达为0.57±0.043 (P<0.05);PDZK1的mRNA在肾癌组分级G1、G2、G3表达分别为0.72±0.044、0.831±0.090和1.00±0.050,组间两两比较(P<0.05).结论:PDZK1在肾癌组织中高表达,随恶性度增高表达呈上升趋势,在肿瘤恶性进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扈清云;顾志成;张东东;欧叶涛;罗振国;陈乃峰;钟堂武;王培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双信号电化学法检测金雀异黄素对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

    目的:电化学法研究金雀异黄素对MCF-7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双信号电化学法.结果:在10×10-6~120×10-6μM的剂量范围内,随着金雀异黄素剂量的增加,MCF-7的两个电化学信号呈现下降趋势.结论:MCF-7的两个电化学信号均具有金雀异黄素剂量依赖性,说明采用双信号电化学法可以很好地反映金雀异黄素对MCF-7细胞的抑制.

    作者:曹海鹏;蔺润先;段春雷;武冬梅;李锦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