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耕;郝久营;吕新会;刘德敏
目的:观察重用细辛的消痹汤与氨甲喋呤(MTX)联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将12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40例,用重用细辛的消痹汤和风湿液分别与MTX联合治疗,观察其疗效,并对两组药物的安全性予以评估.结果:重用细辛的消痹汤和风湿液分别与MTX联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前者疗效明显优,统计学上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重用细辛的消痹汤与MTX联合用药方案,疗效肯定,副作用低,是一种较为满意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
作者:张强;高家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根据前期研究的结论配制不同浓度的维甲酸、氢醌霜对黄褐斑进行治疗,并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配制治疗药美白A(0.015%维甲酸+0.015%氢醌)及美白B(0.03%维甲酸+0.03%氢醌),对照药美白C(20%壬二酸)及美白D(3%氢醌).把360例黄褐斑病人分为男性、女性与妊娠有关、女性与妊娠无关3组,每组120例.每组病人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使用A、B、C、D药物各30例.连续观察4周并判断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A、B、C、D 4种药物治疗黄褐斑的有效率分别为78.16%,94.38%,81.60%,81.18%,4种药物疗效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药物疗效明显高于A、C、D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15%,4.49%,20.68%,15.29%,不良反应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C、D药物.结论:0.03%维甲酸+0.03%氢醌霜在临床上是一个相对比较安全,对黄褐斑疗效显著的外用制剂.
作者:亓玉青;刘全忠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无痛性甲状腺炎(painless thyroiditis,PT)是一种摄碘能力降低的甲状腺毒症(thyrotoxicosis,TT),多有自限性病程,但可复发,需要与亚急性甲状腺炎(subacute thyroiditis,ST)、桥本甲状腺炎TT期以及初发Graves'病(GD)等相鉴别.
作者:孟召伟;张桂芝;谭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近年来,随着医学生物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认识到经典坚强内固定破坏骨血运的弊端.为了解决这些弊端所带来的问题,微创接骨板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便应运而生.
作者:侯巍;冯世庆;郑永发;张弢;贾宏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和曲面重建成像对面神经管的显示能力及其在面神经管解剖研究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3例正常人与14例患者的多层螺旋CT面神经管曲面重建(CPR)图像与多平面重建(MPR)图像,并对33例正常人(66耳)各段进行测量.结果:33例正常人的面神经管迷路段在轴位扫描图像上显示优,面神经管垂直段在矢状位重建MPR图像上显示优.曲面重建图像可同时显示双侧面神经管.14例患者中有9例能良好显示病变段面神经管.结论:螺旋CT多平面和曲面重建技术有利于面神经管的显示及病变的诊断.
作者:石会兰;张云亭;苏大同;齐桐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联合促红素(EPO)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方法:大鼠MSC培养后,制备成悬液备用.40只Lewis大鼠用异丙肾上腺素(ISO)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4组:A.MSC加EPO治疗组(n=10);B.MSC治疗组(n=10);C.EPO治疗组(n=10);D.心肌梗死对照组(n=10).4周后,观察大鼠的心功能、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SC加EPO组、MSC组和EPO组的心功能明显改善,左室腔明显缩小(P<0.05),梗死面积减少;其中MSC加EPO组较MSC组和EPO组的心功能好(P<0.05).结论:骨髓MSC联合EPO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单用效果好.
作者:毕研永;陈永利;陈兴;王佩显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9世纪初Coley等应用细菌提取物降低患者的肿瘤生长速度及规模获得成功.此后,微生物及成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乃至治疗的相互关系成为临床肿瘤学研究的又一热点.
作者:尚玮;钟启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Ets-1的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30例大肠癌组织及切端组织中Ets-1 mRNA转录水平.结果:全部大肠癌组织中可见Ets-1的阳性表达.大肠癌组织Ets-1 mRNA转录水平明显高于切端组织(P<0.05).Ets-1的表达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和Dukes分期明显相关,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与大肠癌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无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Ets-1在大肠癌的侵袭与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检测Ets-1的表达可作为判断大肠癌浸润、转移的良好参考指标.并可为将来大肠癌的诊断、分期和治疗开辟一个新的方向.
作者:李巧燕;刘垚;朱理玮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造血祖细胞(HPC)水平与病程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SYS-MEX XE-2100型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SLE患者外周血中HPC水平.结果:患者组在活动期时,HPC水平显著增高(P<0.01),随着病情的稳定,HPC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SLE患者外周血HPC水平与病程发展密切相关,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高于血小板、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
作者:周之海;门剑龙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泛素(Ub)、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5例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在位及异位内膜、26例正常子宫内膜中Ub与PR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子宫内膜的Ub表达呈现周期性变化;内膜异位症组在位与异位内膜的Ub表达均高于正常组,PR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尤以间质细胞的差异为明显(P<0.05).结论: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中Ub的高表达与PR的低表达促进了内膜异位症的发生;Ub对PR可能存在降调节;间质细胞在内膜异位症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张旭红;岳天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加替沙星治疗下呼吸道细菌感染(LRTB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左氧氟沙星为对照药,将可评价的105例下呼吸道细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O)组54例,给予加替沙星200mg,静脉滴注,每日2次,7~14d;对照(C)组51例,给予左氧氟沙星200mg,静脉滴注,每日2次,7~14 d.结果:O、C 2组的临床痊愈率分别为66.7%(36/54)和62.7%(32/51),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6.3%(52/54)和94.1%(48/51);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6.1%(49/51)和91.3%(42/46);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6%(3/54)和7.8%(4/51).上述2组各项结果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加替沙星治疗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与左氧氟沙星相似.
作者:韩钢;朱淑娟;胡萍;李爱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自它被发现以来,人们即对其临床应用寄托以极大希望,特别是干扰素除能诱生抗病毒抵抗力以外,尚能调节免疫应答和增强抗肿瘤活力,涉及范围很广,与临床各科几乎都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房志仲;张彦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肱骨髁上骨折是肘部常见骨折,因为其特殊的解剖特点,闭合复位困难,切开复位内固定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术后功能恢复不理想.我院自2002~2005年收治10例肱骨髁上开放性骨折和陈旧骨折,行骨外固定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王泓;马信龙;张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雌二醇、孕酮对去势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调节.方法:雌性昆明小鼠60只随机分成5组,鼠龄35 d时除选取1组保留卵巢作为空白对照组不给予药物外,其余4组均去势,从鼠龄40 d开始注射药物,分别注射生理剂量的苯甲酸雌二醇、己酸羟孕酮或二者联合应用以及麻油,每5 d注射1次,共150 d.油镜下进行外周血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结果:空白对照组与苯甲酸雌二醇组相比,外周血白细胞数和淋巴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油组白细胞数和淋巴细胞比例均有明显下降,与其它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己酸羟孕酮组和苯甲酸雌二醇与己酸羟孕酮联合应用组白细胞数和淋巴细胞比例均增高(P<0.05),而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苯甲酸雌二醇、己酸羟孕酮或二者联合应用均可以升高外周血白细胞数目和淋巴细胞数目.
作者:时淑娟;智建生;任学军;李云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先天性畸形及产伤对患儿的身心发育及家属的心理均造成很大的影响,生育一个健康孩子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作者:刘子健;苏峰;杨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近20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在世界各国迅速增长,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疾病,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增加速度更快,呈现流行势态.随着对糖尿病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加深了对胰岛β细胞生理学和胰岛素外周作用机制的了解,已研制出具有多种作用机制的新型抗糖尿病药物用于临床评价和治疗.
作者:郑宝忠;冯凭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长期以来,正畸学者逐渐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即运用机械性矫治器使牙齿在骨骼中移动后,牙齿有回复到原来位置的倾向,保持的目的就在于阻止这种倾向[1].
作者:王悦;李红;李锦标;李洪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肾疏宁对肾小管间质损害大鼠表型转化的影响.方法:在系膜增生性肾炎模型基础上,延长造模时间至12~16周,使其自然发展成肾小管间质损害模型,观察肾疏宁对肾小管间质α-SMA、PCNA、CD68蛋白表达的影响,并设苯那普利为阳性对照组.结果:12~16周末,造模各组肾小管间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CD68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或P<0.01).第12周末,治疗组均能降低肾小管间质α-SMA、CD68表达量(均P<0.01),但对肾小管PCNA表达量影响不明显,而对间质PCNA表达量具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均P<0.01).第16周末,肾疏宁组明显优于苯那普利组(均P<0.01).结论:肾疏宁对肾小管间质损害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细胞浸润,抑制间质细胞的增殖,逆转肾小管间质的表型转化而实现的.
作者:李国霞;黄文政;朱小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糖耐量人群血清真胰岛素(TI)、胰岛素原(PI)变化的特点及其在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IR)方面的应用.方法:按空腹血糖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糖耐量正常组(NGT)、糖耐量减低组(IGT)及2型糖尿病组(T2DM)各60例,各组应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法分别测定空腹免疫反应性胰岛素(IRI)、TI、PI.采用稳态模式评估法(Homa)计算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进行分析.结果:空腹IRI和TI的变化为IRI值在DM组和IGT组低于NGT组(P<0.05);TI值DM组<IGT组<NGT组(P<0.05).β细胞功能指数由IRI计算Homa-βIRI,在DM组和IGT组低于NGT组(P<0.05);由TI计算的Homa-βTI值,不仅DM组和IGT组低于NGT组(P<0.05),DM组也低于IGT组(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无论是用TI还是用IRI计算的Homa-IR均显示DM组>IGT组>NGT组(P<0.05).TI/IRI的比值DM组<IGT组<NGT组(P<0.05);空腹PI值DM组高于IGT组和NGT组(P<0.05),PI/IRI比值DM组>IGT组>NGT组.结论:血清IRI和TI水平均可用于计算胰岛素抵抗,TI/IRI比值是反映β细胞功能的良好指标,特别是临床判断T2DM患者的病情发展和指导药物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赵耕;郝久营;吕新会;刘德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窦性心率震荡(HRT)各指标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0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24 h动态心电图(AECG)监测的患者,按CAG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对AECG所获得的HRT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CAG阳性组震荡初始(TO)值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CAG阳性组震荡斜率(TS)值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且TO和TS值在单支、双支、三支病变患者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TO升高,TS下降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是预测冠心病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及其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
作者:杜秋明;宋淑萍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