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刚;郑宏磊
癌症化疗患者常会发生便秘.便秘可致患者腹胀、食欲差甚至情绪烦躁不安,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影响了化疗疗程的顺利进行.
作者:任金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川崎病(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其病因、发病机理不明,是全身中小动脉系统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疹性疾病,可致多系统损害,以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损害为主,严重的为冠状动脉损害,可引起心肌梗塞,甚至猝死.
作者:康晓明;顾镜月;王显鹤;杨松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的发生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由缺氧缺血脑病致CP的类型和临床表现.结果: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28例中痉挛型患儿25例,混合型患儿2例,强直型1例.主要表现为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阳性、肌张力增高、紧张性迷路反射(TLR)阳性.行走时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结论:缺氧缺血性脑病致CP以痉挛型为主. 应积极防治缺氧缺血性脑病.
作者:吕洋;孙颖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辛复宁栓局部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9-01~2009-12间160例宫颈糜烂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80例)和微波组(80例).药物组给予辛复宁栓治疗,每日用药1次,10次为1疗程.连用2个疗程后于月经干净的第3~7d进行疗效评价.微波组在月经干净后3~7d行微波治疗,术后每月复查1次至术后2~3个月复诊检查,并判定结果.结果:两组在轻度宫颈糜烂的治疗上,差异无显著意义,在中度和重度宫颈糜烂的治疗上,微波组疗效明显优于辛复宁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辛复宁治疗中、重度宫颈糜烂的总有效率也分别达到73.81%、54.54%.辛复宁组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微波组有不同程度的阴道出血. 结论:辛复宁作为临床上治疗宫颈糜烂的药物,对患者病变程度的改善具有明显作用,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作者:马方;李大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槲皮素对异烟肼(INH)致大鼠肝脏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INH损伤组、槲皮素低剂量组、槲皮素高剂量组,灌胃染毒,每天1次,14d后测定大鼠血和肝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INH组比较,槲皮素高剂量组大鼠血清和肝组织的MDA含量降低(P<0.01或P<0.05),而SOD和GSH-Px活性增加(P<0.05).结论:槲皮素对INH所致的大鼠肝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卢春凤;陈廷玉;王丽敏;白雪;商宇;王淑湘;谭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采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皮肤搔痒的疗效和护理.方法:将7例常规血液透析每周3次的患者,开始连续三次串联HA130型血液灌流器进行治疗.以后,每个月连续做2次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结果: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对缓解尿毒症皮肤搔痒有明显作用.结论: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是解决尿毒症皮肤搔痒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吕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患者的护理.方法:合理补充血容量,正确使用胰岛素,血糖电解质的监测,心理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通过上述护理干预,使患者很快康复并好转出院.结论:良好有效的护理干预能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作者:陈雪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SBO)在近5年来才被人们广泛认识,它与麻痹性和黏连性等其他类型肠梗阻从发病机制和治疗选择上都不尽相同[1].
作者:崔雨;苗洪志;徐坤;缪淑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大黄、金银花、黄连和鱼腥草四种中药材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和菌落计数法测定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情况.结果:中药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大黄抑菌效果好,其次为黄连和金银花等.结论:大黄等中药材可作为抑菌剂来开发,更好地应用于医疗与食品工业等方面.
作者:费娜;杨俊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本研究探讨了新发现的小分子生物活性肽肾上腺髓质素2和尿酸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可能机制.方法: 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心功能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 血清肾上腺髓质素2的观察每组20例,血清尿酸的观察每组40例,临床诊断采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 YHA) 心功能分级标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肾上腺髓质素2,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尿酸.结果:(1) 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组血清肾上腺髓质素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心功能Ⅲ级组明显高于Ⅱ级组,心功能Ⅳ级组明显低于Ⅲ级组(P<0.01),心功能II级组与IV级组比较无显著性(P>0.05);(2)血清尿酸含量随着心功能级别的增高而逐渐升高.结论:肾上腺髓质素2可能参与了心力衰竭病理生理过程及对心功能的调节.尿酸含量能反映心力衰竭程度,可以作为心功能恶化的预测指标.
作者:王浩任;王立波;范蕾;高伟勤;吴佳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及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血浆五聚素3(PTX3)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为早期防治高血压心脏靶器官损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或心内科住院的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高血压组30例和高血压心脏病组20例.对照组为同期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健者40例.上述所有入选者均自愿参加观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ESA)法测定血浆五聚素3(PTX3)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结果:血浆PTX-3水平和hs-CRP水平取对数后均服从正态分布.PTX3:高血压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心脏病组显著高于高血压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1);hs-CRP:高血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心脏病组显著高于高血压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1.血浆PTX3对数水平与hs-CRP对数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r值为0.337,P<0.01).结论:该实验结果提示血浆hs-CRP水平的变化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病情程度密切相关,而血浆PTX3只在高血压心脏病组显著增高,可能表明两种炎症反应标志物对于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以及病情变化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PTX3对早期预测高血压心脏靶器官损害的价值优于hs-CRP.
作者:贺兆发;马显华;马勇;张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提高重度急性药物中毒患者抢救成功率,探讨血液灌流抢救重度药物中毒的佳护理方法.方法:应用SWS2000型血液灌流机和廊坊爱尔YTS150型碳肾,对39例重度急性药物中毒患者采用血液灌流,充分做好灌流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及时处理不良反应,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36例抢救成功治愈出院,3例死亡.结论:加强血液灌流中的各项护理工作,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预防并发症发生,缩短病程,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李凤君;曹玉杰;杨桂云;崔颖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长期使用或短期内间断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致股骨头坏死已为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所证实, 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过程中骨内微量元素的代谢情况有可能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开辟新的途径.
作者:李荣锐;魏巍;于涛;王日光;翟饶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芬太尼复合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时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术后意识恢复的情况.方法:ASAⅠ~Ⅱ级,择期手术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的患儿60例,年龄5~12岁,术前无特殊疾病,麻醉方法为气管内全麻.随机分为2组(n=30),其中第一组:丙泊酚-瑞芬太尼-顺苯磺酸阿曲库铵30例(I),第二组:芬太尼-丙泊酚-顺苯磺酸阿曲库铵30例(II),两组术中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持续泵入维持麻醉.于麻醉诱导前10min (T0)、麻醉插管时(T1)、手术开始时(T2)、扁桃体腺样体摘除时(T3)及拔管后10min(T4)个五个时点观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瑞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用于诱导插管时的血流动力血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比较,瑞芬太尼组术后清醒时间、拔管后呼吸抑制数均低于芬太尼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用于小儿扁桃体腺样体手术时,即能达到抑制插管应激,维持术中镇痛作用,又有利于此类短小手术术后的拔管要求,术后快速清醒,呼吸抑制率低,麻醉效果佳,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婧杰;周美英;姜全威;杨秀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髋臼后壁骨折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的关系. 方法:男15例,女5例;年龄16~72岁,平均43岁;伴股骨头后脱位8例,坐骨神经损伤5例.按照Tile分型,A1-1型5例,A1-2型12例,A1-3型3例.结果:20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7个月.用Matte X线标准判断骨折复位情况:解剖复位16例,满意复位4例.用改良d'Aubigne和Postel髋关节评分评定临床结果:优13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0%.结论:通过准确的复位和钢板固定可使骨折获得满意的疗效;三型骨折的临床疗效不同.
作者:李亚峰;杜文延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梗死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不断增加,并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早期改善微循环、活血通络、活血化瘀是治疗的重要手段.
作者:李林;秦延昆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患儿,男,9岁,因头晕、乏力、面色苍白4d于2007年9月5日入院.4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小便深黄色.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贫血、肝功异常,未做治疗来我院进一步诊治.查体:体温37℃,血压120/60mmHg.
作者:于志刚;郑宏磊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EHF病毒感染引起的多脏器损害的急性传染病,尤以肾脏损害为显著.病人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广泛毛细血管损伤、出血、多尿等临床症状.
作者:于文丽;孟庆娟;王凤荣;朱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微小钙化在发现乳腺恶性病变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乳腺占位性病变钙化的钼靶X线特征,包括:钙化总数、单位面积钙化数、钙化大小一致性、钙化平均密度,并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微小钙化总数及单位面积钙化数目多,微小钙化点大小不一致,微小钙化平均密度较低,提示乳腺恶性病变的可能性大.结论:乳腺钼靶X线片中微小钙化的影像学特征对乳腺癌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温义成;沈彦萍;李兴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黏附分子Ezrin蛋白和CD44v6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口腔颌面部鳞癌病理分级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法(streptavidin-peroxidase conjugated method,SP法),对32例口腔颌面部鳞癌组织和28例口腔颌面部正常组织进行EZRIN和CD44v6表达的检测.结果:(1)Ezrin蛋白和CD44-V6蛋白在口腔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5.62%),(78.12%),分别高于口腔正常组织的阳性表达率(14.28%),(32.14%),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Ezrin的表达程度与口腔磷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口腔磷癌的TNM临床分期无关(P>0.05),CD44v6的表达程度与口腔磷癌的分化程度有关(P<0.01),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口腔磷癌的TNM临床分期无关(P>0.05).(3)Ezrin和CD44的表达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Ezrin蛋白、CD44在口腔磷癌中的表达越高口腔膦癌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越高,二者的联合检测可能成为预测口腔磷癌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对后期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陈哲;柳宏志;刘继光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