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结石ESWL术后肾脏形态学变化及尿石2号方防治临床研究?

陈宝国;邱丽瑛;杨柳;胡羽健;熊玲珠;杨思霞

关键词:ESWL, 肾损伤, 中医中药, 尿石2号方
摘要:目的::研究肾结石ESWL术对肾脏损伤形态学变化的影响及中药尿石2号方的防治作用、临床疗效。方法:60例肾结石ESWL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碎石后常规治疗为适当多饮水、抗感染、体位排石和对症处理,观察组ESWL术前3天及术后7天服用尿石2号方。两组分别于ESWL术前、术后24h、72h、168hB超测定肾脏体积、患肾皮质厚度、尿中红细胞数,术后第12天统计结石排石率与结石排净率。结果:ESWL术后24h两组肾脏体积、患肾皮质厚度、尿中红细胞数均明显增加,与ESWL术前比较,P﹤0.01;ESWL术后24h尿中红细胞数比对照组少,P﹤0.05;72h观察组各指标即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比,P﹤0.05;两组ESWL术后168h各指标值均恢复到正常;观察组结石排净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肾结石ESWL术可引起肾脏的损伤,但在一定的时间与范围内是可逆的;中药尿石2号方对肾结石ESWL术后肾脏的损伤具有快速、较好的防治作用;中药尿石2号方可提高肾结石ESWL术后结石的排净率,可作为ESWL术后常规用药。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针刺配合梅花针重叩刺拔罐放血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后配合梅花针重叩刺加拔罐放血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血瘀型LDH患者随机分作2组,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针刺后配合梅花针重叩刺拔罐放血治疗,要求总出血量达到5~10mL;对照组采用针刺后予梅花针轻度叩刺拔罐治疗,以局部皮肤出现潮红,或少量渗血为度。治疗隔日1次,7次为1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各症状指标积分在统计学上皆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显效率试验组为76.67%,对照组为36.67%,两组间显效率比较具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针刺后配合梅花针进行叩刺拔罐治疗对血瘀型LDH效疗显著;②采用梅花针重叩刺拔罐适当增加放血量,能够增强有效刺激量,提高临床疗效;③针刺配合梅花针重叩刺拔罐放血可以作为临床上治疗血瘀型LDH的优选方案。

    作者:尧斌;张伟;付勇;张艳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肾结石ESWL术后肾脏形态学变化及尿石2号方防治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肾结石ESWL术对肾脏损伤形态学变化的影响及中药尿石2号方的防治作用、临床疗效。方法:60例肾结石ESWL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碎石后常规治疗为适当多饮水、抗感染、体位排石和对症处理,观察组ESWL术前3天及术后7天服用尿石2号方。两组分别于ESWL术前、术后24h、72h、168hB超测定肾脏体积、患肾皮质厚度、尿中红细胞数,术后第12天统计结石排石率与结石排净率。结果:ESWL术后24h两组肾脏体积、患肾皮质厚度、尿中红细胞数均明显增加,与ESWL术前比较,P﹤0.01;ESWL术后24h尿中红细胞数比对照组少,P﹤0.05;72h观察组各指标即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比,P﹤0.05;两组ESWL术后168h各指标值均恢复到正常;观察组结石排净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肾结石ESWL术可引起肾脏的损伤,但在一定的时间与范围内是可逆的;中药尿石2号方对肾结石ESWL术后肾脏的损伤具有快速、较好的防治作用;中药尿石2号方可提高肾结石ESWL术后结石的排净率,可作为ESWL术后常规用药。

    作者:陈宝国;邱丽瑛;杨柳;胡羽健;熊玲珠;杨思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共育”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以江西中医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

    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环节。通过对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现状分析,针对当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江西中医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定位和建设,从服务社会需求出发,深入研究,勇于实践,探索学校和企业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学生、学校、企业”三赢的原则,实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叶青;杨延云;吴芳兰;雷志强;董燚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基于“肺主悲忧”理论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肺部疾病,发病率及病死率高,占全球死亡原因的第四位,因此深受社会关注。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容易诱发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等各种并发症,且此类病人反复肺部感染,肺功能下降,长期服药,社会经济负担重等诸多因素极易引发焦虑、抑郁、悲观等不良情绪。而深受不良情绪困扰,社会依从性差,难以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又会导致疾病预后差,形成恶性循环。而目前对慢阻肺合并抑郁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都比较缺乏,相关机制不完全清楚,试图从“肺主悲忧”角度去探讨慢阻肺合并抑郁的发病机制,为慢阻肺合并抑郁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和途径。

    作者:郑莉莉;王婕琼;李泽庚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四叶参内生真菌SYY1抗氧化及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四叶参内生真菌SYY1的抗氧化活性及其抑菌活性。方法:采用DPPH法和铁氰化钾还原力法测定四叶参内生真菌SYY1的抗氧化活性,用滤纸片法测定其抑菌活性。结果:在测试浓度0~6mg/mL范围内,四叶参内生真菌SYY1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及其还原能力与浓度均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其IC50值为12.25mg/mL,EC50值为2.16mg/mL。在测试菌株中,四叶参内生真菌SYY1对白色念珠菌YEM30和白色念珠菌SU5314有抑菌作用,其对白色念珠菌YEM30抑菌圈直径为6.69±0.26mm,对白色念珠菌SU5314抑菌圈直径为5.93±0.54mm。结论:四叶参内生真菌SYY1具有一定抗氧化和抑菌活性,是筛选天然生物活性成分的潜在资源。

    作者:徐旭;杨世林;冯育林;孙立彦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马勇治疗急性腰扭伤经验窥探?

    急性腰扭伤为中医骨伤科常见病。马勇教授主张以针刺强刺激配合运动疗法和经验方扶阳祛痹汤治疗不同原因导致的急性腰扭伤,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司誉豪;郭杨;马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浅论孙诒让《札迻·素问王冰注校》的校勘特点

    在《素问》的校勘史上,孙诒让的《札迻·素问王冰注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将其校勘特点总结为“博采众长、撷其精英,引征广博、详审细辨,严谨求实、信守存疑,探幽索隐、析微阐奥,循流溯源、综合考辨”。

    作者:孙庆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张翼宙自拟滋阴疏肝汤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经验拾零

    张翼宙教授认为门诊病人绝经前后诸证多为肝肾亏虚所致,病机多为肝肾阴亏、肝气郁结,据此并提出滋补肝肾、疏肝解郁的治则,自拟滋阴疏肝汤。自拟方由青蒿鳖甲汤合并疏肝解郁药加减化裁而成。临床诊治中,若病变主脏在肝肾,证见月经紊乱、心烦失眠、烘热盗汗等,大抵可投以滋阴疏肝汤加减。

    作者:董会敬;张翼宙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基于单病种付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方式改革研究--以安徽省南陵县为例

    目的::在分析参合患者住院次均费用涨幅明显的基础上,依托单病种支付方式探讨病种的科学选取及其费用拟定,以达到控制医疗费用的目的,从而确保参合患者利益大化。方法:采用Excel统计软件对安徽省南陵县2011-2013年参合人员住院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通过获取该地参合住院数据统计共有139种病种纳入该县的试行病种范围,其中有112个病种的费用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上涨趋势,占据总病种的80.58%,单病种的费用波动明显。对策建议:及时调整医疗机构补偿方案应对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影响;积极推行混合支付方式改革,实现对住院病种的全面覆盖;建立质量控制指标、建立健全医疗机构的分级转诊制度。

    作者:唐敏;吴海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李东垣应用风药经验浅析

    风药应用是李东垣用药特色之一,这一点在其晚年著作《脾胃论》中尤为明显。当代许多医家对李氏这一用药经验进行探究,但仍有未尽之处,尤其是在具体应用方面,未能凸显出风药的独特作用以及临床选用病机与主症。本文从李氏相关著作出发,梳理原文、推求其意,首先对风药进行界定,之后讨论风药范畴及其作用,后探究风药的独特作用及李氏应用技巧、用药指征及适应证,以期裨益于临床。

    作者:吕方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尺骨截骨延长钢板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13例

    目的::观察尺骨截骨延长并钢板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7月至2015年1月我科对13例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患者行尺骨截骨延长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经过手术治疗后,对所有病例随访8~24月,根据肘关节功能评价法(JOA)评定,优7例、良4例,优良率84.6%。结论:尺骨截骨延长钢板内固定是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肖锐;周芳丽;万春虎;李韶辉;熊名副;黄和生;朱皓亮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江西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

    江西省应以现有的中医药资源为基础,通过政府政策的引导,采用互联网+的手段,加强中医药资源与疗养机构、医疗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加强旅游景区与中医药资源的融合,从而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构建以“以人为本、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创新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养生旅游为主题,同时兼顾发展文化旅游,以互联网+为发展手段,以实地旅游和虚拟旅游为发展途径,以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和中医文化传播为目的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模式。

    作者:曹婷婷;姚东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P BL教学法在研究生《临床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

    PBL教学法是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顺应教学改革潮流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将该法引入研究生《临床中药学》教学,采用理论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问题解决或问题定向的学习贯穿教学各环节;通过病案讨论将中基中诊与中药方剂及临床各科知识贯通;贯彻小组的互相学习;小组配备指导教师进行指导。该法以学生为中心,以临床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培养具有创新与开拓能力的智能型人才,适应时代的需要。

    作者:聂晶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论《修龄要旨》导引法

    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是中医生命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对生命现象的体察和感悟,详细阐释了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概念源流及其内涵。并将此生命观应用到对《修龄要旨》养生导引法的整理中。以期突破目前导引的基本操作方法———三调(调身、调心、调息、三调合一),使人们更好的把握其中导引法的实质,在分类的过程中将部分条文中的术语进行了注释,以便更好的理解原文,阐明《修龄要旨》中养生导引法的意义,揭示冷氏养生的实质即人体形气神三者的统一。

    作者:任建坤;章文春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黄挺对恶性肿瘤病人盗汗的辨治思路

    介绍黄挺教授治疗恶性肿瘤病人盗汗的中医辨证思路和治疗经验。黄挺教授从多年的临床经验中发现,恶性肿瘤患者每因久病而导致机体正气内虚,阴液受损,加上经历手术、放化疗等治疗,进一步耗伤阴津,破坏人体阴阳平衡,造成阴虚内热之证,引发盗汗,故采用清热养阴法治疗恶性肿瘤盗汗,其已用自拟盗汗方治疗甲状腺癌、鼻咽癌、肺癌、胃癌、大肠癌、肝癌等恶性肿瘤病人盗汗,并随证加减用药,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李小英;黄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针刺“非针”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

    目的::观察针刺“非针”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给予针刺“非针”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两组治疗均每日1次,10d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有效率为70.97%,两组有效率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非针”为主能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明明;蔡圣朝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国内代谢组学研究计量学分析?

    目的::了解国内代谢组学在医药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代谢组学在医药研究中的发展趋势。方法:基于中国知网( CNKI)医药卫生数据库,以代谢组学为主题词搜索收集2005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相关研究型文献,并运用CiteSpace 信息可视化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共检出475篇研究型论文,发表文献数量逐年增加;以知识可视化图谱方式展现10年来代谢组学领域的核心研究机构、研究团队、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结论:代谢组学是医药研究领域重要技术,复杂性疾病和中药复方可能是未来代谢组学在医药领域的研究趋势。

    作者:姚蓉;李冰涛;张启云;徐国良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增修订概况

    2015版《中国药典》是建国以来第十版药典。本文从质量分析及控制角度对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的中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及四部中中药相关增修订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增修订内容的特点及中药质量标准中所作的提高和改进,了解2015版《中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的特点。

    作者:魏惠珍;罗小妹;刘文霞;朱益雷;刘晟楠;饶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针灸资生经》关于火针疗法应用浅析

    《内经》首次提到“燔针”“焠刺”,晋代《小品方》早记载了火针的名称,以后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和临床实践,逐步完善,历经数千年,发展成为现代针灸治疗中独特的疗法之一。火针的作用机理在于用温热刺激穴位或部位来鼓舞正气,调节脏腑,激发经气,从而达到针和灸的双重治疗作用。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宋代《针灸资生经》首次以医案的形式记载火针疗法在内科疾病的应用,笔者将对《针灸资生经》关于火针疗法内容作一浅析,为当今火针治疗内科疾病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贾蒙蒙;杨丹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读《儒门事亲》医案析张从正“风形”之“汗法”

    目的::探究“攻邪派”鼻祖张从正所著《儒门事亲》一书中“风形”所用三法之“汗法”的相关理论思想,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三法,拓宽思路,更好地适用于现代临床,同时更好地对中医学精华进行传承。方法:研读《儒门事亲》,并结合相关的中医理论文献,对比已经发表的有关文献,从张氏本身“汗法”观、“汗法”的渊源、“风形”中的“汗”法概况、具体病案施治等方面,对张氏之“汗法”在“风形”中的应用进行研讨。结果:张氏不拘泥于常理,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审时度势,细心揣摩,对症下药,用药多猛,自然手下病除。另外,张氏每每治疗疾病,心中必了了,治病宗经。汗法以汗出邪去为目的,如发汗太过能损伤津液,甚则大汗不止,导致虚脱。临床上凡吐泻失水、出血、津液亏损者均禁用。结论:《儒门事亲》涵盖极广,内容杂而不冗,其对三法的发挥到了另一个顶峰。本篇之“汗法”治疗“风形”即是展示其治疗特色的一个窗口。时至今日,其治疗思想对临床仍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段雷;胡文彬;王文斌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江西中医学院

主办:江西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