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忠明;刘彦延
从生理病理方面论述脾胃系统与神志相关的理论,并对现代研究脾胃神志关系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对深化中医脏象神志研究,开拓神志疾病防治的临床思路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张曼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对外交流的发展,中国英语逐渐溶入到世界英语的范畴中.与此同时,中医的对外交流工作与日俱增,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用中国英语的理论来指导中医翻译既能达到交流推广中医的目的,叉能体现中医的民族特色.
作者:姜晓庆;施蕴中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职业女性中医务工作者月经不调与精神因素的关系;方法:将调查表登载在《中国青年报》上对女性亚健康进行了问卷调查,用sPSS软件对其中1 201名医务工作者的调查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医务人员月经不调与情绪不稳、易激动、烦躁、易怒、多疑、紧张、恐惧、易惊、孤独、压抑、焦虑等精神症状有关;结论:不良精神因素是影响女性医务人员月经不调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者:俞双燕;金石;陈晓凡;刘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中医脏腑辨证细化分型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对脏腑生理病理认识的基础上,对脏腑功能失调后所产生的l临床表现加以综合分析进行辨证,并结合临床实际在传统脏腑辨证的基础上对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临床证候特征性差异进行进一步分类归纳,细致分型的一种方法,是一种准确把握病机的,更为具体深入的辨证方法.
作者:鲁法庭;严石林;汤朝晖;祝鹏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褐孔菌属(xanthochrous)系多孔菌科(Polylporaceae)真菌,但国内外真菌分类学专家家对此菌属的划分存在争议,全面起见,本文综述了Xanthochmus、Fuscoporia、Phellinus、Inonotus属真菌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概况.
作者:杨修镇;周洪雷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明代著名医家吴有性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细心观察、深入思考及严格实践,系统阐述了杂气的概念、性质与致病特点等,揭示了传染病的诸多规律,预测到了致病微生物的客观存在,对传染病病因的研究思路与现代实验医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由于杂气学说自身的缺陷、传统中医理论的排异、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固有治学方法与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杂气学说并未发展为病原微生物学.总结历史,反思杂气病因说的沉浮,对于中医学的现代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邢玉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中医药学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在进行中药药理学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中药自身系统的特色,认为:(1)中药药理学研究必须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2)整体观是研究中药药理的方向;(3)开展中药药理学研究要弄清药材品种来源及采购季节;(4)重视对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符合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5)对中药炮制原理的研究是中药药理学不可分割的内容.
作者:朱雪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收载于《国家药品标准化学药品地方标准上升国家标准》,由对乙酰氨基酚、人工牛黄、马来酸氯苯那敏组成,标准品对对乙酰氨基酚进行了含量测定,而未测定马来酸氯苯那敏的含量,本文采用HPLC法测定马来酸氯苯那敏的含量,该方法灵敏、专属性强、操作简便、结果准确.
作者:刘小宝;龚小兵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黄酮类化合物是在植物中分布非常广泛的一类具有C6C3C6基本母体结构的天然产物,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及防菌防病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黄酮化合物生理活性多种多样,具有心血管系统活性、抗菌及抗病毒活性、抗肿瘤活性、抗氧化自由基活性、抗炎镇痛活性及保肝活性和抗疲劳作用,此外还有降压、降血脂、抗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力等药理活性[1].
作者:韦国兵;胡奇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网络应用于外语教育领域、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可能.近年来,我院加大了硬件建设力度,搭建了校园网.构建了一批校园网络教室,为探索新的英语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促进了我院大学英语教学的信息化、数字化与网络化,提出网络教学方案,建立多样化评价体系.本课题以部分2005年入学新生为研究对象.随机约600人作为试点,编为10个试点班,试点班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余新生作为对照组,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结果均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得出结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综合素质.实践证明,网络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提出网络教学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总之,网络英语教学是互动的、积极的,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共同受益.
作者:刘新亚;陈丽旦;刘宝才;李涛安;章根荣;熊燕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明清时期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黄金时期,特别是温病学派的兴起,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这一时期,中药剂量的应用无论是理论还是临床实践上,均获得长足的发展.通过对明清时期关于剂量的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了解影响该时期药物剂量的一些相关因素,揭示明清时期影响药物剂量因素方面的规律,使药物剂量运用规范化、系统化并指导,临床的实际运用.
作者:芦琴;张瑞贤;蒋力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沙利度胺(Thalidomide)又名反应停、酞胺哌啶酮,是一种谷氨酸衍生物.20世纪60年代中期反应停引起了医学史上大的意外--口服反应停的孕妇生产了畸形胎儿.因此,一定时期内反应停几乎退出了其应用的历史舞台.但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研究发现沙利度胺具有免疫抑制及抗炎活性,且具有强大的抗血管生成效应.
作者:汤晓梅;熊建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杜仲含药血清对骨髓基质细胞(BMSCs)增殖、成骨分化的影响,探讨其促进骨折愈合的细胞学机制.方法: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杜仲水提物、醇提物和对照组,每组各6只,分别灌胃相应药物取含药血清,观察各含药血清对BMSCs的影响,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观察和碱性磷酸酶比活性、骨钙素含量测定.结果: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除空白对照组外均有钙复合物形成,碱性磷酸酶比活性、骨钙素含量空白较对照组高.结论:杜仲有促进.B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作用.
作者:梁翔;彭太平;刘胜才;邹来勇;谢梅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考察甲壳素吸附澄清剂和乙醇醇沉工艺对杞菊地黄口服液中芍药苷的含量和澄清度的影响.方法:采用甲壳素和乙醇醇沉工艺制备杞地黄口服液.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其中芍药苷的含量、薄层色谱法对丹皮酚和菊花进行定性鉴别,并对澄清度进行比较.结果:甲壳素澄清剂处理制得的成品中芍药苷含量相对醇沉工艺明显下降,澄清度也较差.结论:甲壳素作为天然絮凝澄清剂不适用于杞菊地黄口服液的澄清处理,不能代替原醇沉工艺.
作者:许锦珍;廖群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方证治法源于古代,为仲景所创立,《伤寒论》使之系统完善,唐宋后历代医家有所发展,近现代医家研究有所创新.方证是《伤寒论》辨证施治的精华,具有浓厚的中医特色.
作者:辛智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不容药材中轮环藤碱的含量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测定地不容药材中轮环藤碱的含量,色谱柱:Hypersil C18(5 μm,250 mm×4.6 mm);甲醇-水-三乙胺(77:23:0.02)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1;紫外检测波长为282 nm;柱温为25℃.结果:该法可测定地不容药材中轮环藤碱的含量,轮环藤碱在2.05~4.1μg的范围内与蜂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8.84%,RSD=0.38%(n=6).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作为地不容药材中轮环藤碱的含量测定方法.
作者:段建华;胡子帆;欧阳辉;杨世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唐代河东道下辖19个州和河中府、太原府2个府.其中唐代有文献记载出产药材的就有16个州府,共进贡药材53种.为了分析唐代河东道的药物出产情况,从文献分析的角度着手,总结出了各州府所产的优质药材.
作者:张瑞贤;王婧;张慕群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养血润肠方对小鼠血虚型慢性功能性便秘结肠组织匀浆及血清中NO的影响.方法:取健康小鼠72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乳果糖组和养血润肠方小、中、大剂量组分别给予乳果糖口服液和养血润肠方不同剂量灌胃.各组动物灌服药物14天后,处死,检测大鼠结肠匀浆及血清中NO的含量.结果:养血润肠方各剂量组结肠匀浆N0含量均较模型组低,P<0.05;乳果糖组与模型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养血润肠方各剂量组与乳果糖均可降低便秘小鼠血清中NO含量,养血润肠方大剂量组优于乳果糖组.结论:养血润肠方能降低血虚型慢性功能性便秘小鼠结肠组织匀浆及血清中NO含量.
作者:邱剑锋;李国栋;肖诚;李国峰;舒涛;袁亮;洪子夫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知识女性月经不调与精神因素的关系;方法:将调查表登载在《中国青年报》上对全国各地女性亚健康进行了问卷调查,用SPSS软件对其中14 483名知识女性调查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知识女性月经不调与焦虑、情绪不稳、易激动、烦躁、易怒、多疑、压抑、紧张、恐惧、孤独等精神症状有关;结论:不良精神因素是影响知识女性月经不调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者:陈和利;金石;王力;刘霞;王军永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土膏壤,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取古代思想文化的知识成果,与古代哲学、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数术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发生碰撞,彼此交融渗透,互为影响,终成为独具特色而又优势突出的传统医药体系.
作者:蒋力生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