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母乳喂养指导路径对母乳喂养的影响

张家榕;刘琦石;余咏宜;陈秀娟

关键词:产妇, 母乳喂养指导路径, 泌乳时间, 泌乳量, 母乳喂养率
摘要:目的 评价母乳喂养指导路径对母乳泌乳时间、泌乳量、母乳喂养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我院产科成功分娩的产妇220例,根据分娩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n=110)应用母乳喂养指导路径,对照组(n=110)应用传统护理路径,评价及比较两组的泌乳始动时间、泌乳情况、母乳喂养率.结果 观察组的泌乳始动时间(25.91±7.55)h,低于对照组的(58.72±10.16)h;观察组的乳汁充足率52.73%,高于对照组的28.18%;乳汁不足率、缺乳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纯母乳喂养率65.45%,高于对照组的39.09%;人工喂养率19.09%,低于对照组的3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对产妇应用母乳喂养指导路径,护理优势更大,可促进产妇泌乳,增强其母乳喂养的信念,有益母婴身心健康.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对贝伐单抗在兔眼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研究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对贝伐单抗在兔眼玻璃体、 视网膜脉络膜中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灰兔18只,左眼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激光组),右眼设为对照组(未激光组);2周后在其双眼玻璃体腔分别注射1.25mg(O.05m1)贝伐单抗,于药物注射1h、ld、2d、4d、14d、30d后收集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样本中贝伐单抗浓度;采用t检验法比较不同时间点激光组和对照组中贝伐单抗的浓度差异;根据梯形面积法计算30d内贝伐单抗在兔眼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30d),评价其暴露量.结果药物注射1h后,玻璃体贝伐单抗平均浓度在激光组、对照组分别是(43.58±6.67)μg/ml、(39.15±5.21)μg/ml;视网膜脉络膜内平均浓度分别是(27.72±5.33)μg/ml、(25.06±6.69)μg/ml;1d后,激光组、对照组玻璃体平均浓度分别是(32.82±2.05)μg/ml、(37.26±3.04)μg/ml;视网膜脉络膜平均浓度分别是(27.13±1.16)μg/ml、(25.28±6.79)μg/ml;2个时间点贝伐单抗浓度在对照组和激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d后对照组、激光组玻璃体贝伐单抗浓度分别为别降低为(37.02±2.02)μg/ml、(30.37±1.80)μg/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4.24,t=0.01);其余各时间点两组样本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注射30d内,贝伐单抗在对照组、激光组兔眼玻璃体中的暴露量分别为AUC30d为919.825μg/ml·d,732.285μg/m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视网膜脉络膜中的暴露量AUC30d分别是729.115μg/ml·d、724.505μg/ml·d,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P=0.58).结论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贝伐单抗在兔眼玻璃体内的浓度和暴露量.

    作者:陈姣;邓芸;赵雁之;元芳秀;刘维锋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丹红注射液联合左西孟旦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左西孟旦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8年5月在我院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共98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左西孟旦治疗,首次静滴剂量为12μg/kg,滴注时间控制在10min,之后按0.1μg/(kg·min)的标准维持剂量静脉泵入;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30ml溶解于5%葡萄糖溶250ml中,1次/日,连续治疗1周.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B型利钠肽(BNP)的变化水平.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8%、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BNP明显下降,24h尿量显著增加,且试验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心率明显下降,呼吸困难明显减轻,且试验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LVEF)、每搏输出量(SV)的水平均显著升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显著减小,且试验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联合左西孟旦治疗急性心力衰竭,通过利用中药丹红注射液抗栓、抗凝、改变血流量等药理作用,再结合左西孟旦的正性肌力作用能够显著改善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查红群;毛娉婷;杨文华;魏玲;沈冬梅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血浆置换加胆红素吸附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急性肾损伤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急性肾损伤的疗效.方法 选择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伴有急性肾损伤的患者35例,同时选择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肝肾综合征患者16例.在常规内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收集入院时、人工肝治疗前、人工肝治疗后、治疗后第7d以及出院(或死亡)等时间点的肝肾功能、血常规及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并使用改良中国人MDRD-eGFR计算简化公式计算上述时间点的eGFR,分析比较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的疗效和病死率.结果 急性肾损伤组患者经过人工肝治疗,其血清肌酐水平明显降低,eGFR水平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均<0.05).且肌酐降低和肾功能改善持续存在直至出院;而肝肾综合征组患者,虽然经过人工肝治疗后,其血清肌酐水平及eGFR水平均可改善,治疗前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是改善仅短暂存在,随着病程进展,血清肌酐持续升高,肾功能持续恶化.两组患者的病死率相比较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1),而且急性肾损伤组患者在人工肝治疗后仍然进展为肝肾综合征的比例仅有22.85%.结论 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急性肾损伤可以降低患者血清肌酐水平,改善肾功能,减少进展至肝肾综合征的风险,由此降低慢加急性肝衰竭急性肾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可以作为一项针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急性肾损伤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刘晓妍;程晓宇;张伦理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染色在老年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染色在老年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中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经联合检测方法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63例,采用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染色法对63例早期乳腺癌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并对全部检出的前哨淋巴结均进行术中冰冻及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检查.参照美国Louisvill大学对SLNB技术的评价标准:检出率=检出前哨淋巴结(SLN)的例数/接受活检的例数×100%;准确率=(SLN真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SLNB总例数×100%;假阴性率=SLNB假阴性例数/腋窝淋巴结(ALN)转移例数×100%;灵敏度=ALN阳性例数/ALN转移例数×100%.结果 本组63例患者中,发现SLN63例(检出率100%),未发现0例.SLN全部染色显影63例,SLN转移12例,无转移51例,未发现跳跃式转移.而ALND转移13例,无转移50例,灵敏度为92.3%(12/13).SLN与ALN经病理检查完全符合62例,准确率为98.4%(62/63);假阴性1例,假阴性率为7.69%(1/13);假阳性0例.活检出SLN总数为245枚,平均为3.89枚(2-6枚),ALN总数为175枚,平均为12.5枚(10-18枚).结论 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作为淋巴结示踪剂具有实时可视、定位精确、无放射性污染、降低手术难度等优点,可获得更高的检出率、准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雷双根;余小芬;谢春伟;雷秋模;支小勇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miR-27a rs895819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miR-27a rs895819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江西省肿瘤医院行D2根治术后胃癌患者98例(I-Ⅲ期),所有患者均接受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术后辅助化疗,分析rs895819遗传变异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的相关性.结果 miR-27a rs895819基因多态性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隐性模型中,野生型+杂合型(AA+AG)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显著高于突变型(GG),分别为77.22%和33.33%.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状态(P=0.014,OR=6.940,95%CI 1.478-32.590)和rs895819遗传变异(P=0.004,OR=0.111,95%CI 0.025-0.496)为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miR-27a rs895819可能与胃癌预后相关,与临床病理特征无关.

    作者:刘冬兰;王艳华;廖瑜倩;万以叶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非营养性吸吮训练联合口腔刺激在早产儿喂养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非营养性吸吮训练联合口腔刺激护理在早产儿喂养中的效果.方法 将2015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早生儿106例纳入研究,按住院号单双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3例.两组基础护理相同,两组在喂养间隙均给予非营养性吸吮训练(NNS)护理,观察组在管饲喂养前给予口腔刺激护理.比较2组腹胀、呕吐、胃潴留液等喂养不耐受情况;观察2组口腔感染情况;记录2组恢复至出生体重的时间、体重增长速度、每日增加奶量、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腹胀、 呕吐、 胃潴留发生率及口腔感染率分别为18.87%、11.32%、11.32%、9.43%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4.72%、41.51%、30.19%、26.42%(P均<0.05);观察组每天增奶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天数、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早产儿,给予NNS加OS护理能有效降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尽早建立完全经口喂养,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作者:谢春莲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腹膜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1日至2017年2月28日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腹透中心新置的腹膜透析患者,根据患者是否伴发心血管事件分组,分为有心血管事件组和无心血管事件组,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腹膜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977例患者,原发疾病以慢性肾小球肾炎(CGN)为主,共634例(64.8%),其次为糖尿病肾病(DN)158例(16.2%)及高血压肾病(HN)占121例(12.4%),其他(狼疮性肾炎、慢性间质性小管性肾炎、梗阻性肾炎、药物性肾损等)占66例(6.6%),经过平均时间为(29.82±20.57)个月的随访,有心血管事件组161例(16.5%),无心血管事件组816例(83.5%),即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6.5%.与无心血管事件组相比,有心血管事件组年龄较大,收缩压较高,更多人有糖尿病,透析龄、血磷、尿素氮、肌酐较低,且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校正性别、年龄、糖尿病、既往心血管疾病、收缩压、血白蛋白、血尿酸、载脂蛋白A1后,结果显示:性别(HR=1.438,95%CI=0.010-2.048,P=0.044),年龄(HR=1.029,95%CI=1.016-1.041,P<0.05),糖尿病(HR=1.593,95%CI=1.075-2.362,P=0.02)为腹膜透析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载脂蛋白A1(HR=0.489,95%CI=0.256-0.934,P=0.03)为腹膜透析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性别、糖尿病、年龄为腹膜透析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载脂蛋白A1为腹膜透析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保护性因素.

    作者:曾丙香;陈岩冰;张莉;占小江;严彩霞;邓丽娟;罗洪文;周静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皮肤病患者院前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分析皮肤病住院患者院前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英文全称,MRSA)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7年12月入院48h内皮损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所查出的MRSA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72例患者入院前有MRSA菌定植.结论 皮肤病患者感染MRSA与既往不正规用药有密切关系.

    作者:王春红;戴桂霞;曾旺生;刘雯雯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多发性骨髓瘤并发肾淀粉样变性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 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0.6/10万,约占血液系统肿瘤的1%,是较为常见的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1],主要特点是浆细胞的克隆性增殖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导致器官损害, 导致高钙血症(hypercalcium),肾功能衰竭(renal failure),贫血(anemia)及溶骨性病变(bone lesions)[2]少数病例可因M蛋白轻链和多糖复合物沉积于组织器官,导致相应临床症状的发生和功能损害, 称为淀粉样变性(amyloidosis)[3,4]. 骨髓瘤肾损害多表现为管型肾病(cast nephropathy,CN),仅5%表现为原发性肾淀粉样变性, 也称轻链型肾淀粉样变性(amyloid light chain,AL型)[5],该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诊断困难,如以某一局部或者某一系统症状为突出表现,更易误诊或漏诊[6],现报道1例MM并发轻链免疫球蛋白淀粉样变性, 主要表现为肾脏受累的病例,旨在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作者:温燕华;颜金花;邬国和;李萍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视频宣教在电子喉镜检查中的初步探讨

    目的 总结检查前视频宣教在电子喉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7年9月-10月我科内镜室行电子喉镜检查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分成常规组(461例)和联合组(493例),检查结束后分别对患者生理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血压及脉搏联合组较常规组低,两组间血压波动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查完成时间联合组短于常规组(P<0.05).结论 采取视频联合常规宣教,能增加患者检查依从性,减少检查不适感,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及检查结果准确性.

    作者:刘珍玲;鄢茵;冷芸坤;易华容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某三甲医院住院患者2017年鲍曼不动杆菌分析

    目的 了解临床住院患者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搜集到医院住院病人的2017年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药敏试验,根据CLSI标准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出鲍曼不动杆菌149株,主要分离于痰液(63.76%)、尿液(10.07%)、分泌物(9.40%)三大类标本.对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7.79%、86.58%;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达100%以上;而青霉素类合并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也高达84.56%;而对碳青霉烯类的美洛培南、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为83.89%;对头孢类的耐药率均呈中高度,如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唑林、头孢吡肟的耐药分别为:85.23%、84.56%、100%、84.56%;对四环素类的四环素耐药率为85.23%,对环丙沙星、莫西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为84.56%,对多粘菌素100%敏感;对24种常见抗生素呈泛耐药.结论 亟待长期监测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及分析变化原因并合理指导临床用药,预防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作者:陈晓宇;肖亮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母乳喂养指导路径对母乳喂养的影响

    目的 评价母乳喂养指导路径对母乳泌乳时间、泌乳量、母乳喂养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我院产科成功分娩的产妇220例,根据分娩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n=110)应用母乳喂养指导路径,对照组(n=110)应用传统护理路径,评价及比较两组的泌乳始动时间、泌乳情况、母乳喂养率.结果 观察组的泌乳始动时间(25.91±7.55)h,低于对照组的(58.72±10.16)h;观察组的乳汁充足率52.73%,高于对照组的28.18%;乳汁不足率、缺乳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纯母乳喂养率65.45%,高于对照组的39.09%;人工喂养率19.09%,低于对照组的3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对产妇应用母乳喂养指导路径,护理优势更大,可促进产妇泌乳,增强其母乳喂养的信念,有益母婴身心健康.

    作者:张家榕;刘琦石;余咏宜;陈秀娟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入路与传统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复发性腹股沟疝的比较

    目的 比较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入路与传统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复发性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8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8例成人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的资料.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APP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腹部切口长度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PP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传统手术比较,腹腔镜TAPP手术治疗成人复发性腹股沟疝,创伤小、安全可靠且具有极为广阔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钊城;李廷坚;翁少涛;王博智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介入治疗前后脑血管畸形患者MMP-2、MMP-9表达水平及意义探讨

    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术应用于脑血管畸形的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治疗前、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脑血管畸形患者10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3例.研究组给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照组给予传统外科手术.使用化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前、后血清MMP-2、MMP-9水平(补充MMP-2、MMP-9的检测方法.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4.34%)明显高于对照组(73.58%)(P<0.05);2组患者术后血清MMP-2、MMP-9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研究组术后(763.15±74.21μg/L、132.49±12.54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820.49±85.37μg/L、235.47±23.49μg/L)(P<0.05).结论 将介入栓塞术应用于脑血管畸形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MMP-2、MMP-9水平.MMP-2、MMP-9检测有助于判断脑血管畸形病情及疗效.

    作者:黄旭华;曹杰;何华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手术治疗3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探讨

    目的 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手术治疗.方法 收集我院30例采取手术治疗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行乳腺病损区段切除10例,扩大乳腺病损区段切除15例,腺体全切5例;其中术后脂肪液化4例,伴感染3例.9例患者对乳房外观满意,16例对外观较满意,5例不满意.全部病例随访1个月至1年,中位随访6.2个月,复发2例(6.6%),对侧乳房发病1例.结论 手术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重要方法,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乳房大小等采取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措施.

    作者:张军;姚昶;张卫东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右美托咪定在烧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器官保护作用

    严重烧伤后由于肠黏膜屏障受损和免疫功能紊乱,导致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1],极易发生肠源性感染, 并进一步引发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是严重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目前MODS临床救治的研究仍未取得重大进展,临床仍以预防为主.MODS患者由于系统性炎症反应和过度氧化应激反应,使机体发生代谢紊乱,同时导致免疫功能受损, 因此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减轻过度炎症反应,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是避免重症烧伤发展为MODS的重要方法.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抗炎、免疫调节和器官保护作用,如降低危重症患者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 缓解患者的肝脏、肾脏、肺脏和肠道损伤等[2,3]. 本文将从低容量性休克、内毒性血症、系统性炎症反应等角度对烧伤后MODS的发生发展机制进行分析,并对其防治措施以及Dex在重症烧伤后MODS中对器官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田俊英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高龄患者的治疗

    目的 观察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合并膀胱结石的高龄高危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治疗的合并膀胱结石的高龄高危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没有水中毒、输血等情况发生,术后无尿失禁及附睾炎发生.结论 对于合并膀胱结石的高危高龄前列腺增生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黄琦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超声聚焦技术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使用超声聚焦技术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近期疗效,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9月-2018年1月在我院采用超声聚焦技术治疗病理诊断符合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中除1例治疗过程因局麻效果差,提前结束治疗,其余全部顺利完成治疗,术中无水泡、结节、溃疡等出现,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1例患者外阴颜色、症状无明显改变;1例患者原色素减少部位颜色正常改变,但周边出现颜色变白并伴有瘙痒;19例患者颜色完全恢复正常,症状消失;21例患者颜色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失访2例.结论 超声聚焦技术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安全、有效、近期效果良好,远期效果仍需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作者:陶春霞;肖菊花;曾莹;付蓉花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右美托咪定滴鼻对小儿包皮环切术后疼痛的影响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滴鼻在小儿包皮环切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行包皮环切术小儿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C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每组15例.麻醉方法均采用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丙泊酚静脉全麻,两组患儿均以氯胺酮2mg/kg,丙泊酚2-3mg/kg静脉推注及舒芬太尼0.3μg/kg(总剂量小于10μg)静脉推注.D组于氯胺酮、丙泊酚静脉推注入睡后经鼻滴入右美托咪定1μg/kg.C组经鼻滴入等体积生理盐水.记录入睡后(T0)、包皮环切时(T1)、手术结束时(T2)的SDP、SPO2、HR,记录麻醉苏醒时间、苏醒期肢体扭动的发生、苏醒后镇痛评分、镇静评分与术后是否镇痛药物治疗.结果 两组患儿术中SDP、SPO2、HR比较无差异,D组苏醒后疼痛评分、术后镇痛率和苏醒期体动发生率均明显低于C组(P<0.05),D组患儿麻醉苏醒时间较C组延长(P<0.05),D组镇静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1ug/kg滴鼻可以明显减轻小儿包皮环切术后的疼痛.

    作者:彭夕华;缑海娣;程丽群;胡华琨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浅谈基于风险评估的儿童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

    据新数据统计, 中国患病儿童约占总患病人数的20%, 高达80%的上市儿科药品在没有明确标识或者在没有获得儿童使用许可的情况下使用[1,2],90%的药品没有儿童剂型[3,4]. 随着国家及社会对儿童用药问题的重视和关注, 以及对开展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入,近年来,国家颁布了诸多法规明确要求任何可能适用于儿童的新的治疗、 诊断或预防产品在上市前, 均须通过严格的药物临床试验来评价其对儿童受试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然而,儿童作为参与药物临床试验的受试者群体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不同年龄段儿童对药物的药理作用、 自身生理、心理及认知与成人有着本质的区别[5]. 因此,在实施儿童药物临床试验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试验各环节对于儿童受试者群体的特殊要求. 作为基于伦理和科学角度对临床试验项目开展伦理审查的部门,伦理委员会如何权衡受益风险比,首先应充分考虑儿童受试者群体的特殊性, 是否实施建立基于风险的伦理审查体系是保证临床试验过程操作规范,试验结果科学可靠,受试者获得保护的核心要素. 因此,作为儿童专科医院的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应注重对临床试验项目审查能力的培养, 不断探索和建立基于风险评估的伦理审查体系,从风险识别、评估、审查实施和审查结论形成等关键环节实施建立风险管控措施, 从多个视角对临床试验方案及知情同意书等文件的伦理审查时实施充分考量和评估其可能存在的特殊风险.1 风险审查在药物临床试验方案审查中的应用

    作者:朱慧婷;卢庆红;熊友健 刊期: 2018年第10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