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认知行为治疗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临床分析

吴红梅;吴云屏;张利娜;姜颖

关键词:帕金森病, 非运动症状, 认知行为治疗
摘要:目的 观察认知行为治疗在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应用的疗效.方法 40例帕金森病患者,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20例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认知行为治疗.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NMSQ总分均降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11.50±0.71,对照组13.30±0.85,P<0.05).且治疗后两组患者HAMD降低,治疗组与对照组HAMD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7.25±1.23,对照组9.20±0.86,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PDQ39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35.30±3.75,对照组45.35±4.53,P<0.05).结论 认知行为治疗能够减少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85例出生缺陷监测情况分析

    目的 预防和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及今后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方法 对85例出生人口中的出生缺陷病例进行回顾性的临床现状分析并比较出生缺陷发生率、出生缺陷类型、出生缺陷孕周、出生缺陷与居住地、出生缺陷与性别关系.结果 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3.3‰,唇腭裂占总畸形数的16.5%,指畸形15.3%,先天性心脏病14.1%,妊娠28周前发现终止妊娠者占总畸形数32.9%,而妊娠28周后发现终止妊娠占总畸形数67.1%,男婴占总畸形数61.2%,女婴占总畸形数29.4%,城市人口占总出生缺陷数64.7%,农村人口占总出生缺陷数35.3%.结论 出生缺陷顺位有其自身特点,合并其他脏器畸形的多发畸形终止妊娠早,加强孕期对出生缺陷的预防、监测并适时科学干预,降低出生缺陷、改善不良预后.

    作者:奚春玉;罗月英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康复科住院患者合并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康复科住院患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收集康复科住院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培养,并采用WHO NET统计学数据软件对耐药结果的统计分析.结果 康复科住院合并有呼吸道感染患者培养分离出前四位的细菌是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孢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结论 革兰氏阴性杆菌是康复住院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其中尤以鲍曼不动杆菌是其主要菌株,约占分离出的革兰氏阴性杆菌50%,且耐药性很高.

    作者:郭大洪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2例门静脉海绵样变分析

    门静脉海绵样变 (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TPV)系门脉血管病变,临床少见,较难诊断. 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彩色多普勒诊断技术的普及, 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检出率逐年增多,对其病变认识不断加深.

    作者:刘玉洁;陈清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FLT3-ITD突变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FLT3-ITD在AML患儿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2013年-2015年收治的45例AML患儿骨髓样本,提取全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产物克隆测序法检测FLT3-ITD基因突变情况,解析序列,整理并分析其插入的重复序列,同时分析FLT3-ITD阳性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45例初诊AML患儿中,FLT3-ITD突变阳性患儿4例(8.9%),表现为杂合突变和纯合突变,解析出4条插入序列,插入长度范围为18-99bp.阳性患儿伴染色体正常核型1例,异常核型3例,突变型患儿白细胞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高于野生型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性别、年龄、血红蛋白、血小板无显著差异.结论 FLT3-ITD突变检测有助于急性白血病基因分型,是儿童AML预后不良的一个危险因素,可作为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作者:易丽君;黄慧;郭智彬;周菁;胡清华;李红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治疗性浅低温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低温是指生物体的温度低于正常的新陈代谢和所需的身体功能,低温对人类新陈代谢和临床状态有连续效应. 根据温度的不同,医学界将低温分为:轻度低温(33-35℃)、中度低温(28-32℃)和深度低温(<28℃),其中轻、中度低温(28-35℃)合称为亚低温. 浅低温是唯一被用于全身治疗的有效手段,治疗性低温(Therapeutic hypothermia,TH)为轻度低温(32-34℃),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推荐治疗性低温作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有效的治疗方法.大量研究证实治疗性浅低温对脑损伤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可导致细胞破坏,多器官功能障碍和死亡.治疗性低温(TH)能够减少活性氧族(ROS)产生,改善细胞内离子水平,保持细胞内pH平衡,影响细胞能量代谢,减轻细胞损害,对缺氧缺血的心肌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1],是临床治疗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方法.治疗性浅低温对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逐渐应用于临床, 虽然已有动物实验研究,但是其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本文就治疗性浅低温(mild therapeutic hypothermia,MTH) 在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作者:杨明敏;张奇芬;余树春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地西他滨联合CAG治疗老年白血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地西他滨联合CAG在老年白血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取2013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白血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CAG方案化疗,观察组CAG联合地西他滨化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2个化疗后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70.00%,对照组有效率50.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毒副反应发生率为26.67%与对照组2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西他滨联合CAG治疗老年白血病可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叶筱颖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新余市2010-2016年肺结核疫情特点与治疗转归分析

    目的 了解新余市2010-2016年肺结核疫情特点与治疗转归情况,为当地该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结核病网络专报系统收集当地2010-2016年肺结核疫情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新余市2010-2016年初治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平均登记率为56.40/10万,随年度呈现下降趋势;新涂阳肺结核患者的平均登记率为37.23/10万,各年度变化不明显;新涂阳肺结核患者占所有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平均比例为66.05%,随年度呈上升趋势.新涂阳肺结核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为2.9:1;男性新涂阳肺结核发病率(53.43/10万)高于女性(19.81/10万),且在不同年龄段均为如此.在所有年龄段中,以≥75岁组新涂阳肺结核发病率高(95.72/10万),0-24岁组低(16.62/10万);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64.75%);渝水区各年度的新涂阳肺结核患者登记率有逐年下降趋势,但均高于分宜县,且维持在40/10万以上;新涂阳肺结核患者的平均治愈率为94.9%.结论 新余市2010-2016年肺结核防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应加强宣教和管理,尤其是针对农村居民.

    作者:熊青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伏立康唑联合糖皮质激素用药分析

    目的 探讨伏立康唑与糖皮质激素合用临床效果.方法 通过对使用伏立康唑的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和血药浓度监测,分析治疗过程中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偏低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结果 发现联用糖皮质激素可降低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导致临床治疗失败.结论 若临床必须使用,应避免用地塞米松和甲泼尼龙,可选择目前尚未证实对伏立康唑有显著影响的泼尼松或氢化泼尼松.

    作者:王实慧;张庆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老年局部进展期食管癌行根治性放疗序贯替吉奥化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局部进展期食管癌患者行根治性放疗序贯替吉奥单药化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0例因高龄、合并心脑血管等内科疾病不宜或拒绝手术的老年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行根治性放疗并同步口服替吉奥化疗.试验组放疗后单药口服替吉奥化疗4-6周期,对照组观察.分析近期疗效,观察不良反应,计算PFS和2年生存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其中实验组CR:13例(40.63%),PR:16例(50.0%),ORR为90.63%;对照组CR:12例(31.58%),PR:18例(47.36%),ORR为78.95%.两组O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中位PFS分别为15.8和11.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53.12%和47.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3.3和20.5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要毒副作用表现为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及血液学毒性,试验组整体毒副作用略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进展期食管癌行根治性放疗序贯替吉奥单药化疗,可提高患者疾病缓解率,延长无疾病进展生存期.

    作者:刘秋连;曹俊达;王志;夏云;龚敏勇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气压弹道碎石术后并发重度感染性休克及肾出血1例报告

    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作为输尿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方法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是目前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 与开放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实际操作中,一些严重并发症仍时有发生,其中感染性休克和肾出血就是其严重的手术并发症. 本研究回顾我院2017年6月收治1 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结合国内外文献复习,现报告如下.

    作者:彭卫华;黎源;吴政庚;张中华;方谦;刘云;刘军华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带套囊与无套囊气管导管在新生儿胸腔镜手术单肺通气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 比较带套囊与无套囊气管导管在新生儿胸腔镜手术单肺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急诊行胸腔镜下食管重建术+食管气管瘘结扎术的Ⅲ型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60例,ASAⅡ或Ⅲ级,男32例,女28例,出生1-28d.随机均分为带套囊气管导管组(C组)和无套囊气管导管组(NC组).麻醉诱导后,C组患儿在纤支镜引导下将带套囊气管导管插入非术侧支气管,NC组患儿同样在纤支镜引导下插入无套囊气管导管,C组完成插管后随即给套囊充气后固定,NC组完成插管后直接固定,并在改变体位后再次确认气管导管前端开口是否位于非术侧主支气管的合适位置.记录两组患儿插管后5min(T0)和气胸建立后5min(T1)、10min(T2)、30min(T3)的HR、MAP、SpO2、PETCO2、RR、Pinsp、PEEP,并于上述各时点行血气分析测得动脉血pH值、PaO2、PaCO2;评估两组患儿气胸建立后5min(T1)、10min(T2)的肺萎陷和手术野情况.结果 T0-T3时C组患儿SpO2、PaO2、Pinsp、肺萎陷和手术野评分均明显高于NC组(P<0.05).T0-T3时两组患儿HR、MAP、PETCO2、RR、PEEP、动脉血pH值、PaC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带套囊气管导管用于新生儿胸腔镜手术单肺通气时,在改善动脉血氧合,提高肺隔离效果方面均优于无套囊气管导管,但气道压高于后者,通气阻力增加.

    作者:肖煜;李强;沈世晖;胡华琨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图像识别系统联合二维码技术在全自动单剂量摆药机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图像识别系统联合二维码技术在全自动单剂量摆药机中的应用.方法 采集病区口服拆零药片裸片图像并进行数据整理,IT中心整合至HIS系统建立药品图像识别系统;依托现有HIS系统使摆药机工作时将患者用药信息自动转换成二维码.药师护士核对时扫描二维码显示药片图像,进行药品的核对调整.结果 图像识别系统使用后提高了药学服务质量和满意度.结论 图像识别系统联合二维码技术优化了全自动摆药机的应用.

    作者:徐辉;林小小;方淳;颜志婷;肖冬梅;郭朝阳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42例年轻晚期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分析

    目的 探讨年轻晚期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特点及生存分析.方法 对42例40岁以下晚期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病理类型、肿瘤转移部位、基因状态、治疗方法、疗效及生存.Kaplan-Meier法计算无进展生存及总生存,Cox比例回归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评价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全部年轻肺癌患者一线治疗有效率为19%,一线治疗中位PFS为6.0个月(5.2-6.8个月);中位OS为15个月(12-18个月).多因素分析则显示:一线治疗方法及年龄为影响预后因素,EGFR基因突变阳性或ALK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接受靶向治疗生存期较长,年龄较大的患者预后更有优势.结论 年轻晚期肺癌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提高对年轻肺癌的认知程度,争取早期正确诊断,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陈俊;熊建萍;黎军和;项晓军;邓军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经尿道膀胱肿瘤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化疗治疗T2期膀胱癌的观察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二次电切术(Re-TURBT)联合膀胱灌注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影像学及病理均明确诊断为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但不能耐受或拒绝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10例.首次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切除肿瘤至膀胱壁浆膜层,术后4-6周再行经尿道膀胱二次电切.术后1周开始行盐酸吉西他滨膀胱灌注规律化疗,每周1次,共6周,然后每月1次,共1年.每3个月复查膀胱镜等评估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1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术后病理均为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6-48个月,平均(24±1.5)个月.术后至今有3例患者复发,其中术后5个月复发1例,再次行经尿道电切后未见复发;术后9个月复发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后未见复发;还有1例术后12个月2次复发,予以行根治性膀胱切除,预后良好.结论 经尿道膀胱肿瘤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有一定疗效,对降低膀胱癌的复发率有一定作用.

    作者:谢梅茂;王晓荣;赵雁;王忠军;甘进;胡映秋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周细胞与肾间质纤维化关系综述

    追本溯源, 内外致病因素引起的肾组织损伤及损伤后的修复失控是产生肾脏纤维化的原因,其中包括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球硬化, 二者相互影响,协同进展,使有效的肾单位减少,肾小球滤过下降. 在肾脏损伤过程中,肾间质肌成纤维细胞增殖, 细胞外胶原分泌增多,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合成增加,而另一方面ECM的降解减少,破坏了细胞外基质降解与合成之间的平衡,ECM在肾间质不断增多,导致肾间质纤维化,进而发展至终末期慢性肾衰竭. 传统观念认为, 致纤维化的肌成纤维细胞主要来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而近的研究表明,血管周细胞在许多器官组织中的纤维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也包括肾脏[1]. 目前研究表明,肾脏周细胞能够对肾间质纤维化产生影响.

    作者:黄伟;沈金峰;谢娟;晏子友;黄勇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3D打印结合定制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骨盆骨折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3D打印模型模拟手术辅助结合定制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骨盆骨折对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2月应用3D打印模型模拟手术辅助结合定制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骨盆骨折15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行传统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5例骨盆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Majeed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的Majeed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骨盆及髋臼骨折的解剖复位优良率及复位质量优良率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结合定制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骨盆骨折是可行性的,具有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疼痛轻、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少、骨折复位好等优越性,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兰小勇;饶伟;冯捷;张志平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对H2O2诱导的人视网膜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MSCs共培养抗ARPE-19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方法 常规培养人RPE细胞系ARPE-19,分为正常组、H2O2组和共培养组;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检测细胞ROS水平和调亡水平研究MSCs共培养的抗ARPE-19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作用.结果 H2O2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能影响细胞形态,引起细胞内ROS与凋亡水平显著增高;而MSCs共培养预能减轻H2O2诱发的细胞形态变化,并逆转ROS与凋亡水平增高,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s共培养能对抗H2O2诱导的人视网膜上皮细胞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柴勇;焦守峰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关节腔清理术治疗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下关节腔清理术治疗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3月-2016年3月我院骨外科行手术治疗的50例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给予关节腔清理术.结果 术后6个月、1年及2年随访时膝关节Lysholm评分较术前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关节腔清理术治疗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曾秋涛;宋洋;林勇;柯迪峰;刘毅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B超定位下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行单侧手部、腕部及前臂60例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组(A组)和罗哌卡因组(B组),每组30例.两组均在B超引导下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A组给予0.4%罗哌卡因(批号:12120436)20ml,B组给予罗哌卡因(0.4%)20ml实施麻醉的同时采用舒芬太尼0.2μg/kg体质量辅助麻醉,观察两组麻醉效果、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与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手术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注药30min、1h、3h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6h、12h、24hVAS评分A组均低于B组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麻醉起效时间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A组的麻醉维持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2组均未发生神经损伤、局麻药中毒及Horner综合征等与麻醉相关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论 在B超定位下采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进行臂丛神经阻滞的局部麻醉维持时间更长,镇痛效果更好,更适合于对患者实施臂丛神经阻滞的局部麻醉.

    作者:占伟光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影像学监测及进展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 据2016年新癌症统计资料, 美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居癌症谱的第3位[1]. 我国结直肠癌发病与死亡模式趋向发达国家,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上升趋势 [2]. 2012年发布的 《北京市2011年度健康白皮书》报告,北京市男性与女性结直肠癌发病率分别高居第2位和第3位常见的癌症和致死因素,年发病率均超过30/10万,其中直肠癌患者所占比例超过半数[3].NCCN指南自2007年版始将术前同步放化疗作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优选治疗模式[4]. 我国原卫生部发布的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版)也将术前同步放化疗作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标准治疗模式[5].影像医学中CT、MRI、PET/CT 和直肠腔内超声 (Endorectal ultrasound, ERUS)等技术可无创性评估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消退情况, 本文就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影像学监测的方法及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胡朝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