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Günther Tulip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在下肢骨折所致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应用

易本清;刘勇;钟美花;万严;严朝华;王杰文

关键词:Günther Tulip, 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摘要:目的:探讨Günther Tulip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在下肢骨折所致深静脉血栓(DVT)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11年5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35例下肢骨折合并下肢DVT患者于骨科手术前在下腔静脉置入Günther Tulip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以预防围手术期致命性肺栓塞(PE)发生。部分患者骨科手术后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滤器回收套装取出滤器。结果35例Günther Tulip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均成功置入,围手术期未发生致命性PE,对21例患者进行了滤器回收,均成功取出,总取出率为60.0%。结论 Günther Tulip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能有效预防下肢骨折合并DVT围手术期致命性PE的发生,具有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取出时间窗长、取出率高等优点。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CT小肠造影在诊断小肠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在小肠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小肠肿瘤的MSCTE影像表现,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45例小肠肿瘤中,良性肿瘤9例,其中脂肪瘤6例,影像表现为腔内含脂肪低密度肿块影;腺瘤2例,表现为腔内均质的软组织肿块;回肠系膜淋巴管瘤1例,表现为不规则囊性病灶。常见的恶性肿瘤34例,其中腺癌14例,表现为肠壁局限不规则的环形增厚,中度不均匀强化;间质瘤11例,表现为较大的软组织肿块,以腔外生长为主,密度不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常伴有囊变、坏死;淋巴瘤9例,肠壁不规则增厚或形成软组织肿块,累及肠段较长,均匀轻中度强化,常伴有肠系膜、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少见的恶性肿瘤2例,转移瘤1例,表现为多发肠壁不规则增厚,明显强化,腹壁出现转移性结节;类癌1例,右下腹不规则肿块影。结论 MSCTE在小肠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徐莹;陈业媛;舒虹;肖香佐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小儿美克尔憩室致肠梗阻28例诊疗分析

    目的:探讨以肠梗阻为表现的小儿美克尔憩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5年2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美克尔憩室导致肠梗阻的患儿临床资料,8例憩室内翻进入肠腔诱发肠套叠,7例憩室扭转,5例粘连性肠梗阻,6例索带压迫肠管至腹内疝,2例细蒂与腹壁连接。结果手术行憩室楔形切除15例,肠切除肠吻合13例,术后均恢复顺利,临床症状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儿美克尔憩室并发肠梗阻术前不易明确诊断,病情进展迅速,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凡无明确诱因的小儿急性肠梗阻均应考虑到本病,及时手术探查。

    作者:雷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血管源性因子在烟雾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又称脑底异常血管网病,主要特点为双侧颈内动脉远端和(或)大脑wills环起始段狭窄或闭塞、继发脑底部异常血管网形成。它是一种病因至今不明的慢性进行性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在该病的发病机制中血管源性因子[1]已被证实有一定作用,血管源性因子按功能可分为血管生成促进因子,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具有血管生成促进和抑制双重作用的因子。目前各类血管源性因子在烟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成为各国学者的研究焦点。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多,现归纳综述如下。

    作者:饶伟(综述);吴晓牧(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MMP9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肿瘤之一,2012年,在美国约有16.03万人死于肺癌,占因恶性肿瘤死亡总人数的28%[1]。在中国,2009年肺癌以53.57/10万人的发病率和45.57/10万人的死亡率高居恶性肿瘤的之首[2]。虽然近年来肺癌诊断和治疗技术不断进步,但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仍较低,约在15%左右。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约占肺癌患者的80%以上,故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防治的重点。肺癌的发生是由多基因、多元素共同参与的病理过程,尽管,肺癌的研究有较大的进展,但由于其侵袭的生物学性状和高度异质性,固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有研究表明MMP-9可能参与一些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8]。本文将MMP-9在非小细胞肺癌相关研究的综述如下。

    作者:江训盛(综述);李赞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乏血供小肾癌与不典型肾囊肿的螺旋CT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的:评价螺旋CT扫描在乏血供小肾癌、特殊肾囊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014年,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乏血供小肾癌(直径<3.0cm)、特殊肾囊肿病例18例的螺旋CT资料,其中乏血供小肾癌8例,特殊肾囊肿10例。结果 CT诊断为肾癌6例,不典型囊肿10例,结核脓肿1例,平滑肌瘤1例,其中误诊8例,与病理诊断符合10例,诊断准确率为10/18(51.1%)。结论利用螺旋CT观察病灶的形态、密度、边界、分隔、壁结节及强化特点等特征性表现,对术前确定病灶性质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道柱;谢敏;陈鹏;张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非常见部位骨软骨瘤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非常见部位骨软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非常见部位骨软骨瘤患者的病例资料。14例中病灶位于颈椎5例,跟骨3例,耻骨和顶骨各2例,肩胛骨、蝶骨各1例。行X线平片检查14例,CT平扫10例,MRI平扫及增强检查6例。结果所研究病例病变骨均表现出典型的软骨帽,10例可见瘤体骨皮质和骨小梁与患骨相连续,4例可见病灶内有斑点状或片状钙化,5例MRI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改变。结论非常见部位骨软骨瘤较少见,影像学表现具有相对特征性和多样性,综合运用平片、CT和MRI 3种检查方法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晓芬;张六妹;张蕃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两种消化道重建在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远期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Roux-en-Y与毕I式消化道重建在远端胃癌根治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在广东高州市中医院行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1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Roux-en-Y消化道重建的患者70例(R-Y组),行毕I式消化道重建的患者67例(毕I组),术后均进行至少3年的随访。对术后远期胃肠功能、内镜RGB评分、营养指标以及远期并发症的进行对比。结果术后3年,两组患者的术后远期营养指标、术后远期胃肠道并发症的对比P值均>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R-Y组远期胃食管返流征、食物残留、残胃炎及胆汁返流的情况明显少于毕I组,两组P值均<0.01,两组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Roux-en-Y式比毕I式更适合于远端胃癌根治术的消化道重建。

    作者:张权锋;吴永强;卢志坤;何德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保留大隐静脉五大属支次高位结扎加剥脱术的应用

    目的:探讨保留大隐静脉五大属支次高位结扎加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08月在我院收治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大隐静脉传统高位结扎加抽剥术,观察组实施保留大隐静脉五大属支次高位结扎加剥脱术,回顾相关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至12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保留大隐静脉五大属支次高位结扎加剥脱术,疗效可靠,具有操作方便、切口美观的优点,显著缩短了手术及住院时间、降低了临床治疗费用,其手术方式可行,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罗刚;丁金火;邓高旺;余清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宫腔镜对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诊断效果

    目的:评价宫腔镜对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诊断价值,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病例选择从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72例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诊断性刮宫术检查,观察组采用宫腔镜进行检查。观察两组患者子宫内膜病变检查结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检出率和子宫黏膜下肌瘤检出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等病变的诊断中,试验组患者检查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腔镜对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诊断效果显著,检出率高,损伤小,准确率高,简单快速,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作者:何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银丹心脑通治疗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观察

    目的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疗效。方法80例老年NASH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给予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口服,每次1.2mg,每日3次;对照组(40例)给予辛伐他汀胶囊口服,每次20mg,每日1次,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肝功能、血脂、B超检查脂肪肝程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纳差改善(P<0.05)、乏力和肝区不适改善(P<0.01),ALT、AST、TG、TC降低(P<0.05),B超脂肪肝程度的改善(P<0.01)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老年NASH有较好的疗效,其作用机理可能是抗脂质过氧化、稳定肝细胞膜、促进脂肪在肝内代谢。

    作者:黄艳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氟罗沙星注射液无菌检查方法研究

    目的:建立氟罗沙星注射液无菌检查的方法。方法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无菌检查法进行方法验证。采用薄膜过滤法,样品过滤后以0.1%蛋白胨水溶液100ml冲洗,再用0.1%蛋白胨水溶液(含0.1mol/L的硫酸镁)400ml冲洗(每次100ml),每管培养基中加入1mol/L的硫酸镁溶液1ml。结果使用上述方法试验,试验菌均可正常生长。结论该法可用于氟罗沙星注射液的无菌检查。

    作者:陈希;鄢雷娜;吴鑫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011年10月-2013年1月靖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4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7例)与对照组(57例),观察组患者接受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髓外内固定治疗。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均接受12个月的随访。结果⑴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⑵两组患者骨折复位质量无显著差异(P>0.05)。⑶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⑷术后12个月,观察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优于髓外内固定。

    作者:熊海水;邹素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硬性渗出对视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硬性渗出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3月-2011年5月确诊为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共37例71眼,根据黄斑区6mm硬性渗出累及象限范围分为5组、按渗出的程度分为4级,并分析其与视力、视野的关系。结果黄斑区硬性渗出范围:A组(0象限)、B组(1个象限)、C组(2象限)、D组(3个象限)、E组(4个象限)视力分别是0.83±0.22、0.31±0.24、0.20±0.24、0.17±0.12、0.12±0.13,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2,P=0.00);视野平均缺损分别为-1.73±1.71、-7.39±4.21、-8.82±6.10、-10.03±3.47、-10.99±2.52,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9,P=0.00)。黄斑区硬性渗出程度1级、2级、3级、4级组视力分别为0.80±0.23、0.33±0.25、0.15±0.14、0.06±0.03,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19,P=0.00);视野平均缺损分别为-2.14±2.01、-7.82±3.68、-9.90±2.57、-10.49±8.08,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7,P=0.00)。结论黄斑区硬性渗出的程度和范围明显影响视力和视野。

    作者:刘莉莉;张世幸;杨木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T-SPOT、PPD在HIV合并结核中的价值

    目的:研究淋巴细胞斑点实验(T-SPOT)、皮肤结核菌素实验(PPD)在HIV合并结核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2013年经过确诊或临床治疗后确诊的HIV合并结核的45例患者,38例行PPD实验,26例行T-SPOT实验,PPD+T-SPOT患者18例。研究其阳性率与诊断符合的关系。结果在HIV合并肺结核中,PPD的灵敏度为(31.58%)明显低于T-SPOT(69.23%),在行PPD和T-SPOT均阳性的更高(77.78%),三者有明显的差异(χ2=14.20,P=0.001);卡介苗接种对PPD和T-SPOT均无明显影响(P=0.59,0.56)。结论在HIV患者中,PPD联合T-SPOT对结核的诊断价值高,建议行进一步T-SPOT检查以提高结核诊断率。

    作者:钱小军;谢绍华;王小华;谢勇;黄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辛伐他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6、CRP的影响。方法将40例确诊为COPD急性加重期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辛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mg,每晚1次),疗程均为6周,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TNF-α、IL-6、CRP的水平。结果辛伐他汀组血清中TNF-α、IL-6、CRP水平均较常规治疗组低(P<0.05)。结论辛伐他汀能够降低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TNF-α、IL-6、CRP水平,安全性高,以及降低COPD患者全身炎症反应。

    作者:童旭芳;朱涟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西洛他唑联合血栓通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西洛他唑联合血栓通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将58例PA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栓通静脉滴注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4个疗程,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和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效率93.1%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效率69.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辅助检查指标和主观症状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西洛他唑联合血栓通治疗PAD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徐爱元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低剂量CT与4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对肺癌高危人群筛查的研究

    目的:评价低剂量螺旋CT(low dos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LDCT)扫描联合4种肺癌肿瘤标记物(人多效蛋白PTN、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质蛋白Cyfra21-1及癌胚抗原CEA)检测对肺癌高危人群早期肺癌筛查的阳性率及特异性。方法分析及统计2011年-2013年进行LDCT扫描及肿瘤标志物联合筛查肺癌高危人群体的检查结果,并与常规早期肺癌筛查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LDCT与常规剂量CT扫描肺部阳性检出率及病变影像学表现基本一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辐射剂量明显下降,是常规剂量的6.38%(P<0.05);4种肺癌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肺癌的敏感性约95%、特异性约80%,对诊断早期肺癌具有重要意义,4种肺癌肿瘤标记物对本实验组阳性率为1.58%(6例),终确定早期肺癌的为1.05%(4例),LDCT在本实验组中检出病灶阳性率为12.1%(46例),其中8例影像诊断为早期肺癌(2.11%),终仅4例(1.05%)确诊为早期肺癌,存在影像诊断假阳性。本研究共759人参与,其中LDCT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组(379例,女:176例,平均年龄54.3岁,慢阻肺患者7例;男:203,平均年龄57.6岁,慢阻肺患者26例)筛查肺部阳性率12.1%(46例有肺部CT阳性表现,6例肿瘤标记物联检均呈阳性,4例确诊为肺癌)。结论 LDCT与肺癌肿瘤标志物两种检查方法优势互补,早期肺癌检出率为1.05%,避免单项检查的假阳性事件发生,联合检测更有利于早期肺癌的早期发现及定性诊断。

    作者:李丰章;邹南安;胡含明;巫启恒;欧阳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11例处理及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道损伤的Strasberg分型,总结胆道损伤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4年5月处理的1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1例患者中,A型4例,2例术中经闭合离断的小胆管加腹腔引流,2例非手术治疗有效,均恢复良好;术中发现的C型2例、D型3例行胆管修补术,随访良好;术后E11例、E21例行胆肠吻合术,随访3年,恢复良好。结论胆道损伤是胆囊切除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在了解致损原因的同时,应尽力避免损伤,一旦出现损伤,应按损伤的类型及时正确的处理,方能达到较好的预后。

    作者:许家骝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联合血管重建术治疗成人烟雾病22例临床分析

    目的:评估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结合脑-硬膜-肌肉血管融合术(STA-MCA+EDMS)治疗成人烟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22例成人烟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施行STA-MCA+EDMS术,治疗后随访3个月至2年,将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全脑血管造影(DSA)表现、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2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并发症2例,其中1例为术侧脑梗死,1例为头皮愈合不良,术后3-6个月造影显示吻合口通畅21例。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mRs评分较术前降低。结论 STA-MCA+EDMS术治疗烟雾病患者疗效确切。

    作者:朱健明;陈志华;赖贤良;毛国华;沈晓黎;祝新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合并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合并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优越性。方法将58例不合并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随机均分为微创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传统开放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微创组患者术后6个月VAS评分、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合并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创伤小、恢复快,优于开放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

    作者:饶放萍;饶义康;金绍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