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金;黄国豪;翟柱文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以其明显的优势被临床广泛应用,为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无痛性输液通道[1]。成功置管是关键,但由于置管患者大多为慢性疾病或肿瘤化疗患者,如血管顺应性差、水肿、反复治疗等,往往易导致置管失败。我院于2011年11月开展PICC置管技术,2012年1月开展超声引导下的PICC置管技术,其中2例因送导丝困难而置管失败。通过对这2例患者置管失败原因分析讨论,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为今后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积累经验,现报告如下。
作者:章萍;刘颖;谌丽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对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断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例经外科手术或经DSA证实且CT影像资料完整的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和三维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CT影像诊断均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的应用能快速准确的诊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对及时采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敏;杨井岗;罗正德;杨武;晏飞虎;易宜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优越性。方法将96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随机均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观察两组手术效果。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切口感染、肠粘连及术后镇痛率均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且操作简单,值得临床借鉴采用。
作者:朱理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为提高本刊采编时效,加速推进本刊采编作业的现代化;为更加方便作者投稿,及时了解审稿进展,本刊于近日正式启用网上采编系统。本系统开通后,正式实现了本刊投、审、编网上一体化运作,整个采编流程更加透明、公开、高效,采、编、审互动更方便,更准确。这也标志我刊的软硬件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作者:江西医药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比较两种治疗Pilon骨折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Mippo技术锁定钢板试验组和有限内固定结合超关节外固定架对照组治疗62例Pilon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两种方法的并发症、骨折愈合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6-26个月,试验组在踝关节功能优良率90.3%,解剖复位率80.6%,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方法均能有效保护软组织,较好的骨折愈合,试验组在稳定重建关节面和踝关节功能具有优势,为治疗Pilon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刘胜才;李红;方冰;王奇;周光宇;刘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扫描在胃肠道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5例胃肠道肿瘤患者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情况,比较不同病理分型患者螺旋CT平扫及双期扫描CT值和螺旋CT诊断T、N分期的准确率。结果所有病灶均可见双期扫描明显强化,双期扫描CT值均明显高于平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数病例静脉期扫描强化程度与动脉期扫描强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对T1、T2、T3、T4分期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00%(4/4)、85.00%(17/20)、77.14%(27/35)、93.75%(15/16),对 N0、N1、N2分期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00%(24/24)、75.00%(21/28)、56.52%(13/23)。结论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对胃肠道肿瘤诊断和分期准确率较高,是胃肠道肿瘤术前检查的重要手段。
作者:余东鹰;余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鱼腥草及三丫苦对甲型流感病毒(nucleo protein antigen,NPAG)表达的影响,了解鱼腥草及三丫苦抗甲型流感病毒的分子机制。方法以胶体金法测定NPAG的表达。瞬间转染,实验分为:Hela细胞组、空质粒组[PCDNA3.1(+)/empty]、重组质粒组[PCDNA3.1(+)/NP)]、脂质体组、三丫苦醇提物组和鱼腥草油组。药物实验加入重组质粒同时将药物加入培养细胞孔中进行干预。转染48h后,测定其上清液NPAG的表达。结果胶体金法测试显示:Hela细胞组、PCDNA3.1(+)/empty组、脂质体组、鱼腥草油组为阴性;PCDNA3.1(+)/NP组、三丫苦醇提物为阳性,NPAG浓度1:64。结论鱼腥草油组可抑制甲型流感病毒NPAG的表达,能抗甲型流感病毒。三丫苦醇提物组不影响NPAG的表达。
作者:杨斌;杨慧;王农荣;屈林;张清;段林建;何士勤;孙坚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农村白内障患者实行复明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3年1月784例农村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第1d视力:784例手术中,矫正视力≥0.05有747例(占95.28%);≥0.3有710例(占90.56%);>0.6有157例(占20%)。脱盲率为95.28%,脱残率为90.56%。结论对广大农村白内障患者实施大批量、短时间的复明手术是提高农村白内障患者复明率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谭布粟;曾远付;元春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比较骨折病史病人再次骨折与无骨折病史病人血流变学的变化,从而探讨骨折病史对于二次骨折后血栓形成的影响,为预防血栓的形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30例有骨折史的二次骨折患者、100例首次骨折患者、8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流变指标、凝血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清D-二聚体含量以及下肢血管彩超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除红细胞压积外,其余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和凝血四项指标3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血流动力学各个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患者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二次骨折患者显著高于首次骨折患者(P<0.05);凝血四项显示,骨折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短于健康体检者,二次骨折患者短于首次骨折患者,骨折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IB)浓度高于健康体检者,二次骨折患者高于首次骨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二次骨折患者和首次骨折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含量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二次骨折患者高于首次骨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骨折后,机体内凝血系统被激活,血液处于高凝状态;(2)有骨折手术史的二次骨折患者,血液的凝血状态高于首次骨折患者;(3)骨折后,有效监测患者的血沉、血浆和全血粘度的变化,对预防患者发生深静脉栓塞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李宇旭;龙智生;龚飞鹏;李建飞;陈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措施及效果。方法根据乙型病毒型肝炎的常规防治措施,在本地区进行预防控制。对比预防控制前、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年发病率。结果与预防控制前相比,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年发病率有明显下降。结论本地区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去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陈斌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增强CT和三维重建技术的发展,碘化造影剂在血管内的运用明显增加。造影剂引起的急性肾损伤,即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其通常是指:使用造影剂后48h内发生的急性或亚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即血肌酐(Scr)升高值>0.5mg/dL(44.2μmol/L)或者>基础值的25%,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1]。CIN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既往研究表明肾脏内局灶缺血为主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氧自由基清除、造影剂本身对肾小管细胞的毒性作用等均参与了CIN的发生和发展。新近研究又提示CIN的发生机制可能与炎性反应相关,本文就近年来对CIN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丁文飞(综述);王金艳;钟爱民(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颤与MMP-9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1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颤患者纳入实验组;同期选择本院10例急性心肌梗死未合并室颤患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及对照组于发病后第1、3、5d各抽取外周静脉血5ml,-20℃冰箱保存。采用RT-PCR 及ELISA 法同时测定MMP-9。结果 RT-PCR 结果显示实验组第1d血细胞MMP-9基因表达比对照组高1.73倍(1.03-2.96);实验组第3d MMP-9基因表达比对照组高1.54倍(1.09-2.92);实验组第5d MMP-9基因表达比对照组高1.61倍(1.07-3.09)。实验组第1d与实验组第3、5d MMP-9表达Δ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第1、3、5d MMP-9组间基因表达Δ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第1d与对照组第3、5d的 MMP-9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ΔCT比较,均P<0.05)。 ELISA结果显示实验组第1d、3d、5d MMP-9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MMP-9水平(均P<0.05)。对照组第3、5d血清 MMP-9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第1d 血清MMP-9水平(均P<0.05)。实验组第3、5d血清MMP-9水平显著高于实验组第1d 血清MMP-9水平(均P<0.05)。结论 MMP-9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颤发生、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增加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颤可能性。
作者:毛洪涛;黄亮;曹春水;占钻;李修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3年8月期间住院治疗的3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脑电图、脑MRI检查、脑脊液检查的阳性率。结果脑电图检查的阳性率100%。结论病毒性脑炎脑电图阳性率高,可以帮助早期诊断。
作者:赖坚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行保守治疗的单纯双额叶脑挫裂病人猝死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双额叶脑挫裂伤猝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发生变化的病人自主呼吸均未恢复,呼吸机辅助呼吸,深昏迷GCS计3-5分。1例保守治疗3d后家属放弃自动出院。5例术后病人因多脏器功能衰竭5-8d内死亡。结论保守治疗的单纯的双额叶脑挫裂病人可发生再出血、脑水肿、继发脑梗等继而发生中央型脑疝死亡,故应在伤后予高度重视,严密观察病情,适时手术行内外减压,以提高患者的救治率。
作者:刘化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美沙酮疗效及其副作用对于美沙酮维持治疗(MMT)脱失率的影响。方法以2006年9月至2007年10月在南昌市东湖区和西湖区两个MMT门诊就诊者70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Cox分析显示:影响MMT脱失的因素为吃饭比原来好、体重增加和皮疹。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吃饭比原来好时脱失者少,而出现皮疹的美沙酮受治者脱失率明显增高。结论 MMT不仅是一项单纯的给服美沙酮工作,更应多了解就诊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身体状况,进行切实有效的咨询和干预,从而减少脱失率。
作者:廖清华;周小军;龚俊平;龚正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肠外瘘是指肠与腹腔、肠与皮肤之间存在的异常通道,多发生于腹部手术及创伤后,也可出现在炎性肠病、放射性肠炎、重症胰腺炎、肿瘤的并发症及一些先天性疾病中[1]。腹部手术尤其是胃肠道手术后,患者出现腹膜炎体征,引流管或切口出现胆汁样或粪样液体,肠瘘即明确。胃肠道手术后的肠外瘘多在术后2-3d就已发生,但大多在1周左右才被确诊。肠瘘的三大并发症包括脓毒血症、营养缺乏、水电解质紊乱。据文献报道,肠瘘的死亡率达到6%-33%,脓毒血症和伴随的营养缺乏是其主要的死因[2]。肠瘘的治愈需要综合的措施,包括感染控制、营养支持、促进肠瘘自愈及手术等。肠外瘘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仍然是当今外科手术的重大挑战课题之一,应力求预防及降低其发生率。
作者:刘传渊;夏来阳;施彦;刘红权;方传发;易建中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术前评估切口愈合不良的因素。方法综合运用文献资料分析优选法、专家调查法以及专家评分法对切口愈合术前因素构成进行研究并构建评分表。收集近3年病例,利用χ2检验分析各分值段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的关系。结果构建了切口愈合术前影响因素评估指标体系和评分表。结论术者可利用该评分表对患者术前影响因素量化评分,以做好防范措施。
作者:陈飞云;杜红兵;陈美红;张正伟;舒思远;杨佳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评估利奈唑胺治疗革兰氏阳性菌导管相关性菌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2009年1月-2013年10月在我院重症医学科住院、确诊为革兰氏阳性菌导管相关性菌血症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利奈唑胺组和万古霉素组),分别予利奈唑胺注射液600mg或万古霉素注射液1.0g静脉滴注,每12h 1次,连用14d,比较两种药物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利奈唑胺组退热时间较万古霉素组短(P<0.05);两组痊愈率、有效率、细菌清除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均下降,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利奈唑胺不良反应少于万古霉素(P<0.05)。结论利奈唑胺治疗革兰氏阳性菌导管相关性菌血症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作者:李超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氟西汀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将原发性性高血压患者经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超过14分者,随机分为氟西汀+氨氯地平组(治疗组)和氨氯地平组(对照组),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控制患者血压及降低每月焦虑天数效率明显较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氟西汀治疗组在控制患者血压及降低每月焦虑天数等方面,疗效明显优于氨氯地平对照组,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且不会增加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穗锦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合并症、ASA分级、营养状况、血清红蛋白水平等指标与术后1年内死亡的相关性。结果242例患者1年死亡率为18.18%。年龄≥75岁患者死亡率为28.71%,高于<75岁患者的10.64%(P<0.05);术前并存疾病≥3种患者死亡率为29.25%,高于<3种并存疾病患者的死亡率1.05%(P<0.05);术前ASA分级为Ⅲ-Ⅳ级的患者死亡率为38.18%,高于I-Ⅱ级患者的1.52%(P<0.05);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35g/L患者死亡率为32.06%,高于≥35g/L患者的1.80%(P<0.05);术前血红蛋白水平<10g/L的患者死亡率为32.50%,高于≥10g/L患者的4.10%(P<0.05);术前血清淋巴细胞数量<1500个/ml患者的死亡率为38.10%,高于≥1500个/ml患者的2.92%(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死因与年龄、术前并存疾病、ASA分级、术前血清白蛋白、术前血清红蛋白及术前血清淋巴细胞数量等因素有关,而与患者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无显著相关性。
作者:吴思宇;李荣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