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明;彭凯欣;李勤;欧阳吁;蔡庆华;赖华
偏瘫型偏头痛临床少见,属有先兆性偏头痛.以暂时性轻偏瘫或偏瘫伴头痛为特征,还包含视觉、躯体感觉的和言语3种先兆之一,偏瘫可持续5min至数周不等.我科遇及1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15岁,自2009年10月份开始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反复发作右侧额部头胀痛,头痛前有双眼胀痛,数秒钟后出现双目失明,约2min后出现右额部胀痛,历时10min后所有症状缓解,无发热、呕吐,无肢体抽搐,无饮水呛咳,曾多次至当地医院眼科就诊,未发现异常.
作者:龚凌云;屈新辉;黄刚;胡凡;项正兵;张昆南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加重的救治方法.方法 对本院ICU病房2005年9月至2010年9月用乌司他丁治疗的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加重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患者抢救成功6例,死亡2例,其中周围型4例均抢救成功,多灶型死亡1例,弥漫型死亡1例.结论 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加重患者高分辨CT表现为弥漫型及多灶型,死亡率较高,而周围型相对较好;乌司他丁联合激素治疗效果明显.
作者:余国宝;袁宁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由于非器质性因素导致的排便障碍、粪便板结、排便次数减少、排便不尽等症状.由于生活规律改变、情绪抑郁、饮食因素、排便习惯不良、药物作用等因素所致的便秘.便秘是老年人常见的不适主诉之一,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过分用力排便还可增加人体耗氧量,增加心肌负荷与升高血压,诱发或加重原有的呼吸系统或心脑血管疾患.此外,便秘是引起尿失禁和痔疮的重要因素.文献报道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常伴随有痔、腹疝、肛裂等病症,当患者出现颅内高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时,可出现意外,甚至危及生命[1,2].老年便秘占25%-30%,长期住院的老年病人便秘发生率高达80%以上[3].
作者:黄根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RPLS)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9例剖宫产后RPL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其发病机制.结果 (1)临床表现:头痛8例,视物模糊4例,癫痫发作7例.(2)影像学检查结果:头MRA+MRV检查正常,头MRI均可见双侧顶叶后部及枕叶对称性分布病灶,其中6例累及皮质和皮质下白质,1例累及双侧小脑半球,3例累及皮质下白质,1例累及额叶.(3)脑脊液结果:压力轻度升高3例(高200mmH2O),有核细胞数增高3例,高0.02×109/L,蛋白升高的4例(460-890mg/L),脑脊液葡萄糖、氯化物、培养、抗酸+墨汁染色、寄生虫、病毒学检查均正常.(4)预后:9例患者均未遗留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缓解后复查脑脊液和头MRI平扫+增强均正常.结论 剖宫产术后的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多以头痛、视物异常、癫痫、意识障碍、精神异常为首发临床表现.头MRI有特征性表现,诊断和治疗及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可完全恢复,如不能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有可能出现脑梗死、脑出血等,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损伤甚至死亡.
作者:柴文;高幼奇;谢旭芳;张骥;周超;张昆南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采用特异性脱敏治疗吸入性变应原引起的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 观察组根据患者皮内试验检测的结果选用相应的变应原配制脱敏注射液进行脱敏治疗,对照组采用西替利嗪治疗,停止治疗半年后判断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8.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5.7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56例采用特异性脱敏治疗吸入性变应原引起的慢性荨麻疹不适为一种较有效的病因治疗方法,为今后临床治疗慢性荨麻疹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曹广金;吴春兰;黄新闻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37例TOBS临床资料,观察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预后.结果 TOBS老年人多见,其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21例)、高脂血症(16例)、吸烟(12例)、脑梗塞史(9例)、心房纤颤(6例),其临床症状、体征呈多样化特点,多以眩晕(17例,占45.9%)、意识障碍(11例,占29.7%)、眼球运动障碍(13例,占35.1%)、皮质盲或偏盲(12例,占32.2%)起病.磁共振显示累及脑干(16例)、丘脑(16例)、小脑(12例)、枕叶(13例)、颞叶(11例)的多发梗死病灶.结论 TOB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预后差,临床医师应提高警惕,尽早完善MRI检查避免误诊及漏诊.
作者:杨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肛门括约肌肌电图在帕金森病及多系统萎缩鉴别诊断上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临床诊断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正常对照组等患者共61例(其中PD:符合全国锥体外系疾病研讨会2006年制定的PD诊断标准;MSA:按照2008年Gilman诊断标准).将所有病人分为3组:PD组、MSA组、正常对照组;所有病人行相关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相应辅助检查(如头颅MRI等),并对每个入组病人进行肛门括约肌肌电图(ASEMG)检查.结果 PD、MSA及对照组之间分析:PD患者在ASEMG检查上也可表现出MUP平均时限轻度延长,但很少出现卫星电位,MSA患者在ASEMG检查上突出表现出MUP平均时限延长,出现较多卫星电位.平均时限和卫星电位出现率对于鉴别PD、MSA是ASEMG的重要参数.结论 (1)平均时限和卫星电位出现率对于鉴别PD、MSA是ASEMG的重要参数;(2)自发电位、多相波比例增高及平均波幅增高,不能作为MSA、PD患者骶髓onuf核受损在ASEMG上的典型表现.
作者:胡凡;张昆南;吴爱玲;陈淑梅;龚凌云;熊英琼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由肿瘤导致的结肠梗阻的双源CT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结、直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双源CT征象.结果 导致肠梗阻的升结肠癌3例,结肠肝曲癌5例,横结肠癌4例,结肠脾曲癌3例,降结肠癌5例,乙状结肠癌6例,直肠癌4例.双源CT定位诊断符合率100%,定性诊断符合率96.7%(29/30).结论 双源CT对结直肠癌并急性肠梗阻诊断价值较高,可作为常规检查.
作者:饶雪峰;鲍坤旺;邹霞;张鹏;廖传文;曹虹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5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进行超声检查,二维超声常规测量甲状腺大小,并观察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包膜、后方回声及周围组织情况,彩色多普勒观察病灶血供情况.结果 35例患者的甲状腺内均可见不规则形低回声区,无明显边界,无明显包膜,内部回声欠均匀,有的病灶近似于无回声,其后方回声无明显变化,彩色多普勒表现为低回声区周边血流信号增多,内部血流稀少.结论 超声检查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炫国;章早立;黄薇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通过内膜的破口进入主动脉壁囊样变性的中层而形成夹层血肿,并沿着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严重心血管病变.在英美国家每年AD发病率高达3-4/10万,突然猝死率达20%,住院期间死亡率达30%[1].AD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临床误诊和漏诊率极高,危害极大.现就其诊治进展作如下综述,以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作者:蔡远翔 刊期: 2012年第07期
阿尔茨海默氏病是老年人痴呆的常见类型[1],临床典型病例少,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CT、MRI无法早期诊断AD[2],目前国内外已把PET/CT作为诊断AD的新型检查方法[3,4].近年研究表明:PET/CT作为新型功能的解剖成像技术,能准确无创地反应AD病灶及代谢水平,特征性地显示病灶[4],能从分子学水平上反映脑细胞的代谢水平及病变分布区域,有助于确诊AD及鉴别其他类型的痴呆,在AD的早期诊断中具有独特优势[5].我们采用PET/CT检查诊断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敏;朱晓钢;汤蕙;许波;刘建民;蒋玲霞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考察3种含绿原酸的中药注射液与说明书规定的输液配置稳定性.方法 参考药品说明书、中国药典、质量标准以及相关文献的检查方法,分别考察12h内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3种含绿原酸的中药注射液与输液配置后的外观性状、pH值、不溶性微粒、绿原酸含量的变化.结果 配置6h外观性状、pH值、不溶性微粒、主成分变化不大,但9h后不同注射液绿原酸含量下降,微粒数也有不同程度增加.结论 含绿原酸的中药注射液与输液配置后宜在6h内使用,不同含绿原酸中药注射液的配置稳定性不同.
作者:刘向荣;赵宝玲;刘立民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LC)手术患者吸入七氟醚与异氟醚麻醉恢复的情况.方法 2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LC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七氟醚组(A组)和异氟醚组(B组),各10例.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诱导后吸入纯氧,氧流量2 L/min.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维持麻醉.维持血压和心率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30%,术中以盐酸瑞芬太尼微量泵静脉泵入.胆囊取出后停止吸入七氟醚或异氧醚,纯氧流量调整为6L/min.记录睁眼时间(停止吸入麻醉药到睁眼的时间)、记录拨除气管导管时间(停止吸入麻醉药到拔除气管导管时间)、记录麻醉后恢复期评分达到9分时间(从停止吸入麻醉药即刻计时).结果 与B组比较,A组睁眼时间、拨除气管导管时间、麻醉后恢复期评分达9分时间都较B组短.结论 在LC手术中,与异氟醚比较,吸入七氟醚患者麻醉恢复较快,且麻醉恢复质量较好.
作者:陈卫飞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对我科10例院内心跳骤停后复苏的抢救及治疗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我科收治的10例心跳骤停后患者的心肺复苏、复苏后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诊断为心跳骤停的患者在早期积极、规范的心肺复苏后经过4-16d治疗,9例存活,1例死亡.结论 心肺复苏成功取决于早期规范的胸外心脏按压、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人工呼吸的建立以及复苏后综合治疗.
作者:汪聪;聂增新;王素珍;上官俊;陈灿兵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在治疗脓毒症休克过程中的疗效及并发症,以期为脓毒症休克患者确定一种更为经济、有效的血管活性药物.方法 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入住我院ICU的脓毒症休克患者,经过充分的液体复苏仍存在低血压的患者80例,年龄18-75岁,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各组再以心脏指数(cardicac index,CI)标准分为两个亚组,记录每组及各亚组的心脏不良事件(包括各种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发生情况.比较各组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28d死亡率.结果 多巴胺组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2.5%,去甲肾上腺素组的发生率为10%,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的28d死亡率分别为27.5%和22.5%,无显著差别(P>0.05).对于低心输出量的患者,多巴胺组的28d死亡率要显著高于去甲肾上腺素组(P<0.05).结论 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均能够改善脓毒症休克患者的血压,但是多巴胺组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概率更高.特别是对于低心输出量的患者,去甲肾上腺素优于多巴胺.
作者:贺慧为;陈志;曾卫华;杨春丽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修补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26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行腹腔镜修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20min,术后2-3d排气,6-9d出院,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
作者:程文松;陈守生;占会元;蒋青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我院近11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住院分娩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结果 11年来剖宫产率不断上升;剖宫产指征中非绝对医学因素所占比例不断加大.结论 提高产科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医患沟通,科学合理的掌握好剖宫产指征是降低剖宫产率的根本措施.
作者:辛思明;贺晓菊;刘淮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3年5月至2010年5月治疗的38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诊结果.结果 手术切除率94.7%,所有病例随访1-5年,复发24例,带瘤生存10例,无瘤生存18例,死亡3例.本组病例23例术后未口服格列卫治疗,复发率86.96(20/23)%;15例口服格列卫治疗,复发率26.67%(4/15).结论 胃肠间质瘤治疗以外科手术完整切除为主,术后口服格列卫治疗能明显提高生存率.
作者:张和林;黄凌敏;谭洪育;雍铁山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1年8月-2012年2月湘雅萍矿合作医院普外科完成12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2例均通过多孔道套管和可弯曲的加长腹腔镜操作器械经脐行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取得成功,无中转常规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手术过程顺利,术中均未放置引流.手术时间60-120min,平均71.2min;术中出血15-155ml,平均42.5ml.术后无切口感染、脐疝、胆管损伤、黄疸等并发症发生.术后2-3d出院.术后随访1-3个月,平均1.5个月,无腹痛等症状,腹壁瘢痕隐蔽不易察觉.结论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安全、可行,且更具微创,美容效果更佳,使用多孔道套管和可弯曲的加长腹腔镜操作器械可降低手术难度,在有技术条件的医院可以在慎重选择病例的基础上开展.
作者:黄章宇;吴红;汤枫;李冬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必备条件之一,并与人类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故开展对离退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对促进老人健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笔者就国内外离退休老人心理健康水平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张渊 刊期: 2012年第07期